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自从1940年病情恶化后,林徽因在病**几乎躺了将近六年时间。虽然有梁思成的细心呵护,但疾病终归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你的痛苦和别人的心疼,而收敛其肆虐的扩张的态势。抗战结束后,林徽因终于得到了好的治疗机会,但遗憾的是,这时候她体内的感染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医生在研究治疗方案后,无奈只能选择手术摘除她体内一个感染最严重的肾脏,以保全她的生命。经过这一场大手术后,林徽因本就瘦小的身体更加羸弱了,那时候医生曾断言她的生命透支太严重,即便是乐观估计,恐怕也活不过五年时间了。面对医生非常不乐观的断言,性格豁达的林徽因丝毫不以为意,每天依然以饱满的精神面对生活,也依然以勤奋执着的态度努力工作。对她而言自己的人生已足够精彩,死生由天、向死而生。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时隔多年林徽因夫妇又再度回到了北平。因为已经先后完成了《营造法式》的注释工作和《中国建筑史》,以及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的编写,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中国营造学社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他们在经过认真考虑后,便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请,夫妻俩人又再度联手,着手准备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在清华大学匆匆拉起一个建筑系的大致框架后,梁思成接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讲课邀请,为了能够向世界宣扬中华建筑,梁思成毫不犹豫、毅然前往。

梁思成赴美之后,大病初愈的林徽因就主动站出来挑起了梁思成在清华大学留下的工作重担。在大学内,从无到有的组建一个新的学系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从学系内的学科安排到具体的课程的规划,从教学教材到学习资料的完善,林徽因都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在此期间,林徽因还在百忙之中为清华大学设计了教师住宅。等到梁思成从美国回来后,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也不禁感慨万千、赞不绝口。他即为自己的妻子林徽因感到骄傲,同时也更加心疼这个以羸弱病躯替他抗下千斤重担的亲密爱人。

林徽因则是有些哭笑不得跟周边朋友抱怨起梁思成来,原来梁思成从美国回来时又带了一大堆专业的建筑书籍,以及其他有关工作的用的东西。给孩子们也带了一些小零食回来,还有钟表、收音机一类的物件,但却唯独没有想起来给自己买一身漂亮衣裳或是其他适合送给女人的礼物。面对林徽因的抱怨,梁思成也只能报以歉意一笑,信誓旦旦地表示下次一定注意。但早已对他了解的不能再了解的林徽因却清楚地知道,下次这个家伙肯定还会忘了的,这种事情自然发生了不止一次,林徽因早已十分习惯了。

等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正常运转之后,林徽因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1937年抗战之前一般模样,工作日到学校授课、做研究、搞设计,偶尔会去外地做一些古建筑考察。周末住在周边的大学同事、北平文化名人们,又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总布胡同24号的梁家四合院内谈古论今、讨论时事。这样的时光平静而又安逸,然而在平静安逸的表象下,似乎又与之前有所不同。

但林徽因并不是一个十分热衷时政的人,任凭历史的车轮飞速转动,她的心思只停留在中国古典建筑的海洋之中。诗性所带来的浪漫与建筑工艺彰显的严谨在林徽因的笔下完美融合,理性与感性的相互碰撞令其对古建的理解更上一层。这种包罗万象而不失古典风韵的建筑美学也在之后的日子里大放异彩!

新中国建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又接到了一项光荣的任务——为新中国设计国徽。国徽的设计,不但要注重带有美观大方的中国文化元素,更要世界传达新中国崛起的声音。

据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回忆,当她从外地放假回家后,一进房间满眼都是设计草稿,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红色和金色的装饰元素。父母一会儿热烈的讨论着什么,一会儿在设计草稿上改动一下,一会儿又把这些红色和金色的装饰元素来回组合摆放。得知父母正在为新中国设计国徽,梁再冰不禁自豪起来,就算是听说是有两组方案竞争,梁再冰依然还是自信地认为,她父母设计的国徽一定能够最终入选。因为在她心中,她的父亲和母亲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

国徽的设计虽然是以清华大学建筑系团队的名义进行,但是在这个团队中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最精通建筑雕塑装饰的林徽因了。所以国徽上的大部分装饰雕塑图案都是林徽因的建议和杰作。最终,林徽因没有辜负女儿的信任,她牵头清华大学建筑系团队设计的国徽方案,在竞选中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被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因为擅长美术和雕塑艺术设计,林徽因不但是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在新中国建立后,偶然间还和北京景泰蓝工艺艺术结下过一段鲜为人知的不解之缘。一次林徽因在和梁思成逛北京的古玩市场时,偶然间在一个小摊位见到了一只景泰蓝瓶子,和摊主谈论了一会儿后,林徽因得知了当时景泰蓝工艺即将面临失传的困境。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明清宫廷造办的名贵工艺品。而正是由于制作难度大、用料考究名贵,因此随着清王朝的逐渐败落,制作成本极高的景泰蓝缺少了宫廷支持也越发不景气,到了现在更是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境地。得知这一情况后,林徽因决定改良景泰蓝制作工艺,让这门古老手艺重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林徽因在和清华大学沟通后在建筑营建系内组建了一个主要负责复兴传统老工艺的工艺美术组。为了抢救这项即将失传的工艺,林徽因组织并带领工艺美术组学生查找清宫廷造办处的制作记录、搜集各种资料、寻找失落的民间艺人,还带领学生学习了景泰蓝制作的整套流程。为了能够使这门工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林徽因亲自参与美术设计改良,首次在景泰蓝工艺设计中提出了“为了人民”的全新设计理念。设计特点要求一定要突出中国元素、符合大众审美、兼具美观与实用。林徽因从数不清的各朝代中国传统纹饰中提炼出来了多种既简单又新颖同时又不失古韵的新颖纹饰,规避了传统纹饰繁琐、堆叠的弊病,使之观赏起来更具有大方朴素、简洁流畅的美观性。经过林徽因的工艺改良和设计改良,景泰蓝很快就焕发出了新的艺术生命。

1952年,在新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会议上,林徽因和她学生共同设计的敦煌题材景泰蓝器具被当做“国礼”送给了一些国际友人。据说当时看到这些珐琅彩器具的郭沫若也被这精湛美观的艺术创作惊呆了,还称这些景泰蓝器具是“新中国送出的第一份国礼”。而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经过林徽因领衔改良的景泰蓝依然是我国赠送“国礼”的一大选项,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过不菲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城市建设更是如此。在这时候已经残破不堪的北京城旧城墙成了城市建设的矛盾点,很多人提议拆掉阻碍交通和限制城市空间的北京旧城墙。林徽因和梁思成对此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古城墙是历史的见证,具有传承性的文化价值,坚决不能被拆掉。同时林徽因和梁思成还系统地提出了对北京古城以及对北京新城市建设的规划意见:一是要尽量保持古城原貌。二是北京城市新建设尽量避开古城区,在古城周边进行新的规划设计。

林徽因在受邀参加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的身份提出了“城墙公园”的北京古城建设保护设想方案。以现在的目光来看林徽因当时所提出的“城墙公园”古城建设方案,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但非常遗憾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建议当时并没有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尊重,这其中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当时人们对古代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普遍没有深刻的认识。随着新中国统一全国后的时政局面逐渐趋于稳定,一轮国家建设**随之展开,林徽因和梁思成亲自撰写或翻译了多种建筑专业类的文章,以供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借鉴之用。

在国家新建设**这一阶段,对于历史老建筑的拆除与保护争议越发尖锐起来。更有甚者,一些对历史老建筑持拆除意见的人抛开美观性、文化性与实用主义不谈,只凭一句“老建筑等同于封建思想残留”的言论便给北京古城的老城墙、四合院、牌坊等全部判处了“死刑”。为此,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和当时主张拆除老建筑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多多次争论,最严重的一次,外柔内刚性格火烈的林徽因当众与吴晗激烈争吵一番后愤然离去。随着北京老城墙被拆除,北京老牌坊被推倒,与之同时倒下的还有忧心如焚、痛心疾首的林徽因。为了表达自己愿以生命保护古建的决心,刚烈的林徽因竟然拒绝就医服药。如今随着国人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建筑理念也越来越被如今的城市规划者所认可。

之于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幸运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意见也并非完全没有被采用。在林徽因梁思成合著的《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第一次清晰而又系统地提出了“北京中轴线”这一北京城市建设概念,并且这一概念一直被沿用到了现在,这或许是对林徽因先生对北京城市建设理想最好的回应吧。林徽因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拖着病体毅然参与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去。因为更加擅长雕塑装饰,林徽因当仁不让地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了碑座和碑身上的所有雕刻纹饰。

林徽因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本就瘦弱的她此时已经形容枯槁,为了不耽误设计进程,林徽因即便是躺在病**还要给她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并指导学生根据她的设计草图制作样本勘验设计成果是否理想。等到身体稍有好转,林徽因则会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挣扎着坐起身来亲自绘图设计。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林徽因先生最终还是没能亲眼目睹她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

1954年的秋年,由于天气突然转凉流感来袭,身体早就不堪重负的林徽因再度因为肺结核复发被送进了北京同仁医院。一同住进医院的还有与她相濡以沫一生的梁思成。但梁思成这次却不是陪同照顾,因为常年毫无防护地照顾林徽因他也感染了肺结核。梁思成的症状较轻,林徽因的病情则十分严重。因为医院规定,这对难夫难妻没能住进同一间病房,而这也成了梁思成一生的遗憾。由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在当时去医院探视病人需要得到医院的准许才可以。而恰巧那时候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已经怀有身孕不方便前去照顾母亲,而儿子梁从诫也刚刚大学毕业工作分配到了外地。因此在林徽因最后的时光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孤独的守着冷清的病房。

1955年3月份的最后一天深夜,预感自己即将油尽灯枯的林徽因用最后的一丝力气叫住了巡房的夜班护士,她用虚弱无力声音恳请护士去隔壁病房叫来梁思成,她有话要跟梁思成说。护士摆了摆手,以太晚了不方便为由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林徽因的请求。而这时候林徽因也早已没有气力亲自去做些什么了,她目光呆滞地看着护士离开的背影,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再看一眼那个最爱的人。第二天,当梁思成在女儿的搀扶下进入这间病房时,他第一次在女儿面前哭出声来。梁思成握着林徽因冷冰冰的手,一遍遍抽噎着说道:“徽啊徽,你受了多少苦啊……”

1955年4月1日清晨,一代才女林徽因在冰冷的病房中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1岁。没有遗言也没有喧闹,只有窗外明媚的朝阳在告诉这个世界——又到四月天了。这种天气似乎并不应景这个本该悲伤的日子,但这又何尝不是林徽因的一种遗愿呢?

林徽因不希望太多的人,因为她的离世而感到伤悲扼腕,林徽因只希望世人,能够永远记住她最美的样子,铭记她永远如四月晴空般的灿烂人生。

林徽因去世后,当时在北京的文化名人几乎都参加了其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金岳霖亲手书写一副挽联十分醒目,因为联上这十四个字道尽了林徽因风华绝代的一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据相关资料记载,梁思成追悼会当天全程沉默不语、呆若木鸡,想来或许是:情深不自知,别后爱难忘。也或许是: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林徽因不仅是梁思成的伴侣,更是他的人间理想。关于林徽因去世之后,梁思成再娶一事,我们不做过多阴谋论的评判,因为晚年的梁思成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续弦的妻子更像保姆,而非爱人。

林徽因的一生共育有两个子女,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

梁再冰生于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工作后担任新华社记者,后常年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驻外报道。在梁再冰的记忆里,母亲林徽因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性。在抗战胜利之前,林徽因出身在大家族中之后又和名门之后梁思成结合,而且凭借才华他们夫妻的事业也很成功。可以说,林徽因的前半生比起同时期的绝大多数人来生活都要富足优越太多,然而这并不代表林徽因就是一个娇气的小女子。林徽因的坚强在她外出考察古建筑时就已显现出来,无论是崎岖难行的深山荒野,还是阴暗脏臭虫鼠乱生的糟糕环境从来没让林徽因退缩过。

抗战爆发后,他们全家一路南下辗转云南、四川两地,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在云南他们住的是自己动手用土砖坯垒起来的简易房子,在四川李庄住的则是竹木围构起来的农房。

更苦的是,南方阴雨潮湿的环境十分不利于林徽因的肺病,因此在云南时林徽因就已经病倒,但为了家庭生计,她白天坚持工作晚上还为梁思成的写作收集资料。后来到了四川李庄不久林徽因的身体就彻底垮了下来,最严重的时候竟然持续几个星期高烧不退,在四川李庄度过的那段时期她在病**几乎躺了六年时间。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境遇梁再冰也没有见自己母亲林徽因诉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并且每天用乐观的态度积极引导孩子们保持昂扬的精神来面对生活。而实际上,林徽因本也不必来遭受这样的痛苦,早在日本侵华战争刚开始时,她的美国挚友就曾邀她全家去美国避难却被林徽因以“愿与国家共赴国难”为由回绝。

1941年,当那位美国朋友再次听说林徽因病重的消息后,以邀请林徽因前去美国任教为由想接她去美国治疗,但是又被林徽因拒绝。当时的梁再冰只有十一岁,那时候她父亲梁思成一边呕心沥血的想要尽快赶在日本学者之前完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一边还要为了给中国营造学社筹集经费而要经常跑去重庆,家里的大小事情没有能够真正当事的人来处理。年幼的梁再冰当时已经有了对死亡的概念,每当她早上醒来时就会看见母亲床边又挂满了湿毛巾,她知道母亲昨天晚上又在病痛中挣扎了一夜,那些湿毛巾是她母亲用来擦拭冷汗的。这时候,梁再冰心里经常会害怕某天清晨醒来她会永远失去自己母亲。但是,即便再痛苦林徽因都会默默忍受,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半分,即便病痛折磨也没有在晚间呻吟出声,她怕吵醒孩子。

梁再冰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见自己母亲哭泣的场景,不是因为病魔也不是因为艰苦的生活,而是因为一个书稿被毁的消息。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营造学社在南下的途中由于无法带走全部测绘图稿,为了不使多年收集的资料丢失,将一部分书稿寄存在了天津麦加利银行地下室。然而由于保管失当,天津麦加利银行地下室在一场大雨中被淹,所有的书稿几乎都被浸泡损毁,听到这个消息后林徽因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但即便是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境遇中,林徽因依然能够以乐观的精神坦然面对。稍有好转就会起身投入工作,而实在无力起身工作时她会在病**躺着指导孩子们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当时梁再冰已经上中学了,林徽因会特别选一些她喜欢的英文书籍指导梁再冰阅读,培养孩子文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英文水平。而梁再冰外文水平出色能够胜任驻外记者一职,扎实的基本功也正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1955年,林徽因再次因为肺结核复发住院后,梁再冰由于马上就要临产不方便时时前去探视照顾,而每次前去探视,林徽因得知后总会精心梳妆打扮一翻,不让梁再冰看出自己身体萎靡、精神颓废的样子。而梁再冰当时由于年轻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母亲的身体原来已经快到油尽灯枯之时。梁再冰生完孩子出满月后第一时间就跑到医院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母亲林徽因,但当时医院坚决不许婴儿进入结核病病房。为了能让母亲看到自己外孙长什么样,梁再冰又匆匆抱着孩子去照了相。可惜的是当时照相技术落后照片没能洗出来,林徽因就已经撒手人寰,她最终还是遗憾未能见自己的外孙一面。而这也成了梁再冰一生的遗憾。

很多人都听过林徽因那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然而很多人又对这首诗歌有很大的误解,认为这是一首写给爱人的情诗。殊不知,林徽因创作这首诗歌的初衷是为了庆祝儿子梁从诫的出生。纵览如今世人对林徽因的种种言论,其中的误读和误解又何止这一件,这是梁从诫十分讨厌的。

梁从诫生于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云南大学历史任教。退休后开始关注环境保护活动,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家”。从梁从诫上小学记事起,他印象中的母亲就永远是一副清瘦的病人模样,让梁从诫遗憾的是当时年幼的他一点儿也不记得人们口中那个容貌出众风华绝代的“二三十年代林徽因”。也因此,梁从诫很少谈论自己母亲二三十年代的种种事迹,梁从诫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向世人描述一个真正的林徽因,哪怕是身为亲生儿子也不能对不知道的事情妄下断言。

对于一些特别崇拜林徽因的人,梁从诫笑着解释道,他的母亲林徽因即不是下凡仙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也会洗衣做饭,而且洗衣服时还会撸起袖子来。梁从诫回忆说,他母亲林徽因的确是一个注重仪容的人,但是那也是相对而言,总的来说他母亲绝对不是一个只重外表打扮、矫揉造作的人。在梁从诫的印象里,他们全家在四川李庄的时候是最艰苦的一段时期。那时候全家生计几乎已经断绝,只能靠着变卖仅剩的财产勉强度日。

梁从诫也穿过林徽因编制的草鞋,林徽因自己那时候也经常穿着的打过补丁的衣服。只不过衣服再旧、再破林徽因也始终洗得干干净净,穿在身上也收拾的整整齐齐,即便没有在北平时那样光鲜亮丽,也始终维持一种干净素雅的体面。而在另一些人的眼中,林徽因是一个温柔舒婉的江南弱女子形象。对此,梁从诫更是不屑,在他眼中母亲林徽因的性情中虽然有温柔舒婉的一面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女子,但更多的时候她更像是一个性格刚烈奔放的北方女性。在梁从诫的记忆里,他母亲林徽因是他们全家性格最强势的那个人,至少梁思成和她吵架从来就没有赢过。不过林徽因的强势性格却从来没有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

林徽因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但她从来不逼迫孩子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她一直所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以身作则地在家中给孩子营造文化氛围。但她却从来不强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必须要学习什么专业,等等。身位两位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建筑大师的儿子,梁从诫在考清华建筑系的时候竟然以几分之差而遗憾落榜说来也肯定会让现在的很多人感到惊讶,但这就是事实。同时也证明了林徽因在梁从诫考试过程中林徽因和梁思成绝对没有以权谋私的公正态度。对于自己母亲性格刚烈的最深刻记忆,梁从诫每每想来依然都会心中凛然。那还是在抗战时候,一次在重庆上学放假回家的梁从诫看到头顶呼啸而过的日本飞机问他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打过来了怎么办?

林徽因指着李庄村前的长江回答道,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自来就有骨气,就算是到了国破山河碎之时,也还有最后一条路可走,咱家门前不就是长江吗?当时的梁从诫已经读了几年书,知道屈原、文天祥等人的事迹,他也明白林徽所指的“最后一条路”就是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梁从诫深知母亲的性格,接着问,那我和姐姐呢,你就不顾我们了吗?林徽因回头看了看梁从诫抚着他的头叹息了一口气,到时候许是真的顾不上了。梁从诫记得那时候自己母亲十分喜欢杜甫的诗,而她嘴里经常念着的两句诗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首诗林徽因念了不知多少遍,直到抗战结束才渐渐不念了。梁从诫曾经自嘲说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失败者。他爷爷梁启超是一个屡战屡败的失意政客,他的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俩人则是保护北京古城的失败者,至于梁从诫自己则是环境保护事业上的失败者。致力于自己热爱的事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热爱的事业,他们所提出的理念,都没能得到各自所处时代大多数人的认同或足够重视,因而在各自时代大背景中也都没有一个较理想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的确是所作所为未能成其所愿的失败者。

而如果将时代的局限性放开,以更长远的历史目光来看,梁家三代人又都是各自事业中成功的先行者。梁启超所提出的部分时政理念放在如今依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在如今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重视。而梁从诫的环境保护理念在如今更是深入人心绿色环保生活理念正在进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换言之,林徽因虽然没能在当时阻止北京旧城墙被推倒,但是她保护古建就是保存历史就是保存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理念却像更坚固的城墙牢牢地矗立在了历史经验中。当为了一时利益的破坏之手再次袭来,这堵已经觉醒的理念城墙就会将其击碎。如此而言,林徽因又怎么能算是失败者呢?

林徽因当然不能被称作是失败者,这从与她同时代并有过交流的一些人的评价中就可看出。

胡适评价:林徽因是民国第一才女,是所有评价中最高的,而以胡适的名气和地位自然也并不需要恭维林徽因什么。

张幼仪评价:林徽因是一个思想更加复杂、双脚完全自由的女性。

沈从文、萧乾称赞:林徽因是他们见过最聪慧绝顶的女艺术家。

李健吾评价:林徽因是一个难得的能耐得住学术清冷寂寞,也肯为了事业理想人手艰苦贫穷的人。

对于林徽因,有关赞美她的评价已经太多太多,就当我们以为我们能够透过这些赞美之词充分认识到林徽因的伟大成就时,不经意间,另一个关于她的新发现又会让我们意识到,原来还不够!就像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整体设计也是出自林徽因之手。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苍松翠柏间,一座原本并不起眼的墓地前总是摆满了白百何、**等散发着素雅清新香气的鲜花,这里就是林徽因的墓地。

非常特别的是,林徽因的墓碑上并没有累述她的生平,也没有“谁谁之妻、谁谁之母”的任何前缀,甚至连生卒年月也没有。墓碑下方雕刻着的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纹装饰之一,而在墓碑的上方只镌刻着七个方正的大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这是他们夫妻早就约定好了的,在世的人要为先离世的那个人设计墓碑。在他们二十七年的婚姻和三十六年的相识中,林徽因或许可以挑出梁思成几十个毛病,也可以数落他百般不是。而唯有在建筑领域的设计上,林徽因从来没有怀疑过梁思成的能力。林徽因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建筑师之一,而在她的丈夫梁思成则是她眼中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林徽因墓”这七个简单的字,自然不足以道尽林徽因一生,但是这七个字却强调了她此生最引以为傲的事业。这才是林徽因自己想要世人看到的“真正的林徽因”,一个在建筑领域有所成就与建树的女建筑师,一个不需要添加任何他人名字前缀的独立女性。

从此风华绝代、再无佳人,不过林徽因这一生的传奇的故事与事业的成就,此后经年、薪火相传,一代代后人也自会铭记于心。就像白居易诗句所写的那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