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天道
篇名“天道”取自篇首二字。天道,即与人道相对的天体自然的运行规律,它在庄周学派这里有极深刻的政治哲学的意涵。天道,无为而尊崇;与之相应的人道,有为却让人感到困累。
【原文】
天道运而无所积[1],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2];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3],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4]。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饶心者[5],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6],平中准[7],大匠取法焉[8]。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9],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10]。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11]。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12]。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13]。无为则俞俞[14],俞俞者忧患不能处[15],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16],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上之道也[17]。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18];以此进为而抚世[19],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20],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21],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22],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23]!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24],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25],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26],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27],其死也物化[28],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29]。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30],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31];其鬼不祟[32],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33]。”
【注释】
[1]天道:与人道相对的天体自然运行规律。运:动。积:停滞,不通。
[2]帝道:帝王之道。归:归附。
[3]六通:东、南、西、北、上、下无不畅通。四辟:春、夏、秋、冬无时不开通。
[4]昧然:不知不觉。
[5]饶:通挠,搅乱,扰乱。
[6]明烛:清楚地照见。
[7]平中准:水面平静,合乎水准仪器。
[8]大匠:高明的木匠。取法:拿过来效法,以之作为测量平面的标准。
[9]鉴:镜。
[10]休:息止。
[11]伦:指自然的规律秩序。
[12]得:有所得。
[13]责:各守其职,各尽其责。
[14]俞俞:从容自得,恬欣的样子。
[15]不能处:不能入于留处人心。
[16]南乡:即南向,面南背北,登君主天子之位。
[17]玄圣素王:为天下人敬仰、有帝王之道,但又不处帝王之位之人。
[18]江海山林之士:即所谓的隐士。
[19]进为:出仕作官,辅佐帝王。抚世:安抚世人,即治理百姓。
[20]静而圣:虚静无为才能成为圣人。
[21]大本大宗:最具根本性质的和事物的本源。
[22]均调:均平协调。
[23]吾师:喻指天道,以天道为师。
[24]齑:碎成粉末。戾:暴戾。
[25]长:年长。
[26]刻雕众形:大道创生各种形体的万物,如同匠人雕刻出各式各样的物形。
[27]天行:天道自然的运行。
[28]物化:事物现象之间的转化。
[29]同波:相合。
[30]其动也天:运动时像天一样无心无为地运行。
[31]一心定:专守心的虚静。
[32]祟:鬼神给人造成的祸害。
[33]畜:养,有管理统治之意。
【译文】
天道的运行不会停滞,故而万物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运行是不会停顿的,所以天下都来归服;圣人之道的运行不会停歇,所以海内敬服。明于天道,通于圣人之道,六合四时畅达帝王之德的,任物循性自为,万物暗昧不觉执守虚静自生自长。圣人执守清静,不是因为清静好才这样做的,而是万物不足以搅乱内心才清静的。水清静就可以清楚照见人的胡须眉毛,水的平面符合水准器的要求,大匠师傅就可以取法于此。水清静还能如此明察,何况是人的精神呢!圣人的内心虚静,可当大地的镜子、万物的镜子。虚静、恬淡、寂寞和无为,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的极致,因此,帝王圣人都栖心于此。心神休止则虚静空明,虚静空明则能鉴照万物而得到充实,充实包含万物的条理秩序。心境空虚就得清静,清静之后化为运动,运动与天道相合,万物无不自得。清静就是无为,君无为,百官各尽职责。行无为之道就能从容自如,从容自如之人,忧患不留止于心,所以能长寿。虚静、恬淡、寂寞和无为,是万物的本性。明晓这个道理来做君主,便能像尧一样为国君;明晓这个道理来做人臣,便能像舜一样为臣子。以这个道理来处上位,就是帝王天子的常德;以这个道理处下位,就是玄圣素王的正道。以这个道理退隐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都会敬服;以这个道理出仕做官抚治理百姓,就能建大功、显名声而使天下一统。清虚笃静而为圣人,顺天而动则为帝王,无为而为天下万物尊崇,朴素称美于天下,没有与之相争的。
明白天地虚静无为的大德,就能把握关键和本源,与天道相合;以之均平协调天下之事,就是与人契合。与人契合的,就是人乐;与天相合的,就是天乐。
庄子说:“我的宗师呀!我的宗师呀!碎毁万物不算暴戾,恩泽万代不为仁慈,比上古更年长不为寿,覆天载地,雕刻万物的形体而不称为巧妙,这就叫做天乐。所以说:体会天乐的,存在时与天道一同运行,死亡时与万物相融。静时与阴气有同一德行,运动时与阳气同波流散。所以,知晓天乐的,不抱怨天,不非难人,不受外物牵累,不被鬼神责罚。所以说:动时如天运转,静时如地虚静,一心安定即可统治天下;鬼神不会带来灾祸,精神不会疲劳,心安定而万物顺服。这就是说,把虚静无为推行于天地之间,畅通在万物中间,这就叫天乐。天乐,是圣人用来畜养天下的。”
【原文】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1]?”
尧曰:“吾不敖无告[2],不废穷民,苦死者[3],嘉孺子而哀妇人[4]。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5]。”
尧曰:“然则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宁[6],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7],云行而雨施矣。”
尧曰:“胶胶扰扰乎[8]!子,天之合也[9];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10]。
【注释】
[1]天王:具有天德的帝王。
[2]敖:同傲,傲慢。无告:有苦无处诉说的人。
[3]废:抛弃。苦:哀怜。
[4]嘉:善,亲善。孺子:小孩。哀:怜悯。
[5]未大:不算伟大。
[6]出:呈现。
[7]经:恒久不变的规则。
[8]胶胶:纠缠在一起。扰扰:纷乱。
[9]天之合:与天道顺合。
[10]天地而已矣:如同天地一样虚静无为就是了。
【译文】
从前舜问尧说:“天王的用心怎样呢?”
尧说:“我不轻侮求告无门处境悲惨的人,不遗弃贫穷的民,忧悯死者,亲爱孩子又怜悯妇女,这就是我的用心处。”
舜说:“好是很好,只是还不够宏大。”
尧说:“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舜说:“天运行而地安宁,日月照耀而四时运行,好像昼夜有常、云行雨施一样。”
尧说:“我真是纷扰多事啊!你与天道自然相合,我只是与人道相合。”
天地,自古以来是最大的,为黄帝、尧、舜共同赞美的。所以古时治理天下的,还要做什么呢?顺天地的法则,虚静无为就可以了。
【原文】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1],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2],免而归居[3],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4]。”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十二经以说[5]。
老聃中其说[6],曰:“大谩,愿闻其要[7]。”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聘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8]。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9]?”
老聘曰:“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曰:“中心物恺[10],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老聃曰:“噫,几乎后言[11]!夫兼爱,不亦迂乎[12]!无私焉,乃私也[13]。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14]?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15]。夫子亦放德而行[16],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17],若击鼓而求亡子焉[18]?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注释】
[1]书:这里指孔子自己编辑整理的书。
[2]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徵藏:收藏。
[3]免而归居:去职归家隐居。
[4]因:通过。
[5]:演绎,发挥。十二经:指《春秋》。《春秋》记载鲁国春秋时期十二个国君在位期间发生的史事。故可称为十二公经。说:说服。
[6]中其说:孔子说话的过程中,老子在其间插言。
[7]大:通太。谩:通漫,冗长,烦琐。
[8]要:主要。
[9]又将奚为:还能怎么样,无须怀疑之意。
[10]中心:心地中正,不偏私。物恺:与外物和乐,不毁害。恺,和悦。
[11]意:同噫,叹词。后言:浅近次要之言。
[12]迂:迂远,迂腐。
[13]无私、私:讲求无私,其中还包含有私。
[14]牧:养育。
[15]立:树立,生长。
[16]放德:仿效天德,任其自然。放,通仿。
[17]偈偈:用力的样子。
[18]亡子:丢失孩子。
【译文】
孔子想西去把书储藏在周王室,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里掌管图书的史官老聃,现已辞官在家,先生藏书于周室,可请老聃出面帮助。”
孔子说:“好吧!”
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不同意,于是孔子演绎经书里的内容,以此说服老聃。
老聃中途插言说:“太冗长、太烦琐,愿意听听要点。”
孔子说:“要点在仁义。”
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说:“是的,君子不仁就不能成长,不义就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这又有什么怀疑的呢?”
老聃说:“请问,什么是仁义?”
孔子说:“心正无私,与物和乐而不损毁,兼爱万物而无私心,这就是仁义的实质。”
老聃说:“噫嘻,危险呀,你后面的话。讲兼爱,不是大迂远了!讲无私,就已经包含了偏私。先生想使天下不失去养育吗?你应该知道,天地原本有恒常之则,日月本来是光明的,星辰早就排列有序,禽兽天生就是群居的,树木本性就是直立生长的。先生循德行而行,顺道去做,这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用力去标举仁义,好像击鼓聚众去寻找亡失的小孩那样急切呢?唉,先生是在扰乱人的天性啊!”
【原文】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1]:“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2]。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者[3],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4],而积敛无崖[5]。”
老子漠然不应[6]。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7],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8]。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9],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10],吾非以服有服[11]。”
士成绮雁行避影[12],履行遂进[13],而问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14],而目冲然[15],而颡然[16],而口阚然[17],而状义然[18],似系马而止也[19],动而持[20],发也机[21],察而审[22],知巧而睹于泰[23],凡以为不信[24],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25]。”
【注释】
[1]士成绮: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2]百舍:三十里为一舍,百舍即为三千里,形容路途极远。趼:通茧。
[3]鼠壤:老鼠刨洞出来的积土。余蔬:吃剩下的菜蔬。弃妹:抛弃妹妹不肯抚养。
[4]生熟:生的和熟的食物。
[5]无崖:无止境。
[6]漠然:冷淡、不在意的样子。
[7]刺:讥刺。
[8]脱:超脱。
[9]苟:假如。
[10]恒:恒常不动。
[11]非以服有服:不是故意做出行为给别人看。
[12]雁行:像大雁一样斜侧步而行。避影:避开影子,以免脚踏到。这都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13]履行:穿鞋子走。
[14]崖然:犹岸然,庄重的样子。
[15]冲然:注视的样子。
[16]颡(sǎng):额。(qiú)然:高亢显露的样子。
[17]阚(hǎn)然:张大口的样子。
[18]义(é)然:巍峨高大的样子。
[19]止:停下来。
[20]持:拘束。
[21]机:弩箭上的机关。
[22]察:明察。审:精审,持守。
[23]泰:骄傲放肆。
[24]不信:不信实,真切。
[25]竟:通境。
【译文】
士成绮见到老子问道:“我听说先生是圣人,不辞路远艰辛而来,希望见到你,路途很远,脚磨出层层老茧也不停下。现在我看先生,不是圣人。老鼠的洞穴里有剩余的饭蔬,却抛弃妹妹不肯供养,这是不仁!生熟食品都摆在面前,享用不尽,还要屯积聚敛无止境。”
老子表情冷淡不回应。
第二天,士成绮再次来相见,说:“上次我曾贬损过你,现在我的这种心境正在退却,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说:“你把我视作巧智神圣,我自以为早就不是了。以前你称我为牛,我自认为是牛;称我为马,我自认为是马。假如我有其实,别人给予名称又不肯接受,就是再次遭受罪祸。我顺其自然地接受,不是有意去接受给别人看。”
士成绮在斜后方跟随,避开老子的身影,未脱鞋子就入室仓促走近老子,问道:“怎样修身呢?”
老子说:“你的仪容庄重严肃,你的眼睛专注直视,你的前额高高仰起,你的口舌夸大,你的身躯巍峨。好似奔马被系缚了,心却奔驰在外,想动而强制压抑,发动迅速像弩箭离机一般,对事物明察而又精审,智巧过人且有骄肆之态,这都不是真实的本性。边境上有这样有意为作之人,名为盗贼。”
【原文】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1],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2],渊渊乎其不可测也[3]。形德仁义,神之未也[4],非至人孰能定之[5]!夫至人有世[6],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7],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8],极物之真[9],能守其本[10],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11]。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12],至人之心有所定矣[13]。”
【注释】
[1]夫子:指老子。不终:没有穷尽。不遗:没有遗漏。
[2]广广乎:宽广博大的样子。
[3]渊渊乎:深远的样子。
[4]形德:指刑罚和功德。
[5]定:判定,分辨。
[6]有世:得天下,做天下的君王。
[7]奋:争抢。棅:通柄,统治的权力。
[8]无假:无虚假的纯真本性。
[9]极:穷尽。真:本性。
[10]本:天道。
[11]外:不加干预,不为牵累,不放在心上。遗:遗忘。
[12]退:黜退。宾:通摈,抛奔。
[13]定:安定。
【译文】
先生说:“大道,言其大则没有穷尽,言其小则不会有任何遗漏,所以万物之中无不存在着大道。博大空阔啊!无所不包,幽深玄远啊!不可测量。刑罚、功德和仁义,都属精神的末节,不是至人,谁能判定呵!至人治理天下,责任不是很大嘛!然而不能牵累他。天下奋争权柄却不为心动不参与其间,审慎持守真性而不为外利引诱,穷事物的真性,持守本根,所以能无视天地,忘怀万物,精神未曾受困扰。与大道相通,融合道德,退斥仁义,抛弃礼乐,至人的心就安定了。”
【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1],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2]。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3]。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注释】
[1]贵:以之为珍贵、尊贵。
[2]随:从出,附带。
[3]贵言传书:看重语言,以书册记录传授。
【译文】
世人之所以尊贵大道,记载在书上,而书上记载的不过是言语,言语有可贵之处。言语可贵的地方在达意,意有其指向。意的指向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而世人因为珍贵语言传之于书。世人虽珍贵它,我认为它不足珍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真正值得珍贵。因而可以看得见的,是形体与颜色;可以听得到的,是名称与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体、颜色、名称和声音就可以获得事物的实情本性。形体、颜色、名称和声音确实不足以得到事物的实情本性,所以,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并不是知道,而世人又怎能懂得啊!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1],轮扁斫轮于堂下[2],释椎凿而上[3],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4]!”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5]。”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研轮,徐则甘而不固[6],疾则苦而不入[7]。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8]。臣不能以喻臣之子[9],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10],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释】
[1]桓公:齐桓公。
[2]轮扁:造车轮的工匠,名扁。斫:砍削。
[3]释:放下。椎、凿:制造车轮的工具。
[4]糟魄:魄,通粕。这里古人留下来的言辞。
[5]有说:说得过去的理由。
[6]徐:缓,宽。甘:松动,滑动。
[7]疾:急,紧。苦:滞涩。
[8]数:技艺。
[9]喻:使……明白。
[10]不可传:不能用语言传授于人,古人之道,只能自己体会。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造车轮,放下椎凿等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道:“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是圣人之言。”
又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弃之不用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在读书,造轮匠人怎么可以随便在此议论!能说出理由还可以,说不出就处死。”
轮扁说:“我从自己做的事来观察的。砍削车轮,宽缓车轮就会松动而不牢固,急紧车轮就会滞涩而装不进去。不缓不紧,手上做的与心里想的相应,这种得心应手的感受,口无法表达出来,但有奥妙的技艺存在其中。我不能讲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过去,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斫轮。古时之人和他不能传授的都消失了,那么你所读的,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阐释】
做人得有境界。
庄子说,君主你得效法天道,做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实际的情况是,君主个个都想做大有为之君,躁动不安。当人的欲望与权位结合起来,如果不加引导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力量。这是庄子担忧的。
能当君主的、想当君主的、当得上君主的,人数终归不多。权位的资源毕竟是极为稀缺的。做人的境界问题,还得转向最普通的大众。比如庄子笔下就有很多有极高境界的人,在他们的身上能给予我们的东西又很多。比如得天道的人不讲求什么技巧智谋,因为不需要,在没有机巧的情况下照样能办大事,成大业;得天道的人还不计较是非毁誉,不高傲,往往都很卑下、很低调,没有人间的那些俗气。这些人物形象,人们是从心底里喜欢的。所以,无妨从中汲取点儿精神资源,为自己的品格定一个“高调”。
境界从哪里来?人们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往上爬,不就有高境界了吗?这个想法的大方向没有错,但需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阶梯可以爬上去,站得高看得远,但也要注意,爬得高,摔得也疼。对于书籍以及读书的问题要反省深思。要想在书中获得“黄金屋”、“颜如玉”,就得清醒些,保持警惕性,否则就变成了小书虫,成为了书呆子。
庄子就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站出来说:“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读到的是糟粕,那精华跑到哪里去了呢?庄子说,精华在书外,在语言之外,落实下来就是言外之意。这个言外之意,不是读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实践逐步品味出来的。轮扁斫轮,砍的不是木头轮子,而是我们糨糊般的脑袋壳子。
之所以说庄子是哲学家,就是他思考问题独到且深刻,看到了共识缝隙里的“骨头”。鸡蛋里挑骨头。能深入思考问题终归是好事情,能读书也是好事情,但为了读好书,无妨重温以下的字句: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跟随哲学家一起思考问题,或许会让我们做人的境界提升得更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