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痛下决心

是李世民的劝说让李渊动了夺江山之心吗?历史上的真实到底如何?

已决意起兵,李渊又为什么犹豫了?

杨广又为了什么要收拾李渊?而李渊又将采取什么对策?最终结果如何?

假传圣旨乱民心,这一计策是什么人提出的?其收效如何?

马邑太守王仁恭为了什么被部下杀死?真正原因是刘武周与其侍女私通吗?

刘武周是如何登上了历史舞台?他背后的支持者是谁?

在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时,李世民与李渊都有一些动作,那么在史书中自相矛盾的记载体现在何处?是什么样子的?

为招兵买马,李渊使出了什么样的诡计?他此举是对着什么人?他的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是杨广派来的间谍吗?

一、 李渊心动之谜

李世民对父亲的游说

裴寂还要再说点什么,忽然有一个士卒匆匆跑来,报道:

“突厥又来犯边,兵都到马邑了,请大人速回署,发兵截击外寇!”

李渊闻报,急匆匆往署里赶。

这时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等,已经在等他了。

当即开了个紧急会议,由李渊下发决定:

派高君雅率兵万人,出援马邑,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同力抗击突厥人。

高君雅领命,立刻就去了。

这里李渊被晋阳宫那夜的酒后乱性误入温柔乡一事,弄得正好几日寝食不安;

却又接到马邑军报:

王仁恭、高君雅与突厥交战不利,败了!

王仁恭被扁得灰头土脸的,高君雅也是仅仅捡了一条老命溜回来。

这还得了,李渊郁闷死了!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李渊怕一起被治罪。

一事接一事,葫芦还没按下,瓢又浮出水面,李渊那非常的忧虑就加了个更字。

李渊别无他策,只是退入内室,一个人呆呆的坐着。

这时,李世民悄步走了进来,他屏去服侍在左右的人,道:“父亲大人不赶快图谋良策,尚待何时?”

李渊回了一句:“谁能有什么好办法!?”

李世民劝道:“如今主上昏庸无道,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百姓困顿贫穷,官吏朝不保暮。父亲大人若还是恪守小节,咱们家的危亡只怕就在眼前了!”

李渊问:“依你说应该怎么办?”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说:“不如顺应民心,兴起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时机(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李渊大吃一惊:“你怎么说这种话,我现在就把你抓起来,送交官府处理!”说着就取来纸笔,干什么呢?他要先写一份告发的状表。

注意这个细节啊,这个细节把李渊的迂腐无能表现得恰到好处,估计是个刻划人物的高手才能把这段史书写得如此传神。

“孩儿细察天时人事,确定机会已到,所以才敢说这样的话。父亲如果一定要告发,儿也不敢辞死!”李世民说着,就滴下泪来。

李渊叹道:“我岂是真的没有父子之情,哪里忍心告发你,置你于死地?!但你以后也不要随便胡说!”

从这话里,李世民听出他老爸的心已动了,于是便告退而出了。

以上这个故事是无数史书常讲常说的,但事实上,李渊果真是这样子痛下决心的吗?

李渊心动之谜绝对不是因为李世民的这几句话,我的理由有二:

第一,前面我们说过,为图自保,他的起兵是迟早的事。

第二,李渊在政治、军事上的才干极其突出,让他也非常自信举兵后的成功。

因此我们说,李渊决意起兵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化家为国由你一人

好,接着讲故事。

第二天,因叛乱发生而传来的寇警,越发的紧急了,李世民再次来又劝李渊,他的说词是这样的:

“如今盗贼日益增多,遍布天下,父亲大人奉诏讨贼,可是这贼讨得尽吗?贼不能尽,终难免罪!

“而且世人都在盛传李氏当兴,所以李金才无罪却在一个早晨被灭族了;郕公李浑并无罪孽,居然身诛族夷!儿一夜辗转难眠,反复筹划思索,父亲大人即使能将寇贼剿灭尽,那么功高也不会受奖,反倒会让您自己更危险了啊!

“父亲,只有儿昨天说的话可以使您避祸,这是万全之策,希望父亲不要再迟疑顾虑什么了!”

而无数版本也都这样说:当时李渊一想,已污辱宫眷,大罪难脱,况又姓李,犯了炀帝的大忌,有些几样在,也惟有举事起义才是个免祸之道,于是重叹了一口气,说:

“我也一夜都在考虑你的话,你说的很是有道理。罢,罢!今日破家亡躯,由你一人;他日化家为国,也由你一人,我也不能自主了(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接下来,诗意化的说法就是:

从此李渊的人生就这样被改写了,从一个甘心做太守的听命于君的臣下,而跃起成为一个领头弄潮的风云人物,他的生活也由原来的田园般安静的富贵室中钟鸣鼎食锦衣玉履,而主要代之为戎马倥偬的征战不断,胜败都曾经历,苦乐也全感受,其中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在这大好的施展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李渊又犹豫了

可随即李渊又迟缓起来,不见行动了。

他的理由是:

“但是,家属尚在河东,所以此事不应该急速行动,还当从缓为是。”

李世民无奈,只好答应道:

“父亲大人既已决定,家属赶快打发妥当人去接就是了。”

李渊这一缓,可急坏了好多人。

其实李渊的谨慎也是有道理的。

大儿子李建成等一家人,还都在河东。长安城里,还有七大姨八大姑的一大堆。老李在这儿打响反隋第一枪,他们可就全都要人头落地了。

李世民一个楞头青,自然不会去考虑那么多那么远那么细致,他有的只是满腔创建一番雄伟事业的热血,和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是不是大家一定会奇怪了。

李世民可是个超人完人啊,他怎么还有缺点和弱点呢?

其实当时的世民同学,还只不过十七八岁。这是什么概念?在今天还只是个高中生啊,顶多才读到高三。

那个雄才伟略、文治武功的李世民,也是后来慢慢炼成的。这就如同一把好剑,是要经过许多道工艺,才能慢慢打造出来,而决不是速成品。一蹴而就的成功,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可是李渊不急,裴同学急了。

因为刘文静威胁裴寂说: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您为何不早劝唐公起兵,却推迟拖延不已?况且您身为宫监,却用宫人侍奉宾客,您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误了唐公呢?”

那天李渊和裴寂又在一起饮酒。

饮至酒意正浓,裴寂从容地说:

“二郎暗地里招兵买马,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举义旗办大事。正是因为这样,我才私自决定让那两个承幸过皇帝的宫人,来侍奉您睡觉……”

说到这儿,他故意停了停,看李渊额头在冒虚汗,他才又慢慢地说:

“现在我日夜不安,我害怕一旦事情败露,我也得和您一起获罪,被皇帝诛杀。为今之计,只宜急而不应缓!不知现在您意下如何?”

李渊半天才说:“我儿子确有这个图谋,事情已经如此,又能怎样呢?你们还是听从他的意见吧。”

至此,李渊可以说已经向李世民和裴寂明确地表态了。

如此一来,起兵反隋一事,就可以开始付诸实施。

只是,仍旧为地下工作性质,得秘密进行。

二、为什么要假传圣旨

杨广又要收拾李渊

恰好这时,炀帝派使者来太原了,来干什么了?

据他认为,李渊与王仁恭不能有效地抵御突厥的进犯,应当治罪。

因此现在要将他们押往江都。

李渊大大地害怕。

裴寂再次抓紧时机,进言道:

“我前日劝导明公,一定要防祸!怎么样,眼下事已急迫,明公何必再如此踌躇不决呢?

“古人有言:‘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请明公三思!”

裴寂说到这儿,李世民又接着话茬说:

“如今主上昏聩,国家动乱,为隋朝尽忠没有好处,试想本来是将佐们出战失利,结果却牵连到您这个当主帅的!这种国法,又何必要呢?上既乱法,下亦何必守法?”

李渊却仍然迟疑,说什么:

“倘或弄巧反成拙,那又怎么办呢?”

裴寂当即便又应声道:

“不可以再顾虑了,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况且晋阳兵强马壮,明公又蓄积巨万军资财物,宫库饶丰,以此起兵,何患不成?

“今关中空虚,大事可举也。留守关中的代王杨侑系当今皇帝之孙,年龄尚幼。关中豪杰风起造反,正思择主而事,只是不知应该归附于谁,您要是大张旗鼓地向西进军,诛暴除乱,招抚群豪,取关中正如拾芥、探囊取物一样容易。奈何甘受一个使者的拘囚,自去就死,坐等被杀戮呢?”

李渊点头表示:然也。然也。

接着,秘密布署准备。

将要举事时,恰好炀帝又派使者,驰马飞奔驿站,传命赦免李渊和王仁恭。

官复原职了,李渊起兵的计划也就又缓行。

同时打发人好好款待先行到来的那个钦使,本来当初人家一来时,李渊推说重病,不能起床,只是打发他府里的属官,接待来使到招待所住下,说待病稍强些,再请他来开读诏旨。

来使因李渊手握兵权,也强不过人家,只好忍气等待着。其实,这个专使哪里会知道,李渊正想着把这倒霉鬼推向断头台,要借他的脑袋,来祭旗起兵。在李渊与世民的起兵部署中,就有这一项。

恰好江都又传到了赦诏,仍然令李渊照旧供职,带罪图功。

这下子李渊急忙出来接了诏书,并款待前后使臣,还厚厚地送了他们一笔钱。

李渊这里稍稍放心,起兵的事就拖延了。

当时李建成、李元吉还在河东,所以李渊延迟而不能决定。

但李渊的隐忍不发,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你不动手,说不定别人抢先一步,你就是刀下之鬼了。

这是一个各种史书广泛流传的故事。

照这样的说法,我们似乎可以如此归纳:李渊确实有些优柔寡断的,这一点几乎没有什么争议。始皇帝秦瀛政、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隋文帝杨坚、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雷厉风行,看准了,就敢干。而我们的李渊同学,却是戏剧性地被两个女子一下子就命中了要害,从而被动把自己推上了历史大舞台,让他注定成为千古风云人物。

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断。

伪命题。

部众劝说

太原人许世绪,现为隋廷鹰扬府司马。知隋将亡,就劝说李渊:“天辅德,人与能,乘机不发,后必蹈悔。现在隋政不纲,天下炽乱,况且您的姓氏应在图谶上,名字应验歌谣,您手握五郡之兵,身处四面应战之地,起兵举事则可成帝业,端坐不动则指日可亡,您好好想一想吧!”

李渊听了,不觉对他刮目相看,凡事都很相信,关系也很是亲密。

行军司铠文水人武士彟,前太子左勋卫唐宪,唐宪的弟弟唐俭都劝说李渊起兵。

其中唐俭这样说:“您北面招抚戎狄,南面收招豪杰,以此来取天下,这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壮举。”

李渊说:“商汤、周武不是我敢比的,如今天下大乱,纵使起兵,也是实属无奈,我从私处讲是要图存,从公处讲,则是要拯救万民于动乱之世,好让他们过上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李渊顿了顿,接着说:

“只是世侄要暂且先注意一下言行,切不可锋芒太露。刚才你的话,容我再细细考虑考虑。”

假传圣旨乱民心

李世民保举刘文静,说他可胜任参赞兵谋,并且悄悄打发人把刘文静放出狱。

刘文静果然不简单,一出来,就献了一个锦囊妙计,什么锦囊妙计呢?

就是打心理战!

说具体点:诈为制敕。

也就是说,造了一份假诏书,说是年底又要去打高丽啦,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凡年在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人全部都得去当兵,规定年底(瞧瞧,时间地点都有了),在涿郡集结,去攻打高丽。

对于制造这道假诏书,《资治通鉴》中说是李渊授意安排刘文静这样做的:

渊乃使文静诈为敕书,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为兵,期岁暮集涿郡,击主丽,由是人情汹汹,思乱者益众。

而在《新唐书》中则说是李世民的意思:

王(指秦王,当时李世民在未称帝前被新唐书称为秦王)教文静伪为诏“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男子年二十至五十悉为兵,期岁尽集涿郡以伐辽。”繇是人心愁扰,益思乱。

好了,先不管是他们父子俩谁的创意吧,但总之这道矫诏一发下去,老百姓痛苦异常,恨不得当即就把这个隋朝皇帝掐死,才能解了恨。

一时间,人心慌慌,策划造反的人越来越多。

太原的反隋情绪日益高涨。

三、刘武周跃升时代弄潮儿

王仁恭之将死

马邑太守王仁恭,收受了许多财物贿赂,但他却不对百姓赈济施舍。

在他的治下,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现象。

马邑郡(山西朔县)人刘武周,骁勇,喜好侠义之举,他是鹰扬府校尉,这是个军官名。

王仁恭因为刘武周是当地的土豪,在本州里也是称雄称杰的人物,对他“颇爱遇之,令总虞候”,非常亲近信任,令他率领亲兵驻防在太守官署,甚至可以直接到王太守家里出出进进的。

刘武周为人很风流,在太守家里出入的时间一长,他就与王仁恭的侍女对上了眼,用官方的话说就是:私通。

常常在寻欢春梦醒后,他感觉到恐惧,毕竟这是给王太守戴绿帽子的事啊。他不敢想象事情泄露后自己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还不得把我给杀了头啊!

又见天下已乱,处在恐惧中的老刘,干脆就决定来个先下手为强。

于是刘武周也开始了图谋作乱。

同所有极有谋略的叛乱者一样,他也是先进行舆论工作。

扬言说:“如今百姓饥馑,僵尸满道,而王府君却关闭粮仓不肯赈济抚恤百姓,这难道是为民父母应作的吗(今百姓饥馑,僵尸满道,王府君闭仓不赈恤,岂为民父母之意乎)?”

大家听了,都极为愤怒。

刘武周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刘武周可是初唐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所以关于他的出身来历,我们也说说。

他的祖籍是瀛州景城,到了他父亲一代时,迁居马邑的。

而他的出生更是说得神乎其神:

“母赵尝夜坐廷中,见若雄鸡,光烛地,飞投其怀,起振衣,无有,感而娠,生武周。”

就是说刘武周的母亲是因一只公鸡而有孕的,这是一种造神必须的环节,正如我们大家熟悉的关于其他一些帝王将相身世之谜的传说。这里也不必计较其之真伪了。

前面我们说过他是在马邑担任一个叫鹰扬府校尉的军职。那么他是怎么样做到这个官的呢?

主要原因:刘武周为人骁悍,善骑射,喜交豪杰。

他的哥哥曾经这样辱骂他:

“汝不择所与,必灭吾宗!”

刘武周为了不至于有辱祖宗,因而去了洛阳,投在太仆杨义臣帐下。在征辽时,他有了战功,于是“补建节校尉”。

好,我们接着讲前面的故事。

刘武周兵变

刘武周对外宣称自己病了,他一躺在家里,当地的豪杰就都来问候。

刘武周便杀牛置酒大摆宴席,并夸口说:“壮士怎么能坐以待毙!?如今官府仓里的粮食腐烂堆积,谁能和我一起去取粮(壮士岂能坐待沟壑!今仓粟烂积,谁能与我共取之)?”

在场的豪杰都响雷般一声地应答,和他共同前往。

己丑(即初八),王仁恭正坐在厅堂处理政事,刘武周上堂谒见。

刘武周的党羽张万岁等人,随刘武周进入了厅堂。

本来这一切都显得很正常。

不料,刘武周登上台阶后,猛然抽刀,杀死了王仁恭,然后他手持王仁恭的首级,转身出来,示于众人。

场面之惊心动魄,事情之出人意料,让郡内一时间无人敢动。

王仁恭就这样死了,但我以为,真正杀死他的原因,却并非是刘武周与其侍女私通为求自保,而应该是王仁恭的贪婪与残暴。

于是刘武周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实现他当初的承诺。

刘武周又派人在马邑郡所属的各城,驰马发布檄文。于是,各城都降附了刘武周。

刘武周共收得兵马一万余人。

有了兵马,有了领地,也有了民心,刘武周便自称太守,同时派遣使者向突厥表示归附。

在马邑地区做事,不和这群野蛮人搞好外交,是不行的。

刘武周即了皇帝位

雁门郡丞河东人陈孝意,与虎贲郎将王智辩,共同联手,讨伐刘武周——包围了他的桑干镇。

二十一日,刘武周与突厥人合兵攻击并杀死了王智辩,陈孝意逃回雁门。

三月十七日,刘武周袭击攻取了楼烦郡,并夺取了汾阳宫。这些隋廷行宫里的无辜女子全成了他的阶下囚,反正刀把子在刘武周的手里,他可任意处理这些案板上美丽而无辜的女子。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细节:杨广曾来汾阳宫避暑。

在这个细节里面,最让我有感触的便是这些行宫里面年轻美丽的女子。关于这类女子,我们在前面李渊误入温柔陷阱时,曾有过一些介绍,现在我来继续讲故事。

刘武周把这些俘获的行宫中美丽女子,当成了礼品,用她们对突厥的始毕可汗进行性贿赂。

果然,始毕可汗以战马回报了刘武周。

这下子,刘武周兵势越发强盛,又攻陷了定襄。

接下来,突厥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赠给他狼头旗。

刘武周不甘心仅仅受突厥封,称个什么定杨可汗,他又干脆自称皇帝了。

刘武周即了皇帝位后,册立妻子沮氏为皇后,改年号为天兴。

任命卫士杨伏念为尚书左仆射;妹婿与武周同县的苑君璋,为内史令。

又一页浸血的史书

刘武周继续扩张,他率兵包围了雁门。

雁门郡丞陈孝意全力拒守。结果老陈还真有两下子,人家不仅把关守住了,而且还乘机出击,几次击败刘武周大军。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巨大的危机就显现了:因为外无救援之兵,陈孝意派密使去江都告急,但都没有回音。

可是不管怎么样,陈孝意誓以必死的决心来守卫雁门。

他每日早晚向存放皇帝诏敕的府库,跪拜流泪。

他感动了身边的人。

可是毕竟活下去是人的本能,在刘武周围城百余日后,城中粮尽了,校尉张伦为了能活下去,他杀了陈孝意,向刘武周投降。

又一页浸血的史书翻过去了。

四、揭密自相矛盾

如此矛盾只为突出李世民

到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李世民又对李渊说:“大人身为留守,而强盗贼寇现在公然窃据离宫,皇帝听说岂能善始善终?如果不早定大计,灾祸今天就要到来了。”

读史到此,我感觉迷惑,因为既然前面已然让刘文静做了假圣旨,哪怕这就是李世民的意思,毕竟也是经过李渊批准才得以实行下去的;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岂有现在反犹豫不决的?

况且下面的原因说得更可笑:

李渊听了,接口道:“正为家属未到,所以我还在犹豫不能决呀。”

李世民无奈而好笑地回话:

“您的家眷啊,想必现在已经启程,估计不须几日便可到达。而眼下的事是燃眉之急,必须得赶紧布置才行啊。”

注意,这样写的目的,似乎全在抬高李世民,否则何必这样矛盾。

自相矛盾。

据说李渊又皱眉道:

“恐怕兵力不足,所以一时不能起事。”

李世民于是走近一步,对着李渊附耳数语。

李渊这才点头。

既然计划已定,当即召集将佐来议事。

至此,李渊越发突显出他绝对无能无用的形象。

注意,这就是一些热闹的演义里面的故事,正史里没有这个,只是说:

于是李渊召集将领僚佐来议事,而且是必须统统到来。

他们商量什么事呢?

因为传来了一个特大新闻,王仁恭的部将刘武周起兵造反了,并杀掉上司王仁恭,占据汾阳宫。

李渊以此作为充分理由。

招兵买马

这边刘武周造反成功,那边李渊就立即做出反应,当然不是发表什么深表遗憾、非常不满、强烈抗议这类的外交辞令,而是召集太原的上下官员,商讨对策。

李渊升帐宣词道:

“刘武周占据汾阳宫,我辈却不能制止,论罪该当灭族,这可如何是好?”

王威等人听了,都很害怕,再三拜谢李渊,请求他制定对策,并且表态说:

“惟留守之命是从。”

李渊还是故意卖关子说:“朝廷用兵,行止进退都要向上级禀报(例须禀白节度),受上级控制。如今贼人在数百里之内,江都在三千里之外,加以道路险要,还有别的盗贼盘踞,靠着据城以守和拘泥不知变通之兵,以抵抗狡诈与狂奔乱窜之盗贼,必然无法保全。我们现在是进退维谷,怎么办才好?我也没有办法啊。”

王威等人只好都再次申明态度:

“您的地位又是宗亲又是贤士,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若是等着奏报,哪里赶得上时机;何况为了平灭强盗寇贼,专权也是可以的。”

李渊佯装沉吟,过了好半天,他才一副不得已而听从的样子,说:“既然众论一致,我也顾不得专权之名,擅自行事了。只是第一件大事怎么解决:兵力太少。”

众人都说:“您肯定有高明对策。”

“唉,也没有什么高明的,只能是添募了。”

王威等又齐声答应:“对,正确!”

李渊又道:“刘文静担任晋阳令好多年了,他应该很清楚此地都有哪些能征惯战之豪士的。我想,今日招募兵马,非他不可。那么,就暂时将他从狱里放出来,危险之际,充当此任,可好吗?”

众人自然齐声称是。

李渊随即派人召来了刘文静,让他开局募兵。

这是李渊故意下的一个套,这么一来,李渊就可以名正言顺、正大光明的招兵买马,以扩大造反的军事实力做准备,只是打着为朝廷办事的旗号。

于是他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四处募兵,这才是重中之重。

前面我们说过,一个假圣旨,让太原的反隋情绪空前高涨。这是一个太重要的细节了。

现在呢,哪怕是路途极远的百姓,都纷纷来投奔参军了,十天之内竟有近万人应募(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

同时,李渊秘密派人去河东召李建成、李元吉,去长安召柴绍,要他们速回晋阳。

等等,不是前面通过李世民的嘴,说早就派人去接李渊所牵挂的家属了吗,还说什么估计快到了,怎么到现在才付诸行动?此地又一句明确地讲,李渊派人去接,实在让人费解。

是的,这就是矛盾,自相矛盾。

在正史中,确确实实地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李渊才正式打发手下人到河东等接家属,把此事付诸行动,但在野史里,早在李世民一策反他老爸时,此事就被解决了。

这中间的奥妙,不用再解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