第十一章 向长安发兵前的重重内幕

果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间接地杀害了他们的弟弟李智云吗?

李渊向长安举兵前,最需要解决的外患是什么?而刘文静又是如何谋划的?那么李渊是否接受呢?

梁师都与郭子和这两支义军,是如何勾结突厥的?他们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李渊是突厥的儿皇帝吗?

薛举是如何兴风作浪的?他到底有多么变态和凶残?

李渊用了什么样的旗帜颜色?道理何在?用意何在?

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他们是否得民心与军心?这次战役成功了吗?

李渊是如何设置大将军府的?

从裴寂送宫女事件中,我们看出了什么?这是否代表了真正的史实?

一、史书缘何大写特写李智云被害

李建成不负责任赞成了谁的死亡

与全家人团圆,成为李渊举兵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李建成、李元吉将他们的弟弟李智云丢弃在河东,他们自己去太原投奔老爸李渊了。

注意啊,这个细节太重要了。

他们这样做导致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请看:

当地的官吏抓住李智云送到长安处死。

照应上面指出的,我们可以弄明白一个情况,正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不负责任,导致了他们的弟弟李智云的不幸死亡。

于是,李建成、李元吉就由此成为了一个残忍而有罪于兄弟的可怕形象。

这一细节至少可以为将来的某些历史事件做好充分的铺垫。

玄武门事件!你一定会这样惊呼。

是的,这件事正可以为李世民杀兄找到最合理的解释,李建成作为长兄既然可以置三弟性命于不顾,那么当二弟李世民杀了这样可恨的兄长后,其正义性不言可喻。

如此形象刻划想要丑化谁

李建成、李元吉在路上遇到柴绍,与他同行。

公元617年六月,李建成等人到达晋阳。

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

——起居注·卷一

李渊的正室夫人窦氏,早巳去世。

现在来到的有:

如夫人万氏,和长子建成,四子元吉,连同女婿柴绍。

至此,可是说李氏全家,一堂聚首,骨肉团聚,相对言欢。

李渊见了柴绍,便又想起女儿来。于是就问柴绍,怎么和他们一起来到的?

柴绍忙起身,回答说:

“小婿原寄寓长安,备官千牛(刀名。隋东宫官佩刀,侍卫太子。还记得吗,当年李渊也曾做过这类差使);因得二舅兄(指李世民)密书,急忙叫我来,所以小婿星夜赶来。在中途适遇岳父眷属,幸得随行。小婿动身时,原欲带令媛同行;令嫒却说途中不便,临时自有妙计脱身。”

这自然更是野史里津津乐道的故事,不必再细细说来,无非一些穿附会而已。

正在李渊一家为团圆而高兴的时候,却乐极生悲——

李渊得到了一个噩耗!

出什么事了?

有确切消息:李智云被官吏执送长安,被留守阴世师所害。

李渊与如夫人万氏得了这个消息,十分悲痛。

据说李渊当时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裴寂等统来劝解。

裴同学这种情况下,肯定比刘文静高明周到,俗话说的会来事儿,就是指这种人的。

李渊的表现被刻划一点不够男人,他对着属下还哭泣着说:

“我儿玄霸幼慧,因一病而去,这或许也算是命中注定的事吧。可是智云好好的,又很善骑射,小小年纪,琴棋书画都有一手,万不料如今却惨遭杀戮!哇哇哇……

“我志尚未遂,我儿竟先死,岂非人生一大痛事?!”

言至此,李渊又垂泪不止。

这样的形象越发表现出他的无能与平庸,估计当年作史官的那位,肯定是专业作家,不然怎么会如此精于利用形象语言表现一些不便明着说的东东?

李智云也算是李渊闹革命后,自己家里牺牲的第一个亲人。

李渊岂能不悲痛万分!

但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也只能化悲痛为力量。

二、李渊如何解决外患

存在什么样的外患

向长安举兵前还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则是根据地的内忧外患。

在终于一家团圆后,李世民这样对李渊说:“既然家眷已到,后顾之忧没了,那现在可以而且必须要赶快举事,迟则生变啊!”

李渊于是召集刘文静、裴寂等人,共议出兵方法。

他们的目标是直取关中,占据长安。

可问题的关键是:太原是他们的根据地,那就必须要解决此地的内忧外患。前面我们说过了,作为内忧,他们成功地解决了历山飞这拨恐怖分子的叛乱威胁,但他们的外患却没有解决。

这个外患正是突厥人。

请听刘文静是怎么样说的:

“出兵不难,所虑的是突厥时来掣肘,可如果咱们前脚一走,突厥人后脚就来,到时候,前有朝廷军队拦截,后有突厥人追击,岂不自取其败?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突厥的问题。”

裴同学大摇其头:“难道刘兄是想把他打老实了?根本不可能,痴心妄想!”

刘文静:“为今的上策是,主动向突厥示好,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一举两得,然后我们再举兵。”

李世民接话:“这也是权宜之计。”

有时候,外交行动,远比军事行动,来得实惠和有效。

李渊非常认同。

己亥夜,(突厥人)潜遁。明旦,城外觇入驰报,帝曰:“我知之矣。”文武官入贺,帝曰:“且莫相贺,当为诸官召而使之。”即立自手疏与突厥书,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自去自来,岂非天所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追。汝知天意,亦须同我。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且今日陛下虽失可汗之意,可汗宁忘高祖之恩也若能?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仍命封题,署云某启。所司报请云:“突厥不识文字,惟重货财,愿加厚遗,改启为书。”带笑而谓请者曰:“何不达之深也。自顷离乱,亡命甚多,走胡奔越,书生不少。中国之礼,并在诸夷。我若敬之,彼仍未信。如有轻慢,猜虑愈深。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塞外群胡,何比拟凡庸之一耳。且启之一字,未直千金。千金尚欲与之,一字何容有吝。此非卿等所及。”乃遣使者驰驿送启。始毕得书,大喜……

——起居注·卷一

在我们引用的这段《起居注》,后面的很多材料是要用作参考,在这里,我倒是要先提一下开头的那几句,请大家注意这个细节:

当突厥人乘夜色悄悄跑回去了以后,文武官员纷纷来向李渊道贺,但他在胜利面前,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这是殊为难得的。

请看李渊当时这样说:“且莫相贺,倒是应当赶快召集所有官员来我这儿……”

他召唤他们来干什么?

就是商量事,商量如何彻底解决突厥问题。

最后商量的结果,我们在前面说过了。

现在李渊开始照计划进行,他亲笔写信,给突厥的始毕可汗,信中一番恭维,言辞卑屈,什么“亦惟大汗是命”一类的,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

“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象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

写完信后,李渊又在信封上,写下了“始毕可汗启”几个字。

因这几个字,就有人强烈抗议,说什么对突厥人说话,应该改“启”字为“书”。

因为启,一般是以下对上,而书,则是以上对下。

为何这种小问题,都有人来啰嗦?

还不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作怪,总觉得对外族蛮夷,就应该是以命令的口气发号施令。

李渊颇有远见,对此置之一笑:

“能屈才能伸,屈于一人之下,方能伸于万人之上,要当爷爷先得当孙子,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如今突厥,有多少举事的汉人,都拉他们作靠山,这点小九九,你也看不出来?真是个书呆子!我尊重他们,他们必定也会尊重我,况且一个启字,不过只是一个字而已,又不值千金,何况我连千金都给了!”

出色的外交家刘文静

写好书信,李渊正式派刘文静为外交官,前往突厥汗庭,进行游说工作和外交斡旋。

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十分满意,人都是喜欢听奉承话,加之李渊姿态又摆得那么低,始毕可汗高兴地对他的大臣说:

“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署,以兵马去帮助他。”

始毕可汗立即命令他的秘书,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

当然,这也靠刘文静的三寸不烂之舌,想必刘文静应该也懂得突厥语,不然,也不会这么顺利。

据《新唐书》记载说:

始毕可汗当时这样问:“唐公为什么要起兵反上啊?”

刘文静回答说:“先帝废长立幼,所以导致了天下大乱。而我们唐公,本是皇亲国戚,他生怕因为现在这个皇帝无道而毁了整个隋廷王室,所以才起兵的。

“他是想废黜那个不当立为君的家伙,另择一位良主而事。

“我们唐公愿与突厥共定京师,成功之日,金币、美女、劳力尽以归可汗。”

始毕可汗听罢,哈哈大笑,表示一定大力支持李渊,甚至他干脆建议李渊干脆自己来做皇帝。

其实刘同学前面的那番话基本等于是废话,反正始毕可汗的如意算盘就是:你们中原越乱越好,蚌鹤争打起来,我正好坐收渔翁之利。我就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裁判,谁给的钱多,我就支持谁!

这时候的始毕可汗,完全成了收保护费的黑帮老大了。

请看下面的两个小故事:

三、两个受保护的造反派

第一个小故事:梁师都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617年的阴历二月初一,朔方郡(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东南)守将鹰扬郎将梁师都,杀死郡丞唐世宗,占据朔方郡,自称大丞相。

为了发展势力,他向北勾结突厥。

梁师都,也是一个初唐的风云人物。他是夏州朔方人。本为隋廷的小军官,在大业末被罢官,打发回了乡下家里,于是他就聚党结徒,也干起了寇盗一类的营生,后来势力越发展越大,就出现了我们前面说到的情况:杀郡丞唐世宗,据郡称大丞相,联兵突厥。

梁师都也当了皇帝

这时梁师都将隋将张世隆战败,攻占了雕阴(陕西绥德县)、弘化、延安等郡。

因为当时正是称帝热,他也就赶了把时髦,即了皇帝位,国号梁,也就是说他当了梁国的皇帝。

老梁改年号为永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祭天于城南时,居然得了一块玉印,不得了,这可是他现在最需要的详瑞之兆啊,于是建元为永隆,即永远兴隆之意。

始毕可汗赠以狼头大旗,并赠以大度毗伽可汗的称号。外加一个解事天子的荣誉,其实这个荣誉称号经不起推敲。

何为解事?

懂事也。

就是说,突厥头头的意思是说,小梁子,你是个懂事的东西啊。

可梁师都受突厥封,美滋滋的,作为回报,他居然引导勾结突厥人占据河南之地,攻破盐川郡。

注意这个细节啊,这说明他在对民族进行犯罪。

第二个小故事:又一个家伙称帝了——郭子和

左翊卫蒲城人郭子和本是个军人,后来因为犯罪被流放到榆林郡(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

正逢榆林郡遇大饥荒,郭子和暗地结交了一个由十八人组成的敢死,进攻郡门,抓住郡丞王才,历数他不体恤百姓疾苦的罪状,然后将王才处死,同时开仓赈济百姓。

再接下来,郭子和也赶赶称王当皇帝的时髦,自称永乐王,改年号丑平。尊他父亲为太公,任命他弟弟郭子政为尚书令,郭子端、郭子升为左右仆射。

他拥有两千余名骑兵,南面勾结梁师都,北面依附突厥,两边各送一个儿子作为人质以巩固自己的势力。

这下子,突厥可算占得天时地利人各,始毕可汗封刘武周为定杨天子,梁师都为解事天子,郭子和为平杨天子。

郭子和很谦虚,再三辞谢,不敢接受,于是始毕改封他为屋利设。

四、李渊是突厥的儿皇帝吗

与突厥握手

我们继续讲故事。

注意啊,在这里,有些出入,正史没提刘文静出使一事,这是在《起居注》里才有记载的。

正史里只说是使者,但这个使者是谁?没说姓名,照习惯,是应该有名有姓的。

一个值得存疑的地方。

史书是这样写这时情况的:

使者七天后返回。

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

不料李渊严厉拒绝,并说,此次起兵,是要尊隋,而不是反隋。

众人都纳闷:搞什么搞啊,都起兵造反了,还尊什么隋呀?

其实,谁不想做皇帝?可是没到做皇帝的时候,这个皇帝你就是不能做。

欲速则不达。

在李渊看来,这个时候,尊隋这块遮羞布,还是不能丢的。才刚刚举起了义旗,就公然亮出自己的底牌——反隋,弄不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变成一个灰头灰脸、人人喊打的反贼了。而现在紧紧咬住拥戴隋王室这一点,只是扯出反杨广、反暴政的大旗,则完全可以掩人耳目,给自己争取充足的时间和回旋的余地。

非常之时,必做非常之事!

所以,李渊一开始打的旗号,只是反杨广,而不是反隋朝,他把杨广与隋朝割裂开来,区别对待。

一个字:高!

两个字:真高!

几个字:实在是高啊!

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渊这个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因而也就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但裴寂、刘文静都很快意识到一点:

“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我们所最需要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突厥一有悔意,咱们可就失掉了有力的臂助。”

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讨论,终于达成了一个共识:

尊炀帝为太上皇,改立杨广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

传布檄文到各郡县;

称起义军为义兵;

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免得他们生疑心。

对于前面几点,李渊倒没说什么特别的话,只是后面关于旗帜颜色问题,他很尴尬地笑了笑,说了句特别搞笑的话。

他说:“这可以说也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铃,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一般人都是只做不说,甚至还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渊同学没有这样。

李渊同学很可爱哦。

李渊确实受突厥保护

李渊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前面说过,这个使者应该就是刘文静。

这次李渊方面,与突厥约好共定京师,土地归唐公,子女玉帛归突厥。

始毕可汗大喜,随即派遣二千骑,打发使臣随刘文静一同,到晋阳城中来,又献突厥战马千匹,算是见面礼。

前面我们知道这可是现在李渊他们最需要的:

数量巨大的突厥战马。

李渊与刘文静会面后,心情大好,不断地夸奖刘同志说:

“亲爱的,不是你,谁能把事情办得这么漂亮(非君何以致之)?”

李渊得了便宜之余,一点也没有忘了本,此后每次与突厥可汗通信,他都仍然是谦虚恭敬,而且还要再加一个非常,并且在极端的时候,他竟到了自称“外臣”的份上。

这在李渊,原本不过是打算以暂时的卑屈达到笼络外族的意思,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不良后果:突厥人很瞧不起唐朝,大有把刚刚建立的唐朝当成儿国的意思。

有鉴于此,很多史书都认为:

李渊自取其辱。

并把这归结为一种国耻。

大声发聩地给予强烈谴责。

可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说呢?

有很多时候,事情难以两全。

无奈啊。

李渊是突厥的儿皇帝吗

但关于李渊是否向突厥称臣这一点,却是要计较一下的。

因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至今史学界仍有激烈争论,每年就此写的论文,也是一大堆。

历史的问题只能历史地去看待。

我们去还原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李渊并没有为了获得突厥的支持,而完全丢弃自己的尊严。

请看:

在李渊能够放心地发动夺江山的战争以前,他必须要先对付东突厥人。

东突厥人在戈壁南北居住,当时是一个极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横行于中亚并控制着从辽宁到蒙古的长城以北的地区。

可以说,隋朝末年,东突厥人是亚洲北部睥睨一切的势力。

自从公元 613 年以来,中国西北部出现的许多叛乱者都向突厥称臣,以取得突厥人的支持。

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则分别给这些叛乱者,封以皇帝或可汗的称号。

他也给叛乱者供应士卒、武器和马匹,希望从隋朝的覆亡中谋取利益。

下面略举几位得到突厥人支持的主要叛乱人物:

薛举、李轨、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和高开道。

另外尚有许多次要叛乱人物。

刘武周和梁师都,我们在前面说过,而对于在受益于突厥保护这组叛乱者中,名列第一的薛举,还是当时一支强大的军事割据势力。

一个兴风作浪的家伙——薛举

我们再来说说汾阴人薛举,这是一个兴风作浪、大有故事的人物。

薛举,兰州金城人。薛举的老爸是在隋文帝时因为开发河西走廊,经营丝绸之路而强迫迁到今天的兰州市的金城。

书面说法就是:侨居于金城郡(治金城,甘肃兰州市)。

在金城,薛举深受胡风影响,学会了骑马射箭,长大后骁勇无比,有万贯家财,好交结豪杰之士,称雄于西部边地(殖产巨万,好结纳边豪,为长雄)。

隋大业末,薛举的职务是个军官,官名叫金城府校尉。

当时隋朝沿用西魏宇文泰的作法,实行府兵制,各地的军府叫鹰扬府,老大就叫鹰扬郎将,而鹰杨郎将的助手就叫鹰扬校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分军区的参谋长。

当时陇西地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地区,盗贼一窝蜂似的,到处起事作乱。金城令也就是金城的市长兼市委书记郝瑗同志,就招募兵丁,约有几千人,派薛举率领着去讨伐平定这群强盗贼寇。

而薛举却这当成是干大事的好机会,得益于他平时的“家产巨万,交结豪猾”,有经济基础又有人才相助,于是他就与儿子薛仁果及其同党十三人,处心积虑策划如何造反。

史书这样记载:“(薛)举容貌魁岸,武敢善射。”

也就是薛举不仅“骁武绝伦”,有一流的身手功夫,同时他还是相貌堂堂,可这样一个人却是个杀人狂。

史书又这样说他:“凶悍善射,(薛)举每破阵,所获士卒皆杀之,杀人多断舌、割鼻,或碓捣之。”

薛举虐杀俘虏。而且是一个俘虏不留。

杀人的时候,不仅取对方一命,而且还先要活生生地割断舌头和鼻子一类的人体器官,并且有时候,还把活人放在石磨中捣得骨碎肉烂,直到其毙命。

何其变态!何其凶残!

甚至连他老婆都受了传染,她喜欢拿鞭子打人,看到别人忍受不了疼痛,在地上打滚,就把受害者的脚埋在土里,只露出肚子和背来,她再用捶子去打,以此来获取所谓的快感。

多么恐怖的一家人啊。

薛举发动政变

时光到了夏季,阴历四月初三,募兵活动刚刚结束,官府给这些新招收来的士兵们,发放盔甲、授以兵器,而金城府则大摆酒宴,以犒劳将士。在这个大型的酒会上,薛举与他儿子薛仁杲及其同党都在被邀请之列。

可怜的金城令赫瑗说什么也想不到,他为招待即将出征的将士而安排的酒席,却成了他的受难地。

薛举在酒席上突然发难!

薛举和他的儿子薛仁果及同党十三人,在座位上就劫持了郝瑗,对外的借口则说是逮捕造反者,也就是说有人造反了!

受到胁迫的郝同志只好照他们的意思发兵,把其所属的郡县官员全部监禁起来。 同时,薛举以个人名义,开仓赈济百姓。

这下子,饥寒交迫的百姓欢呼不已,薛举很快得到金城百姓的拥护,连当地最大的造反头子宗罗睺也率部归顺。

这下子,在他的带动下,其他人也来投奔,“更招附余盗”。于是薛举广大队伍,兵锋更锐更强,连连占据地盘。

薛举也称王称霸了

薛举自称西秦霸王(与西楚霸王项羽只差一个字),改年号为秦兴。其实您一看他改年号,就准确地向世人传达了一个信息:他也自己称帝了。

他封薛仁果为齐公,幼子薛仁越为晋公,招集群盗,抢掠官府的牧马。

造反头子宗罗睺因为率部众归附他有功,而被封为义兴公。

隋廷将军皇甫绾率兵一万人驻扎在枹罕,枹罕是一个地名。

薛举挑选精兵二千人袭击皇甫绾。

两军相遇于赤岸。

交战时突然天起大风,本来沙漠地区易起大风,但这场风势之猛烈,仍然是少见的。

开始风向是于薛举不利的,直刮得他们阵角不稳,可是那个皇甫绾大草包却不抓紧这个天赐良机,真真是可惜呀。

这边皇甫大草包不出击,那边风向却又突然变了。

这次风向完全反过来了,直刮得皇甫军中的士兵一个个“气色曀冥”,气都噎得喘不上来,脸色都发了紫。

一下子,皇甫部伍错乱。而薛举则立刻就有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他一马当先,率骑兵步兵劲猛冲杀过来。

于是皇甫军“大溃”,败逃进了枹罕。

这一战,薛举胜利了,这可不得了了,局势好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岷山羌人酋长钟利俗,率领部众二万人归附薛举,薛举越发兵势大振。

于是他改封薛仁果为齐王,领东道行军元帅之衔;

薛仁越为晋王,兼任河州刺史;

宗罗睺为兴王,作薛仁果的副将。

薛举分兵攻掠土地,攻取了西平、浇河二郡。不久,陇西都为薛举占有,他拥有部众达十三万。

就这样,薛举自称秦帝后,进展顺利,到这时已然是占据陇西全境。但如果他想长久立脚,就必须要有支持和保护,于是突厥担当了这一重任。事实证明,薛举所以能成为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势力,全是仰仗了突厥的支持,当后来李渊一统江山时,他与之相对抗多年。这其中,突厥的保护便是一个重要的得以持久战的原因。但突厥不是无偿的,史书记载说薛举他们这些人是“厚赂突厥”,这样子才得到了人家的支持。

换言之,薛举得以兴风作浪多年,离不开突厥的支持和保护,虽然双方是互利互惠的。

李渊的权宜之计

很明显,李渊在率领他的军队向隋都城长安进兵以前,他必须先解除东突厥人及其盟友进攻他的根据地的后顾之忧。

东突厥人的盟友是指刘武周。现在刘武周和突厥勾结在一起。

就在不久前,突厥还几次入侵山西和太原地区。当李渊逮捕他的两位副将时,突厥又曾进抵晋阳城下。

因此,李渊写信给始毕可汗,诡称他之起兵,本意是在恢复帝国的秩序,以使能重建中国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他说,这样做会对各方面都有利。

就这样,李渊与可汗达成了协议,即如果他赞助唐兵义举,始毕可汗可取得全部为唐战斗的战利品。

这个协定是由刘文静谈判的。

大家一直在争论的焦点:就是当时李渊力排他的顾问们的意见,用了下对上行文的“启”字,辞气甚恭;这表示,他和其余某些叛乱分子一样,可能已决定在名义上成为突厥人的藩属。

是的,仅仅是名义上,李渊其实是有原则的。请看:

当始毕可汗要求李渊自己称帝时,李渊却予以谢绝。相反地,他告知可汗,他准备拥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

不错,李渊确实一方面,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说了不少肉麻的好话恭维话,也应承了不少的事情,甚至暂时称臣,但另一方面,他还是有自己原则立场的。凡此等等,这些只不过是他善于审时度势的一种权宜之计,我们不能因此,就把他看作一个大软蛋,要知道,能屈能伸者,方为大丈夫!

不管李渊之向东突厥人称臣是真是假,双方确是建立了某种友好关系。

请看:在他离开太原的前夕,始毕可汗赠送了 1000 匹马,后来又给了他几百名士卒和另外数千匹马。

相应的,李渊也应该在当时给了他们不少的好处,比如前面提的,千金都给了。这肯定不是口头的虚言。

可是从后来的事实来看,李渊建立唐朝后,就不怎么情愿向突厥主动送交保护费了,从而导致突厥频频袭扰唐廷边境。直到李世民执政时期,派手下大将彻底击败突厥;如同当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战胜匈奴一样,才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大问题。

那么这些足以说明,李渊从没想过要去做突厥的臣属,与此后那个肉麻的儿皇帝、叫契丹人为干爸爸的石敬瑭,根本不是一回事。

五、李渊正式举事了

旗帜的颜色

关于这个旗子,用什么颜色,还引起了一场大的争论,主管仪仗的官员认为:

“在甲子日起兵,按符谶,也应该用白色,加之突厥人也尚白,不如就用白旗,讨好突厥。”

裴寂也主张用白旗,还举例子说,当年周武王伐纣时,打的就是白旗,

李渊笑道:

“当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决战时,旗子是临时制作的,也没什么特殊含义。”

所以李渊认为不可全用白色,于是折衷了一下,改用红白相杂的颜色。

李渊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喜欢走极端,中庸之道,运用自如,是他一向的风格。

现在这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实在越来越少了,有些人总是爱走极端,在他们眼里,不是黑,就是白,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少有那么高纯度的“颜色”。

李渊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旗帜?

因为隋廷的旗帜是红色,而突厥人则尚白,那么用红白相杂的旗子,就表明:既不顺从隋朝,也不臣服突厥,还可两边讨好。

这实在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诸军槊幡皆放此。营壁城垒,幡旗四合,赤白相映若花园。开皇初,太原童谣云:“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常亦云:“白衣天子。”故隋主恒服白衣,每向江都,拟于东海。常修律令,笔削不停,并以彩画五级木坛,自随以事道。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案: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起居注·卷一

据以上所说,李渊用红白旗帜,还有一个缘由。

当时,民间都说“李氏当为天子”。

还有一个流行歌曲,唱得大街小巷到处都听得到,这首歌就是《桃李子歌》:

桃李子,莫浪语,

黄鹄绕山飞,

宛转花园里!

李渊把红白旗帜,插遍城头,以此附和这首流行歌曲。

看着红白相映的旗帜迎风飘扬,李渊好有兴致,笑着说:

“花园已有,就是不知黄鹄飞到哪里去了?我当一举千里,来应证这句谶语。”

至此,总算是把突厥摆平了,李渊长松一口气,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正式发檄文宣布起兵

自尔已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众得数万。

——起居注·卷一

从这以后,他招兵买马,明目张胆的,专心致志的。

结果,差不多每天有上千人成为他的义兵。

二十天的时间里,他已有了数万士兵。

李渊正式宣布起兵。

李渊将讨杨广檄文,传布四方。

如何进军,这是个大大的问题,李渊极为重视。

杨玄感的失败,是最为深刻的经验教训,李渊曾经反复研究过当初李密给杨玄感献的三个计策。

此时,隋军的主力,基本上都被李密牵制至少也是拖住了。

此时,正是进军关中的大好时机!

李渊决定了:乘虚而入,直入关中。

他的战略目标:夺取长安,号令天下。

六、李建成其实是个干才

此仗必打

执掌文书的刘文静,奉命传檄各处。

当檄文送到西河郡丞高德儒那里,他是新受炀帝征讨之命,断然拒绝李渊的来使。

太原辽山县令高斌廉(此人曾被提到代赌的那位,但名字一样,可是所属县不同,前面说是龙山令,这里是辽山令)拒不从命,仍遣使间行往江都,奏帝(指李渊)主兵。炀帝恶李氏据有太原,闻而甚惧。乃敕东都西京,严为备御。

——起居注·卷一

原来隋廷的高同学忠于职守,他不仅不买李渊的帐——不接受檄文;同时还打发人向杨广汇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你的亲戚李渊哥们,也来造你的反了!而且人家指明了说,就是反对你的。

这下子气死杨广了。

杨广紧急诏令:西京长安的代王杨侑和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严加防御。

同时命令,镇守西河的隋将高德儒,领兵讨伐李渊,意图在半路上,给李渊来个一窝端。

这是个异常严峻的考验,对刚刚举起反帜的李渊来说。

高德儒是个什么东西?整个一善于钻营的小人,后面我们要专门说说他的故事。

刘武周起兵占了汾阳宫,杨广便命高德儒为西河郡丞,督军讨贼。

高德儒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本事,到了西河郡,成天闭城自守,以求自保。

可无奈的是,杨广又传来命令,要他讨伐李渊。

看来,这个官也不是好当的。

上命岂敢不遵?

高德儒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而且他还想把这仗打出点水平来,从后面的迹象分析,他此刻的如意算盘很可能是:打胜了这一仗,活捉了李渊,可比他当年用那只鸟报功,来得有说明力啊!

李渊一向的策略是:能招抚的,尽量招抚,不能招抚的,就要你命。

现在西河郡很顽固,是说什么也不服从李渊的命令。

帝曰:“辽山守株,未足为虑。西河绕山之路,当吾行道,不得留之。”

——起居注·卷一

当时李渊这样表态:

辽山那个姓高的,在守株待兔,不足为虑,暂且不用理他。但西河群可是要道,是阻挡我们前进的一块大石头,不得不先除掉了他!

兵进西河郡

甲申(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

这将是李渊武装起义后打响的第一枪,成败与否,关系到改朝换代整个大事业的进程,甚至是成败。

不可不慎!不可不赢!

时文武官人并未署置,军中以次第呼太子(指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为大郎、二郎焉。

——起居注

当时因为李渊还没有正式设置自己的组织机构,所以军中就按照排行顺序,称呼李建成为大郎、李世民为二郎。

临行前,李渊语重心长的告诫两个儿子:

“我的儿啊,你们都还太年小,难免少不更事。这一仗让你们领头来打,也是做父亲的想锻炼锻炼你们啊。现在你们俩个,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希望你们一定要努力,不要让你老爸和大家伙失望哦!”

“父亲大人请放心,儿等自小就蒙受您的教诲训诫,一直不敢忘记,更不敢不听。况且家国之事,有忠孝两层重要意义在上,岂敢不尽心竭力?如今我们一定严格遵照您的话办事,严守军令,忠于职守,让您满意。如有违背,愿受军法处置!”

你看,说得多好啊,李渊很是欣慰,说:“果然能如你们说的这样,那为父的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可话虽如此说,李渊到底还是不放心,要知道,他实在是太小心谨慎了。出发前,李渊又派了一文一武两人,一同辅佐他们兄弟俩。

这文的,就是温大有,既是太原令也是太原人,并且还是后来写了《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的弟弟。

武的呢,就是殷开山,据说还是唐僧的外公。

行前,李渊又拉着温大有的手,反复叮嘱说:

“我这两个儿子年轻,没打过什么仗,所以请您参与谋划军事,做他们的参谋长。此战非同小可,帝业成败与否,就看这一仗打得怎么样了!”

温大有表示一定尽心尽力,以打赢这一仗。

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阅。

仓促上阵,李渊真担心他们作战不利。

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知道这个实际情况,于是就先草拟了军法,颁布了“三项纪律、八大注意”类的规章制度。

严格的军纪,是一支军队能否得到老百姓支持的重要保证。

上面这些情况,被有效地传播给了三军。于是三军将士,人人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成功的政治思想工作啊。

这样,这支义兵才向西河郡正式挺进了。

行军路上,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

一路上,他们和士兵吃住都在一起,你吃稀饭,我也吃稀饭,你吃红薯,我也吃红薯。遇到敌人,则身先士卒。

他们还下令,严禁骚扰百姓。

附近道旁农家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如果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全价甚至超价赔偿;同时也不过于责备偷窃的小兵。

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

但如果有百姓一定要送些东西,以体现军民鱼水情,李建成、李世民也是百般推辞。若是接受了,他们也是和士兵们一起分着吃,决不会独自享用。

老百姓早就饱尝了隋王朝的暴政和不人道,至于那些起义造反的叛乱分子,从他们家里抢掠些东西都算客气,有的甚至杀人放火,比如前面说过的所过之处无活人的朱粲与薛举之类的。

如今看到李渊的义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还能体恤百姓疾苦,这简直就是咱们的解放军叔叔来了啊!

这才是人民子弟兵,不拥戴这样的队伍,又去拥戴谁呢?

史书记载,就这样,一路顺利,一路和谐,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

九天则功成

到了西河城下,李建成、李世民两人不披铠甲,亲自到城下讲明来意,奉劝高德儒识时务,赶快献城投降,争取和平解决。

当时,城外的百姓一看要打仗了,非常害怕,为逃避战火,有很多人想进城去避难。兄弟命令手下士兵,绝对不加阻拦,不问男女老少,全部通通放行。

这下可不得了,杀伤力超过真刀真枪了,连守城将士都被动摇了:

原来这义军还真是义气,名不虚传啊!如此宽厚仁慈,干什么不去投奔呢!

可是,西河郡丞高德儒却执迷不悟,发誓与义军血战到底,闭城拒守!

至此有三个版本的故事:

第一个版本:我称之为李世民攻城说。这多见于野史。说经过李世民率领手下士兵,强打猛攻,占据了这个城池。当然其中重要要突出一下李世民的重要作用,说他自为前驱,冒险登城,所以才攻城成功。

第二个版本:我称之为李建成攻克说。这见于《资治通鉴》。属于正史。在六月己丑(即初十),李建成率兵攻克了西河城,将高德儒擒获并押到军营门口。

第三个版本:我称之为献城投诚说。这见于《起居注》。时间也是阴历六月初十,李建成、李世民哥俩下令攻城。义兵们不顾生死,个个奋勇当先,拼死血战。他们是搭上了飞梯,才有一小部分义军攻进城去。

可见要拿下这座城池也真非易事。

恰好就在此时,城内的百姓早就不想给高德儒卖命了,都哭爹喊娘的想着要投降。

高德儒的部下、郡司法书佐朱知谨等人,看准时机,率领他的手下将士,和城内的百姓,一起宣布起义,并放义军进城,同时活捉了高德儒。

接下来,正史上记载说,李世民开始历数高德儒的罪过。

但起居注中则说,是“大郎、二郎等”一齐数落高德儒。也就是说不仅仅李世民来指责高德儒,至少李建成也批评了高德儒,甚至可能别的人也来指责高德儒。

具体说了高德儒些什么呢?

各种记载还是比较一致的:

“你看见一只鸟,就说是彩鸾来朝?以此获取高官厚禄。欺骗君主已是不应该,骗取高官,更属不应该!这与赵高指鹿为马有什么区别?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你这种赵高一样的奸佞之人!”

高德儒是断断没有活下去的道理了。

但老高被处死以后,对其余官员一个不杀,仍是各复原职。

李建成、李世民又严令义兵,绝对不可以在城中胡乱烧杀抢掠,一定要做到秋毫无犯。同时他们还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司其业。

接着,李建成等人就率兵返回晋阳,一来一去,往返共九日。

(杀高之外)自外不戮一人,秋毫不犯。往还九日,西河遂定。

——起居注·卷一

七、向长安出发

开始行动了

仅仅九天时间,就摆平了西河郡,义军凯旋而归,李渊大加赞赏,连声说:

“像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不在话下啊!”

师归,帝闻喜曰:“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是日,即定入关之策。

——起居注·卷一

首战高捷,让李渊充满信心,于是万分兴奋地定下了入关计划。

并且在公元 617 年阴历七月初付诸实施,到那时,李渊和他的两子世民与建成率军三万从太原出发,而命另一子元吉留守太原。他们的目标是隋都大兴城即长安;此地是一个古都,并且是陕西南部关中地区的战略要地。

设置大将军府

但现在李渊先是下令开仓赈济贫民,如此一来,到他这儿报名参军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军、右军、中军,通称为义士。

裴寂等人给李渊上尊号,为大将军。

六月癸巳(即十四日),李渊又设置大将军府,任命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

唐俭和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

温大雅仍和他弟弟温大有共同掌管机密,也就是起草文书,写写稿子,做做秘书工作,注意啊,正是这个工作,才让我们在今天有幸看到这部《起居注》。

武士彟的风险投资,获得了第一次分红——被任命为铠曹,也还是管些后勤的工作。

刘政会和武城人崔善、太原人张道源(张道源名河字道源)为户曹;

晋阳长上人姜謩为司功参军;

太谷长殷开山(殷开山名峤字开山)为府掾;

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和鹰扬郎将高平人王长谐、天水人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副统军。

其余的文武僚佐都按照才能授予官职。

李渊又封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兼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由他统辖;

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兼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归他统辖;

这兄弟两人各设置官府僚属,都可任用官员;

元吉则被封为姑臧公,中军隶属他的指挥。

任命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谘议;

谯县人刘瞻任西河通守。

这样,基本上的部署都初步确定,各有专司。

李渊的领导班子,就建立起来了。

独立的政治、军事组织的创建,为义军西进关中,奠定了一块稳固的基石。

裴寂送宫女

我们看到,一旦处理完了东突厥人的问题,李渊就建立了他的军事战斗组织——大将军府。

李渊的大部分军将在开始时都是由于这些官员的支持才得以征集并得到供应,因为他们原来都是隋朝鹰扬府的军官,现在只不过把他们的士卒转手交给李渊指挥。

晋阳宫监裴寂也以隋宫仓储中的大量粮秣、武器和甲胄供应唐军。

史书记载,长史裴寂又把晋阳宫内的积粟移送到大将军府去,共有九百万斛;又有杂彩五百匹,铁盔四十万副,也一齐移送到大将军府中去,献给李渊,作为起兵之用。

那第一夜在晋阳宫中伴李渊温柔而眠的尹、张两个宫眷,此时也都被李渊封了官,她们封的官称,就叫做美人,这可不是开玩笑,在宫廷里,真有这样的正式职称。

她们早晚陪伴在李渊左右,李渊这下子也可以放心地受用了。

晋阳宫中原有的五百名宫女,也一齐被拨入大将军内府去听用。

(裴寂)进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

大将军府建,为长史。

——《二十四史·新唐书·列传十三·刘裴》

日后李渊得以成功地建立唐帝国后,对裴寂,可以说是感激不尽,李渊甚至说过,他能够当上皇帝,全是裴寂的功劳,可见裴寂的做法是多么的成功。

而做为当时一起策反的刘文静和裴寂,他们的最终命运却截然不同。

有人说,原因在于:

裴寂本来与李渊就是在那种非香的味道上很相投的,所以他揣测准了李渊的爱好酒色又昏庸无能的脉搏,晋阳一起兵时,他就私下里给李渊送去美貌宫女五百人,让他带着行军。果然称帝后的李渊认为裴寂的功劳最大,裴寂终其一生受益于此,享不尽的高官与厚禄。

而刘文静未能及时清醒地认识到李渊的这一特点,裴寂受重用本来就是敲响了一记重重的皇帝亲信佞臣猜忌功臣的警钟,结果刘文静这个南征北战的大功臣受到了极大的疑忌,到底被称帝后的李渊加上了个谋反的大罪名,活活冤杀了才算让皇帝放心了。

同样,由此说法引开来,就可以说到,同为大功臣的李世民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考验。

这为日后的一系列说法找到了依据,但事实的真相果然如此吗?

出发了

这一年,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

此时正是初秋时节。

天气初凉,金风拂暑,秋高气爽。

七月初四,李渊任命儿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一切后方事务都委托他处理。

太原此时正式作为义军的后备根据地。

初五,李渊统帅甲士三万人从晋阳出发,李建成、李世民都跟随他出征。

西突厥的阿史那大柰也率其部众跟随李渊出征。

出征前,在军营门前,举行誓师仪式。

李渊身披铠甲,开始誓师致词。

李渊慷慨激昂地赞颂杨坚,痛斥杨广,并阐明了起兵的宗旨和立代王杨侑为帝的“伟大历史意义”。

然后他的这篇誓文就被抄录复印了多份,向各郡县发布檄文,以便让所有人都明白他尊立代王为帝的意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历史意义呢?

在这里,我不愿意去说,因为那根本就是费话。冠冕堂皇的费话。

我不说您也知道,诸如此类的说法,翻开史书一抓一大把,几乎全是,嘴里说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只不过心照不宣罢了。

大军浩浩****,开出晋阳,向西进发,直奔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