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揭秘:还原历史真相

为什么我们说晋阳宫政变是一个千古冤案?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实之处?

李渊是真的被那两个女人命中了要害才不得已起兵的吗?

什么样的情况才符合历史的真实?

李渊当初迟迟不肯起兵,但在此前他是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李渊又为什么不肯付诸行动?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为什么这个冤案会千古以降?

还有,到底是谁最先改变了事实的真相?

那么历史上,完全可能的历史真实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做出这样的还原,其依据何在?

李渊有哪些优势让他几乎处于有绝对成功把握的理想地位呢?其根据是什么?

温大雅的李渊是什么样子的?

李渊是否具有雄心壮志,其依据是什么?有哪些事件体现出来?

李渊在公元617年阴历7月初五,带领着他的李家军,向长安进发。但是,前路风险莫测,他即将当头遭遇一只拦路猛虎。同时,李渊派外交人员去拜见李密,结果会怎么样?李密会买他的帐吗?

一、 一个千古冤案

历史地看待历史

那么趁这个功夫,我们再来回顾,到底在这次晋阳宫政变或者说太原起兵里面,有多少的不实之处?

应该说,这里面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千古冤案。

我们最先看一看权威史书《二十四史·新唐书》是怎么样记载这段历史的:

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在这里,我也不必解释上文的内容了,因为在前面,我写过这个详细的过程。

现在的问题是:

这是传说了千年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可信吗?

李渊是真的被那两个女人命中了要害才不得已起兵的吗?

好,让我们来看看历史。

历史地看待历史。

记得有句歌词是这样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是的,传说总是美丽的。

传说中的太原起兵是这样的:

当时李渊糊里糊涂,抓不住时机,李世民可是着急要起兵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逼迫他父亲李渊赶紧起兵呢?他先通过刘文静贿赂裴寂,裴寂当时在太原晋阳宫帮助隋炀帝看管在太原行宫里宫女的小官。

在李世民的主谋下,裴寂拉李渊去晋阳宫喝酒,晚上把李渊留在那里,以宫女私侍李渊。

和皇帝的女人睡觉,是杀头之罪,所以没办法,李渊必须起兵了。

这个看似美丽的传说,只是想说明李渊没用无能。

而真正的成就这一切包括日后的唐王朝的,乃是李世民。

但是,在整个太原起兵的谋划过程中,李渊其实一直在幕后积极工作。

应该说,李渊是总指挥,李世民是急先锋,这才符合历史真实。

在太原起兵中,李世民的作用历来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李渊庸庸碌碌,整个工作首谋都是李世民干的;更有学者截然相反地认为,是史书记载夸大了李世民的作用,原因在于史书作者要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提供正当性。当然再深究,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权皇帝的一些不光彩面:篡改史书,颠倒是非,隐藏真实。

为什么这个冤案会千古以降

请看范文澜等老一辈史学家在《中国通史》中的这段话:

唐高祖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分,六一六年,得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他本人并无创业的才干,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和隋晋阳宫副监裴寂非常亲密。裴寂是佞人,私送宫女给他,和他通昼夜赌博饮酒。他过着荒**生活,根本不理会太原城外的战事,当然更不曾想要反隋自做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积极准备起兵,通过裴寂去劝说。起兵以后,裴寂又送宫女五百人。作为行军统帅,居然收受这批宫女,他的昏谬可以想见。

在这本书中,说李渊当时根本就是被迫起兵的,整个晋阳宫政变和太原起兵的首谋都是李世民。

而李渊仅仅是一个庸庸碌碌只知吃喝玩乐的人。

李渊此人的性格确实有优柔寡断的一面,并且他的这一面在这次事件里得到突出的表现。

李渊不是完人。

不可否认,在他身上,优柔寡断几乎算得上是致命弱点。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先下手的为强,谁动手慢了,就有可能变成别人的刀下鬼。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当事人写的,是目前普通公认的最为可信的史料。

此书当中就说过,李渊迟迟不肯起兵,而在此前他应该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那么李渊为什么不肯付诸行动?

主要是考虑几方面:

一是他的家庭成员,长子建成等,还有女儿都没有从永济来到太原,骨肉分离让优柔寡断的李渊下不了决心。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方的草原十八部,即突厥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强行起兵,这么大的一个后顾之忧,不任何人都不敢忽视的。

所以如何稳操胜券地起事才是李渊考虑最多的。

很多证据都说明整个太原起兵主谋和总指挥就是李渊。

李世民那时候应该是18岁,他只是积极地执行了李渊策划这场起兵谋划的得力干将,比如说去拉拢地方上的实力派,组织得力人才和突厥谈判。因为同是弓马少年,社会上有一批年轻人,是很愿意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的。

可是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这个冤案会千古以降?

历经一千多年,没有人给它平反,相反却被越传越神,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还有,到底是谁最先改变了事实的真相?

这一切的合理解释和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因为李世民的皇位是政变夺取来的。

李世民很懂得宣传策略,所以他授意史臣,在写这段历史时,对这件事情不要躲躲闪闪的,就是要明确记载发生了手足相残的政变。

至于为什么要杀他们,那就要编故事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思路:

实际上唐朝开国起兵是李世民倡导组织的,并且李渊也很早就答应过立李世民做太子,因为天下是他打下来的,本来应该就是开国皇帝嘛。

那么顺着这样一种思路,事件回放到了太原起兵,这是更要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因为这关系到李世民是否为李唐王朝打天下第一功臣的要点。

于是这段唐朝开国历史的疑案便产生了。

二、 真实的历史完全可能是这样的

完全可能的历史真实

请看《剑桥中国隋唐史》就这样明确地说过:

在李渊接受新任命于晋阳的时候,……叛乱就已遍及隋帝国全境。当不断加剧的叛乱警报频频传到太原府的时候,李渊的朋友和军事顾问们纷纷认为隋朝统治已危如累卵,都劝他趁机起事,创建新王朝。

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事实。

这本书还指出,李渊将要领导的这次叛乱,几乎处于有绝对成功把握的理想地位。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根据如下:

1、李渊的家世和人缘都无可挑剔:

他是一个与皇室攀亲的贵族;

而且在他 51岁之年,已侍奉过隋朝两代皇帝,此时正处于他漫长而顺心的宦途的顶峰。

2、李渊是中国北部产生一个个王朝统治者的那个社会精英集团中的一个成员。

这一点,您千万别小看了。

隋王朝土崩瓦解之际,李渊眼看隋政权即将崩溃,他是早做了打算,并且一直在暗中不停地行动着。

3、作为太原留守,李渊有强大的军事和战术上的优势地位。

因为李渊所控制的这个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而在隋王朝时代,太原是当时肯定的军事重镇;

并且可以很方便地从这里对长安(也就是隋都大兴城)和洛阳这些传统的政治中心发动进攻。

4、李渊还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欢心,这是因为大约在公元 614 年有图谶预言李氏当兴,而且这说法已在民间家喻户晓。

5、李渊一方面清楚他在隋王朝的位势已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隋王朝既然明显地处于日薄西山的境地,他完全可以自建王朝,代之而兴。

请注意啊,李渊那一代人对儒家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儒家是禁止人们背叛前朝而改事新朝的。

李渊和李渊的同时代人,忠于社会秩序远甚于忠于一家一姓的某一王朝。

综上所述,在公元617 年阴历五月,李渊开始动员了他太原府的军队,正式进行反隋军事行动,并在稍后不久开始向京师进发。

这是一个完全有可能的历史真实。

为什么会这样

与此同时,《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本书也指出:

令人有点感到惊异的是,李渊在太原起事中的作用的程度和性质,只是到最近时期才有新发现。

是的,诚如斯言。

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等正史的传统说法:

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

相反地,他的次子李世民(公元 617 年时 17 岁)倒被说成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魄力,有进取心,英明天聪。

因此,后来成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李世民,在这些记载中,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创建唐王朝的大功臣。

按照正史的传统说法,公元 617 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留守时,李世民就已开始与刘文静共谋反叛大计,他们甚至在狱中就进行了谋划。

目的:利用当时人民普遍的不满情绪,进而一举取代已处于垂死状态的隋王朝。

在这些描述中,当李渊第一次听到这种想法时,根本不是十分在意的,甚至这时他还是隋王朝的主要捍卫者。

但是,李世民赂嘱晋阳宫监裴寂设美人计,利用炀帝宠幸过的晋阳宫女,迫使李渊不得不同意了李世民的计划,非常勉强地同意起兵发动叛乱。

传统的叙述还强调指出,在后来夺取隋朝都城的战斗中,李世民在导致唐朝胜利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方面,功劳都高人一等。

但是,近年来,历史学家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了新的结论:

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

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歪曲之处做出订正。

三、温大雅笔下的李渊

温大雅的李渊是这样的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他的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书上的李渊。

温大雅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根据《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的李建成。

所以,历史地看待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

据认为,李世民太原起兵中的位置——李渊总指挥,李世民急先锋。

温大雅的《起居注》告诉我们,甚至在公元 617 年中太原起事之前,李渊已开始图谋不轨。

后突厥知帝已还太原,仁恭独留无援,数侵马邑。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将兵,与仁恭并力拒之。仁恭等违帝指踪,遂为突厥所败。既而隋主远闻,以帝与仁恭不时捕虏,纵为边患,遂遣司直驰驿,系帝而斩仁恭。帝自以姓名著于图谶,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颇有所晦。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凌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亡,为英雄所笑。”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帝曰:“今遇时来,逢兹锢絷。虽睹机变,何能为也。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今吾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自天钓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尔后数日,果有诏使驰驿而至,释帝而免仁恭,各依旧检校所部。

——《起居注》·卷一

注意啊,这一段的意思正是说,李渊早有反意,否则他不会说出,隋廷的气数将尽,而我家如果取代它来坐江山,也是符合谶语,是命定应该的事。并且李渊当时与李世民商量时,一再流露出来的仅仅是对骨肉恐怕不能保全的顾虑。

另外,激起李渊雄心的事件也是一清二楚的。

请看:最早发生在公元 616 年的一件事是当时李渊受命剿捕太原地区的盗匪。

太原这个地方,不仅是当时隋廷重镇,而且在传统上,又与传说中的圣君唐尧联系在一起,因为传说尧曾在一个名之为唐的地方住过。

唐还是李渊作为国公的封地,虽然像诸如此类的爵位那样,国公这个爵位,并没有统治领土的实权。

可是当唐公李渊接受新任命时,他还是认为他的爵衔与职务的巧合,简直就是天降吉祥。

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反意,何必高兴这个呀?

第二年,李渊当上太原府留守时,就曾对李世民这样说过:“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这些话越来越明确的流露出,李渊渴望得江山,而且是志在必得的!

《起居注》还提到民谣《桃李章》,以这首流行歌曲关于下一个中国统治者将姓李的预言,对李渊的影响,因为《起居注》曾引用李渊的话说:

“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公元 617 年阴历五月初,李渊传谕给在山西南部供职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叫他们就地再招募军队,同时命令次子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也在太原招兵买马。他们在十天之内招募了几乎一万人,屯驻在晋阳的兴国寺。

前面我们一再说过,几乎所有正史书和野史传说都在讲一个事儿,那就是李世民如何在暗中结交人才,为日后的反隋活动的成功,做着最重要的准备,毕竟人才是成功的关键,而李世民做这些工作时,他父亲差不多一点不知道,至于他大哥李建成,则更是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远近承风,咸思托附。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起居注·卷一

在这段话里,前面对李渊的介绍不是我们要关注的,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秦王李世民其实并不是自发地想到了要结纳英才,而是受了父亲的暗中指挥,您想想,一个17岁的青年,如果不是有深思熟虑的长者指点,如何能达到这一点,而李渊经过多年的策划,他是具有暗中指挥这一切的能力的!

这是最靠近李渊时代的记录,应该是最真实的,这里面几乎全是李渊的功劳。

结束语:只为史实代言

可能有人会说,你的说法似乎倾向了李渊。

有位外国法医学专家,经过缜密的侦察,让一个凶案嫌疑人无罪释放。她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嫌疑人对法医学专家万分感激。

法医专家却面无表情地说:“我只对事实负责,我对当事人没有任何个人好恶。”

那么在这里,我也要说:“我个人对李渊、李世民没有任何的个人好恶,我只对史实负责,当我对那些繁杂的史料经过比对和分析之后,把它们告诉我的史实告诉大家,我只为史实代言。”

前路风险莫测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

已经52岁的李渊,在公元617年阴历7月初五,带领着他的李家军,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这是一群向往新生活的勇敢者。

这是一个创建大唐帝国的征程。

这是一个注定会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无数的故事在向我们展现着她的美丽和精彩。

李渊这里率大军行进着,但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注定会充满坎坷和曲折。

这不,他即将当头遭遇一只拦路猛虎。

人家正在张牙舞爪地等着和他玩几招呢。

同时,李渊派外交人员去拜见李密,结果会怎么样?李密会买他的帐吗?

前程辉煌。

前进的道路上,风险莫测。

此刻的中原大地上,一群群的豺狼,一只只的猛虎。

都在觊觎这只鹿。

到处在追逐这只鹿。

最终鹿死谁手?谁能多得一杯羹?

大家都知道,在反隋的割据势力中,李渊父子集团最后扫灭群雄,统一中国。那么李渊是如何胜出的?

我们来不及再讲下去,因为就在这时,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了,还是以隋炀帝为主人公,但这次可不是雁门关事件,此次事件最终没有化险为夷,辉煌一时的隋帝国由此走向了灭亡。

请看下一篇啊。

下一篇故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