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计杀

李渊起兵的准备引发了什么人的疑心?是隋炀帝安排的两个亲信王威、高君雅吗?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老爸是在这时候出场的吗?他叫什么名字?他在当时都做了些什么事?

为什么说“晋祠祷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它到底是什么人发起的?

最后找死的是什么人?

关键时刻,是什么人向李渊告了密?

落入圈套后,当然有一场好戏。但是结果谁胜谁负呢?

空城计是用来对付突厥的,它是李渊还是李世民策划的?史实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史书要那样记载?

一、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开唐立国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疑心

李渊起兵的准备,正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进行着。李渊还派亲信李思行去长安作间谍工作,搜集情报,随时随地,观察代王杨侑的动静。

王威、高君雅也不是好匆悠的,他们看到李渊大肆招兵,很快就怀疑李渊有不轨之意图了。

他们把这个疑惑对武士彟说了:

“长孙顺德、刘弘基二人都是逃避征役、亡命在此地的三侍之官,罪该处死,怎么能统兵?”

前面我们说过,刘弘基曾做过右勋侍,长孙顺德也做过右勋卫,他二人本在炀帝左右,只因炀帝出征辽东,二人不愿随行,于是逃亡在晋阳,暂作了一个外乡寓客。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可是非常有名的,她的父亲就是右骁卫将军长孙晟。而长孙顺德正是长孙晟的族弟,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吗?

此次他们奉令,帮着一同募兵,显然形迹可疑。且陆续募入的兵士,全归他们两人统带,并不见派属他将。

王威于就去问武士彟,因为他是行军司铠。

可这时的武士彟,早就是李渊的风险投资人之一了,两个人此刻是同呼吸共命运,可是他们两个笨蛋根本不知道。

武士彟在开唐立国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武士彟系山西文水人,他一生最大的成功就在生了一个实在了不得的女儿——武则天,要知道他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老爸啊。只是这时,武则天还不知道在哪里魂游呢。

老武本是李渊心腹,曾经劝过李渊兴兵举义。

武士彟出身寒微,后来因为善于经营,就发了大财,整个一暴发户。

钱是大大地有了,只是光有钱没地位,时间长了也感觉不妙。

于是他到处请人吃饭喝酒,到处放糖衣炮弹拉关系,结交上层权贵,拉拢社会名流。

但与李渊的结交,还真不是他主动找来的,而是李老大自己找上门,而且还是亲自出马,特地去拜访,简直有点三顾的味道。

原因很简单,前面我们知道李渊交好裴同志的动机吧?那么他现在如此待见武士彟也不必奇怪,人家太有钱了。

而武士彟当然早想攀李渊这根高枝,两人各有所需,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一下子就亲密得不得了。

于是李渊很快就从武士彟那里,获得了大把大把的银子,钱多好办事。

而武士彟花得心里高兴,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投资项目,虽然是风险投资,但是一旦成功,那获取的暴利,可是多得惊人呢!

现在,举事一开始,武士彟就被任命为行军司铠参军,主管兵器的保管和后勤保障工作。

让老武搞后勤,真算是找对人了,绝配!

武士彟本来最想的事情就是当官,如今受到李渊器重,激动得手舞足蹈,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一见王威来问他,武士彟当然找尽理由代李渊辩解。

可王威脑子一根筋,继续说什么:

“就算你说的在理,现在别的事且不必论,只是这个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本是朝廷逃犯,奈何令他统兵?我现在就打算以此为借口,把他们抓起来,收审!”

武士彟何等精明,一边装得与他们一条心似的,一边却把他们俩的想法,巧妙地给彻底打消了。

武士彟是怎么样做的呢?

他巧妙地说:

“这两个人都是唐公的门下客,若把他们收审,唐公必定会出来反对,引起一个大纠纷了,我的哥俩个啊,你们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王威等人,听后顿时呆了,如同一个撒了气的皮球,蔫头耷拉脑地作罢了。

可这两个人并不甘心,虽然没再想去抓人,却在策划着更大的阴谋。

全在意料中,他们前脚刚走,武士彟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渊,并提醒他特别要注意这两人的最新动向。

打草惊蛇了!

这时还有个小故事,也和武士彟有关。

留守司兵本是个小干部,一个叫田德平就是这样的小干部,可是他却在想大事:打算劝王威等人调查一下招募兵丁的情况。

怎么样?他想的这个事,够大的吧!

而田德平也在向王、高两人告发前,先去找武士彟商量。

看来武士彟同学的人际关系确实搞得好啊,谁都喜欢和他说心里话。

武同学听了,这样说:“现在晋阳的讨捕之兵,全都隶属于唐公负责,王威、高君雅虽是副留守,也不过是空有其名,只是寄身在唐公这里罢了,即便你去告发,他们又能怎么样呢?哥们,为了你好,还是不要惹火上身了!”

田德平也作罢了。

田德平好是郁闷啊,人微言轻,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里高君雅和王威又在一起密谈。

高君雅的意思是找机会收拾李渊。

不能明着来,那就来阴的。

找死

恰好晋阳遇大旱,李渊打算到晋祠祷雨,此前数日,他就下令斋戒。

在各国历史上,求雨都是件大事。

在中国社会,一般在地方上的祠堂进行,作为一方的行政长官,李渊肯定要到场。而且按惯例,也不能带太多的兵来。

王威以为,这下子时机终于到了,于是就和高君雅谋划定了——

到时候,在晋祠周边伏下一支军队,来个突然袭击,然后李渊岂就不是他们案板上的肉了吗……

可是王威、高君雅两个人的如意算盘,打着打着,就碰到了难题。

什么难题呢?

手里没兵!

晋阳城内的兵,绝大多数是辖属于李渊麾下,他们是没有权力来驱遣调动的。

怎么办?

没奈何,王威、高君雅两个人只好去找晋阳乡长刘世龙,让他招集乡兵,准备埋伏在晋祠,乘机刺杀李渊。

不想,他们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老刘表面上满口答应,假装的!

暗地里却一溜烟的,先跑去向李渊告密了。

其实刘世龙,也早就是李渊的人了。

等一下,在《资治通鉴》等很多史书里,都写道,此时的晋阳乡长名叫刘世龙,而且这个人为此次活动的成败关键。

但在《新唐书》等另外一些史书里则记载说,这时的晋阳乡长,名叫刘义节。

此人和老武同学差不多,也是个首富,有大钱的主儿。开始由裴寂引荐他和李渊认识,当然他同时又与王威、高君雅也关系不错。只不过暗中他和李渊的关系是最铁的。

再等一下,还有一个大大的疑点呢。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当时晋阳乡长刘世龙密告李渊,他的话是这样说的:

“王威、高君雅想去晋祠祈雨,这样做是于您极为不利的。”

请注意,在这话语里明确出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所谓的晋祠祈雨,是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的提议。

我个人以为,这样的细节才是最符合历史真实的,请想:

明明是王威、高君雅两个人整天处心积虑地想算计死李渊,他们自然是要留心一切机会。如果没有机会,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而在当时的情景下,时间非常紧急,根本不可能允许他们从容等待机会,于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大旱这件事,自己创造了机会。

还请注意一个,前面说到,王威、高君雅利用的就是,李渊作为一方的行政长官,必须要到场这一惯例,决定发动突然袭击。

而且权威史书《二十四史》也这样记载:

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

晋阳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了,李渊决定抢先动手。

至此,很多史书都这样说,李渊召李世民来商议。

李世民说:“这两人的死期到了,儿正要除此二人,他们却自来寻死,真正凑巧!”

话中杀气腾腾。

不过这也让人感觉疑惑,似乎此时充其量仅仅不过一个李渊副手、而且年龄才十七八岁的李世民,已然是全局的掌舵者,由他来安排布置着一步步的行动计划,并且握有决定权;而此时真正有其名也有其实的李渊倒像是他的副手。

令人费解啊。

有乡长刘龙者,晋阳之富人也。先与宫监裴寂引之谒帝,帝虽知其微细,亦接待之,以招客。君雅又与龙相善,龙感帝恩眄,窃知雅等密意,具以启闻。帝谓龙曰:“此辈下愚,暗于时事,同恶违众,必自毙也。然卿能相报,深有至诚。幸勿有多言,我为之所。”

——起居注·卷一

我们注意到,在这里说“自取其亡”一语的,正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世民同学在当时地位还要居于其兄李建成之下,哪里能越得过李渊呢?所以说,如此大计由他来定夺,显得实在太牵强。

继续讲故事:

然后李世民和李渊秘密商定好了对策。

行动开始了。

二、李渊面目可憎的一幕

落入圈套

五月十四日夜里,李渊派李世民率兵埋伏在晋阳宫城的外面。

同时,他还特意通知王威、高君雅两人,明日一早到莅事堂开会,

五月甲子(即十五日)早晨,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坐在一起处理政务。

忽然间,只见刘文静在前面引路,领着开阳府司马胙城人刘政会,闯了进来。

两个人立在厅堂上,声称有重大机密事情需要禀报。

李渊用眼睛示意王威等人取状纸看。

完全不知情的王威,当即就命刘政会把状子呈上来。

不料,刘政会不给!

而且还大声地说什么:“告发的是副留守的事,只有唐公才能看。”

李渊的表演功夫也是一流的,他佯作吃惊地说:“不会吧,难道有这样的事?”

于是他亲自从刘政会手里,接过状子。

然后他认真地看了状子,才说:

“大家知道状子上写的是什么吗?上面写的正是: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暗中引导突厥来入寇啊!唉,王威啊,高君雅啊,你们怎么能暗中勾引突厥人来入侵呢!?”

李渊边说边把状子递给了王威,一副愤怒不已的样子。

王威不待看完,就火冒三丈:“什么人敢这样诬陷我们两人?”

高君雅挽捋起衣袖大骂道:“哼,那用说,一定是造反的人要杀我们故意设的套。向天发誓,我们俩绝对不是叛徒!”

李渊冷笑道:“叛徒不叛徒的,也得审审你们两人才能知道。”

王威和高君雅知道大事不妙,当即一块奔出堂外。

这时李世民已经在大路上布满了军队,他们刚一出门,外面就已环绕而来重重兵士。一个束发金冠的少年,当中指挥,不用说他就是李世民。

哪里跑?!

李世民戎服跨马,指挥刘文静和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一起,将王威、高君雅抓起来投进监狱。

那就好象老鹰抓小鸡一样的容易。

李渊随后公开宣布起兵。

文武官员,齐声响应李渊起兵的号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李渊的调遣。

空城计

五月丙寅(即十七日),突厥几万兵马居然真的来侵犯晋阳了。

李渊命令裴寂等人率兵防备,分头埋伏。

接下来,他来了个险的:

竟然把各城门都打开。

李渊难道也要玩一把诸葛亮的空城计?

与诸葛亮不同的是,突厥人没有看见李渊在城楼上轻抚一曲,曲韵悠扬,琴音不乱。

他们见到的,只是四面城门,一个个大开着,一眼就能看到城里面;城楼上,不见旗帜,也不见人影。

突厥兵直闯进外城,却见内城门也是一样的洞开着,不由得相顾惊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太奇怪了呀!

突厥人不知虚实,不敢进入。喧哗了一阵子,竟引兵退出城去。

李渊这才又关上了城门,调兵遣将。

真可以说是天助李渊。

李渊关上城门,立刻就将王威、高君雅,绑到闹市口,对无数围观百姓,以及士兵们说:

“开始的时候,有人告王威、高君雅两人暗中勾结突厥来犯我境,我还不相信,如今果然如此!”

然后,他指着被绑着那两个大倒霉蛋又说:

“诸位,召寇攻城,即此两人!你们大家说说,他们应该不应该斩首啊?”

立刻,一齐声地应着:该斩。

“遂杀之以起兵。”

——《起居注》

因为百姓士兵们都以为确实是王威、高君雅把突厥人招来的。

一声号炮,两颗血淋淋的首级,堕落地上。想必这两个人实在太倒霉,否则何以刘政会这边刚刚按照李大人的计划,一诬告他们引突厥入侵,那边竟然立刻就弄假成真了?

李渊将两人的首级,高悬示众。

一时间,大快人心。

李渊还自己此举美其名曰:为平民愤。

第二天,突厥兵又来攻城。

李渊的部将王康达率领一千余人出战,结果全部战死,城中人心惊惶。

情况非常严峻,如果与突厥兵正面交锋,肯定不是对手;而如此不战,又怕突厥兵杀人抢掠,这可如何是好?

李渊就是李渊,他自有应付的绝妙好计:疑兵计。

注意啊,又是一个疑兵计。

前面在雁门关事件中,已经用过了这个计谋了。

李渊在夜里派军队悄悄出城,早晨则张旗呜鼓地从别的道路上开回来,好象是援军来到了一样。

这下子,果然让突厥兵闹起悬心来,因为与李渊交过手,知道他的厉害,现在摸不清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然后他们在城外逗留了两天,大肆抢掠了一通,就回去了。

李渊又赢了。

虽然城外居民,有的被抢了东西,可是城内百姓却不损分毫。

我们再来破解这个迷雾

城中转危为安,士兵和百姓们,好一通热烈庆贺欢腾。

而在野史故事中又把功劳归了李世民,说什么正是他想了一计,“夜遣将士潜行出城,待至天晓,却张旗鸣鼓,喊呐前来。突厥兵疑为援兵,竟尔退走。”

好了,我们对这个大事件中的小事件做一个回顾,把其中的疑惑处指出来,破解破解:

我们还看到,继前面的招兵买马这类积极行动之后,接下来,李渊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清洗他班子中的不稳定分子——他们就是来监视他的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

到这里,《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并不是如同传统说法里,广泛传说的那样,是这两个倒霉鬼在自己找死。

《剑桥中国隋唐史》说的事实是这样的:

李渊曾经利用他们暂时离开太原的时机,为自己征募了大量的兵马,但李渊同学认为这两个杨广派来的特工,肯定会对他的招兵买马起疑,并且还会向隋帝报告。

因此,李渊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召到太原来以后,在五月十五日借口这两个副手,暗中勾结突厥人入寇太原地区而逮捕和杀害了他们。

但在正史和《资治通鉴》里,总是把这次行动归功于李世民。

这个传说有一千多年了。

但温大雅指出,逮捕这两个副手的军队实际上正是受李渊和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指挥的。

一个可存疑处,请注意!

另外,李渊在杀这两个倒霉鬼的时候,显得面目可憎,他在公众场合陈述对这两人的欲加之罪时,明摆着是在强词夺理。

城内兵数无几,已丧千人。军民见此势,私有危惧,皆疑王威、君雅召而至焉,恨之愈切。帝神色自若,欢甚于常,顾谓官僚曰:“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适欲起兵,威、雅沮众,深相猜忌,密构异谋,欲加之罪。疑其私通境外。岂谓系之二日(甲子是十五日丙寅是十七日),突厥果入太原。此殆天心为孤罚罪,非天意也,何?而至天既为孤遣来,还应为孤令去。彼若不去,当为诸军遣之,无为虑也。”

——起居注·卷一

具体的过程,在前面我们讲过,大致就是那样,但其中,我在这里强调几个细节,那就是李渊的这一番说词,我特意强调一下,李渊的陈词过程强词夺理,面目可憎。

好了,且不管是谁的功劳,总之在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终于如愿地杀掉了太原副留守王同志和高同志。一年以后,李渊将如愿地即了皇帝位,成为了李唐王朝的第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