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液
宋子曰:天道平分昼夜,而人工继晷以襄事①,岂好劳而恶逸哉?使织女燃薪②,书生映雪③,所济成何事也?草木之实,其中韫④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冯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此人巧聪明,不知于何禀度⑤也。
人间负重致远,恃有舟车。乃车得一铢⑥而辖转,舟得一石而罅完,非此物之为功也不可行矣。至菹⑦蔬之登釜也,莫或膏之,犹啼儿之失乳焉。斯其功用一端而已哉?
【注释】
①继晷(guǐ)以襄事:日夜不停地工作。晷,日影。襄事,成事。
②织女燃薪:相传三国时期魏文帝时的宫人薛灵芸,妙于针工,不用点灯烛也能缝衣。
③书生映雪:晋代人孙康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常常借助雪的反光来读书。
④韫(yùn):通“蕴”。包含。
⑤禀度:受教。
⑥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
⑦菹(zū):酸菜,泡菜。
【译文】
宋子说:自然的运行平分了昼夜,然而人们却没日没夜地工作,难道是因为爱好劳动而厌恶安逸吗?让纺织的少女在柴火的照耀下织布,读书人借助雪反光来读书,这又怎么能成功呢?草木的果实中蕴含有油膏脂液,但是它无法自己流出来,要凭借水火、木石来加工,然后才能够倾注而出。人的这些智慧和技巧,不知道是从哪一个圣贤那里请教得到的。
人们运东西到别的远方,依靠的是船和车。车轴只要有了少量的油润滑,车轮就能够灵活转动;船身只要有一石的油灰,缝隙就可以全部填补好。没有油脂对此发挥作用,船和车就通行不了。至于酸菜和其他蔬菜的烹制,如果没有油,就好比婴儿没有奶吃而啼哭一样。如此看来,油脂的功用又何止在一个方面呢?
油品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①、一名脂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一名白菜。为上,苏麻②、形似紫苏,粒大于胡麻。芸薹子江南名菜子。次之。茶③子其树高丈余,子如金罂子,去肉取仁。次之,苋菜④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剥取其皮,为索用者。为下。
【注释】
①胡麻:即芝麻。
②苏麻:即白苏。
③茶:油茶。
④苋菜:苋科,又名雁来红。种子含油率7%。
【译文】
在食用油中,以芝麻油(又名脂麻油)、萝卜籽油、黄豆油、大白菜籽油为最佳,苏麻油(苏麻子形状像紫苏,籽粒比芝麻大些)、油菜籽油(江南叫菜籽),差一些。茶籽油(茶树一丈多高,茶籽像金樱子,去肉取仁),差一些。苋菜籽油又差一些,大麻仁油(大麻种子像胡荽子,剥下来的皮可以搓制绳索)为下品。
燃灯,则桕①仁内水油为上,芸薹次之,亚麻②子陕西所种,俗名壁虱脂麻,气恶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燃灯最易竭。桐③油与桕混油为下。桐油毒气熏人,桕油连皮膜则冻结不清。
造烛,则桕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蜡结冻次之,白蜡结冻诸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其光不减,但有避香气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专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
【注释】
①桕(jiù):乌桕。大戟科,落叶乔木。
②亚麻:分为纤维用亚麻、油用亚麻和兼用亚麻。此处指种子含油率44%的油用亚麻。
③桐:油桐。
【译文】
点灯以乌桕水油为上品,油菜籽油次之,亚麻籽油、陕西所种的亚麻,俗名为壁虱脂麻,气味难闻,不能食用。棉籽油、芝麻油用来点灯耗油量巨大,很容易用完。又次之,桐油和桕混油为下品。桐油毒气熏人,连皮膜榨出的桕混油则凝结不清。
制造蜡烛,则以桕皮油为上料,蓖麻籽油、加白醋凝结的桕混油其次,加白醋凝结的各种清油又其次,樟树籽油再其次,点灯时它的光度不弱,但有人不喜欢它的香气。冬青籽油更差一些。只有韶关一带才用,嫌弃它的含油量少,所以列为次等。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牛油,则是很下等的油料了。
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甘美异常,益人五脏。芸薹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其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陈历一年,则空内而无油。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油味似猪脂,甚美,其枯①则止可种火及毒鱼用。桐子仁每石得油三十三斤。桕子分打时,皮油得二十斤、水油得十五斤,混打时共得三十三斤。此须绝净者。冬青子每石得油十二斤。黄豆每石得油九斤。吴下②取油食后,以其饼充豕粮。菘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油出清如绿水。棉花子每百斤得油七斤。初出甚黑浊,澄半月清甚。苋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味甚甘美,嫌性冷滑。亚麻、大麻仁每石得油二十余斤。
此其大端,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
【注释】
①枯:油料作物果籽榨油之后留下的渣滓。
②吴下:相当于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
【译文】
芝麻和蓖麻籽、樟树籽,每石可以榨四十斤油。萝卜籽每石可以榨二十七斤油。味道非常甘美,有益于人的五脏。油菜籽每石可以榨三十斤油,如果勤于锄草、土壤肥沃、榨法优良的话,甚至可以榨四十斤油。闲置一年后,籽实就会变得内空而无油。茶籽每石可以榨十五斤油。油味像猪油一样美味,但是榨后的枯饼只可以用来引火和毒杀鱼。桐子仁每石也可以榨三十三斤油。桕树籽核和皮膜分榨时,可以得皮油二十斤、水油十五斤,混榨时可以得到桕混油三十三斤。籽、皮都必须非常干净。冬青子每石可以榨油十二斤。黄豆每石可以榨油九斤。江苏南北和安徽、浙江北部一带取豆油食用,豆枯饼则用来充当猪饲料。大白菜籽每石可榨油三十斤。油清澈得如同绿水。棉花籽每百斤可以榨油七斤。刚榨出的油很黑很混浊,放置半个月之后就清了。苋菜籽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味道甘甜可口,但嫌冷滑。亚麻仁、大麻仁每石可以榨油二十多斤。
这些都是大概的情况。至于其他的油料及其榨油率,因为没有做过深入彻底的考察和试验,或者已经在某个地方试验过而没有推广的,就有待以后补述了。
法具①
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②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出也。
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③次之。杞木为者妨地湿则速朽。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非有纵直文,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而两头无璺坼之患,他木有纵文者不可为也。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则取四根合并为之,铁箍裹定,横拴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凡开榨,空中其量随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以宛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㓾④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约长三四尺,阔三四寸,视其身而为之,无定式也。实槽尖与枋⑤,惟檀木、柞子木两者宜为之,他木无望焉。其尖过斤斧而不过刨,盖欲其涩,不欲其滑,惧报转也。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惧披散也。
【注释】
①法具:此处指榨油的器具。
②镬(huò):锅。
③杞:杞柳。优质木材。古代常借其比喻优质人才。
④㓾(xī):削。
⑤枋:类似楔子的一种矩形木。
【译文】
制油除去榨法以外,还有两锅煮取法来制造蓖麻油和苏麻油;北京用的是磨法,朝鲜用的是舂法,用来制取芝麻油。其余的油则都是用榨法制取。
榨具要用周长有两臂围抱粗的木材来做,把木材中间挖空。用樟木做是最好的,檀木与杞木做的差一些。杞木怕潮湿,容易腐朽。这三种木材的纹理都是扭曲缠绕的,没有直纹,所以把尖楔插在其中尽力捶打时,木材两头没有裂开的风险,其他有直纹的木料则不适用。中原地区、长江以北很少有这种两臂合围的大树,可以用四根木材拼接起来,用铁箍箍紧,再用横栓拼合起来,挖空中间,以便放入待压榨的油料,这样就可以把散木当作完整的木材来用了。开始做榨具的时候,木材的中间挖空多少取决于木料的大小,大的可以装下一石多油料,小的装不了五斗。做榨具的时候,要在中空部分凿开一条平槽,用弯凿把上下削圆,再在下沿凿一个小孔,削一条小槽,使榨出的油到时能流入接收器中。平槽长三四尺,宽三四寸,大小根据榨具大小而定,没有固定统一的规格。插入槽里的尖楔和枋木都要用檀木或者柞木来制作,其他材料不适合。尖楔用刀或者斧子砍成而不用刨子,因为需要它粗糙不要它光滑,以防止它滑出。撞木和尖楔都要用铁圈箍紧头部以防止披散。
榨具已整理,则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桕桐之类属树木生者,皆不炒而碾蒸。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减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
凡碾埋槽土内,木为者以铁片掩之。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
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
【译文】
当榨具已经准备就绪,就可以将麻子或者菜籽之类的油料放入锅内,用文火慢炒,凡是属于草木的桕、桐之类的籽实,都不必经过炒制,碾碎后蒸熟即可。等透出香气就取出,然后碾碎入蒸。炒蓖麻子、菜籽用六寸深的平底锅比较合适,将籽仁放入锅内不断地翻炒。如果锅底太深,翻拌次数还少,籽仁就会因为受热不均而降低油的产量和质量。炒锅是斜放在灶台上,与蒸锅大不一样。
碾槽埋在土里,木质的用铁片覆盖住它。上面用一根木杆穿过铁砣的圆心,两人相对一起向前推碾。资本雄厚的则用石块砌成牛碾,一头牛的劳动效率可以抵得上十个人。有的籽实,只能用磨而不用碾,例如棉籽一类。
碾了之后过筛,把其中粗的再碾一次,细的则放入甑中蒸。当蒸汽升腾足够多时取出,用稻秆或者麦秆包裹成大饼的形状。饼外围的箍用铁打成或者用竹篾交织而成,要与榨具中空隙的尺寸相吻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装入榨中,随其量满,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薹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译文】
油原是用蒸气提取的,“有形”生于“无形”。出甑子时如果包裹动作太慢,就会使一部分闷热的蒸气游走逃散出去,出油率也就降低了。熟手能够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秘诀全在这里。有的榨工从年轻到年老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包裹好了,就装入榨具中,等全装满后,挥动撞木把尖楔打进去挤压,油就像泉水那样喷薄而出。包裹里剩下的渣滓叫作枯饼。芝麻、萝卜籽、油菜籽等枯饼都要重新碾碎一次,筛去其中的茎秆和壳刺,再蒸、再包和再榨,第一次榨得油二分,第二次榨得油一分。如果是桕子、桐子之类,则一榨后油已经全部流出,不必继续榨了。
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
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绞,其法再详。
【译文】
用水煮法来制油,会同时使用两个锅。将蓖麻籽或苏麻子碾碎,放入一个锅中,注入水煮沸,上浮的泡沫就是油。用勺子撇取,倒入另外一个干锅中,下面用慢火熬干水分,油就制成了。然而用这种方法得油量有所减少。
北京地区的人用研磨法制取芝麻油,把磨过的芝麻籽装在粗布布袋中扭绞,具体操作办法以后再加以详述。
皮油
凡皮油造烛,法起广信郡①,其法取洁净桕子,囫囵入釜甑蒸,蒸后倾入臼内受舂。其臼深约尺五寸。碓以石为头②,不用铁嘴。石取深山结而腻③者,轻重斫成限四十斤,上嵌衡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尽脱骨而纷落,挖起,筛于盘内,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尽,其骨为黑子。用冷腻小石磨不惧火煅者,此磨亦从信郡深山觅取。以红火矢围壅煅热,将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时,风扇去其黑壳,则其内完全白仁,与梧桐④子无异。将此碾、蒸、包裹、入榨,与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无比。贮小盏之中,独根心草燃至天明,盖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馔即不伤人,恐有忌者,宁不用耳。
【注释】
①广信郡:今江西上饶。
②碓以石为头:碓头是石头制作的。
③腻:滑腻,细腻。
④梧桐:落叶乔木,种子含油率达39.7%,可以榨油。
【译文】
用皮油制作蜡烛的方法是由广信郡的人发明的。把洁净的桕子整个放入甑里蒸,蒸好后倒入杵臼内舂捣。杵臼大约一尺五寸深。用石头制作碓身,不用铁嘴。采取深山中坚实而细滑的石块琢制就可以了,重量限定在四十斤,上部嵌在平衡木的一端,就可以舂捣了。桕子核外皮膜上的油蜡层舂过之后全部脱落,挖出来,把它筛过后再放入盘子里蒸,然后包裹放入榨具中,方法如前文。皮油脱净之后,剩下的核即黑籽。用一座不怕火煅烧的冷滑小石磨,这种石磨也是从广信郡的深山中寻觅到的。周围堆满烧红的炭火,将黑籽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之后,再以风扇扇去黑壳。则剩下的都是白仁,跟梧桐子一样。把白仁碾碎、入蒸、包裹、压榨,方法如前文。榨出的油叫作“水油”,十分清亮。装入小灯盏中,只要用一根灯芯草就可以点燃直到天亮,其他的清油都不如它。理论上可以食用,但还是有人害怕,宁可不吃。
其皮油造烛,截苦竹筒两破,水中煮涨,不然则粘带。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于内,顷刻冻结,捋箍开筒而取之。或削棍为模,裁纸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纸筒,灌入亦成一烛。此烛任置风尘中,再经寒暑,不敝坏也。
【译文】
用皮油制造蜡烛,其方法是:把苦竹筒剖成两半,放在水中煮涨,否则就会粘带皮油。用小篾箍固定,再用尖嘴铁勺装油灌入筒内,就成了一根蜡烛。插入烛芯,过一会儿蜡凝结了,顺筒捋脱篾箍,打开竹筒,取出做好的蜡烛。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蜡烛的模型,裁一张纸,卷在模子上做成纸筒,然后将皮油灌入纸筒,也会凝结成一支蜡烛。这种蜡烛无论是经过风蚀土侵,还是经历寒冬酷暑,都不会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