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顺安城的新安报

听到此话,李南星突然楞了一下。若是在燕国,他是举目无亲的驸马,拿出几万两白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顺国,他是堂堂一国皇子,反倒没什么钱可以用了。这世上真是有许多想象不到的事情。

慕容星轩问:“去找二殿下借?”

“清风寨的事情,已经掏空他那些私房钱了,我再去要,而且还是为了青楼女子赎身”李南星想到自己二嫂子的彪悍,打了个冷战:“二嫂子得杀了我不可。”

慕容星轩笑了笑:“我倒是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李南星兴奋了起来:“是不是你临走时燕帝偷偷送了嫁妆?”

“去你的”慕容星轩作为顺国皇室的局外人,旁观者清,很能找准痛点:“我们新报的第一战,是冲着新政士子纳粮去的。推行新政的人是太子,目前太子举步维艰,面对书生推行不下去,那能不能借着帮他的名义,去要些活动经费呢?”

李南星一拍脑袋,自己虽然与太子不和,但借此机会敲他一笔还是可以的。事不宜迟,他即刻回府收拾一番,向太子府传递要去的消息。有意思的是,不待见李南星的太子李长卿并没有推脱不见,还请未来的准弟媳一同前来。

太子府位于顺安城东面,所占地方之大虽不及皇宫,但其豪华程度是京城中首屈一指。李南星慕容星轩到地方之后,被下人领进了客厅,李长卿正在那里备茶等候,可谓是给足了面子。见人来了,李长卿笑道:“三弟,进京几日,才来我府上坐坐,请你好难哩。”

“没有的事,前几日我还在青楼看见了吕青,他说自己的舅哥太忙了,不便叨扰”李南星故意提起吕青,让这次见面先有火药味:“尤其是他即将要走马上任,许多事情得太子哥哥您亲自嘱咐。”

本以为李长卿会破口大骂哪壶不开提哪壶,谁知道他直接转向慕容星轩:“我这个弟弟,一定在公主殿下面前说了不少坏话吧?慕容公主,您也知道,朝堂上的政事,说不准谁对谁错。但我从来不会将这些政事里的情绪带带到生活中去,太伤感情。大家都是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不过方法不同,您说是不是?”

慕容星轩连忙称是,李南星则直呼厉害。自己的这个哥哥已然脱去往日的戾气,喜怒不形于色,越来越有帝王的风范了。

其实对于李南星的目的早有预料,李长卿不是傻子,他很清楚新报一旦在顺国立足,早晚是自己的。饶是如此,李南星开口十万两白银还是将他吓了一跳:“老三,我不瞒你,目前所有的费用几乎都用在军事上,大哥即便是想帮你,也是有心……”

“千万不要说有心无力这种话,大哥,士子纳税纳粮的政策一旦推行出去,地主按地大小交钱,世家大族皆不例外,国库的年收入多出百万两不止。而一旦推行不下去,您一两都得不到,之后会更难”李南星一副我是为你好的样子:“而且,十万两对我现在真的很有用,关乎新报能不能发展。”

李长卿对于新报之事一窍不通,所以还是被李长卿忽悠住了,最终做出让步,先给他五万两经费。此外,印刷坊、纸墨供货渠道还有相关人手,都由李长卿派人安排。李南星巧舌如簧,才将五万变成六万。当然,还是因为太子看在慕容星轩的面子上,这个未来皇帝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一直在想往燕顺建交上靠拢。可惜的是慕容星轩已经逐渐离开权利中心,只能口头答应传达,不能做决定。

聊至傍晚,李长卿邀请二位在府上吃饭,被李南星婉拒。除了实在是不想呆在这里之外,他还真的有事要办。李长卿送走了二位,脸色一沉,招人叫来了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此人名刘长傲,五短身材,相貌猥琐,三次科举不中,被李长卿收为幕僚。经过几番审查,李长卿确定此人有真才实学,只是性格乖张,再加上外貌不讨喜,身后无背景,因此不能中榜。顺国的文人太多了,刘长傲实在是不算突出。但他办事的能力绝对一流,太子也是看重其这一点。

李长卿开门见山:“刘长傲,你觉得新报在顺国能发展起来吗?”

“殿下,小的实话实说,新报在顺国,比在燕国的作用大”刘长傲也不含糊,直接为自己的主人分析:“顺国百姓的识字率高得吓人,三殿下在燕国举办新报时,初始用的是‘特立独行,哗众取宠’之法,后来连续用几个大案挽回声誉。而在顺国,完全可以直接跳过前面那一步,直接用士子纳粮这一新政取得百姓的青睐。”

李长卿还是担心:“读书人不好得罪啊,文人的笔比武人的刀厉害多了。”

“所以三殿下去做此事,才是最好的选择,太子只要在陛下面前向其示好便行了”刘长傲笑起来更加猥琐:“到时候,读书人口中的名声是您的,收获民心的新报也是您的,咱们双赢。”

李长卿将这些事一条条理清楚了,满意地点点头,说出自己的打算:“虽然如此,但全让老三去做新报,我还是不放心,这东西毕竟风险太大,写文章若是没有我的人,谁知道会将我怎么写?”

刘长傲一点就透,连忙鞠躬说道:“谢太子殿下提携,我会为顺国新报尽一份绵薄之力。”

腊八,此时顺安城已经有了年味,远方的亲人归来团圆,家家户户都开始储备年货。李南星府上原本没人,但经过巴童的布置,如今倒是热闹许多。里里外外十几个佣人忙活,等待着迎接新年。李南星已经将二月从青楼赎出,小丫头感恩戴德,非要在皇子府上帮忙。她在妓院呆了有一阵子了,为人处世颇有一套,不出几天就与印刷坊和纸墨供应商联络了起来。慕容星轩帮其做决断,手把手教她怎样与这些商人打交道。

宋寅也被安排进了皇子府,此人才学倒是不假,只是行事有些不规矩。不过,太子府上也送来一人帮忙办新报,姓刘名长傲,虽然外表并不讨人喜欢,但经过太子的**,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门清儿。李南星让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规划新报,经常能听见那院子里吵架摔东西的声音,不过大家都习惯了,无人去管。实在要见血了,李南星再进去做和事佬,算是勉强掌控一下大局。

腊月初十,李南星破例前来参加大顺的早朝,虽然他回来有一阵子了,但身上没有半点职位权力,所以几乎无官员拜访。因此今日见满朝文武,大家都对其嘘寒问暖。联盟之事已毕,时下之政事,首要便是士子纳粮新政的推行。绝大多数官员否定这项政策,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多交钱。

“所有人都在为空虚的国库努力,你们却还在装糊涂”户部侍郎沈明杰,是有名的谏臣,也是朝堂里难得支持新政的官员:“如果不能从新政中补充国库,好,还请陛下彻查大臣从国库借款一事。”

朝堂一时又嘈杂起来,从国库借款的大臣数不胜数,都是因为各种理由虚报经费数字,如果仔细纠察,那反对的呼声绝对比士子纳粮还要厉害,推行也会异常苦难。

李南星眯了眯眼睛,看沈明杰与父皇的眼神,就知道他们是之前沟通好的。两权相害取其轻,一定是士子纳粮更能被接受些。更何况,太子新政推行并不顺利,大臣们假装拖一拖,再找那些书生愣头青去冲锋陷阵,事情未尝没有转机。

在中原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朝代推行过士子纳粮政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考生罢考,史书上将推行此政策的官员称为“酷吏”,说是遗臭万年毫不为过。最终,此政策推行不出两朝便中止。所以,今日在场之官员虽然有所妥协,但以史为鉴,他们笃定新政执行不下去。

大顺三朝元老周太师,原名周京,虽然已经很少过问政事,但其地位无可撼动。周京门生无数,每年收到的礼金是他养小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一旦士子缴税纳粮,周京很可能是最大受害者之一,所以他一直坚持反对。

然而,周京能在三朝位高权重屹立不倒,其能耐之一就是体察圣意。这几天,周京向皇帝身边的太监送礼,对方都不敢收了,可见当今圣上对于新政有多坚决。所以,上朝之后周京就一句话没说,一直到众大臣对新政没有意义。

散朝后,周京坐上马车回府。他年纪大了,早朝足够让他筋疲力倦,所以回去要抱着小妾小憩一觉。周京回到府上,小妾还在**没有起床,他刚要解衣宽带,一个学生急匆匆地冲进府里:“老师,老师,不好了!”

周太师显然不悦,他做事讲究的是沉着冷静,不喜欢这种火急火燎的样子。于是勉强重新穿上衣服来到卧室外面:“慌里慌张的,什么事?”

那名书生拿着一张印满字的纸递到老师面前:“这东西,这东西在支持新政。”

周京拿起来纸,上面大写三个字“新安报”。他粗略阅读,额头上的皱纹加深了许多。

自古议政之人皆文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数量少,地位尊贵。然而新安报的出现,让百姓都能对此事插上一嘴,书生的意见就显得太过稀少了。宋寅与刘长傲经过多天的策划,玩出了新花样。首先,他们面向群众,用最简洁易懂的话列出新政的好处。然后发出了无数张调查问卷,号召百姓为新政投票。

文章写道,新政乃是当今大势所趋,有利于李凌霄前线对敌。李凌霄乃是全国偶像,是收拢人心的一大利器。不少年轻男女听见这三个字,便无条件支持。

此外,许多百姓不知道,原来这些书生文人、朝廷大员都不用纳粮缴税。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知道则罢,一旦知道,你们读书辛苦,我们做工也辛苦,凭什么我们要交你们不要交?之前就知道的,更别提了,有机会将比自己过得好的人拉下来与自己平齐,这样的机会谁会错过?

就这样,新安报一出世,民声鼎沸,大家纷纷在上面为新政投票,有的人没有调查问卷,还自发的加印了许多。至于之前反对声音最大的书生,此刻被百姓骂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于不顾国家安危,枉读圣贤书,一时间羞愧难当。

周太师知道了所有事情后,心中感叹这个远赴他国的三殿下好生厉害。就在他们上早朝争论的这会儿功夫,李南星人在大殿,手段在外面尽情施展。短短半天,就让新安报打响了第一枪,让新政阻碍**然全无,让书生地位瞬间低下了一大截。

“后生可畏啊,若是他没有去当驸马,太子一定会想办法除掉他”周太师坐在卧室前的台阶上,嘴里不断的呢喃:“民心、民意、民主……”

那学生见老师如此,便也跪下不敢起来,颤抖着问:“老师,咱们是不是输了?新政是否一定要推行了?”

周京没有去看书生,而是回头看了一眼还在熟睡的美妾。这样的妻妾他有十几个,且年龄越小越能花钱。虽然他位列三公,但早已经放开实权,平日收入只剩下朝廷俸禄与门人进贡。新政一出,自己所有的门人都要受到牵连,那一个个美人儿没钱花,怎会安心与他一个糟老头子厮守?

周京咬了咬牙,狠狠地说:“罢了,我豁出老脸,看能不能在虎口中夺一点食物。”

早朝过后,李南星回到府里,慕容星轩、二月、巴童已经在准备庆功宴了。平日里争吵的刘长傲与宋寅也罕见地没有吵架,在等李南星回来庆功。这一仗,筹备半月有余,不出半日便大获全胜,实在应该庆祝。

不料,众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外面就有人奔走呼喊:“出事了出事了,大才子华知舟跳湖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