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两个大镇,位于国军占领区东面封锁线的中部。驻防的是交警总队的六个大队以及第二十六旅的一个营,共约三千七百多人。丁堰驻有交警第七总队的四个大队,约一千五百余人;林梓驻有交警第十一总队的第一大队和一个保安团,约两千多人。交警总队号称国民党的“袖珍王牌军”,由抗战时期的忠义救国军和上海税警团合编而成,名义上属交通部,实际由军统控制。全部美械装备,每名士兵配有长枪短枪各一支。

粟裕指挥三万华中野战军主力,秘密插进敌军封锁圈里。那些地方实际上都是粟裕一手开辟的老根据地,一时沦于敌手,人民无不盼望共产党回来。人民军队与人民有着血肉关系,部队进入敌占区,老百姓自觉封锁消息,使国军全部变成了聋子、瞎子。

八月二十一日夜十一时半,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向丁堰,第六师向林梓,第五旅向丁、林之间另一小镇东陈,分别发起突然攻击。敌人完全是在睡梦中,仓皇间爬起来抵抗,后果可想而知。

次日上午,丁堰之敌大部就歼,只逃脱了几百人。

东陈也于同时结束了战斗。

只有林梓打得久一些,直到下午十四时尚未攻克。第六师重新调整打法,发动第三次攻击。集中步炮进行猛轰。又采取抵近平射方法,摧毁了几座最难攻打的碉堡以及一批阵地掩体。然后,集中轻重机枪开火,掩护步兵第一梯队冲锋。第六师的五十三团、五十四团、五十二团、四十七团先后突破了敌军阵地,歼灭了粮行、沈景芝大院的守敌。最后,围攻三元官、石板桥两处最后据点。敌人成了瓮中之鳖,大部缴械投降;少数跳河逃跑,被击毙在河内。

十六时,战斗全部结束。

丁、林之战共歼灭敌人三千余。

解放后,李默庵在《我与苏中七战七捷》一文中写道:“被打垮的两个交警总队,原先自信火力强,又有较强固的工事,各自守一个据点是有把握的,我对他们原本是放心的。他们受到攻击时,还在电话中向我满不在乎地说,不要紧,可能打上一两钟头就没事了。后来战况转为危急,电话不通,无线电呼叫不灵。我无法处置,只有任凭他们独立作战。”[1]

林梓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粟裕来到十八旅的旅部驻地,视察部队的情况。

十八旅旅长是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名叫饶守坤。向司令员报告,部队连续打胜仗,缴获甚丰,装备全换成了崭新的了,每个班都有十几支汤姆式冲锋枪,战士们也穿上了美国制造的军用皮鞋,情绪高涨呀。

饶守坤的参谋人员兴致勃勃地插话,这样的胜仗真过瘾,再多打它几个就好了。

粟裕笑了笑,拍了拍那位不到二十五岁的小参谋说,蒋介石不会善罢甘休,仗会一直打下去的,而且会越打越大。我们打下了丁堰、林梓,这便直接威胁到如皋。李默庵不会坐视不管,你们要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不要松懈,千万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李默庵痛感于丢失丁、林一线,南通至如皋的交通线给切断了,如皋城半径几十公里外三面都是共军。如皋城兵力单薄,如果粟部进攻,很难守得住。

于是,李默庵令如皋王铁汉部加强城防工事,不可懈怠;又令驻黄桥的整编九十九旅(欠一个营)东进如皋,协同防守。

九十九旅旅长朱志席接到命令,很担心开向如皋途中遭到共军袭击,要求如皋方面派兵接应。

李默庵认为这一要求合理,马上做了相应安排。

当丁、林战役还在进行之际,国军邱清泉第五军就已从宿县东进,占领睢宁,威胁淮阴。丁、林战役结束后,白崇禧以国防部名义,命李默庵派兵策应邱清泉。李默庵想,现在如皋防守得到了加强,可保无虞。共军主力远在如皋东南,江都县邵伯镇守军力量薄弱,此时进攻正是良机。若共军主力北绕东台、兴化前去救援,需要时日,远水不救近火。踏平邵伯,溯流而上,直叩华中共军首府淮阴,与邱清泉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然则大事济也。于是命令驻守在扬州的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五师向邵伯进攻,以呼应邱清泉行动。

粟裕认为,邵伯地处战略要冲,是两淮的门户,决不能轻易丢失。但华中野战军主力当然不可能穿越国军封锁圈赶往邵伯,也不可能天远地远地绕过国军封锁圈去救邵伯。怎么办?情势又一次考验这位常胜将军的智商了。

早在苏中战役开始之前,粟裕就看到了一旦开打,敌人必会夺取邵伯而窥两淮。预先做了周密安排,命刚组建不久的第十纵队、第二军分区负责守卫。这次粟裕还专程赶赴邵伯,逐一检查阵地布防情况。到达邵伯东面五公里的乔墅镇时,他记起了八个月以前,也就是一九四五年九月和十二月,敌人曾两次进犯邵伯,十纵所属八十九团曾打出了骄人的战绩,在乔墅两次打退敌人进攻,还歼敌无数。那两次敌人都是正面进攻,没有得手;下一次可能选择乔墅作为迂回攻击邵伯的方向。粟裕指示十纵司令员谢祥军、政委刘培善以及八十九团负责人,一定要估计到这种可能,预先做好准备。又说,十纵和二军分区总共六个团,除下担任正面防守的部队,只有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要对付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实在是困难。要善于运筹,把有限的兵力用好。你们的防线不宽,兵力多了不便施展,还会徒然多添伤亡;大家想一下,可不可以采取各团轮番上阵的方式,让部队有休整时间。而且可组织休整部队做短时间短距离的反突击歼敌,得手后迅速撤回。

他最后的结论是:十纵、二军分区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邵伯。

回到司令部,粟裕开始调兵遣将。并不派兵北向邵伯,而是挥师向西。

这是怎么回事?

麾下大将陶勇、王必成等人感到不可思议,粟司令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后来在行军路上才悟出:向北绕过封锁圈去救邵伯,路途远,沿途还得攻击前进,来不及;粟司令的意图是“围魏救赵”,向西挺进,攻取黄百韬的后方基地泰州,威胁其老巢扬州。黄百韬倾巢出动去攻邵伯,泰州、扬州必定空虚,他闻讯不心慌才怪。当其撤围邵伯回师救泰州时,便给我军提供了运动分割的机会。真是活学活用了“孙庞斗智”啊。粟司令员常爱提起当年毛主席教导他必须抽时间多读书,特别是要下功夫研究古今名战经典战例,结合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真是有道理啊!

可是,部队正间道向西疾进的时候,忽然收到粟司令员电报,暂停前进。

原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情报处刚收到“蚕豆”谍报组电报:李默庵不知怎的蠢乎乎地“判断”粟部要去攻取如皋,命令驻守黄桥的九十九旅火速沿如(皋)黄(桥)公路驰援如皋,同时教如皋守军派出一个团南下接应。粟裕计算时间,敌我双方将会在如黄公路上遭遇。

粟裕在随军开进途中,骑着马边走边开军事会议。送上门来的九十九旅打不打?野战军高层发生了点小争论。谭震林政委、刘先胜参谋长都认为当前首要的是解邵伯之围,中途不应被别的突**况牵扯;可立刻避开九十九旅,不予理睬。

粟裕不同意,力主在如黄公路上打一仗,先歼灭九十九旅再说。他指出,用兵之道,敌变我变,当年主席在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就是用的这个原则,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我们打九十九旅的好处是,第一,送上门来的饺子容易下肚;第二,这个方向一打响,必会震动黄百韬,担心其老巢会给端掉,恐怕就不会专注于攻打邵伯,甚至不顾李默庵的军令擅自班师回朝,也并非不可能。

八月二十五日,国军九十九旅进至黄桥东北面,一个叫分界的地方,掉进了粟部第六师的包围圈。

李默庵接到电报,急令一八七旅、七十九旅火速驰援。不料这一步棋也早被粟裕料定,安排了第一师在加力与谢家甸之间构建伏击圈。

当天夜间,华中野战军各战场经过下午对敌军的消耗后,分别发起了总攻。

不料各路敌军人数比粟裕预知的多,而且格外强悍,打了整整一夜还未见分晓。而主力一师、六师、七纵、十纵和第五旅,分别在各自的战场鏖战,不能抽调;粟裕手中也已没有机动兵力。若不能投入生力军以迅速结束战斗,若敌人援兵赶到,就会腹背受敌。粟裕综合各个战场情况,决定走一步险棋:战场转兵。也就是不避抽虚一个甚至两个战场的兵力,先重点解决某一个战场,然后再回师逐一解决。只有运筹高手才敢于这样决策。

粟裕了解陶勇,知道这位勇将任何时候手里都会握有一张备用的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甩出去的。当下各战场只不过是打成了胶着,以单位而论并未出现险境,陶勇这张牌肯定还压在手里。粟裕打电话去一问,果然如是。于是命令把那张牌交给司令部使用。陶勇爽快地就给第一旅旅长张震东打电话,命其马上率部去见粟司令员。

粟裕对刚赶到还来不及喘息的张震东说,敌人被我们分别包围在加力、分界两地。如果我们在两个战场平均使用兵力,则两个战场都可能继续胶着下去。现在我决定集中力量先打较弱的九十九旅。你马上率部赶到分界,协助六师尽快歼灭敌人,结束战斗。

这样,分界的兵力对比增至五比一的优势。两个小时后,全歼九十九旅,旅长朱志席、副旅长刘光国做了俘虏。

张震东奉命转兵奔赴加力。随后王必成也率第六师跟进到加力。粟裕同时命令第五纵队火速插往敌后,切断加力国军退路。这个第二次战场转兵,使加力战场达致华中野战军十五个团对国军三个团的绝对优势。总攻开始时,敌七十九旅、一八七旅乱成一团。

李默庵所有的部队都距此颇远,根本无法驰援。他长叹之余,只能派去十多架飞机掩护突围。结果,仅三百多人逃脱,大部人马非死即俘。

然后,逃脱的三百多人又遇上了华中野战军第五旅。全部都当了俘虏,包括一八七旅旅长梁采林。

粟裕命第五旅就近直奔黄桥,打最后一仗。留守黄桥的一六○旅五个连全部缴械投降。

史书上称此为如(皋)黄(桥)战役。这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缴获最多、俘虏最多的一战。共计歼灭九十九旅全部、一八七旅全部、七十九旅之一个半团、一六○旅五个连、六十三旅一个营,总计一万八千零三十七人;缴获各种火炮五十一门、轻重机枪六百一十八挺、长短枪三千五百八十六支。

守邵伯的华中野战军十纵和二军分区部队,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顶住了黄百韬两万多人的进攻。如(皋)黄(桥)路战役国军全部就歼的消息传来,黄百韬担心扬州、泰州有失,赶紧班师回朝。

至此,七场战斗,历时一个多月,一气呵成,毫无破绽。共歼敌五万七千多人,华中野战军仅伤亡不到三千人。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每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二个团,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精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果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依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并一体注意。”

远在东北的林彪一直在关注粟裕的动作,七战七捷画上句号,中央也发来相关情况要求大家研究。林彪教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搜集七战七捷的相关资料,关起门来研究了一天,苏北地图上被他用两色铅笔画满了符号。刘亚楼再次进到他的办公室时,他抬起头,满意地微笑着说:

“粟裕是个帅才,中央应该让他在华东挑大梁!”旋又摇了摇头叹道,“他打的是神仙仗,五成把握就敢干!我可没这个胆量,没有八成把握我绝不敢动手。”

[1] 《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1997年2 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