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停战令下达后,杜聿明表面文章做得很足,召开记者招待会,声称恪遵上命,勒兵休整;同时攻击共军“蠢蠢欲动”,“现正集中二万人向驻防拉法的国军进攻”。威胁称“如果共军在停战期间不遵守停战协定实行整军的话,国军将于半月后继续接收东北领土”。

但是,即使没有停战令,北边他也暂时没有足够兵力进攻,只能休整一段时期,等候关内增兵过来。所以就制定了一个北守南攻的计划,呈报蒋介石批准。

八月间,他派郑洞国拥兵进攻热河省,命令必须全部占领热河,以确保北宁路的运输。参战部队为十三军、九十三军、七十一军之九十一师、地方保安部队六个团、汉奸李守信“人民自卫军”万余人,共八万余人。共军驻防热河的是李运昌部十一个旅约五万人。郑洞国先以一部精锐扫**平泉以东,锦州、古北口铁路以北地区之共军,攻占承德、赤峰、围场等战略要冲。一个月的激战,赶走了李运昌部,占领了热河省全境。

大约在十月间,杜聿明未事先禀报蒋介石和陈诚,派五十二军攻打安东、通化。该军二十五师被共军包围歼灭,师长以下六千五百余人被俘。杜聿明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部署问题,而是二十五师将领无能。仍然固执地实施既定进攻方针,向南满的临江进犯。在南满民主联军的坚决反击下,并无大的收获,仅以五十二军攻占安东息台。这就是解放军军史上所谓“一保临江”。

这以后国共两军在这一带暂无战事。

林彪、高岗专心致志展开轰轰烈烈的土改以及巩固根据地的工作;随着这项工作的进展,便具有了大规模扩军的条件。在苏军协助下,着手组建远程重炮部队;同时给部队换新枪。新枪的来源一半是苏军提供(销掉了俄文标识),一半是满洲里、佳木斯的兵工厂自造。这两地兵工厂以及非军事性工厂都是由苏军从长春、沈阳等地拆卸的工厂设备构建的,工程师与各车间技师都是苏联人;工厂所有权则是民主联军,厂长、党委书记也都全是由高岗派遣去。

杜聿明苦于所占地方都要派兵把守,不然当地土共就会骚扰甚至袭取之。这么一来能够用于进攻的机动兵力就严重短缺了。他是个急于事功的人;也知道林彪在老毛子积极帮助下正大规模扩军、日以继夜地训练部队,他不能等着东北共军坐大卷土重来。迭电蒋介石、陈诚派兵增援。

土改与扩军、练兵尽管也遭遇无数困难,但也成功跨越了一道道门槛。对于这个,林彪不太担心,反倒感到舒畅。毕竟一切具体工作都由能力和热情都不短缺的高岗这位东北局副书记兼秘书长包揽了;东北局其他几位常委也十分得力。林彪除了抓练兵和部队建设,当然包括制定以后席卷东北的战略计划,此外就什么也不操心了。他曾对毛泽东说,有高岗抓根据地建设,我睡觉踏实多了。

然而,这位一向做派沉稳持重,喜怒不形于色的方面军统帅,有一天却将他办公桌上的文件一股脑儿推到地上,拍桌子骂起娘来。

事后参谋长刘亚楼吐舌惊叹,从来没见过林总这样动怒。

原来,前几天作战科长李作鹏告诉他,副科长王继芳不见了。他惊疑之余,吩咐保卫部、情报部合力查找,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政治部主任谭政立刻吩咐所属保卫部的部长钱益民、副部长佟磊,会同参谋部的参谋处长兼作战科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限十天内查清下落。

六天之后传来了确凿消息:王继芳在四平时就秘密投敌,向敌人透露了民主联军的虚实;来北满后,复制了作战科所有战略文件,秘密潜逃。现在敌人已将他送到南京,并且叙了少将军衔。这就是林彪震怒的原因。

林彪吩咐,必须除掉这个可恶的白眼狼,决不能让其活在世上。

这个任务具体由保卫部副部长佟磊安排。佟磊立刻派两名得力干部潜赴江南,会同地下党完成这一锄奸任务。

不安宁的地方是在华东苏鲁一隅。

陈毅执意攻打泗县,结果以损兵折将告终。国民党因之看出了虚实,遂决定大举进攻。在苏中、山东、淮北三个方面同时行动。

陈毅见山东解放区首府首当其冲,派一纵前去守卫。而一纵早就被抽空了兵力,哪里能守得住呢?

以临沂为重心的鲁中解放区很快就沦陷了。

关于一纵被抽空兵力的事,王昊《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1]是这样记载的:“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保持和及时补充野战部队,每个团人数不能少于两千至两千五百;必须经常保持满员,每团两千至三千人[2]。给以最好的武器与充足的弹药,勿采取平均主义。第一纵队碰到的倒不是平均主义,军区补充的兵员给了地方部队,一个也不给一纵。迫不得已,第一、第二旅各缩编为两个团,全纵只剩下七个步兵团,而且都不满员……”

由于山野连吃败仗,使苏中苏北部队独力难支。尽管在粟裕指挥下获得了七战七捷这样震惊中外的大胜,但以三万兵力也难以长久独撑危局;加上陈毅固执地与华中军区争论不休,不积极合作,导致敌人得以集中兵力大举进攻两淮。

蒋军首攻目标是淮阴,然后是淮安。

淮阴是淮安的北大门,牵动解放区军民之心、党中央之心,决不能丢失。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请求陈毅预留足够部队守泗阳,以分来敌之势。

陈毅有不同看法。把山野主力撤到六塘河以北,只留下攻打泗县时损失惨重尚来不及恢复元气的九纵防守泗阳。后来蒋军李延年部三个整编师近十万之众南下攻打泗阳,九纵抵敌不住,三天即告失守。

陈毅对守淮阴表现消极。中央电示两淮关系全局,不可丢失,也未能真正说服他。他的心思可能在别的地方。他把主力部署在渔沟、来安之间,说是料定桂系军队会来钻他的口袋,他便可以雪泗县一箭之仇。结果桂军并不凑趣,左等右等都不来。

而此时淮阴却越来越吃紧了。担任主攻的蒋军乃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这是蒋军五大主力之一,三万七千人,美械装备,机械化投送兵力。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皮定均旅与九纵防守淮阴,将士用命,英勇卓绝,也无法有效阻抗蒋军攻势。“皮旅”无奈,只好效法关羽水淹七军故事把淮阴城边大运河堤岸挖开,将蒋军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泽国。而张灵甫的推进只被稍许迟滞了,仍未能根本阻遏。

鉴于这种危局;粟裕主力又远在海安方向,虽衔枚疾走也尚需时日,华中军区迭电请求近在咫尺的陈毅派兵南援。

陈毅同意了。

却始终没有付诸实施。

后来粟裕派遣的先头部队第五旅赶到,给予张灵甫七十四师以出其不意的腰击,才暂时稳住了局势。

不久粟裕亲率第六师赶到淮阴,向陈毅报告,请示下一步行动。同时建议陈毅派兵南援。

陈毅表示马上派六纵南下增援。命粟裕将部队展开,届时六纵赶到后即对七十四师予以夹击。

粟裕认为陈毅这个构想不错。便遵命连夜将部队展开,各就各位,静候六纵开来。

不料次日凌晨陈毅又来电称,六纵不来了。

粟裕等华中同志闻讯大惊失色。部队已然展开,一时根本收不回来。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大怒,说用兵如同儿戏,如何得了。

结果敌人就是利用了这种情况,从解放军空虚处突然插入淮阴城。

经过了一天的巷战,颓势铸成,无法挽救了。粟裕只好电禀中央和陈毅,说明蒋军攻入城内后,其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跟进。“我军激战一周已十分疲劳,且主力尚未抵达,故决定撤离淮阴。”

张灵甫攻占淮阴不久,又占领了淮安。

解放军在苏中、苏北失去了立足之地。这种本可避免的窘境是就这么造成了,殊为可叹可惜。

一九四六年九月间,粟裕与华中军区几位负责人商榷,并征得了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认同,陆续几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联合作战,共同在淮北地区与敌周旋,寻求歼敌机会。

十月十五日中央复电,同意这个建议。电文摘要如次[3]:

……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南京息,蒋方计划,引(诱)我(军)去山东,我(军)久不去,乃决心与我在淮北决战。此种情况于我有利。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河)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权交粟(裕)负责……[4]

“战役指挥权交粟负责”,次年一月中央电达华东时又强调了一次。这显然是意味深长的。在正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战役指挥权,不仅在中共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战史上也是罕见的。

中央的电报到达三天之后,张灵甫七十四师从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进攻。

守卫涟水城的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部队,人数虽少,却以决死的精神顽强阻击,等待主力增援。

涟水城背靠黄河,解放军以大堤为阵地,打退了敌人多轮冲锋。最后,粟裕调集的援兵赶到,从腰部冲进敌阵,然后分左右发展。致张灵甫部大乱,扔下了六千多具尸体狼狈逃窜,缩回淮阴。

张灵甫对华中野战军的作战大有痛感,为此致函黄埔学长胡琏说:“匪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数月来,匪军向东则东,往西则西。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恐死无葬身之地。”[5]

饶漱石奉中央命,临时专程赶回华东,召集山东和华中领导人开会,总结教训。

粟裕在前线指挥涟水战役未能到会。

会上,大家对解放区的连连丢失深感痛苦,纷纷对陈毅提出了严厉批评。饶漱石的话十分直白,他说不懂军事不要紧可以在战争中逐步学习,总会成为内行的;但是与同志争强好胜,用革命事业和革命战士的生命作赌注,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希望陈毅同志能认真反省。

陈毅承担了责任,表示接受批评。

[1]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

[2] 笔者在别的原始史料上发现一纵不少团队不足千人 。

[3] 括弧内的字或句为笔者所加———下同 。

[4]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25页 。

[5] 原件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