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云中古都(二)

鬼戏

传说渭河边上有一个羊倌在山上放羊,忽然山中发生了地震,有头羊受惊逃入了一个黑黢黢的山洞。羊都是东家的,比起羊倌的命来,羊是更值钱的,真要是丢了,倾家**产也赔不起。羊倌不顾个人安危,急忙追进山洞找羊,穿过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眼前豁然一亮,竟然来到了一处灯火通明的大山洞里,眼前黑压压地站满了人。这些人都是民间杂耍艺人,正在卖力地表演各自的绝活,更远处有座气象森严的宫殿,然而那边没有半个人影,显得死气沉沉的。羊倌没见过什么世面,除了放羊也没做过别的,又憨又傻,他并没有察觉到这里诡异的气氛。那些艺人个个面无表情,最奇怪的是没有观众,只有千百个艺人在自顾自地表演杂技。羊倌看得好奇,傻乎乎地看着面前正在表演的皮影戏,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他浑然忘记进山有多久了,也忘了他想找的那头羊。那演皮影的艺人是个老者,老者冷冰冰的眼神对着羊倌打量了许久,突然停下手中皮影戏对他低声喝道:“你不是这里的人,还不快走!”

羊倌被老艺人一句话说得如梦方醒,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什么,跌跌撞撞地往外就跑,跑到外边再回头看时,那山洞已经不见了。后来回去对乡邻们把经过一说,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讲,这种事隔几十年便有人撞上一回,跟中了魔障似的说在山洞里看到成百上千的艺人在表演杂耍,这大概跟秦陵用大批民间艺人殉葬的事有关。据说秦始皇驾崩之后,为了让他在死后也能和生前一般享乐,在皇帝出大行之礼的那天,官府以重赏骗来了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让他们在皇陵的地宫里演出,然后突然将地宫封死。那些艺人都被活埋在里面做了屈死鬼,每到晚上就重复着生前的举动,不止一次有人在山里看到过这样的“鬼戏”。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的传说,在此提及,给《鬼吹灯》小说中的故事提供一点参考。小说开篇,胡八一和王胖子下乡插队,在东北牛心山九龙罩玉莲的大辽太后墓中所见到的皮影戏就是这么一种来历。关于“鬼戏”的传说很多很多,版本也多有不同,共同点就是当事者全是高烧不退、神志不清。深山穷谷,空气不流通的区域,光影和气流就会产生一些使人迷惑的幻境,在里面见到什么也不足为奇。

隋炀帝造迷楼

自古以来,如有奇人问世必然会天降异象。据说隋炀帝杨广出生的当天晚上,本来皓月当空,澄澈如镜,当深宫中传来一声婴孩啼哭声之时,突然雷声大作,刹那间天昏地暗、雨注倾盆。

父亲隋文帝杨坚给他取名杨广,乳名阿摩。这小孩生得一副好面相,天庭饱满、浓眉大眼、眼闪星辉,极受文帝的宠爱。他生性聪明好学、才智过人,有过目不忘之本领,却脾气暴躁极为要强,稍不如意就大打出手。宫人皆饱受其苦,但因杨广文武兼备,颇受文帝喜爱,大伙都是敢怒不敢言。

隋炀帝即位后,国号大业,单从这国号里,就不难看出他好大喜功的性格。炀帝在位时,三征高句丽、开凿南北大运河、造迷楼玉苑,结果劳民伤财,给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但他开拓疆土安定西域,同样建立了许多丰功伟业,从这方面来说,也算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国君。因此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始终是褒贬不一。

不喜欢隋炀帝的人,常批评他喜欢女色,后宫佳丽三千还觉得不够,到了晚年更是变本加厉。相传当时有个发明家,给隋炀帝设计了一座楼阁,把图纸拿给他看。隋炀帝展卷一览,顿时龙颜大悦,立即命有司准备砖瓦木料,征集役夫数万,开始动工,足足用了三年才造成。

这座楼可真不得了,高有数重,雕梁画栋,玉栏朱轩,金碧辉煌,设有千门万户,藏纳幽房曲室无数,互相连通,从里到外装饰着各种奇珍异宝,金龙伏于栋下,玉兽蹲于户旁,放出瑞彩霞光,昼夜通明。楼中更有四顶宝帐,分别是“散春愁、醉忘归、夜酥香、延秋月”,可以说是“工巧至极,自古未有”,所花费用几乎使国库为之一空。皇帝瞧上哪几个美女,就把她们带到楼中,住上个把月也不想出来。这座楼阁建成之后,若有人误入其中,到死也走不出来。隋炀帝大喜,谓左右曰:“叫真仙游走此楼,也会自迷,可称此楼为‘迷楼’。”

隋炀帝手下的发明家,又发明了“如意车”和“御童女车”。车辆中装有机关,可以一动不动地困住女子手足,放在迷楼里供皇帝用以试处女。

这些所作所为,终使民怨渐深,内外离心,导致发生了逼宫事件。他受用一世,到头自缢而亡,连口像样的正式棺材都没有。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口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那个地方后来改叫雷塘,离扬州不远。

黄鼬拟人

民间普遍流传着“五通”之说,即可以通灵的五种仙家,五大家也叫“五大仙”,分别是: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间俗称“狐黄白柳灰”。

对此类妖仙的崇拜,多半是由于它们在城镇农村人口稠密处比较常见,这回就讲一个关于黄仙的怪事。

“黄仙”当然就是黄鼠狼了。话说早年间在某个城市中,住着一位大官,其府邸虽说不上豪华,但也颇为气派。府中侍女家丁,也有十几人之多。大官本人为人正直、性情温和,在管理下人时十分公正,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因此府里的仆从们都愿意伺候这位老爷。

有一天晚上,全府的男女都已经用过晚饭,各自回屋熄灯休息了。后院的厨子也灭了灶火,正准备睡觉的时候,忽听窗外传来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声音:“今晚我没吃饱,快给我下碗面条充饥,做完了放在堂屋桌上即可。”厨子急忙起身朝声音方向看去,隔着窗户,他看见一个人影站在门外,其身形穿着之轮廓,与老爷颇为相似,听声音也是。厨子以为是老爷晚饭没有吃饱,叫他做碗面条以当消夜之用,自是不敢怠慢,赶紧起床生火拉风箱,同时烧水揉面,忙活了好一阵才把面条做好了。

厨子把面条端到堂屋,也没看见老爷在那儿等候。当时他没有多想,放下面条便回屋睡觉去了。转天一早他来到厅堂上想收拾碗筷,没想到那碗面条连同碗筷一起都消失不见了。厨子心想:“定是哪个丫鬟手脚麻利,一大清早就已经收拾完毕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从这天开始,老爷每隔两三天,就会深夜跑到后院,隔着门窗要厨子做消夜,而且是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变着花样地要他做好吃的,把这厨子折腾得够呛。

时间一久,这厨子便熬不住了,他苦闷道:“每天从早到晚,府中上下三餐都由我来蒸煮,怎么到了深更半夜,还要折腾我啊?”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冤,于是就找了一个时机,向老爷问起了此事。他没有直说,而是很委婉地问道:“老爷您近来是不是公事繁忙,操劳过度,以至于每隔两三天,就要在晚上吃顿消夜?”

老爷听罢,一头雾水,奇道:“哪有此事?这些时日我甚为困乏,熄灯后就在房中熟睡,什么时候让你为我准备过消夜?”

厨子一惊,暗想:“莫非是我碰到鬼了?”

厨子不敢隐瞒,把夜晚遇见老爷人影,并且为其做消夜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老爷听了也感到非常古怪,知道自家宅中有异,非妖即鬼,当下让厨子夜里在后院睡觉,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此事。

夜晚,老爷洗漱更衣完躺在**,闭眼假寐。不一会儿,就听墙角处“窸窸窣窣”发出一阵轻响。他微微睁开一只眼睛往墙角看去,此时月光如同水银铺地,房中纤毫毕现,就见几只黄鼠狼从暗处爬了出来。

这几只黄鼠狼有大有小,最大的从头到尾足有一尺余长,小的身长也有七八寸之多。它们通体长着淡黄色的毛发,尖嘴竖耳,两颗黑豆般的眼睛贼溜溜乱转。

那些黄鼠狼蹑手蹑脚地走到卧室中间,贼眉鼠眼地左右瞧了一番,见老爷躺在**,好像熟睡了似的,便相继慢慢地来至更衣架前。这时尾随在后的那只小黄鼠狼,迅速从后面爬到了那只大的背上,体形稍大的那只在下面抬起前爪,逐渐挺直腰板,小的那只也慢慢随其身体弧度而往前爬行,用后腿踩在较大的那只黄鼠狼的肩膀上,缓缓直立着站了起来,其余几只也互相效仿,在屋里叠起了罗汉。

老爷躺在**,一边偷目观看,一边暗自惊讶:“没想到这区区几只黄鼠狼,竟然能做出如此举动,就好像杂技艺人叠罗汉一样摞在一起,它们到底想干什么?”这老爷万万没有想到,让他吃惊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那几只黄鼠狼摞在一起,同样站直了身体,高度恰好与衣架平齐,上面那只小的伸出前爪,偷偷摸摸从衣架上取下老爷的长袍,蒙到众黄鼠狼身上,又把顶冠摘了下来,用前爪拖着,扣在自己头上。一众黄鼬叠着罗汉,摇摇晃晃地接近房门,侧身挪出了卧室。

看到这里,老爷已经是冷汗淋漓,但为了弄清这黄鼠狼究竟为何作怪,也只好悄悄起身,尾随其后走出了房门,辗转来到了后院。却只它们走到厨子卧房跟前,上面那只小的竟然开口做声吐出人言,喝令厨子起来烧饭。

老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厨子所说的怪事,竟是这几个小妖在作怪。他顿时火冒三丈,脱下脚上的一只鞋,大喝一声,朝它们丢了过去。那几只黄鼠狼被鞋击中,立刻跌散开来,丢下顶冠及长袍,一溜烟地跑没影了。从此之后,府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怪事。

妖怪

说起五大仙家里的狐仙,奇闻怪事实是数不胜数。早在夏朝开始,民间就有大禹治水时曾娶九尾白狐为妻的传说,说明了早在四千年前中国人就已开始崇拜狐狸了。以往的迷信观念中,普遍认为狐狸有灵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故有狐魅之称。旧时,天津建有三太爷庙,天后宫中也有胡三太爷的塑像,常有信徒前去进香朝拜。

解放前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带,曾经有一座伐木场。这座伐木场位于深山老林之中。其地处偏僻,场院四周没有半户人家。白天,伐木工人全都进山伐木;到了夜晚,则返回场中,吃饭睡觉。就这样过了数年,大家一直循规蹈矩,平安无事,不曾发生过一件怪事。

有一年除夕夜,伐木工们都要准备回家过年。按照往年惯例,每逢春节,林场中都要留下一人看守,以免发生火情,这次也不例外。大伙抽签选出一个工人,让他今年留在场中,看场查夜。

大年三十夜里,留守的工人坐在屋中十分无聊,合计着要给自己做顿饺子吃,也好应和下过年的气氛。他从厨房拿来肉、菜和白面,在屋中忙活起来。他一边做,一边哼着小曲来打发心中的寂寞。就在这工人包饺子正包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从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转头问道:“谁啊?”门外没人吱声。

工人心里不免嘀咕:“这方圆十几里,没有一户人家,而且工友们也都回家过年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不会有人前来,怎么会有敲门声呢?”他从屋内拿出一把伐木斧,立在墙边防身,这才走上前去开门察看。原来门口站着一个小媳妇,身上红棉袄、红棉裤,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手里还牵着头小毛驴。

这小媳妇戴着一块大头巾遮住面容,又因站在屋外,没有一丝光亮,所以看不清她的模样。

工人心存疑惑,问道:“你是谁啊?这大过年的,怎么一个人在山里?”

那小媳妇怯生生地答道:“我们家住在山外,本来跟丈夫要回娘家过年的。路过这片山路,没想到与丈夫走散了,在山里转了一天,却又迷失了路径,深更半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跟孩子都是又冷又饿,走到这边看见有光亮,知道肯定有人居住,所以过来想到你这儿借地方歇个脚,求你发发慈悲收留一夜,别让我们被狼吃了。”工人也是个热心肠,就打消顾虑,把这小媳妇让进了屋。

工人让这小媳妇进屋,在**坐稳,说道:“山里晚上不安全,经常有野兽出没。你和孩子先在这里踏踏实实住一晚上,等到明天天亮再出去找你丈夫,没准儿他已经先到你娘家了。”他边说边继续包着饺子,“正好,你现在又累又饿,留下一起吃饺子吧,也算是过年了。”

工人把小媳妇安顿好了,又将包好的饺子端进厨房,下进锅里。他刚把锅盖盖上,突然想起来,自己光顾着吃饺子,还没有去查夜巡视木料,于是急忙披上棉衣,匆匆忙忙跑出了门。

等他巡视完毕回到屋中,发现那小媳妇竟然不见了踪影,**只留下那个襁褓中的婴儿。工人见状火上心头,心想:“这个女人是怎么当妈的?把孩子丢在这里不管,自己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一会儿看见她,非要好好说她两句不可。”他一边动气,一边往厨房走。刚走到门口,就发现那个小媳妇正在灶前,打开锅盖捞饺子吃呢。工人大喊一声:“饺子还没熟呢,你就不怕噎着?”喝问声中,快步走上前去。

这时那小媳妇听见响动,猛然回过头,在灶膛火光的照耀下,显露出了一张毛茸茸的怪脸,尖鼻利齿,还长着胡须。

工人吓得真魂都冒了,定睛一看,原来这小媳妇竟是一只狐狸,挤眉弄眼地盯着自己,嘴上还叼着半个饺子。工人毕竟在山中伐木多年,练就了一身的胆量,见此情形不禁怒从心头起,顺手抄起墙边的利斧,高举过头,照着狐狸精狠狠劈去。

那狐狸见斧头呼啸落下,吓得连忙抛下饺子,从工人身边蹿过逃到了门外。这时斧子也落在地上,没砍到狐狸身体,只将它的尾巴斩掉了一半,血流满地。再看狐狸“嗖”一下早已逃远了,地上只剩下棉衣棉裤和那块头巾。

工人这时才意识到,那狐狸一定是把这些衣服偷来穿在身上,趁夜晚看不清长相,前来骗饺子吃。他越想越觉得可恨,索性开门从后追赶,但夜深人静,雪原茫茫,又上哪儿追去?他咬牙切齿地返回屋中,一看那孩子还裹着小被躺在**。不过也没有什么孩子,那襁褓里裹的其实是条大金鱼,而拴在门口的那头小毛驴,也已经变成了一条四脚长凳了。

过完了年,工友们和林场主事陆续回来,工人便把这件事情一五一十地说给众人知道。众人听了,都感到难以置信。不过从这以后的每年春节,再没有人敢一个人留下来看守林场了。

老鼠嫁女

老鼠是五大仙家之中的灰家,在动物八仙里排行第八,所以也称“灰八爷”。民间对老鼠的崇拜,是因为它昼伏夜出活动于黑暗之中,其踪迹令人莫测,因而被认为有很高的智慧而被神化。还有的将其视为“仓神”,在农村填仓节时祭祀。另有说法认为老鼠能预知未来,会算卦,也能使人致富,故又将其视为财神,希求它在黑暗中为主人家运来财宝。民间还把鼠的世界想象成同人世间一样,年画题材里便有“老鼠嫁女”。此类故事在剪纸或皮影戏中也常能见到,下面咱就说说这段掌故。

每年正月初十是“石头节”,取“十”与“石”同音之意,这一天忌动石器,不搬石头,又因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的缘故,所以民间也传说当天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按旧例要用谷面做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灭灯前,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给老鼠吃。

据闻在民国初年,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无河不枯,一向富庶的苏南地区也是赤地千里。又值军阀割据,战乱频繁,使得民不聊生,饿死了很多穷人。当时有个姓华的商家,眼见时局动**,世道衰退,无心经营,便停了买卖,带着家仆由城里迁回祖籍居住。

乡下的祖屋虽是前后三进、两边带着跨院的大宅子,但常年没人居住,许多地方年久失修,有的墙体都开裂了,一时无法入住。于是华家主人就在村中赁了几套房暂时住下,准备等时局稳定下来,再将祖宅重新修葺。

有天夜里主人正在睡觉,看守祖宅的家仆赶来禀报,说是宅中有怪事发生。主人立刻起身赶去察看,就见后宅阁楼里灯火通明,里面乱哄哄的十分吵闹。

主人很是惊奇,阁楼空置多年,里面怎么会有人呢?当即从墙缝向里窥探。只见阁楼中有无数小人,身高盈尺,都在那儿忙活着搬东西,一队队川流往来,好像正在收拾房子。

主人看罢多时,心中骇异无比,知道阁楼里的东西非鬼即怪。他也不敢惊动,白天打开阁楼进去察看,那楼中却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找到。

可是到了转天夜里,阁楼里又有怪声传来。主人再次隔墙观瞧,就看其中张灯结彩,红烛耀眼,那些小人吹吹打打,簇拥着一顶花轿,新娘在轿子里呜呜哭泣,显然是舍不得离开娘家。后面还跟着另一顶轿子,轿中坐着个年过半百的老妇,那是送女儿过门的母亲,周围跟着许多丫鬟侍女。喧嚣的队伍走入墙壁,渐渐消失不见了。

过了些天,到晚上又听阁楼里传来婴儿啼哭之声。主人偷眼看去,发现那刚过门的小媳妇已经抱上了一个大胖小子。又过几日,那小孩又拜一个尖嘴先生为师,开始读书写字。那时的人们迷信思想严重,主人看在眼内,急在心里,眼瞅着自家祖宅被妖怪占据,却不敢贸然惊动,唯恐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某天主人正坐在门前发愁呢,恰巧有个老道经过。那道人身材低矮、肥黑多须、苍髯庞眉,以至于看不清面目长相,身后背着把桃木宝剑,形容举止都十分奇特。他来在主人门前打个揖手:“无量天尊,贫道这厢有礼了。”

主人赶忙还礼:“敢问道长从何而来,到此穷乡僻壤有何贵干?”

老道说:“贫道向来只在龙虎山修炼五行道术,却广有神机,只须慧目一观,即可洞察千里之外。因见贵宅中有妖物出没,故此赶来除魔卫道,整顿乾坤。”

主人大喜,立刻请老道回家吃饭,好酒好菜地招待着。夜里那老道提了桃木剑,赤足披发,同主人径直来到后宅阁楼门前,大声喝道:“何方妖孽胆敢在此作祟,本真人到此,还不快快束手就擒!”喝骂声中,一脚踢门而入。

那阁楼中的一众小人儿见老道来了,都是大吃一惊,顿时作鸟兽散,向墙缝洞穴里逃窜。

老道不容分说,嘴里念念有词,凶神恶煞般用桃木剑就地乱戳。他剑下绝不走空,每剑戳出,便会刺中一个尺许高的小人儿。小人儿们中剑后,便直挺挺横尸在地。老道随手从地上捡起来扔进一个大麻袋里,不到半盏茶的工夫,那条麻袋就装满了,看分量约有百十斤重,这回阁楼里算是彻底清静了。

主人和旁观的邻居都看得心服口服外带着佩服,不住口地称赞:“好个仙长,恁般了得!”

老道捋须大笑,显得十分得意。他将口袋拴上扔在地上,俩眼珠子一转说道:“贫道从千里之外的龙虎山远路到此,能够降伏妖怪,全仗诸路仙家相助,哪几路仙家?乃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七曜星君、南斗星君、上洞八仙、四灵二十八宿……”如此说了一长串各洞神仙的名讳,声称主家和各乡邻应该大摆宴席,多准备肥鸡熟鸭以及上等佳酿、果子糕饼,由他带回去祭祀神明,否则那些仙家怪罪下来,谁也担当不起。

众人一听这话不免有些疑惑,如今天下大旱,老百姓有口饱饭吃都不容易,哪有肥鸡美酒可以敬神?何况道家讲究清心寡欲,无为而为,借这机会狮子大开口索取酒肉,真不像修道之士所为。

谁知那老道翻脸比翻书还快,认为众乡民怠慢仙家,立时拉下脸来,解开绑住麻袋口的绳子,就地一抖搂,有无数大老鼠“稀里哗啦”从里面钻出来,其中还有只尖嘴老鸹,都蹿到乡民家中到处啃咬,把很多衣服、木器都啃坏了。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这些全是老道使的障眼法。阁楼里的小人儿是老鼠所变,教书先生则是个尖嘴老鸹,这老道可能也是什么妖怪,只因到处都闹饥荒,这些东西竟跑到村子里骗食来了。

村里的愚民愚众大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大字也不认识,遇上这种事谁也不敢出头,只好让主人带头作揖求饶,承诺转日在村中摆酒赔罪,另备肥鸡、糕饼,请各路仙家息怒,如此方才作罢。

第二天傍晚,村子里打开了准备用来度荒的粮窖,各家各户凑了些酒肉。那老道带着一群小人儿如期而至,狼吞虎咽地将酒席一扫而空。老道喝得大醉,临走把乡民拿来的肥鸡和糕点负在背上,摇摇晃晃地去了。

华姓主人的儿子年轻气盛、素有胆识。他眼见四邻受自家连累,把度荒的粮食都搭进去了,还不知要饿死多少无辜百姓,不禁暗中愤恨,寻思:“那老道来历不明,虽然知道村中有粮窖,却不会搬运挪移之术,否则也不必如此大费周章了,看来至多会些障眼幻化的邪法,我当设法为民除害。”于是趁那老道喝得迷迷糊糊,他在装糕饼的袋子底下垫了个石灰包,又扎了个小孔,等老道回去的时候,石灰就一点点从孔中漏出,断断续续地撒了一路。

少主人约了几个胆大的伙伴,点起灯笼火把,跟着地面的石灰线寻去,最终找到一座荒山野岭间的坟墓,看石灰的痕迹直通到坟窟窿里,料定那老道藏身在这座古墓当中。他们当即找了几捆干茅草,燃起浓烟往洞子里灌,然后堵住了洞口,天亮后招呼村中青壮年,带着锄镐铁锹赶来相助。

众人掘开古墓,就见墓道里伏着一只大耗子,个头比老猫都大,体肥肢短,估计就是那妖道的原形,它喝醉后已经被浓烟活活熏死了。村民们将巨鼠拖出去烧成了焦炭,又锉骨扬灰,永绝后患。

造畜

早年间跑江湖卖艺的,其中有一部分真有一些看家本领、盖世绝活,让你看得目瞪口呆、心服口服。然而还有一些,是打着卖艺的旗号,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坑蒙拐骗,从而达到其骗钱的目的。

民国以前,还是皇帝老儿稳坐金銮殿的时候,具体哪个朝代可说不清了,某县城有位县太爷前来上任。其轿队正走在大街之上,前边铜锣开道,后面两人高举“回避”“肃静”两块路牌,气势十分威武。

这时,忽然从两旁人群之中蹿出一条黑狗拦住了轿队。衙役见状,立刻大喝驱赶。但怎么叱喝,黑狗都卧在道路中央一动不动。突然,从人群中又跑出来一个披头散发之人,手握一根木棒朝黑狗打去,边打边叫喊道:“让你跑!让你跑!”县太爷听到轿外的吵闹声,走出轿子观看,刚走到队伍前面,黑狗顿时跑上前来,一把将县太爷的大腿抱住,任凭那人和衙役怎么打骂,都不松开两只前爪。县太爷看此事奇怪,便下令将那人与狗一同带回了县衙,准备升堂询问一番。

大堂之上,那打狗之人说自己乃是一个江湖卖艺的,正在驯犬时,不料一时疏忽,让狗跑了出来,所以立刻尾随在后,想把这狗抓回去。这人刚刚把话讲完,卧在一旁的黑狗突然张嘴说出了人话。大堂之上,众人哗然。

黑狗自称是被恶徒拐骗的孩童,原来这孩子几岁大的时候,就被人贩子偷拐,卖到跑江湖驯狗耍猴的艺人手里。

艺人买了小孩,先把一条黑狗杀死,再把整张狗皮剥取下来,趁热裹在小孩的身上。因狗皮上鲜血滚烫,那孩子的皮肤便与狗皮粘在了一起。

时间一久,这狗皮便与人身肌肤相连,而小孩被狗皮裹住,从此难以成长发育,至多能活两三年。因为乱世里人命不值钱,买个拐来的孩子比买条狗都便宜,况且训小孩钻圈作揖,远比驯狗驯猴容易得多,出去卖艺能赚大钱,正好借此诈骗钱财。民间俗传此法为“造畜”,不知底细的人,常以讹传讹,说这是用妖术把活人变成牛马牲口贩卖。

今日这小孩听闻县太爷前来上任,趁跑江湖的艺人不备逃到此处鸣冤求救,恳请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使他脱离无边苦海。

县太爷闻言拍案而起,命令差役们将那卖艺之人抓起来审问。一讯而服,当堂打入死牢,择日斩首示众。

宝镜降妖

据说四千多年以前,黄帝曾经锻铸过十五面古镜。这十五面古镜之上,都刻有四象八卦及十二辰位。而且每面古镜背面,都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圣兽围在四方,中间位置伏着一只麒麟。

十五面古镜按照镜面横向宽度区分大小,最大的一面,横径有一尺五寸,然后依次向下排列,最小的横径只有一寸长。传闻这十五面古镜,每一面都有降妖除魔的作用。后来遗落世间,全都不知去向,只有几个怪谈流传至今。

唐代的时候,长安城中住着一户富商,无意中得到一面古老的铜镜。他把这面古镜放置在自己屋中,打算每天出门前在镜前整理衣冠一番,无非是附庸风雅,演习斯文模样。

这天富商和往常一样,正在镜前端照,忽然听见门外一声脆响。他猛地一惊,回过头去观看,只见一个侍女瘫坐在门外,地上散落着摔碎的茶杯碎片。

富商觉得很奇怪,怎么无缘无故摔倒了?他想要把侍女扶起来,谁知刚走出门口,侍女便勉强起身,双膝跪在地上连连磕头,一边磕一边说道:“老爷,这个房间奴婢不敢进去,屋内这古镜只要照我一下,我就会当场死去。”

富商对她说的话极为不解,于是问道:“府内奴仆来我屋中,行走镜前都平安无事,为何唯独你会死去?而且见你模样也不像是我府内之人,你到底是谁?”侍女回答:“奴婢刚刚进府不到半日,原先居住在城外,后来被一贼人拐骗至此,卖到府上做了女仆。”富商听罢,从屋内拿出宝镜对着侍女说道:“那你为何会惧怕此镜?难道你是妖怪不成?”侍女见富商把古镜对着自己,立刻向后退了数步,把头紧紧贴在地上,不敢直视镜面,而且浑身瑟瑟发抖。富商见她这般模样,便越发怀疑起来,随即加紧盘问。

侍女无奈,只好说出了实情:“奴婢其实是城外古松之下的一只千年老狸,如果被这宝镜一照,就会打回原形,一命呜呼。请老爷先把宝镜收起,容我慢慢讲来。”

富商又是惊奇又是骇异,他犹豫了片刻,寻思:“这妖怪惧怕我手中宝镜,且听她有何说辞,言罢我再制伏她也不迟。”他暗中把古镜握在身后,准备如有不测,便取出来制住这千年古狸。

侍女说道:“奴婢修炼千年才得人形。起初刚为人形之时,一日路经河边,不慎失足落入河中,幸而被一农户所救。他们不但救我性命,还让我在其家中调养身体,供我吃穿,就好像亲生父母一般。待我身体痊愈,便拜了他们做义父义母。但没过多久,我便被一贼人拐骗,带进了城中。那贼人不仅对我又打又骂,还将我卖到了府中为奴。老爷手中所持宝镜乃是黄帝所铸,当年黄帝共铸了十五面降妖除魔的宝镜,自古遗落至各地深山古墓,皆已不知去向。看老爷手中宝镜的形制,应该是其中的第九面。我若被此镜一照,定会被打回原形,死于非命。”

富商听得心软了,可仍不敢大意,继续问道:“你既是千年古狸,变化人形入世,难道不会害人吗?”

侍女回答说:“我已经幻化为人形,只想好好做人,不做那些为非作歹之事。而且先前义父义母教诲,要知仁义、行德善,至今铭记于心。但狸化为人,乃是违背天道,逆类而存,为神明所不容。我自知罪孽深重,当以死赎罪。”

富商见其说出这般话,更是心生怜悯,说道:“既然你已坦诚相告,我也不好为难你。今日放你一条生路,速速离去吧!”

侍女言道:“多谢老爷不杀之恩,虽肝脑涂地,也无以为报。但适才奴婢已经被宝镜照破,命不久矣,而且变化为人的这段时日,也已经习惯了人间的生活,不愿再变回原形死于荒野了。请老爷把宝镜收回屋内,我只想在余下的时间里,饮酒起舞,尽一生之欢,则死而无憾了。”

富商迟疑了片刻,说道:“我将宝镜放回屋中,你岂不是可以趁此机会逃之夭夭了吗?”侍女笑道:“老爷先前不是已经放我逃生去了吗,我既然已经回绝了老爷,便不会再趁此机会逃走。而且奴婢刚才已说,宝镜已然将我照破,命不久矣,逃跑又有何用?只想尽情欢愉一番,享尽人生之乐再以死赎罪。”

富商见侍女心意已决,便回屋把古镜放了起来,又在厅堂之上摆设宴席,叫来了几个胆大的朋友共同作陪。席间,那侍女与众人畅饮一番,喝得酩酊大醉。只见她步履蹒跚地走到堂前,翩然起舞,边舞边放声而歌。在座众人随着她的曲调同声应和,宾主皆是如痴如醉。侍女舞罢一曲,跪在地上又向宾主拜了三拜,突然变回狸身,蜷伏在地而死。

又道旧时江南一带,有一个毗陵县,其县令家里收藏着一面祖传宝镜。传闻这面古镜,镜面纹路有如水波一般,而且有“除妖辟邪、解人疾病”之奇能。

一天夜里,县令正在房中熟睡,忽然听卧室外传来一阵女子的哭泣声。他连忙穿上衣服,下床出外巡视。走到厅堂,他突然发现,原来这哭泣声是从宝镜之中传出来的。就在他感到吃惊的同时,镜子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女子的身影。这女子相貌秀美,身穿一件红色长服,头插一支金色簪子,缓缓从镜中走出。

县令见这女子从镜中走了出来,吓得后退数步,问道:“你是何人?为何会从镜中而出?”

那女子说道:“你不必害怕,我乃是这镜中精灵,名叫赤夕。只因县城之外,有一村落被妖怪所害,全村老小都命在旦夕。我忧心众生惨死,故而哭泣。”

县令听罢此言,甚是疑惑,便问道:“据我所知,县城周边百姓,全都丰衣足食,平安无事,哪里有什么妖怪作祟?”

女子说道:“此村在离县不远五十里处。村中有一株千年枣树,足有数丈之宽。树内居住着一条怪蟒,此蟒身上具有奇毒,居于树中天长日久,树上所结果实皆被其腐蚀。村中百姓不知怪蟒所在,争相摘枣食之。吃完自会身中剧毒,纵然华佗再世,也不能治愈,唯有一死而已。如今我在你面前显露原形,就是想让你持我而去,救百姓于苦难,设法诛杀怪蟒,以绝妖孽。”

县令闻言大惊:“请问仙子,下官该当如何去做?”

镜中女子说:“你只需将古镜带在身边,怪蟒就不会加害于你。见到身中剧毒的村民,你只要将镜面对其腹部照去,不消片刻,所中之毒便会化解。待你把村中百姓身上剧毒全都清除完毕,就把古镜悬在那棵千年枣树之上,等一夜过后,再去将古镜取下,届时我自会将怪蟒诛杀。”

县令听完女子所说,即刻俯首作揖,答应了此事。女子见县令已经应允,便转过头去,隐入铜镜消失不见了。

这时县令猛然惊醒,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刚才是做了一个梦,但梦中所见就如亲身经历一般。他坐在**思虑了很久,决定按照梦中女子所说,带上古镜前去那片村落看看。转天清早,他早早起身穿戴整齐,叫了几名县吏随行,带上古镜便出发了。

按照镜中女子的吩咐,县令等一行人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村落。进村之后,县令见村中一片荒凉,人迹稀落。每家每户之中,少则一人中毒,多则举家老小全部中毒。村民们躺在**,一个个面无人色,眼窝向内深陷,口鼻内都是黑紫色的淤血,简直和僵尸一个模样。

村子里的惨状使县令触目惊心,他赶紧取出古镜,按照那女子所教的办法,逐个为村民们化解体内之毒。忙碌了整整一天,村民们渐渐苏醒过来,转危为安,而且每个人的体肤都恢复了原有的血色,不见了刚看见时的铁青。

村民们慢慢恢复了体力,纷纷对着县令说道:“适才看见老爷走进屋中,从身上取出一轮明月相照。月光所照之处,好似清泉抚体、冷彻脾脏。”就这样到了晚上,村子里中毒的居民,都被县令用古镜所救。

这时,县令想起那女子曾经说过,等救活了村中百姓,还要设法诛杀大树里的怪蟒。他问明枣树方位,当即前去将古镜悬挂在树上。由于天色已黑,他不便折返回城,所以就在村中暂时住了下来。

时至深夜时分,忽听外面雷声如炸,不绝于耳,县令急忙起身向窗外望去。只见窗外暴风骤起,大雨瓢泼,从天上劈下了一道道闪电,围在枣树周围,忽上忽下,忽明忽暗,好像要把那棵枣树从中击穿一样,满村皆骇。

等到天明,大伙壮着胆子出门观看,赫然发现有一条大蟒倒在树边。这条怪蟒浑身紫色鳞甲,阳光一照,泛出异彩光亮。青绿色的三角形蟒头上,长着一对白玉一般的角,头顶处清晰可见一个“王”字。蟒身伤口无数,血流不止,触之不动,气早绝矣。

县令立即命令手下人和一众村民,把巨蟒拖出村子,点起火堆加以焚烧,腥臭传到数十里开外。

县令又把古镜从树上取下,忽然看见这枣树中间已经被雷电劈出了一个大洞,就命村民把树挖开。发现这洞穴自地下而出,延伸至树心部位,入地颇深,难测其底,洞中还有大蟒爬行过的痕迹。他随即命人把枣树连根砍去,又用泥土把洞穴填平夯实,自此,便再没有出现蟒蛇为祸村民的事情。

琴师奇遇

“净琉璃”是日本古代的一种曲艺方式,唱曲的人手执三弦琴,一边弹奏,一边说唱,曲调深沉凝重、委婉动听。

以前有位行走于各地卖艺的盲眼琴师,弹唱净琉璃数十年,技艺已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擅长的是古曲《源平合战》。

某天琴师路经偏僻的“衣川馆”,山里下起了大雨。他只好夜宿古刹,忽然有一匹快马飞至,招呼琴师去为主人演唱。

琴师见有生意,连忙收拾家伙,牵着马尾跟来人进山。他眼盲看不见东西,就感觉道路崎岖,走出很远很远,到了一座大屋里,周围好像坐满了人,气氛肃穆沉静。琴师不敢怠慢,调好了琴弦开腔作歌,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唱起了《源平合战》中最引人入胜的一段“上洛勤王”。

周围听者甚众,但自始至终,皆是一声不发,也没人鼓掌喝彩。一曲弹罢,听到有人轻声啜泣,也有人深深哀叹。主人显然也被琴师高超的技艺打动,吩咐手下重赏琴师,然后将其送回古刹。

从这天开始,琴师每晚都被人带到大屋中弹唱“净琉璃”,他贪图酬资丰厚,也不计较路途艰难,索性就在古刹里住了下来,把得到的赏金交给和尚,请和尚代办饮食。

古刹里隐居着一位高僧,他看到琴师拿出来的钱都是古币,十分贵重罕见,又见其脸上阴气很深,面容一天天消瘦,就知道琴师是遇上鬼了,于是暗中跟随,想一窥究竟。

当晚高僧发现琴师独自一个人,摸索着走到深山里的一处窟宅前,弹奏三弦琴唱起古曲,周围血雾弥漫,遍地尸骸,站立着数百名身穿古代羽织铠甲的古代武士。他们个个身插战旗,甲胄上钉满了羽箭,脸色悲愤。为首端坐着一个身穿赤红铠甲的将军,目射神光,威风凛凛,正在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净琉璃”。

高僧暗暗吃惊,琴师演奏的古曲《源平合战》,是讲述平安时代著名武士源义经的征战生涯。源义经生前被尊为战神,而这“衣川馆”正是当年他横刀自裁之地,其麾下众武士也都惨死在此。看来这许多阴魂仍未走入黄泉往生,而是被怨念束缚在“衣川馆”。

高僧当时没敢声张,等琴师回去后才如实相告。琴师闻言回思前事,知道高僧所言不虚,吓得魂不附体,恳求高僧救命。高僧在古刹外贴满《南无妙法莲华心经》挡鬼,又念诵往生镇魂之咒,那些含恨而死的阴魂才不再为祟。

源义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也是深受百姓爱戴的传统英雄之一,而且由于其生涯富有传奇与悲剧的色彩,在许多故事、戏剧中都有关于他的描述。根据在大山祇神社中供奉的源义经的甲胄,有人推估出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五左右。

如今的山东省莱州市,是根据唐朝时此地的莱州府而得名。那时莱州府内有位姓徐的府尹。徐府尹虽说是一介文士出身,却体魄挺拔,在人群中俨然有鹤立鸡群之姿。美中不足的是他脸上生了一个塌鼻梁,而且鼻孔朝天,所以常常受到别人的耻笑,他自己也为这难看的鼻子而苦恼不已。

有一次,皇上召他进宫面圣,当他们行至武陵时,天色已黑。徐府尹传下令去,要在不远处的一个驿站落脚休息,明日清晨再起程赶路。

这时,身后的一个士卒来到徐府尹跟前,放低了声音禀报道:“府尹大人有所不知,传言这武陵驿站之中经常有妖怪往来,路经此处的官员将领,全都不敢进站居住。如今府尹大人到此,最好也别在站内过夜。此处再往前行几十里,还有另外一家驿站。我等不如星夜兼程,等到了那处驿站再休息也不迟。”

徐府尹历来不信鬼神,听后很是不以为然,当即吩咐众人入住驿站。他吃过晚饭,就推开房门,独自进屋休息去了。

长夜过半,徐府尹还没完全入睡,蒙眬之间听见屋里有脚步声响起,他微微睁开双眼,看见有个人朝他走来。那人一身青色长袍,面色苍白,手中还提着一个竹篮。徐府尹仔细往那竹篮里看去,发现里面竟装着满满一篮子人鼻。

那人走到徐府尹身前,大声说道:“你是何人,竟敢睡在我的住处!”徐府尹急忙坐起,退到床脚处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那人见徐府尹不答,竟慢慢走上床来,用手托起徐府尹的脸仔细端详,自言自语般说道:“看面相倒不是个薄命之人,但这鼻子又塌又翻,实在与尊容不配。来来来……且让我给你换个鼻子。”话音刚落,只见那人转头把竹篮放下,伸手在篮中仔细地挑拣,拿起来一个放下,再拿起一个又放下,似乎都不合适,最后终于拿出一个,喜道:“就是它了!”随即将手按在徐府尹的鼻子之上。

徐府尹立时感觉到脸上一阵强烈的灼痛感,眨眼间,自己的鼻子便被那人取了下来丢进篮中。他骇然失色,吓得一动也不敢动。

那人把挑选好的鼻子放到徐府尹脸上,并且用手指在他面部揉按,然后满意地笑道:“好一副吏部尚书的面相。”

这时徐府尹猛地惊醒,才知刚才乃是做了南柯一梦。他用双手抚摸自己的鼻子,突然大吃一惊,原来的塌鼻梁翻鼻孔,竟已变得高挺端直,而且鼻子周围也没有任何刀口伤疤。后来徐府尹进宫面圣,皇上见其一表人才,果然封他做了吏部尚书。

大胆布商

当年有座大宅,主人做生意亏了本,只好将宅子转卖他人。可不管是谁住到这大宅里,皆会遇到许多反常之事,胆小吓死的都有。大家便认为这是座鬼宅,自此再也没有人敢往里面住了。

那宅院年久失修,墙皮已经剥落,院子里杂草丛生,堂内梁柱横七竖八,结满了蜘蛛网,到处都是黑沉沉、阴森森的。

布商收拾出一间卧房,带了柄短刀独居其中,果然每天深夜,都会听到堂屋里有声音发出,但当他推开堂屋的大门进去察看,那里面就立刻变得寂然无声了。一连几日,始终不知怪从何来。

布商为了解开其中缘故,便在天黑之前躲到堂屋房梁上,准备一窥究竟。当晚月明星稀,借着从破损屋顶处透下的苍白月光,屋内家具画幅黑乎乎地露出些轮廓。

大约到了三更天,就听堂内窸窸窣窣有些动静。他屏气敛声,静卧在梁上向下俯窥,只见有个身高过丈的人从壁中走出,那人宽袍高帽,衣冠都是黄色。

布商这才感到事情不妙,心想凭自己的身板,被那黄衣人捉住多半就当点心吃了。他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上一口,像死人一样趴在梁上,只听那黄衣人开口问道:“细腰,屋子里为何有生人气息?”随即就听角落里有个锯木头般的声音回话:“没看见有外人进来。”那黄衣人闻言不再说话,身形缓缓隐入墙壁,消失不见了。

接着又有一个青衣人和一个白衣人,装束都与先前的黄衣人相同,陆续从堂中出现,也都对着墙角问细腰,这屋中为何会有生人气息。

布商好奇心起,壮着胆子探出脑袋,想看看那细腰的模样,但屋角漆黑一片,什么东西也看不到。

不久,月影西移,一切恢复了原状,堂中寂静异常,没有丝毫动静。布商又惊又奇,怀疑自己刚才趴在梁上睡着了,见到听到的都是梦中所历。他满腹疑惑地从房梁上爬下来,忍不住走到墙角,学着那些高冠古袍之人的语气和腔调问道:“细腰?”那墙角果然有人应声,但屋内漆黑,根本看不到是谁。

布商强行克制着内心的害怕,壮着胆子继续问那细腰:“刚才穿黄袍的人是谁,它从何而来?”

细腰答道:“是金子,埋在西屋壁下。”

布商暗自称奇,再次问道:“白衣人和青衣人是谁?”

细腰说:“白衣人是银子,埋在东屋廊下;青衣人是铜钱,埋在井边五步。”

布商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又问细腰:“你是何人?”

细腰如实答道:“是个洗衣棒槌,就在这墙角。”

布商还想再问,却已是天方破晓,有鸡鸣声远远传来。屋子里重新陷入寂静,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

布商待到天亮之后,立刻找来家眷和伙计,带上铲子、锄头,到宅中各处发掘,果然从西屋壁下刨出五百斤黄澄澄的金子,在东屋廊下挖到五百斤银锭,又于井边五步发现了几个大钱瓮,里面所藏的铜钱不计其数。而那墙角下果然有根古代捣衣服的木棒,头大腰细,形制颇为怪异。

藏魂坛

具体是哪朝哪代说不清了,估计可能是前清的事。那时村子里有个阚姓人家,夫妻两个以种田砍柴度日,粗茶淡饭的生活虽然清贫,但老两口儿非常恩爱,为人厚道本分,日子倒也过得舒适。

夫妻二人膝下只有一子,这孩子天生耳大,耳垂又肥又厚。老两口儿十分欢喜,总说:“咱家这孩子生就佛相,将来必福寿无穷。”于是给小孩起了个乳名叫“福耳”。

后来有位看相的先生瞧见,却说:“这孩子耳大无福。双耳要厚而有轮方为贵人,耳厚福厚,耳薄福薄,耳要大,又要圆,又圆又大是英贤;两耳削平,奔劳一世;两耳贴脑,富贵到老;对面不见耳,则是巨富巨贵之相。”

按那江湖上流传的相法,这意思就是人的耳郭不能向前探着招风,须是平贴后脑才能有福,正所谓“两耳招风,卖地祖宗”。因此以前迷信的人家,刚生下小孩,都要紧盯着孩子睡觉时不能把耳郭压向脸颊,免得睡成卖尽祖宗田产的招风耳,等孩子逐渐养成后压耳的习惯,也就不用再管他了。

那先生看“福耳”的面相,是双耳上薄下厚,两边都往前支着,就说这是逆子之相,再想改也来不及了。

阚氏夫妻哪里肯信,一顿扫帚将看相的先生赶走了。此后对福耳更加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活都不让干。这小子长大成人之后,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学会了耍钱嫖娼,把他爹气得吐血而亡。

福耳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把家里的田产变卖挥霍了,又去偷鸡摸狗。一次被人告上了衙门,他逃到山里躲避,途中撞见一伙养蛊的黑苗,就此跟去湘黔交界混饭吃。几年后回归故里,到家不说孝顺老娘,却肆无忌惮地杀人越货。他若瞧上哪家的姑娘媳妇,光天化日里就敢进去施暴,谁拦着就拿刀捅谁,比那山贼草寇还要凶狠猖狂。

想来王法当前,哪容他如此作恶,果然惊动了官府,派差役将福耳抓起来过了堂。他对自己所犯之事供认不讳,被讯明正法,押到街心砍掉了脑袋,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没想到行刑之后的第二天,此人又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走,依然四处作恶。

官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再次将其擒获正法。可不管福耳的脑袋被砍掉多少回,这个人都能再次出现,活蹦乱跳地好像根本没死过。百姓无不大骇,不知此人是什么怪物,任其为非作歹,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官府闻之将信将疑,立刻命人到其家中挖掘,果真刨出一个黑漆漆的坛子,形状就像骨灰罐似的,当场敲碎砸毁。再把福耳押赴刑场碎剐凌迟,锉骨扬灰,自此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妖人死而复生的事了。

聚宝盆

以前在地方戏戏文里,有一出戏叫“招财进宝”,演起来很是热闹,表的是各朝各代的降世财神。凡是逢年过节,或是喜庆摆设,需要找彩头的场合,都会请戏班子来演这出戏文。

民间最敬的两位财神,一个汉时的邓通,另一个是周庄的沈万三。邓通曾被皇帝封赏铜山,可以自行采铜铸钱,有道是“多少金钱满天下,不知更有邓通城”,说的就是此人铸钱之地;沈万三则是元末明初时期的“江南巨富”,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建都,都要向沈老爷借钱造城,真正是一位“富可敌国”的大财主。这两位古人,历来被老百姓看作是“财神爷”投胎转世下凡尘,要是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被视为发财致富的“偶像”了。

据说这沈万三可不得了,是天上财星下凡,“左脚生金、右脚生银”,家中财帛通天,富可敌国,哪来的这么多钱呢?是他还没发迹之时,路过湖边见到乡人捕蛙,就地剖蛙取肠,血腥满地。沈万三见状不忍,出钱把剩下的几百只蛙都买了下来,扔回湖中放生。某天晚上他再次路过湖边,听群蛙鸣动鼓噪,从湖底拥一古鼎而出,往那鼎中扔进一块金子,就立即变成两块。沈万三因一时善念得此古鼎,日后盈千累万之资,皆为其中所生。

后来朱元璋准备在南京建都,并决定扩建应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气派。但由于战事频繁,开支浩大,根本没钱修城墙。豪富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尽管一些“检校”常去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沈万三延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墙提前三天完成。可这样做,恰恰大驳了皇帝的面子。此后他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终于惹得明太祖龙颜大怒。于是他被籍没家产,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沈家被明太祖朱元璋查抄的时候,从地窖里搜出这尊古鼎,问以刘基刘伯温,刘基曰:“此乃聚宝鼎是也。”后世俗传为“聚宝盆”。

当然这无非是民间传说,实际上沈万三是擅长资本运作的大商人。今后要去周庄旅游,可别忘了品尝一下当地的名菜“万三肘子”“万三蹄”。据说那都是根据沈老爷家里流传下来的菜谱,以秘方配置调料蒸焖而成,皮润肉酥,入口即化。

中国自古有很多被人遗忘了的“银窖”和“钱库”,战乱年代,兵匪横行,埋金藏银是为免遭抢掠。太平时期,埋金藏银者也不在少数,其动机往往各不相同,贪婪聚财而生性吝啬者最多。到了宋代,则信奉“掘藏得金”,习惯把大量钱币埋入地下,想给后人一个惊喜。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宋时铜贵而金贱。

地下埋的金银多了,也衍生出不少古怪诡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富豪家中库银存得太久,打开库门后白银都化为白鸟飞去之事,可见民间一直相信金银有灵性的说法。

在苗人中,有很少的一批人以采金掘银为生,被称作“金苗”。他们常常以数人为一伙,在深山中以极其诡秘的方法,寻找深埋地下的金银矿脉。不仅是矿藏,湘西兵匪之祸颇多,以前有许多土司把整罐整坛的金银埋在山中,金苗利用奇门古术,往往也能将之找到。

金苗使用的所谓“方术”,也可以称为“法术”,实际上这个“法”的意思就是“方法”,是使用“术”的“方法”,是包括符咒、诀语、字号、卦歌、道具、秘方诸多法门在内的总称。每一伙金苗中都有一个首领,被视为“金头”,只有金头掌握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方术“憋金咒”。

深埋地下的金银财宝,年头多了,便得精气灵性。这套憋金的古代迷咒,就是专门用于将金魂银魄从地下逼出,然后用针扎住它,顺藤摸瓜,就能找到地下宝藏。可要是没有金头的迷咒使金银之魄归位,挖出来的全部金银会腐烂得如黑泥朽木,毫无价值,土人谓之“金银粪”。

古代金苗头领的迷咒,会的人本就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太过保密,至今已经失传了数百年,世上无人再通此道,只是学方术之人大都知道几百年前曾经有过这么一套神秘的符咒。他们还知道金银之魄各有不同,但银魄都是小脚白鞋的老年女子,民间称其为“白老太太”,在五行中白色代表金,是金银财宝的象征。

苗疆山区经常有些低矮的屋棚,里面供着“土地菩萨”,也包括“土地奶、家宅、祭桥、水井”诸神祇。土地菩萨在苗语里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如果是穿白衣的土地菩萨,那多半就是土财神“白老太太”了。

乾坤大挪移

说起我看过最具有想象力的故事,是在唐代的时候,有个商人去长安做生意,卖掉货物之后买了一只鹅,装在笼子里背在身上独自回乡,半路遇到一个书生。那书生正坐在树下休息,见商人来了就起身行礼。书生声称自己走不惯长路,脚底都打了血泡,实在是走不动了,恳请商人行行好,让他钻到竹笼里带上一段。商人以为对方在开玩笑,就说:“这竹笼才多大的地方,何况已经装了只鹅,你要是钻得进来,捎你一段也是无妨。”没想到那书生一低头竟钻入了笼中,和那只鹅在一起并不显得拥挤,而且分量好像也没增加。商人暗自惊奇,奈何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只得背上竹笼继续赶路。

那书生还觉得不够尽兴,要让自己最宠爱的姬妾出来跳舞,于是张开口,从中吐出一个窈窕婀娜的美女,让她跳舞助酒兴。商人没见过如此佳人,不禁看得傻了,也忘了喝酒,而那书生兴高采烈,多喝了几杯,竟醉卧在地,怎么招呼都不醒转。那个美女见状,就上前对商人说:“奴婢有个相好的郎君,想趁此良机将他召来相见,还望阁下高抬贵手,不要声张出去,否则被主人知道,我必然难逃一死。”商人讷讷地点了点头,就见美女也轻启朱唇,吐出一个虬髯大汉,二人低声私语了几句,就走到树后共尽云雨之欢。

正忙活到一半,醉卧的书生忽然伸了个懒腰,好像将要醒转。那个美女大惊失色,一口将虬髯大汉吞下,然后就忙着整顿衣衫。这时书生从地上坐起,揉了揉眼睛,对商人深施一礼:“小生酒后失态,万勿见怪。”说罢张口吞下美人与酒壶食盒,起身作别,径自走进了深山,从此不见踪影。

这是一种典型的乾坤挪移幻术,神奇古怪到了极致,即使有也不是中土之术,应该是从印度、西域流传而来。唐时西域已通,所以才出现了这种匪夷所思的题材。

黄河中的神

黄河虽是浊浪滔天,但河里的水族向来不少,也有些稀奇古怪的生物。在迷信的说法里,其中也住着水府郎君,有很多人目击过河神之类的异象,可能是某种大鱼。

以前的官府严格控制盐税,所以有些人被迫铤而走险,利用黄河水路贩运私盐。那要用一种夹舱船,舱底有夹板,把私盐藏到里面,以此避免盘查。可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法子瞒得了一年两年,却瞒不了十年八载。巡河的官差虽然知道,但拿了些好处之后也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盐枭都是亡命徒,逼急了真敢杀官造反,正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

在黄河上贩运私盐的船帮,除了要给巡河的兵勇官差好处,起航时还得祭祀河神,把整袋子的盐投入河中,祈求水下郎君保着行船平安,别遇上大风大浪。

却说有这么一艘夹舱船,以前没来过这段河道,初走黄河贩运私盐。那船老大以前就是个心黑手狠的土匪,为人十分吝啬。有船夫劝他给河神献祭,船老大说什么也不肯把盐扔进河中一袋,只撒了把大盐粒子。

当夜船帮在青铜峡前留宿,夜里突然来了一个老者,头戴绿疙瘩帽刺儿。平时人们头上帽子的帽刺儿都是红的,而这位老者头上偏偏戴了个绿的,显得十分扎眼。那老者手中端着个瓢,想找船老大讨一瓢咸盐。

船帮里少掌柜的心善,见那老者可怜,便掏出钱问船老大买了一瓢咸盐给那老者,老者千恩万谢地去了。转天继续开船前行,一路到了青铜峡,上游突然发起大水,浊浪排空而至,霎时间失了日色,天昏地暗。众人正忙着稳定船身,忽听有人喊了一嗓子“龙王爷亮翅了”。

大伙赶紧举目观瞧,就见黑压压的一个庞然巨物,露着山丘般的脊背,从黄河中冒了出来,原来那是一只巨鼋,足有两三间房子连在一起那么大。巨鼋冲着夹舱船直接撞来,最后把整条船给顶翻了才算完,整船的货物全沉到了河里,然而船上的人一个没死,都被河水卷上了岸。后来人们都说,多亏少掌柜施舍了一瓢大盐,河神祖宗才开恩放了他们。

成祖找墓

古时候的皇帝,只要一登基,就开始张罗自己死后地宫的事情。修皇家坟墓可不是那么简单,需要风水好、气派,还要防盗,皇帝在位多少年就要修多长时间,总之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这明成祖为自己的墓穴忙前忙后,是比较少见的亲力亲为的皇帝。在为墓穴选择地方的时候还发生过有趣的小故事。

明成祖为了能使自己的江山长久,对墓穴风水极其看重,与军师多次出行,从东到西,又从南到北,最后在北京西庄的钱粮口看见一块平川之地。军师观其势推断顺其直走肯定有风水佳地,果不然此地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军师大赞:“此处南端,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左青龙,右白虎,而吾王脚下之地乃是卧龙窝。”明成祖听后极为高兴。军师又说:“如此大好风水之地,恐怕此地已有墓碑。”成祖则不以为然:“普天之下,均是王土。”军师听后便不再多言。

向回走时,天色已晚,军师便与明成祖决定找个地方住一夜,二人向南走去,忽听敲锣打鼓好生热闹,那时与现在不同,迎娶都在晚上。明成祖对军师说:“有迎娶之日,今天必是好日子啊!”军师掐指一算,今日乃五鬼之日啊。说着就看一顶轿子过来,二人急忙向轿子追赶。只见轿子前面打灯,后面吹打,忽忽闪闪走得很快,抬轿人也好像不是自己在走而是在飘,待明成祖二人追上时已到村口,不知不觉又恢复了正常。他们便随轿子来到了办喜事的家中,明成祖觉得应该沾沾喜气,与军师走了进去。院内宾客众多,喜气洋洋,二人到账房先生处每人以五十两随礼。这可慌了记账的先生,急忙跑去向东家汇报了这事。东家早已忙得团团转,哪里还顾得上,只得告诉记账先生好生招待,吃住全管。依照东家的意思,记账先生给二人单独开了酒宴,陪着喝了两杯。军师便问:“这婚日是谁所选?你可知这是什么日子?”记账先生答:“此乃教书的姚先生所选,先生是远近有名的智者,选的日子肯定错不了。一会儿待二位吃好,我带二位到姚先生那里,想必你们都是远道而来,舟车劳顿,那里环境清幽,适合休息。”二人连忙道谢。

军师喝了一口茶,便询问姚先生:“先生有多少弟子?”

姚先生答:“不多不多,二十八位。”

二十八宿,军师暗自明白,又问:“先生可懂阴阳八卦?”

姚先生答:“粗粗浅浅,略懂皮毛而已。”

明成祖开口便问:“那你可知今日乃五鬼之日,为何为其选今日成亲?”

姚先生笑了笑说:“此二人不仅日子犯五鬼,命里也犯五鬼啊!”

按照迷信的说法,犯两个五鬼可不得了,加之明成祖十分迷信,极为不解,又问:“明知日子犯五鬼,人也犯五鬼,为什么不好言相劝,而使其凶上加凶呢?”

姚先生连忙说:“其实早已化解,五鬼怕龙虎,龙虎一到五鬼全消。”

明成祖听后心中一悦,皇帝以真龙天子相封,军师乃其一员虎将,姚先生之言不正说此二人嘛。明成祖又故意一问:“龙在何处,虎在何处啊?”姚先生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明成祖大悦:“原来先生早已知我二人身份,果真名不虚传啊!”姚先生自知时机已到,便跪下叩拜。

军师看在眼里,也知此人有些本领,便说:“先生既然已知我二人身份,想必也知道我们来此之目的。您有这身本领,何不为国效力?如今皇上选择墓地乃是件大事,您给瞧瞧这龙脉吧。”姚先生拱手以礼,答应下此事。

说完,姚先生便起身带二人向外走去,此时外边一片漆黑。别说选墓穴,就连辨路都困难。可姚先生却轻车熟路,貌似已知二人心思,恰巧来到卧龙窝。军师对此人也刮目相看。

地点已定,明成祖回去后就派人动工了。姚先生也向明成祖道出此处有一民碑,虽然风水极佳,但皇室占用民家旧坟不太好。明成祖却说:“是宝地必皇室为先,不用管新旧。”就这样将墓碑挖出来搬到了远处,此墓碑之主姓康。

姚先生见明成祖非心中明主,便远走他方。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出家为僧,众说不一。至于后来,老百姓都说这明成祖姓朱,搬走了姓康的碑,同音字“猪”离开了“糠”,那不是越长越瘦?修了皇陵后,接下来的就一个比一个小,家道再也发不起来了。当然这只是段道听途说的野史,不知是否真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