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石

宋子曰:五行之内,土为万物之母。子之贵者,岂惟五金哉!金与水相守而流,功用谓莫尚①焉矣。石得燔而咸功,盖愈出而愈奇焉。水浸**而败物,有隙必攻,所谓不遗丝发者。调和一物,以为外拒,漂海则冲洋澜,粘甃②则固城雉。不烦历候远涉,而至宝得焉。燔石之功,殆③莫之与京④矣!至于矾现五金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⑤天工之万一哉!

【注释】

①尚:超过。

②甃(zhòu):修砌。

③殆:大概。

④京:大。

⑤肖像:相似,相像。

【译文】

宋子说:五行之内,土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从土中产生出来的众多物质中,贵重的何止金属这一类呢?金属和火之间相互作用而熔融流动,这样的功用也可以算是足够大的了。但是石头在焚烧之后也都有它自身的功用,而且越来越奇特。水会浸坏东西,只要是空隙的地方,水一定会浸入,可以说即使是一根头发大小的缝隙也都不会放过。但是,有了石灰这样可以修补缝隙的东西,用来填补船的缝隙,便使大船能够漂洋过海,用来砌墙也会使城墙更加坚固。这种宝物,甚至并不需要经年累月、长途跋涉的付出就能够得到。所以说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比烧石拥有更大的作用了。至于矾能呈现出五色的形态,硫可以作为群石的将领,这都是从烈火中变化出来的。炼丹术非常巧妙,可是尽管炼丹术士唇焦舌烂地拼命吹嘘,又怎么能够比得上自然力的万分之一呢?

石灰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是必由之。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①,堀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什九,薪炭居什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叠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②、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③;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合;甃墁④,则仍用油灰;用以垩⑤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用以襄⑥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米粳、羊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⑦,名曰三和土。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述。

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以代之。

【注释】

①石必掩土内二三尺:这是一种不完全正确的说法。自然界中很多石灰**在外。

②桐油:属于干性油,主要成分为桐酸的甘油酯。

③塞艌:塞填船缝。

④甃墁:砌砖铺地面。

⑤垩:用白色涂料粉刷墙壁。

⑥襄:襄助,帮助。

⑦隳(huī)坏:破坏。

【译文】

石灰都是用石灰石经烈火烧炼而形成的。石灰质一旦形成之后,就算遇到水也永远不会变质。多少船只,多少墙壁,凡是填补缝隙防水,一定会用到它。方圆百里内外,土中必然有可供烧炼石灰的石头。这种石头以青色的为最佳,黄白色的稍差一些。石灰石一般都埋在地底下二三尺的地方,可以挖取出来进行烧炼,但是表面风化了的不能用。烧炼石灰所需要用的燃料,用煤的占九成,用柴炭的占一成。先把煤炭掺泥搅和在一起做成煤饼,然后一层煤饼一层石灰石相间地堆起来,最底下铺柴引燃火进行煅烧。质量最好的叫矿灰,最差的叫窑滓灰。当火候充足后,石头就会变脆。放置在空气中,久而久之自己会慢慢风化成粉。急用的时候将水洒上去,也会自动散开。

石灰的用途非常广,用来填补船缝的话,可以用桐油、鱼油搅拌,并加厚绢、细罗舂烂塞补;用来砌墙的话,则要先筛去石块,再用水调匀黏合;用来砌砖铺地面,则仍需使用油灰;用来粉刷或涂抹墙壁,则先要把石灰水澄清,再加入纸筋,然后进行涂抹;用来建造坟墓或者蓄水池,则是一份石灰加上两份河沙和黄泥的比例,再用粳糯米饭和猕猴桃汁搅拌均匀,轻轻拍打就会异常坚固,不易毁坏,这叫作三合土。此外,石灰还可以用于染色和造纸等行业,用途繁多到难以一一列举。

温州、台州、福建、广东一带,沿海的石头如果不能煅烧出石灰,用天然的牡蛎壳可以代替石头来烧制石灰。

蛎灰①

凡海滨石山傍水处,咸浪积压,生出蛎房,闽中曰蚝房。经年久者,长成数丈,阔则数亩,崎岖如石假山形象。蛤之类压入岩中,久则消化作肉团,名曰蛎黄,味极珍美②。

凡燔蛎灰者,执椎与凿,濡足③取来,药铺所货牡蛎,即此碎块。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粘砌城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有误以蚬灰④即蛤粉。为蛎灰者,不格物⑤之故也。

【注释】

①蛎(lì):牡蛎,即蚝,一种软体动物。

②蛤之类压入岩中,久则消化作肉团,名曰蛎黄,味极珍美:此处说法不确切,其实蛎黄并不是消化蛤肉而来。

③濡(rú)足:湿脚,此处指涉水。

④蚬灰:蚬壳烧制成的灰。

⑤格物: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意思是知识在于探索。

【译文】

沿海一些背靠石山临近海水的地方,海浪长期冲击,生长出一种蛎房,福建一带称作蚝房。时间长了之后,这种蚝房可以长到几丈长,面积能达到几亩,外形高低不平,如同假石山的样子。一些蛤蜊一类的生物被冲入岩石似的蚝房内,时间长了被消化成肉团,即为蛎黄,味道特别鲜美。

烧蛎灰的人,拿着椎和凿,涉水将蛎房凿取下来,药店所售卖的牡蛎就是这种碎块。去掉肉之后,将牡蛎壳和煤饼堆砌在一起燃烧,方法与烧石灰的方法一样。凡是砌城墙、桥梁等工程,将蛎灰调和桐油造船,作用与石灰一样。有人误认为蚬灰即蛤粉。就是牡蛎灰,这是没有去实际考察客观事物的缘故。

煤炭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金石之用。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论。

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不用风箱鼓扇,以木炭少许引燃,熯炽①达昼夜。其傍夹带碎屑,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鞴②后红,以次增添而用。末煤如面者,名曰自来风。泥水调成饼,入于炉内。既灼之后,与明煤相同,经昼夜不灭。半供炊爨③,半供熔铜、化石、升朱。至于燔石为灰与矾、硫,则三煤皆可用也。

【注释】

①熯炽(hàn chì):燃烧旺盛。

②鞴(bài):风箱。

③炊爨(cuàn):烧火做饭。

【译文】

煤炭各处都有出产,它的作用是冶金和烧石。南方不生长草木的秃山地底下就有煤,北方却不一定是这种情况。

煤大致有三种: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块大,有的像米斗那么大,产于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明煤不必使用风箱来鼓风,只需要借助少量木炭引燃,就能够夜以继日地燃烧。它的碎屑,则可以用干净的黄土调水做成煤饼来烧。碎煤有两种,多产于江苏、湖北一带。燃烧时,火焰蹿得高的叫饭炭,可以用来煮饭;火焰平平的叫铁炭,多是用来冶炼。碎煤得先用水浇湿,入炉后还得鼓风才能烧红,之后只要不断加煤,就可以继续燃烧。末煤呈粉状的叫自来风。用泥水调成饼状,放进炉子内,点燃之后,就和明煤一样,可以日夜燃烧不间断。有的末煤用来烧火做饭,有的用来炼铜、熔化矿石、炼制银朱。至于烧制石灰、矾或者硫,上面所说的三种煤都可以使用。

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①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

【注释】

①毒气:即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此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

【译文】

采煤经验积攒得多的人,从地面上的土质情况就能够判断出地下是否蕴藏煤,然后再往下挖掘。一直要挖到五丈深左右才能得到煤。煤层刚刚露头出现时,从里面冒出来的毒气能伤人。有一种方法是将大竹筒的中节都凿通,削尖竹筒末端,插入煤层中,这样毒气会沿着竹筒往上先行排出。人就可以下去用锄头来挖煤了。有时候井下的煤层向四方延伸,人们就可以选择横打巷道的方式来挖取。但是巷道需要用木板支撑起来,起保护作用,防止井矿崩塌伤人。

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经二三十年后,其下煤复生长①,取之不尽。其底及四周石卵,土人名曰铜炭②者,取出烧皂矾③与硫黄。详后款。凡石卵单取硫黄者,其气薰甚,名曰臭煤④,燕京房山、固安,湖广荆州等处间有之。

凡煤炭经焚而后,质随火神化去,总无灰滓。盖金与土石之间,造化别现此种云。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以见天心之妙。其炊爨功用所不及者,惟结腐一种而已。结豆腐者用煤炉则焦苦。

【注释】

①煤复生长:此处说明作者及同时代的人对煤的生成原理并不知晓。煤是由植物遗体经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地质过程才形成的。

②铜炭:指煤层中或煤层顶底板中的黄铁矿结核,即俗称的硫黄蛋。

③皂矾:即青矾。

④臭煤:含硫或者硫化物特别多的铜质结核。所以燃烧时产生硫化物或者硫化氢等臭气。

【译文】

煤层挖完之后,如果用土把井填紧实,那么等二三十年之后,煤又会复生,可以说取之不尽。煤层底板或者围岩中含有一种石卵,当地人叫它铜炭,可以用来烧取皂矾和硫黄。在下文详细阐述。只能用来烧取硫黄叫铜炭,气味特别臭的,叫作臭煤。北京的房山、固安,湖广的荆州等地有时候也可以开采到。

煤炭燃烧的时候,煤质会全部烧完,不留下一点灰烬。这是自然界中介于金属与土石之间的一个特殊品种。煤不会产于草木茂盛的地方,由此可以得见自然界安排的巧妙。如果说煤在炊事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地方的话,那仅仅是它不适用于做豆腐而已。用煤炉煮豆浆结成的豆腐有苦味。

矾石 白矾①

凡矾,燔石而成。白矾一种,亦所在有之,最盛者山西晋、南直无为②等州。值价低贱,与寒水石相仿。然煎水极沸,投矾化之,以之染物,则固结肤膜之间,外水永不入,故制糖饯与染画纸、红纸者需之。其末干撒,又能冶浸**恶水,故湿创家亦急需之也。

凡白矾,堀土取磊块石,层叠煤炭饼锻炼,如烧石灰样。火候已足,冷定入水。煎水极沸时,盘中有溅溢如物飞出,俗名蝴蝶矾者,则矾成矣。煎浓之后,入水缸内澄。其上隆结曰吊矾,洁白异常;其沉下者曰缸矾;轻虚如棉絮者曰柳絮矾。烧汁至尽,白如雪者,谓之巴石。方药家煅过用者曰枯矾③云。

【注释】

①白矾:即明矾石。

②南直无为: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

③枯矾:经过锻造的明矾。

【译文】

明矾是用矾石烧成的。白矾这种东西很常见,到处都有,出产最多的要数山西晋州和安徽的无为县等地。它的价格低廉,同寒水石差不多。然而,等水煮开沸腾的时候,将明矾投入到沸水中发生化学反应,用它来染东西,它能够凝结在所染物品的表面,使外面的水分永远不渗进去,所以制造蜜饯、染画纸、染红纸都需要用到它。把干燥的明矾粉末撒在患处,还能治疗流出臭水的湿疹、疱疮之类的疾病,所以它对于皮肤科也是必需品。

烧制明矾时,先挖取矾石,然后将煤饼层层垒叠来烧炼矾石,就像烧石灰那样。等烧足火候后让它自然冷却,再放入水中。将水溶液煮到极沸,容器中有一种名叫蝴蝶矾的东西飞溅溢出来的时候,明矾就算制作成功了。水溶液煮浓之后,装入缸内澄清。上面凝结的一层叫吊矾,颜色异常洁白;沉淀在缸底的叫缸矾;质地轻如棉絮的叫柳絮矾。水溶液彻底蒸发之后,剩下的洁白如雪的物质叫作巴石。经方药家锻造之后做药用的,叫枯矾。

青矾 红矾 黄矾 胆矾

凡皂、红、黄矾,皆出一种而成,变化其质。

取煤炭外矿石俗名铜炭。子,每五百斤入炉,炉内用煤炭饼自来风不用鼓鞴者。千余斤,周围包裹此石。炉外砌筑土墙圈围,炉颠空一圆孔,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傍以矾滓厚罨①。此滓不知起自何世,欲作新炉者,非旧滓罨盖则不成②。然后从底发火,此火度经十日方熄。其孔眼时有金色光直上。取硫,详后款。煅经十日后,冷定取出。半酥杂碎者另拣出,名曰时矾,为煎矾红用。其中精粹如矿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个时③,漉④入釜中煎炼,每水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煎干之后,上结者皆佳好皂矾,下者为矾滓。后炉用此盖。此皂矾染家必需用,中国煎者亦惟五六所。原石五百斤,成皂矾二百斤,其大端也。

【注释】

①罨(yǎn):敷,掩。

②非旧滓罨盖则不成:用旧矾渣掩盖炉顶主要是为了阻止空气进入造成不必要的氧化导致皂矾无法形成。

③时:时辰。三个时辰,即六个小时。

④漉:过滤。

【译文】

皂矾、红矾、黄矾,都是由同一种物质变化形成的,性质却各不相同。

取煤炭外层的矿石子俗名铜炭。五百斤放入炉子内部,炉内用一种煤饼名为自来风,不必鼓风就能够燃烧的煤粉。一千多斤放在周围,包裹这些矿石。在炉外修筑一个土墙圈住,炉顶留一个圆孔,孔径像茶碗那么大,使火焰能往上透出,孔旁用矾渣盖实。矾渣不知道是起源于什么时候,但凡是起新炉,除非用旧渣掩盖否则就会失败。然后从炉底发火,这火大概要连续烧十天才会熄灭。烧时炉顶的孔眼不时有金色火焰往上冒出。烧取硫黄,下文详细记述。煅烧十天过后,等矾石冷却了才取出。其中半酥杂碎的另外挑出来,这部分名叫时矾,用来煎炼红矾。其中炉灰样的精华部分,将之取出放入缸中,用水浸泡六个小时,再过滤放入锅中煎炼,要把十石水煮成只有一石水,火候才算足。水快煮干时,上层结成的都是上好的皂矾,下层所结的就是矾渣了。下一炉用它来盖顶。这种皂矾是印染的人家必需用到的原料,全国制造皂矾的也只有五六家。用五百斤石料可以炼成二百斤皂矾,情况大概是这样。

其拣出时矾,俗又名鸡屎矾。每斤入黄土四两,入罐熬炼,则成矾红。圬墁及油漆家用之。

其黄矾所出又奇甚。乃即炼皂矾炉侧土墙,春夏经受火石精气,至霜降、立冬之交,冷静之时,其墙上自然爆出此种,如淮北砖墙生焰硝样。刮取下来,名曰黄矾,染家用之。金色淡者,涂炙,立成紫赤也。其黄矾自外国来,打破,中有金丝者,名曰波斯矾。别是一种。

【译文】

另外拣出来的时矾,俗名又叫作鸡屎矾。每斤加入黄土四两,入罐熬炼,便成了红矾。粉刷工和油漆工常常会用到它。

而黄矾的出现更加奇特。乃是炼皂矾的时候炉边的土墙,每年春夏吸附煅烧皂矾的蒸气,到了霜降、立冬相交的时节,土墙干冷,墙上的矾便会自然析出,好像淮北土墙生出火硝那样。刮取下来的,便是黄矾了,染坊经常要用它。淡金色的物件,用黄矾涂抹再烤一下,立刻变成紫红色。还有一种黄矾从外国运来,打破之后能看到中间有金丝,名叫波斯矾。这是另外的一个品种。

又山陕烧取硫黄山上,其滓弃地,二三年后,雨水浸淋,精液流入沟麓之中,自然结成皂矾。取而货用,不假煎炼。其中色佳者,人取以混石胆云。石胆一名胆矾者,亦出晋、隰等州,乃山石穴中自结成者,故绿色带宝光。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本草》载矾虽五种,并未分别原委。其昆仑矾状如黑泥,铁矾状如赤石脂者,皆西域产也。

【译文】

山西、陕西等地烧硫黄的山上,集中丢弃废渣的地方,两三年之后,经过雨水的淋洗,其中的精华流到山沟中,经过蒸发也能结成皂矾。这种皂矾,取用或者出售都不用再煎炼。其中色泽鲜艳美丽的,有人用来假充石胆。石胆又叫作胆矾,出产于晋州和山西隰县等地,乃是胆矾在山崖洞穴中自然结晶而成的,所以它的绿色带有宝石光泽。将铁器烧红淬入胆矾水中,铁器立刻呈现铜的颜色。《本草纲目》虽然记载了五种矾,但是并没有分别记述它们的来源和关系。昆仑矾形状如同黑泥,铁矾的形状如同赤石脂,都产自西域。

硫黄

凡硫黄,乃烧石承液而结就。著书者误以焚石为矾石,逐有矾液之说。然烧取硫黄石,半出特生白石,半出煤矿烧矾石。此矾液之说所由混也。又言中国有温泉处必有硫黄,今东海广南产硫黄处又无温泉,此因温泉水气似硫黄,故意度言之也。

凡烧硫黄石与煤矿石同形。掘取其石,用煤炭饼包裹丛架,外筑土作炉。炭与石皆载千斤于内,炉上用烧硫旧渣罨盖,中顶隆起,透一圆孔,其中火力到时,孔内透出黄焰金光。先教陶家烧一钵盂,其盂当中隆起,边弦卷成鱼袋样,覆于孔上。石精感受火神,化出黄光飞走,遇盂掩住,不能上飞,则化成汁液,靠著盂底,其液流入弦袋之中,其弦又透小眼,流入冷道灰槽小池,则凝结而成硫黄矣。

其炭煤矿石烧取皂矾者,当其黄光上走时,仍用此法掩盖,以取硫黄。得硫一斤,则减去皂矾三十余斤。其矾精华已结硫黄,则枯滓遂为弃物。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硫黄不产北狄,或产而不知炼取,亦不可知。至奇炮出于西洋与红夷,则东徂西数万里,皆产硫黄之地也。其琉球土硫黄,广南水硫黄,皆误记也。

【译文】

硫黄是由烧炼矿石时得到的**冷却凝结而成。过去的著书者误以为硫黄都是烧矾石得出的,所以有矾液的叫法。然而烧取硫黄的原料一半来自当地特产的白石,一半来自煤矿烧的矾石。矾液的说法就是这样混杂来的。又有人说中国有温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硫黄,但东海、广东南部等出产硫黄的地方却并没有温泉,这大概是因为温泉的味道像硫黄所以如此猜想而这样说的吧。

烧取硫黄的矿石与煤矿石的形状相同。挖掘矿石,用煤饼将其包裹并堆垒起来,外面修筑土墙并造炉。每炉装载的石料和煤饼都有千斤左右,炉顶上用烧硫旧渣掩盖,炉顶中间部分隆起,空出一个圆孔,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孔内就会有金黄色的气体冒出。事先请陶工烧制一个钵,钵的中部隆起,边缘向内卷成像鱼膘形状的凹槽,烧硫的时候,就把钵覆盖在炉孔上。石头内部的精华成分受到火的作用,化成黄色蒸气沿着炉孔上升,被钵挡住不能外溢,便冷凝化成**,沿着钵的内壁流入凹槽,又透过小眼沿着冷却管道流入小池,最后凝结成固体硫黄。

用含煤黄铁矿烧取皂矾,当黄色蒸气上升的时候,仍是采用这种方法掩盖来收取硫黄。取得一斤硫黄,就会减收三十多斤皂矾。矾的精华已经转化为硫黄,剩下的枯渣就成了废物。

火药的主要原料是硫黄和硝石,硫黄是纯阳,硝石是纯阴,这两者相互作用引起爆炸,产生巨大的声响,是自然界孕育出来的奇迹。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不出产硫黄,或许有出产但他们不会炼取也未可知。新式枪炮出现在西洋和荷兰,这说明东方到西方数万里,都是出产硫黄的地方。但是所谓琉球的土硫黄、广东南部的水硫黄,都是错误的记载。

砒石

凡烧砒霜质料,似土而坚,似石而碎,穴土数尺而取之。江西信郡①、河南信阳②州皆有砒井,故名信石。近则出产独盛衡阳,一厂有造至万钧者。凡砒石井中,其上常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

砒有红、白两种,各因所出原石色烧成。凡烧砒,下鞠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度其已贴一层,厚结寸许,下复息火,待前烟冷定,又举次火,熏贴如前。一釜之内,数层已满,然后提下,毁釜而取砒。故今砒底有铁沙,即破釜滓也。凡白砒止此一法。红砒则分金炉内银铜恼气有闪成者。

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然每岁千万金钱速售不滞者,以晋地菽麦必用拌种,且驱田中黄鼠害;宁绍郡③稻田必用蘸秧根,则丰收也。不然,火药与染铜需用能几何哉!

【注释】

①信郡:指广信郡。今江西上饶。

②信阳:今属河南。

③宁绍郡:指今浙江宁波与绍兴。

【译文】

烧制砒霜的原料,像是泥土但是比泥土更坚硬,像是石头但是比石头更易碎,挖几尺土就可以得到。江西广信郡、河南信阳都有砒井,因此砒石又叫信石。近来砒石产量最多的则是湖南衡阳,有的工厂年产量可达上万斤。砒井中,上方常常积有绿色的浊水,开采时要先把浊水处理干净,然后才能凿取。

砒霜分为红、白两种,分别由原来的红、白色砒石烧制而成。烧制砒霜时,在下面挖个土窑堆放砒石,在上面砌个弯曲的烟囱,然后把铁锅倒过来覆盖在烟囱口上。窑底烧炭引火焙烧,烟气就会从烟囱内上升,熏贴在锅的内壁之上。估计它累积达到大约一寸厚的时候熄火,等烟气完全冷却,再次起火燃烧。这样反复几次,一直到锅内贴满好几层砒霜为止,才把锅拿下来,打碎锅来剥取砒霜。因此靠近锅底的砒霜留有铁砂,那是锅的碎屑。白砒霜的制造方法只此一种。至于红砒霜,则还有一种是在冶炼含砷的银铜矿石时,由分金炉内析出的蒸气凝结而成。

烧制砒霜的时候,操作者必须站在上风十多丈远的地方。下风所触及的地方,草木都会死。烧制砒霜的人在两年后一定要转行,否则须发会全部脱光。砒霜含有剧毒,人只要服用些许就会死亡。然而,每年价值千百万的砒霜却十分畅销不会滞留,这是因为山西等地的乡民种植豆子和麦子都必须用它来拌种,而且还利用它来去除田鼠害;宁波、绍兴一带的乡民也必用它来蘸秧根,从而使水稻丰收。否则,如果砒霜仅仅是用于满足火药和炼白铜的需要,又能够用得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