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名将唯留千古悲
却说梁王刘武入朝谢罪,获景帝原宥,两下里皆大欢喜。事后,刘武闻幕宾邹阳提起,知皇后之兄王信从中出力甚多,便登门告谢。两人一往一还,颇觉投契,渐渐便成莫逆之交。
那王信,闻说封侯事遭周亚夫驳议,早便对周亚夫耿耿于怀。刘武也因睢阳之役中,周亚夫坚壁不救,久有衔恨之意。两人谈起周亚夫来,都恨恨有声,直欲除之为快。
当下两人便密议,由王信向王皇后进言,谗诋周亚夫,刘武则往窦太后处进谗。两人谒见景帝时,也有意无意,对周亚夫毁谤交加。
那景帝虽高居帝位,终是肉身凡胎,哪里经得住太后、皇后、舅兄、胞弟轮番提起。久之,想起周亚夫为相之后,数度廷争,屡抗上意,总有居功桀骜的模样,心中亦不快,遂起了换相之意。只虑及此事不宜仓促,才拖延下来。
当此内朝事渐息,边关上,忽地又起了外患,汉匈两家,一时翻作剑拔弩张之势。原来,早在景帝前元二年时,汉与匈奴曾议定和亲,匈奴遂不再犯汉境。至前元五年,汉家如约,将幼公主送入北庭,两家更为亲睦。塞上多年平静,不见烽烟。岂料至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正月,胡骑忽又大举犯燕境,两家和亲,遂告破裂。
时李广任上谷郡太守,数次领兵与匈奴苦战,颇为凶险。朝中大臣,多有为李广忧心者。有掌属国事宜的典属国[1],名唤公孙昆邪,忍不住向景帝泣告道:“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今自负其能,数与北虏肉搏,臣恐汉家将失此名将!”
景帝想想,也觉此前待李广不公,于是起了怜悯之意,调李广为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一带)太守,以避匈奴锋芒。
后匈奴兵又入寇上郡,景帝便差遣中涓一宦者,随李广勒兵击匈奴。
一日,宦者率兵卒数十骑巡边,偶遇匈奴所部三人。宦者见其人少,欲欺之,便挥兵与之鏖战。怎奈那三个匈奴人,个个都是神射手,互射不过片刻,宦者所率骑士,便都中箭身亡,宦者亦负箭伤,只身逃归李广大营。
李广闻说胡骑身手了得,也是惊异,断言道:“此必为射雕者也!”当下点起精锐百骑,纵马去追那三人。
那三个匈奴人并无马,只在草原上步行。李广率部追了数十里,果然看见人踪。于是令兵卒分左右翼包抄,死死围拢,自己则弯弓搭箭,逐一射去。但闻弓弦响处,两人应声而毙,其余一人见无可逃脱,只得跪地求降。
李广下马来,亲问之,果然是射雕者,便下令缚在马上,拟解回大营。归途中,一行人驰上一山冈,忽见远处有匈奴数千骑,蜂拥而至,众人立时大惊。
那匈奴大队望见汉军仅有数十骑,疑是汉军诱敌之计,也都惊诧,连忙抢上山来,布阵以待。
李广所属百骑见此,大起惶恐,皆欲拨马回逃。
李广却伸手制止道:“不可!我等离大军有数十里,如此奔逃,匈奴在后追射,不消片时,我等立尽,片甲不得归营!”
众军卒便都喧哗道:“奈何等死乎?”
李广冷笑道:“用心者,何用等死?今我留此不动,匈奴必疑我为大军之诱骑,不敢击我。”
众军将信将疑,只得勒住马听命。
李广遂大呼一声:“前!”
众军横了横心,都冒死随李广前行。
至匈奴阵前二里处,忽闻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
有军卒心悸,脱口问道:“北虏如此之多,我若解鞍,稍后势急,将奈何?”
李广含笑道:“北虏见我人少,以为我将逃。今解鞍以示不去,他便更疑我为诱饵。”众军心中惴惴,只得依计下马。
此时,匈奴阵中,忽有一白马将,驰至阵前督军。
李广窥见他破绽,当即上马,率十余骑疾驰向前,一阵乱箭,将白马将射杀。又将马头一拨,返回百骑之中,下马解鞍,卧于草地,任马匹逍遥吃草。
时已日暮,匈奴见此,始终心觉怪之,不敢贸然进击。
至夜色四合,那匈奴首领疑惑之间,又惧汉军趁夜来袭,打了声呼哨,竟引兵而去了!
待次日平旦,李广远眺草原,再无一个匈奴人踪,这才率部安然返归大军。自此,李广骁勇之名,即在北地传遍。匈奴闻之,多有忌惮。
景帝于此,亦是心中有数,此后数年,又徙李广为陇西、北地、雁门、云中诸郡太守,与匈奴对峙,边事方不致酿成大患。
至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春上,北边忽来喜讯,报称有匈奴王等七人,皆为酋首,率部来降。景帝闻报大喜,诏令下至丞相府,令周亚夫考察七人履历,欲封其为列侯,以招引其余番王来降。
周亚夫偏在此时,再次违逆景帝。原来,此七人中,有一东胡王为汉人,名唤卢它人,系高帝时叛王卢绾之孙。前书曾有交代,卢绾与刘邦为同里之邻,且同日生,随刘邦起事入关,得以封燕王。后因遭刘邦猜疑,不得已投奔匈奴,被封为东胡王,却不得志。叛降仅一年余,即郁郁而终,葬身草原。
后卢绾之妻与子,思乡心切,于吕后时奔回,诣阙请罪。吕后顾念旧谊,令其居燕邸,欲置酒召宴。惜乎吕后随即病殁,未及召见。唯有那卢绾之孙,却滞留匈奴未归,得袭封乃祖王位,直至此时,才来归降。
此次封侯,周亚夫甚以为不妥,当即入朝奏道:“卢它人系叛王之后,数十年降虏,理应加罪;念他今日来归,只可赦免,又岂能封侯?”
景帝大出意料,一时难以定夺,只犹疑道:“卢它人固是如此;然其余番王,当无负于汉家。”
周亚夫却亢声道:“亦不可!此辈番王,受单于之恩既久,不思报答,却叛主来降陛下;陛下若封彼辈为侯,则何以责自家臣子不守节?如此赏罚,以天下臣民观之,又将作何想?”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立时大哗,议论纷纷。
景帝久已不耐,此时脸涨红片刻,忽一拍龙床道:“丞相之议,甚违时宜,不可用!”
周亚夫当场怔住,即闭口不言,至散朝,方才怅怅而退。
当日,景帝便有诏下,封卢它人为亚谷侯,其余六人亦各封侯。
由此,周亚夫便知主上已有嫌恶之意,他亦不想恋栈,隔日便递上奏章,称病请免。
景帝接了奏章,淡然处之,准了周亚夫所请,命他以列侯身份免归。所空丞相缺,由原御史大夫刘舍补上。
这位刘舍,虽籍属宗室,却不是刘邦之后,乃是项氏后人。当年项羽败亡后,刘舍之父项襄,与项伯一起归降刘邦,俱得封侯,并赐姓刘,归入刘氏宗室。
刘舍好学博闻,袭爵后入仕多年,从无过失,颇得景帝赏识,用为太仆、御史大夫,方得循序升至百官之首。
这一年,景帝免去周亚夫承相之职,本想图个清静,不料自三月起,便接连有彗星、地震、日食等异象。秋九月,日食过后,太史令上殿禀告道:天变非常,恐将有人祸。
景帝想到周亚夫已病免,须防匈奴欺汉家无大将,倾巢来犯,于是令北军出都门以东,安营扎寨,以震慑胡骑。
北军奉诏出城,自清明门至霸桥,连营十余里,昼夜金鼓齐鸣,以壮声势。如此喧腾月余,北边毫无动静,景帝这才放心收兵。
此后四海晏然,流光易逝,不觉已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景帝见各诸侯国皆畏朝廷之威,恭敬顺从,知彼辈已不敢存异心。想起晁错生前所谏,便令诸侯王不得再问国事,由天子派官置吏。又改各国丞相为相,诸侯国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官等,皆减损其员额。
此举于诸侯王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自此各国政事,尽归朝廷操弄,诸王已无置吏之权。此令一下,天下翕然,诸侯王声威顿失大半。
待到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元旦,梁王刘武自睢阳入朝贺岁,见景帝淡漠,问候已非挚诚,只不过虚言寒暄,就不免失望,心知世事亦非昨日。
朝贺罢,刘武挂念太后,上书请留京中,以尽孝道,却遭景帝驳回。无奈只得返国,万念俱灰,只顾与诸文士往还,朝夕闷闷不乐。
六月盛夏,刘武实不耐空耗岁月,便率了枚乘、严忌、司马相如、路乔如一行,北上良山,纵马游猎。这良山,地在齐鲁,即是后世小说《水浒传》里所写的梁山[2]。
此地千里苍翠,奇峰高矗,襟带水泊,确是令人心怡的好去处。刘武登高远望,对众人慨叹道:“枚乘君作梁园赋,说那飞鸟‘疾疾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不正是我辈凡庸人生乎?蹉跎半世,却不得遂愿。”
枚乘便笑道:“大王请宽心。古来千年,能如大王守睢阳者,百无一二。其功在当世,后也必有盛名,岂是尘埃间白云可比。”
刘武微露得意之色,少顷,忽问枚乘道:“闻爱卿正闭门作大赋,可得甚么好句?”
枚乘恭谨答道:“区区辞赋,何足道哉?今小臣写《七发》赋,苦思冥想,徘徊数日,偶得‘惕惕怵怵,卧不得瞑。虚中重听,恶闻人声。精神越渫,百病咸生。聪明眩曜,悦怒不平。久执不废,大命乃倾’之句,尚属称意。”
刘武听罢,不由惘然若失:“此病,正是寡人之疾,或将命不久矣!”
众人连忙齐声劝慰,枚乘更是岔开话头道:“臣之才,不及路乔如、司马相如君。同在梁园,而逊于同侪。”
刘武笑道:“哪里!你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才气尤高,还谦逊甚么?”又回首对司马相如道,“相如君亦堪称圣手,你那《子虚赋》写游乐之会,‘扌从金鼓,吹鸣籁。榜人歌,声流喝。水虫骇,波鸿沸。涌泉起,奔扬会。礌石相击,硠硠礚礚,若雷霆之声,闻乎数百里之外。’此等佳句,世间何处可觅?”
司马相如连忙称谢道:“大王谬奖。臣苦思数月,方得一篇,不及诸君敏捷。”
梁王便仰头大笑:“梁园诸君之才,世无其匹,各个堪与天地齐,千年之后亦为传奇。想那后世,有几人能知我梁王名号?百年之后,寡人若能葬于此,或还有望与山阿同体,留下个薄名。”
众文士便都大笑。刘武也一时忘忧,打个了呼哨,便招呼众人下山围猎。
优游数日,正意兴盎然时,忽有一本地农户,拦在前路,向刘武献上一头牛。众人看去,见那牛背上竟生有一足!
刘武见了,不禁大骇,勒马退却数步,连声道:“此为何物?寡人不欲见之!”
随从郎卫立时奔上,厉声呵斥,将那人连同怪牛一道驱走。
当日,回到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馆驿,刘武仍惊悸不定,一夜间发热不止,竟病卧不起。高热之中,常发谵妄语,喃喃道:“良山犹在,寡人尚在乎……”至六月中,连发热病六日,药石无效,竟致溘然病亡。
众文士虽厌梁王骄狂,然念及梁王往日优宠之恩,也都倍感心伤;一面装殓,一面就遣人向王后李氏报丧。
刘武生前料不到,因他常来良山游猎之故,后世便将此地改称“梁山”。后又过了一千余年,在此处竟生出一段“水浒”故事来,流传千古。
史书上载,梁王刘武在诸皇子中,以慈孝闻名。每闻窦太后病,即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奉太后。
太后亦甚爱刘武,当日闻刘武暴薨,如闻天塌了一般,悲哀异常,数日不食,大哭道:“皇帝果然杀吾子!”只恨景帝不允刘武留京,逼令归国,方致他郁闷而死。
景帝闻知太后怨恨,又惊又惧,不敢赴长乐宫劝慰,只得与长公主刘嫖商议。刘嫖身在事外,倒看得清楚,遂点拨景帝,须好生安顿梁王之子。
景帝顿然开悟,当即依计而行,谥梁王刘武为孝王,葬于芒砀山龙兴之地。又分梁地为五国,尽立刘武五子为王:即长子刘买袭梁王,次子刘明为济川王,三子刘彭离为济东王,四子刘定为山阳王,五子刘不识为济阴王。刘武另有五女,也都各赐给汤沐邑。
待到优恤诏令颁下,景帝才带了刘舍等一干大臣,往长乐宫太后榻前跪奏。
窦太后哀哭多日,神思已极衰,闻景帝奏报,才渐有欣慰之色,环顾诸人道:“这便好嘛,稍慰哀家之心。你等还跪着做甚,都快平身。”
景帝便起身,上前劝道:“太后数日不食,儿与朝臣皆忧心,几不欲生。”
众臣也都众口一词,力劝太后进食,莫要伤身。
窦太后便道:“看你们君臣面上,哀家今日,加一餐也好。唉……你等若早怜梁王,何至于有今日?”
如是,窦太后方才恢复饮食。越后几日,哀思亦渐淡,一场风波才算过去。
说起在景帝年间,梁王刘武,也算得上举足轻重之人。初封代王,再徙封淮阳王,后又为梁王二十五年,前后为王共有三十五年。
他生逢汉家鼎盛时,故得以放纵恣肆,乃至平生所为,功过参半。司马迁说他“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当不为过。
正因有这僭越之心,梁王身后,历来饱受史家诟病。更有人说他“祸成骄子,致此猖狂”。将他受怪牛惊吓而亡,说成是天罚。
正是缘此,景帝便想到,如今梁王薨去,自己身后事,总算不致有大患;于是一面悲悼,一面竟也暗暗松了口气。
至此时,景帝已登位十三年,想到年前暴雨、地震接踵而至,心便不安。想到或是多年只顾操心人事,未敬天神,方有这连年灾害,于是起意,赴雍州(在今陕西省凤翔县)郊祭五帝。
春花正盛时,大队人马浩**出城。此次郊祭,公卿们权当闲游,景帝也只顾看天高地阔,无不欢喜。
到得雍郊,景帝立于秦时“五帝畤”前,看千山万壑,心中忽起憾意,对丞相刘舍道:“山河旷远,乃前世修得。然吾居庙堂,平生最远却只能到此;既愧于苏秦、张仪,亦不如荆轲、聂政,又何乐之有?”
刘舍一笑,躬身回道:“陛下自有洪福,上无权臣,下无饿殍,四海仓廪皆实,百姓安居。自春秋战国以来,似从无这般世道呢。”
“呵呵,丞相只顾说好话!朕亦知:华服之下,必有千疮百孔。此生补漏,只怕是永无休日。”
自雍郊返回,景帝照例翻看奏折,见到廷尉呈上奏表,有数名死囚待决。
人命关天事,景帝不敢大意,便抛下余事,逐一看过。见其中有一死囚,名唤防年,其继母陈氏,与人有奸情,事泄,竟杀了防年之父。防年气不过,誓为父报仇,伺机杀了陈氏。依汉律,杀母者以大逆论罪,当处腰斩。
景帝看到此,只觉得不妥,心中甚是疑惑。恰好太子刘彻在侧,便问刘彻道:“彻儿你来看,此案可有何不妥之处?”
刘彻看过奏表,便微微摇头道:“廷尉此决,实是引律比附不当。《仪礼》曰:‘继母如母。’即是说,继母原不及亲母,缘父爱之故,可谓之母。今防年继母无状,残杀其父,则下手之日,母恩已绝矣。故而防年之罪,宜与杀人者同,不该以大逆论罪。”
时刘彻年方十二,景帝见他颇谙律法,应对得当,不禁频频颔首。遂从刘彻之议,改处防年为斩首弃市。朝中诸大夫闻知此事,无不齐声称善。
见刘彻聪颖好学,处事练达,景帝便甚为宽心。每与王皇后提及,总要喜形于色。
这年夏,丞相刘舍窥得景帝心情好,忽然就上奏,请改官名。景帝阅罢奏章,口中啧啧有声,只觉得新鲜。
此前,各地郡守已改称太守,郡尉改称都尉,诸侯国丞相也已改称为相。
此次刘舍所议,则是改列卿、内朝官名,拟改廷尉为大理,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令[3],治粟内史为大农,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4]为都尉,长信詹事[5]为长信少府,将行[6]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7]等。
却说刘舍此人,实无宰执之才,得为丞相,只凭虚浮学问小心应对。好在为相五年间,内外均无大事,他所奏这番更名,看似热闹,却无关职权损益,只图个鼎新之意。
景帝看过,便召刘舍来问:“君拟改官名,所据何为?朕倒是欲知其详。”
刘舍恭谨答道:“汉初立朝,事起仓促,所用官名皆为秦置,其中或有军伍称谓,实不合时宜,故应改之。”
“那廷尉改称大理,所本何为?”
“《春秋左氏》中即有‘摄理’之称,是为上古执法官;臣下拟名‘大理’,正合汉家正统。”
“想那诸吏习用已久,骤改官名,可得长久乎?”
“臣以为,陛下挟削藩余威,正当号令一新,令诸王不敢小觑。”
景帝闻刘舍之言,叹了口气,知刘舍实是庸才,数年在位,如同木偶,明年还是换掉为好。至于改动官名,倒也能彰显气象一新,于是如数照准,逐一改称。
待诏书颁下,朝野果然有一番轰动。景帝心中也喜,便生出一番振作之心来。随即又下诏,明年再次改元,即后世所称“景帝后元”纪年。
如此,自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春起,景帝便力图鼎新,为太子刘彻铺好路。三月,大赦天下,广赐民爵一级;四月,又准百姓“大酺”,可畅饮五日,意在收揽民心。
不料至夏秋,又接连有日食、地震,闹得人心惶惶。秋初时,上庸郡(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地动,竟致城墙崩坏数段。
景帝甚感惶恐:何以天象示警,连月不断,莫非因人事不谐?思虑多日,便觉身体疲累,力不能支,不免就想到身后事。看那太子刘彻,到底还是年少,来日更替,总要有个顾命大臣,方可保少主平安。
想那朝中文武,能任此者,唯周亚夫一人;然太后、王信等人,却无一个说他好话。如今周亚夫负气辞官,仍居长安,究竟可否起复,托付后事于他,一时倒难以定夺。
秋七月间,景帝思前想后,忽得一计,料可试探周亚夫如今心性。便命御厨备宴,遣人去召周亚夫。
至此时,周亚夫闲居已近五年,忽闻主上召见,不知是何故,猜想或是要召对边事,便匆匆换了朝服,随谒者入朝。
到得宣室殿偏殿,见景帝早已端坐等候,屋内并无他人,周亚夫便略觉诧异,向景帝行大礼后坐下,只等垂问。
周亚夫原想,主上召见,或是有安抚之意。却不料,景帝面色不阴不晴,见周亚夫落座,只淡淡问了些冷暖事,并无一语涉及边事。
寒暄毕,只听景帝又问道:“近来日有食,朕连日思己过,不知是否用人不明。今日朝堂上,刘舍做丞相已四年,君以为其政何如?”
周亚夫闻景帝此问,颇觉为难:“陛下,臣自病免归第,不问世事久矣。况我为刘舍前任,恐不便置评。”
“哦,倒也是!爱卿闲居家中,可是读了许多黄老?”
“兵书常读,于黄老倒未多留意。”
景帝便隐隐一笑:“既未读黄老,又何必谨慎若此?”
周亚夫便觉话不投机,只得拱手一拜,不再言语。
正尴尬间,景帝又道:“今设便宴,与君同饮,你不要见外。”便朝后一挥手。
旁侧有尚席丞见此,即命宦者端酒肉上来,一番忙碌,将肴馔、杯盘布好。
周亚夫低头一看,不由就诧异,自己盘中所置,只是一块大肉,肉既未切开,又无匕[8]箸。似这般布设,莫非要用手来抓吗?
周亚夫呆了片刻,心中便有气,回头望一眼尚席丞,高声道:“可取箸来。”
不料,那尚席丞听了,竟如痴呆一般,只是端立不动。
周亚夫正要发作,忽闻景帝一声冷笑:“如此,还不足君之所求吗?”
话刚落地,近侍诸人立时屏息。偌大厅堂内,悄无声息,竟似无人一般。
周亚夫才恍然大悟,这召宴,原是为折辱自己。心中既羞且怒,无以言表,只得免冠谢罪,头触地良久。
景帝看了一会儿,只唤了一声:“起!”
周亚夫早已愤懑难耐,起得身来,转头即走,竟无片语留下。
景帝亦甚感意外,目送周亚夫背影,恨恨叹道:“如此脾气,来日绝非少主之臣也!”
召宴周亚夫后不久,有原太子太傅石奋,在诸侯国为相多年,年老归第,前来陛辞。
景帝闻说师傅来,连忙往前殿去迎,远远见石奋在门阙即下车,趋步入宫,毕恭毕敬。
两人见面,石奋稽首拜过,景帝连忙扶起,温言道:“师傅,我早已有诏,准你过宫门可不下车,为何如此拘谨?”
石奋回道:“欲为臣,尽臣道。老朽不敢有悖臣道。”
景帝搀扶石奋,缓缓行至宣室殿,执弟子礼伏地拜过,方才坐下,寒暄道:“师傅离长安,恍惚昨日,不意已匆匆十五年。朕看你今日气色,一如从前。”
石奋恭谨回道:“托陛下之福,老臣精神还好,倒比家中长男还健旺些。”
“一别多年,朕只念你这‘万石君’,常恨无师傅这般涵养。如今太子已渐长,也不知如何**。师傅一门子孙,皆有出息,倒是如何**的?”
“陛下客气了。臣之子孙为小吏,若归谒,我必朝服见之,称其官职,不称其名。若子孙有过,则避席另坐,对案不食,彼辈必肉袒来谢罪。若改之,我才宽恕。凡有成年子孙在侧,虽是家居,老臣也必冠服严整,不使子孙辈有嬉玩之心。”
景帝便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向日闻左右言说,师傅阖家谨孝,有齐鲁诸儒之风,诸臣皆自以为不及,朕今日才知其详。”
石奋连忙揖拜道:“陛下谬赞。老臣无大才,唯知恭谨守礼。”
景帝默视石奋片刻,脱口叹道:“若条侯似你,朕将何其幸也!”
石奋闻此言,白眉便微微一颤,一躬到地,缄口不再言语。
再说那周亚夫性本清高,素厌谄媚,并不以景帝好恶为意。故召宴归来后,也未多想。不料,才过了三五日,便有中尉府法吏上门,称有要案,须与条侯对簿。
周亚夫不知是何事,甚觉疑惑,便命阍人将法吏迎进。
那法吏手持簿书,入得正堂,将一封变告信,交与周亚夫。
周亚夫乍看起首一句,心中便一惊——原是有人密告:周氏宅邸中,藏有宫禁甲盾五百副,显是僭越之举。
见周亚夫失神,那法吏便一揖道:“条侯清白,美名满天下,便无须小吏多言了。今奉诏,特来验问,贵邸中私藏五百副甲盾,来自何处?”
周亚夫摸不着头脑,脱口道:“诬言!我家中怎会有盔甲?”
法吏便一指密告信,说道:“诬或不诬,条侯看过便知。”
周亚夫看罢,竟是一头雾水,全不知此事缘何而来。
原来,周亚夫之子恐父年老,不知何日便有不测,便预为后事,想买些随葬器物。却不料,此子一时心迷,托了少府属下尚方令,私买了五百副宫中甲盾。此等甲盾,并非军旅所用,乃是天子随葬之物。
尚方令所掌职事,是专制宫中器物,所用各物,例禁流入外间。亚夫之子只仗着豪门气粗,偏要用那宫中甲盾,便使了金帛,私下疏通好;又雇了民夫数名,偷偷将甲盾搬回家中。
亚夫之子生于豪门,飞扬跋扈惯了,驱使那班雇工忙碌整日,仍嫌人家迟缓,只顾詈骂。好不容易搬完,雇工欲讨工钱,那竖子再次鬼迷心窍,竟诬雇工误了时限,索性赖掉工钱不给。
雇工平白遭此虐待,自是愤怒,其中有晓事的,便鼓动诸人上书变告。为耸人听闻计,又在变告信中,诬告周亚夫也牵涉其事。
景帝心中正忌周亚夫,看过变告信,勃然变色,遂将此案发下中尉府,令法吏对簿。
此等苟且事,系亚夫之子私下为之,只瞒了老父一人。而今事发,竟致老父措手不及。
周亚夫看罢变告信,也知是孽子惹祸,便将密信掷还,既不让座,亦无言语。
那法吏面露尴尬,只得与周亚夫立谈,岂料追问再三,周亚夫只是一言不发。法吏眼见对簿不成,只得悻悻告辞,自去复命。
待法吏走后,周亚夫立唤其子来问,方知事情始末,不由得连声责骂。
其子惶恐不知所措,只知伏地叩首,涕泣不止。
周亚夫也无心责罚,只叹息道:“主上忌我,你便不买甲盾,为父也难逃灾厄。”
再说景帝那边,闻听周亚夫负气抗旨,忍不住便骂:“事至此,吾亦不用对簿!”当即遣宦者传诏,命周亚夫至大理衙受讯。
诏令送至周邸中,阖门老小都觉大祸临头。唯周亚夫早已料到,却也毫无惧意,换了朝服,即随来人出门,赴大理衙署候审。
步入衙署大堂,但见新任大理卿胡瑕,摆了一副阎罗似的面孔,端坐于堂上。周亚夫素厌此人阴鸷,相见之下,只略施揖礼,也无言语。
胡瑕曾与周亚夫相识,此时却似陌路人一般,劈头便责问:“条侯,莫非你想谋反吗?”
周亚夫苦笑一下,一揖道:“几年不见胡君,如何一出语,便想罗织?臣所买之物,乃是葬器,何谓谋反二字?”
胡瑕终是碍着旧谊,一时哑然。却有大理丞尹轨在旁,厉声喝道:“条侯纵是不欲反于地上,便是欲反于地下!”
周亚夫不由怒道:“我地下去反何人?”
“既有反心,即是在地下,也当治罪!”
“昏话!我若反于地下,大理衙诸君,难道要去地下捉我吗?”
那大理丞尹轨又喝道:“条侯,你受人变告,便是戴罪之身,莫要侥幸。私买五百副甲盾,便是要募五百名徒众。所欲何为,几时起事?若能坦然相告,圣上必也可宽恕。反之,便是自寻死路。”
周亚夫看他小人嘴脸,愈发激愤:“往日讨吴楚,休说是五百徒众,便是五十万众,也曾在我麾下。我那时不反,如何今日无权,却要反了?”
尹轨便阴笑道:“正是你罢归失权,方怀恨在心。私买甲盾,意欲谋反无疑。”
周亚夫戟指尹轨,慨然道:“我也曾忝列朝官,知昨日廷尉、今日大理,凡讼事都要持平。圣上于治讼之道,连年都有诏令,一曰:不得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令无罪者蒙冤;二曰:治狱者,务先宽。你这衙门,却违命而行,必欲置人于死地,莫非不是汉家所属吗?”
胡瑕终是听不下去,猛一拍惊堂木道:“放肆!今日审案,不是你为丞相时,公堂之上,不得妄言。我敬你昔日有大功,不忍见功臣罹罪,劝你还是识时宜,如实吐露就好。圣上诏旨,颁行天下,乃是为开蒙百姓;审案决狱,却是由本衙来断。是非黑白,全不在别处,只在本衙腹内!”
周亚夫便直盯住胡瑕,一字一顿说道:“胡君,你乃文士出身,而非莽夫,当知礼仪分寸,便忍心如此同僚相残吗?”
胡瑕冷笑道:“我今为文法吏,而非往昔文士,唯知奉上命行事,哪还有本心!”
周亚夫神色一变,仰天叹道:“当日率军卒苦战,以命相搏,便是为保你这班酷吏吗?”
尹轨登时暴怒,便欲上前,要褫去周亚夫衣冠。
胡瑕却一摆手止住,对周亚夫道:“上命甚急,本官也无心与你斗口舌,只劝你早些供认,也好早些解脱。迟了一日,便罪加一等;如何是好,条侯自去思量。今日你可回邸,何时想好,再自行来出首,本衙可从宽决狱。本案既立,便不急在几日内,本衙亦有耐心,再候上三五日也不迟。”说罢,便命尹轨送周亚夫归家。
周亚夫回到家中,自知不可免,默思片刻,便唤来妻与子,逐一嘱托后事。
夫人及亚夫之子跪在座前,闻周亚夫嘱咐,皆哀泣不止。
周亚夫容色凛然,叱道:“哭有何用?孟子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想我年少时,闻父言及往事,只道那韩信、彭越受戮,必有其咎;今日方知,武人者,战则荣死,无战则辱死;若成名将,天也不容偷生。”
言毕,便挥袖令诸人退下,独坐书房,将一柄佩剑拂拭干净,挂于剑架。又取了《太公兵法》来,焚香细读。其间,时有颔首赞叹,似无事一般。
那一众家眷、仆人,则屏息不敢出声,阖府一片死寂。
果然,于此三日后,便有阍人仓皇奔进,禀报道:“大理衙来了许多公差,声言要锁拿条侯!”
周亚夫置书于案,神色如常,吩咐道:“将来人迎入,候于中庭。”
待阍人出去,周亚夫便起身,去剑架上取下剑来,以衣袖轻拂一遍,举剑就欲自刎。
岂料这几日里,周亚夫虽镇静如常,他夫人却盯得极紧。此时窥见,慌忙疾步抢入,扯住周亚夫衣袖哀求道:“夫君,上意未明,岂能就这般寻死?”
“夫人勿阻我!我不愿似晁错,就戮东市,徒惹人笑。”
“天下人皆有眼,万难蒙蔽。你终无晁错之过,主上如何就能杀你?”
周亚夫悲愤道:“古来名将,枉死何其多也!李牧何辜,蒙恬又何辜?天不容我,奈何,奈何!”
夫人便又跪泣道:“今入狱,尚有生路。为子孙计,夫君只需忍得一时便罢。”
此时周亚夫想起,凯旋那日路遇老者,曾有过劝诫,便泫然泣下:“他日未还乡,今日欲做老农,布衣终老,可得乎!”
正说到此,有大理衙左监,手持诏令,率一干差役闯入,不由分说,将周亚夫死死挟住。亚夫只是不服,连连詈骂挣扎。
那左监专掌捕人,此等情景见得甚多,便大声喝道:“圣上有诏,收捕罪臣,条侯不可造次!”
周亚夫回首怒视道:“你又是何人?便是那胡瑕来,又岂能令我折节受辱!”
那左监便伏地,恭恭敬敬一拜:“条侯息怒。大理卿嘱下官来此,恭请条侯至衙署,不得锁拿,不得惊动邻里。下官为洛阳人,与剧孟为友,素敬条侯,不敢有半分凌辱之意,只望条侯赏个脸。”
此时,阖府俱被惊动,家眷、仆人在堂前跪了一地,哭声大作。
周亚夫望望,叹了一声:“罢罢!我随你走便是。令你那左右,离我三尺。”
那左监连忙起身,以目示意,众差役便松了手,都退后一步。
周亚夫遂正了正衣冠,向夫人一揖,又对其子道:“竖子!侯门纨绔,百无一用。今后庇荫既失,你且好自为之。”便头也不回,向大门外走去。
众差役不敢怠慢,只紧紧簇拥在后,将周亚夫押上槛车。
入得大理衙署,见胡瑕正立于堂前,拱手迎候,周亚夫便冷笑道:“足下今日,可用大刑了!”
胡瑕也不理会,只一揖道:“条侯多虑了。在下奉诏问案,只望足下自陈不法事,岂能有刑讯追比?大理诏狱中,本官已安排好,寝食无忧,绝无凌虐之虞,还望条侯自重。”
言毕,便唤来狱令周千秋,吩咐道:“条侯在此,各人都须敬重。”
周千秋便上前,向周亚夫一揖,恭谨道:“下官周千秋,少壮之时,曾与令尊有一面之缘。今见条侯,只觉幸甚,请随下官往这边来!”
周亚夫也不理胡瑕,昂然转身,随周千秋步入诏狱。入得狱室看看,倒也干净,便在竹床边坐下,昂首不语。
周千秋锁好栅门,唤来四个狱吏,密嘱道:“条侯乃钦犯,至关紧要。你四人分班,昼夜伺候,不得合眼。若一旦有不测,连累你等家小,都将族诛!”
安排妥帖后,周千秋又踱至狱室外,隔栏对周亚夫道:“老吏年迈,不能陪条侯在此了。若有所需,尽管吩咐下人。而今敝处陈设,远好过三十年前。入得此处,只不能急。”言毕,见周亚夫仍不语,便又揖礼再三,方才离去。
周千秋眉头一蹙,踱至栅门前,施礼道:“人活百年,勿与自家为难。条侯乃累世功臣,上下皆敬畏。今略有蹭蹬,只熬过数日,或就将云开日出。老夫于少壮时,不明此理,以为权贵落难,便是一跌到底。哪知半生所见,从此门而出的,起复腾云,不知有多少!条侯可不必自苦。”
周亚夫箕踞于竹**,目不斜视,待周千秋说完,忽就转头一瞥,喝道:“庸碌小吏,啰唣些甚么?”
周千秋脸便一白,忍了忍,一揖退下,回首吩咐狱卒道:“条侯食与不食,只管按时摆上。”
自此,周千秋便不再来看。众狱卒不敢怠慢,每日两餐,必将热食奉上,许久才敢撤下。如此三日过去,周亚夫力衰不能坐起,只卧于**,声息全无。
狱卒心慌,在门外劝说,亦全无回应,只得禀报周千秋。周千秋拿捏不定,忙去禀报胡瑕。胡瑕听了,头也不抬道:“只需看牢,勿使自戕便好。”余下便再无多话。
如此挨到第五日,晨起不久,周亚夫忽发一阵呛咳。众狱卒闻声来看,见床头一片殷红,急忙开门进去。原是周亚夫五日不食,体弱至极,激愤之下呕血数升。狱卒慌了,连忙七手八脚扶起,再去探鼻息,人竟是已猝亡了。
胡瑕闻周千秋禀报,也急忙赶来察看,见室内并无自戕器物,面色便一缓,吩咐周千秋道:“备一口薄棺,去唤家眷来,看过即入殓,任由其家眷抬走。”
稍后,胡瑕将周亚夫病殁事写好奏本,入朝呈上。景帝看过,仰靠案几半晌,方吩咐胡瑕道:“去知会丞相:条侯坐罪入狱,病殁,国立除。其余眷属,一概不问。”
可怜一代名将周亚夫,为前朝顾命之臣,知兵善战,素有威名,弹指间平定吴楚之乱,有功于天下。只因守节不阿,触怒龙鳞,竟于狱中绝食而死,正应了早年许负看相时所言。世人多为之惜,后至唐宋时,君臣朝野皆景仰之,将其列入“名将庙”,方得长享祭奠。
[1].典属国,秦置,汉袭之,掌周边属国事务。
[2].梁山,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
[3].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大行令为大鸿胪。
[4].主爵中尉,官职名,秦置,西汉沿置。掌列侯封爵事。
[5].长信詹事,官职名,西汉置。掌皇太后宫中事务,职司如大长秋,位在大长秋上。
[6].将行,官职名,秦置,汉沿置。掌皇后宫中事务。
[7].行人,官职名,春秋始置。掌朝觐聘问,在汉代为典客属官。
[8].匕,古代的一种取食用具,状如汤勺、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