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萧何力荐,登坛定策展锋露韬

在这个月明如水的晚上,刘邦也伫立在阶前赏月。皓月在淡淡的云彩中穿行,他思念起自己家乡沛县初夏的荷塘月色,想起魂牵梦萦的老父和妻儿,不知不觉地掉下泪来。

这段时间,他的确苦闷极了。张良一走,杳无音信。想杀出去吧,又怕敌不过项羽,迟早会被项羽消灭;留下来吧,军队正在自行瓦解,已经逃跑了十多个将军和无数的士兵。照这样的瓦解速度,不消一年半载,这支军队将不再存在,他刘邦就会成为一个光杆司令。

想到这里,刘邦命令左右,赶快召萧何、周勃、灌婴、曹参、樊哙等故旧心腹大臣进宫,他要与他们讨论目前的严重局势,听取他们的意见。

所谓的汉王宫,乃是当地最大的郡衙门改名而成,不但宫中编制阙如,连王后宫女都没有。所以刘邦的臣子可以随便进出,不用有什么顾虑。

当下曹参等人都陆续来了,就是不见萧何到来,刘邦不耐再等,于是对众人说:

“众卿家都是寡人的心腹故旧,有什么话都可以敞开来说,目前的环境虽然恶劣一点,但比起前几年东躲西藏打游击,不知是好了多少倍。可是,这些天来,寡人却是食不知味,寝不安枕,常常半夜都有人来禀报,某某某又跑了,全军没有一个人为这件事献点锦囊妙计,让寡人一个人在宫中干着急!”

众人默不做声。最后,曹参说道: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逃亡的这数十名将领,没有一个是陛下沛城起事跟来的,对吗?”

“你们能保证中间没有人走吗?”刘邦说。

“当然!当然!”众人异口同声说。

“这才是我的好兄弟!”刘邦绽开了笑脸,然后又皱眉头说,“只是,萧何怎么到这时候还未到?”

“恐怕是早到了,听到大王在高声说话,等在帐外不敢进来吧!”素来恭谨寡言的曹参,这时也说话调侃起来。

过了一会儿,樊哙对汉王说:“项羽将别人都封在近地,独独地把我们封这么远,这不是明摆着整治我们吗?大王你好脾气,依着我,早杀回去了!”

“我何尝不想回去,只是如今我们没有复出的实力,轻举妄动,岂不是白白送了性命!”刘邦说。

“我们有这么多兵马,都是吃干饭的吗?”灌婴说。

“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刘邦说。

“这句古话也只是说说罢了!”樊哙说,“在座的人哪个是出身将门?我老樊屠狗者出身,不是照样立有战功,位拜中郎将。”

“可你带兵能打败项羽吗?在座的有谁能打败项羽吗?连所向无敌的章邯也败在他手下。我们要寻求一位能打败项羽的大将。”

众将哑口无言。他们全都畏怯项羽。忽然有南郑城门尉官求见,宣进来以后,尉官跪伏禀告说:

“启奏大王,臣得到消息,萧何丞相今日早晨从南郑东门出去,至今未归。”

“带了多少人?”

“好像只带了一名从人。”

“为何不早来报?萧何怎么会跑了?我平日待他不薄,他怎能如此忘恩负义?”刘邦说。

樊哙说:“若说别人跑了,我信,若说丞相也跑了,打死我也不信。”

“别是有什么事情吧?”周勃粗中有细,说道。

汉王刘邦已有些慌张:“快,快派人去追。不管是跑了,还是有什么事情,一概给我追回来,我有话对丞相说。”

一连派了几拨人马,都没能见萧何的影子。刘邦急得在屋内来回踱步。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将士们见刘邦如此,也只好无精打采地陪坐。汉王嘴里不断念叨:“这个人,他会跑哪儿去呢?”

忽听见屋外有人接口答道:“我哪儿也没去,我替汉王追宝去了。”话未说完,萧何已一步跨进门来。

萧何脸上、身上都是尘土,且呈疲惫之色,显然赶了不少的路。汉王一把抓住他的手:“哎呀,萧何贤兄,你跑哪儿去了?怎么连个招呼也不打?”

萧何说:“我去替你追宝物去了,打招呼来不及了。”汉王问道:“什么宝物?值得你丞相连夜追赶?”萧何道:“这可是最贵的宝物,天下的金银财宝也换不来的。”

樊哙在一边道:“哎,哎,我说老哥,你就别打哑谜了,我可快急死了。你快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萧何道:“实话实说吧,我去撵一个人去了。”

刘邦哑然失笑:“嗨,我当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就是一个人吗?前一段跑了那么多人,你不去追,为何今日非要追?”

萧何正色道:“此人却与一般人大大不同。我辈若为铁,这人就为金。”汉王道:“啊,依你说,你追的是一个有才之人了?”

萧何道:“正是。”

樊哙道:“你到底追的是谁?”

萧何道:“我所追者,乃都尉韩信。今天早晨,韩信不辞而别,我只好亲自骑马去追。”

刘邦听了,想了一会儿,说道:“这个韩信,你曾多次向我推荐,主张重用他。现在请你说一说,他的超人之处在哪里呢?”

萧何一脸正色,反问道:“沛公,您到底是想君临天下呢,还是只想安于汉中巴蜀,做个侯王呢?”

“我当然是志在天下!”

“既然您志在天下,那些逃亡的将领且由他们去,反正那种人到处都有,至于韩信这个人,却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汉王您从未召见过他和他谈过,怎知他胸怀千万甲兵?臣多次和他深谈,才发现他是国士无双,不但当世无人可和他相比,古人也只有孙膑和吴起,勉强能用来与他相比。如果您愿意老死巴蜀,那么大可不必去追赶韩信,因为留下韩信这样的大才的确是没有用;假若您志在天下,少了韩信就不成。”

刘邦听了,沉吟良久,没有坑声。

“汉王,目前臣已把韩信追回来了,他犹在臣处,如不能重用他,迟早他还是会跑掉,大王要把握住机会。”萧何补充说道。

“好了,好了!”刘邦不耐烦地说,“既然你这么极力推崇他,那么我就派他为将吧,看他有什么本领来替我打天下。”

萧何摇摇头说:“派他当一员战将?那可不行,过不了几天,又得我费一番工夫去追了!”

“那要封他做什么官?”

“大王,您也知道,我军缺乏的就是大将之才,一般战将并不缺乏,周勃、灌婴、樊哙、曹参等人都是,他们攻城略地,马上杀敌,都是把好手。但行军布阵,与敌人斗智,皆非所长。至于我本人,管管钱粮等杂事尚可,至于调动千军万马,我就拱手相让了。唯有韩信是个难得的将帅之才,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应当拜他为大将,统率全军的大将。”

“什么?”刘邦震惊得跳起来,“丞相,你头脑有问题没有?我军自芒杨山区聚义建军以来,已有三年半了,大小战斗,不下百余次,可他韩信从未在我军作过战,更谈不上什么战功了,如今的官职也不过是一都尉,众将不服怎么办?”

“臣都服了韩信,谁敢不服?”萧何微笑,“不服的人可以要他站出来,让臣考考他统领大军作战、行军布阵的知识。”

“我总认为不能如此轻率任命大将。”刘邦摇头沉吟。

“要不拜韩信为大将,那大王就少掉一个丞相了。”

“什么?”刘邦惊叫,“说来说去,你也想跑!”

“这是臣追他回来时,向他许下的承诺。哦,我这里还有一封张良的推举信。”

刘邦接过一看,见该信果是张良亲笔,信中文辞恳切,极力保举韩信为大将。刘邦见有两位股肱大臣一同推荐韩信,必定有一定的原因,便说道:“既然张良先生也保举他,我就拜他为大将吧。”

“好,好。大王果真如此,必能成就统一天下。”

这时,刘邦用手势召来一个军士,对他说:“传谕诸将,那个都尉韩信现在是大将了,大家以后都听他的。”

“慢!”萧何制止了传令的将士,“大王仁慈宽厚,所以众心归附。可也有些人不愿跟大王干,为什么?因为大王对他们太没有礼貌,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希望大王对韩信能够尊重一些。拜将也要郑重其事地搞个仪式。这样韩信感激,底下的军士见大王如此尊重韩信,也自然就听他的了。”

“那好,你说吧,搞个什么样的仪式?”刘邦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

“臣翻阅前秦制度典籍,知道拜将必须择良日,斋戒沐浴,设立坛场,然后登坛行拜将之礼。大王应授给韩信先斩后奏的上方宝剑、大将金印、能随时调动全国武装的兵符以及代表军事最高权力的斧钺权杖等物,让全军将士亲眼看到,大王确实要诚心诚意地重用韩信。”萧何用建议的口吻说。

刘邦拗不过萧何。尽管他对韩信认识甚浅,但萧何一向为人慎重,从不轻易赞许别人。他既然如此重视韩信,料想韩信必定不是个寻常人物。再加上贵族出身、见识极广、眼界极高的张良也专函推荐韩信,更加增强了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刘邦当即答应,一切都按萧何说的办。

韩信随萧何等回来后,便待在萧何营中,等待消息。萧何去了两个多时辰,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对韩信说:

“恭喜您,韩都尉,汉王已应许拜您为大将了!”

韩信听了这个消息,喜出望外,他多年苦读兵书,今天终于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了,这一时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长久说不出话来。

萧何补充说:“我建议汉王按夏、商、周三代礼制,在南郑郊外修一座拜将坛。汉王将请你登上这座拜将坛,亲手授给你上方宝剑、大将金印、调兵遣将的兵符、象征生杀大权的斧铺和权杖等物。从此以后,大汉王国的军事大权就归你一人掌握了。鄙人身为丞相,执掌国家内政,手中握有的只有文权,足下担当大将,则掌握全国兵权,让我们一文一武,共同辅佐汉王,成就大业吧。”

“好的,想不到我这个曾受过**之辱,素来受人轻视的小韩信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韩信感慨莫名地说。

“不过,正式拜将前,汉王还要约请你秘密谈话一次,摸一摸你的才学功底。不要紧张,汉王读书不多,你会很容易通过的。”

听到这个消息后,韩信好几天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汉王召他密谈的时间到了,韩信在萧何的陪同下,走到汉王的宫邸,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害怕最后一关通不过,前功尽弃。

其实,汉王刘邦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韩信过去没有一点军功,在项羽营中无特殊表现,为什么萧何、夏侯婴、张良等人如此推崇他?也许他只是一个江湖骗子吧。靠着两张嘴皮,把刘邦手下的几个股肱大臣都蒙混住了。刘邦就是要通过这次谈话摸他的底。如果韩信真是一位走江湖卖假药的骗子,刘邦不但不买他的账,而且要将他治罪。

刘邦在召见韩信之前,预先要身边几个儒生研议了问策三十道,其中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典故、春秋五霸、天下情势及对策,以及为将领军之道。刘邦利用斋戒准备的这段时间,将问题背得滚瓜烂熟,等到召见韩信的时候,就把这些问题逐个背诵出来。

韩信过去常听人家说,汉王刘邦是个浑浑噩噩的人,缺乏理性。但这次通过与刘邦的面对面交谈,他发现这位汉王生性并不愚鲁,甚至非常聪慧,称得上天纵英明。对许多问题,刘邦一听就能体会,甚至还能自创新意。

同时,韩信也发现刘邦是个十分狡黯的人,这位汉王听臣下谈话的时候,总是眯着一双眼睛,脸上带着玩世不恭的笑容,同时心里在转念头,怎样使对方为自己所用。

对于汉王提出的三十道问策,韩信则是不假思索,对答如流,见解和思考层次多半超出原来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十分深奥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汉王问道:“禹采昆吾山之铜,铸造九鼎,以象征九州,九州的名称是什么?”

韩信答道:“九州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铸成九鼎后,将其当做夏朝的传世宝物,商灭了夏后,九鼎归商占有,周灭了商后,九鼎又搬到了周的都城。秦灭东周后,把九鼎搬到咸阳,最近六国诸侯合力灭秦,西楚霸王项羽把镇国之宝九鼎搬到彭城去了。我们如果不能攻下彭城,夺得九鼎,手中便没有统治九州的象征之物,名不正,言不顺也。”

汉王问道:“古书中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韩信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夏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奢侈腐化,过度地压榨民力。特别是夏朝的亡国之君桀,荒**无道到了极点。他十分宠爱妃子妹喜,特地为她造成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他俩荒**无耻地享乐。夏桀甚至吹嘘他的政权永远不会灭亡,会与天地共存,像日月那样长久。可是最后他还是被商汤领导的人民起义推翻。商汤取代夏桀,成为天下的君主。他认真汲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勤政爱民,夙兴夜寐,体察下情,轻赋薄敛,减轻民众的负担,吊死问疾,抚养孤儿寡妇。百姓亲附,政令流行。商汤成为古代圣王的典型。今日汉王若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天下,就必须向商汤这样的圣王学习,才能彻底革除秦朝的暴政,不至于重蹈秦朝的覆辙。由此可见,秦代的覆亡也是汉王的前车之鉴。”

萧何见韩信不仅能圆满回答问题,而且能把问题加以引申和发挥,借以讽谏汉王,心里感到十分高兴,露出满意的笑容。

汉王又问道:“‘尊王攘夷’是齐桓公的相国管仲提出来的,这个口号的内容是什么?”

韩信说:“‘尊王’即大力维护周王室,承认周天子是诸侯的共主。‘攘夷’指加强华夏族内部凝聚力,对遭到戎狄侵略的其他诸侯,鼎力救援。管仲原是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的师傅,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桓公本来想杀管仲,但桓公的师傅鲍叔牙劝他说:‘主公如要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桓公听从鲍叔牙的话,弃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推行全面改革,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农夫平日耕田,战时当兵,经过这些改革措施后,齐国国力大振。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政策使齐桓公成为全国诸侯的盟主。桓公会盟诸侯共十六次。其中的葵丘之盟,使桓公的霸业达到**。今天汉王若要得天下,就应当效法齐桓公,用人不记前嫌,惟才是举,事业才会繁荣昌盛。”

汉王又问了一些兵法问题,他问道:“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是靠什么策略取胜的?”

韩信回答说:“城濮之战是避实击虚取得胜利的范例。进攻者在选择作战目标,确定进攻路线和主攻方向时坚持避实击虚,作战行动的进程就会如秋风扫落叶,迅速取得胜利。”

汉王又问道:“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在泓水战役中失败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教训?”

韩信答道:“泓水之战距今已有四百三十二年了。当时宋国实力还未强大,但宋襄公好大喜功,急于要称霸。这年夏天,他率领宋、卫、许、滕的军队进攻郑国。楚国则出兵攻宋以援救郑国。宋国军政大臣司马子鱼看到自己国家并未认真备战,建议避免和楚作战,襄公不听,将宋军开到泓,在泓北岸列好阵势。楚军赶到后,就从南岸开始渡河。司马子鱼看到这正是宋军发起进攻的好机会,建议马上出击,宋襄公却不予采纳。楚军从容地渡过泓水后,尚未列好阵势,司马子鱼又建议乘楚军阵势未列,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宋襄公又未采纳。直待到楚军完全布好阵势后,宋军才发起进攻。结果数少力弱的宋军被兵众势强的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左右的亲兵都战死了,宋襄公也伤了大腿,狼狈逃回。宋襄公的失败是他违反了战争中的‘先发制人’的原则,失去了向敌人进攻的大好时机。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愚蠢中吸取教训。目前,我们被封锁在汉中,但我们也可先发制人,趁项羽被东方所封诸侯王的叛敌拖住后腿无暇东顾时,抓紧时机复出,及早夺得关中,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如果迟迟不发,我们就会受制于人,很难离开汉中了。”

汉王又问道:“在战争史上,也有后发制人取得胜利的,如齐鲁长勺之战就是,您又如何解释呢?”

韩信回答说:“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周庄王十三年,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八年了。当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击敌人,曹刿请求随他出战。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车,在长勺与敌人交手作战。鲁庄公准备擂鼓下令进攻,曹刿说:‘还不能击鼓。’齐军击了第三次鼓之后,曹刿说:‘现在可以击鼓了。’鲁庄公便击鼓下令进攻。齐军被打败了。鲁庄公向曹刿问其中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擂第一通鼓,可以鼓舞士气;擂第二通鼓,士气就会衰落;擂第三通鼓,就会士气全无。敌人士气全无,而我军却士气旺盛,所以打败了敌人。’长勺之战的确是后发制人的例子。作战时要根据情况,有时应先发制人,有时则应后发制人,何时应先发,何时应后发,主要看双方的士气。士气是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也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长勺之战的鲁军在敌人士气高涨时按兵不动,一直等待敌人士气衰落后才进行攻击,所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凡是作战,如果敌人行阵严整,而且士气旺盛,便不能与他们交战,而应坚守营垒等待时机。《孙子兵法》说:‘不邀击正正之旗。’就是这个道理。必须等到敌人对阵过久而士气衰落时,再发起攻击,才有获胜的把握。”

以上只是几个难题的例子,当下汉王逐一问完了三十道问题。他对韩信的回答感到很满意,承认萧何、张良和夏侯婴等没看错人。他也感到自己幸运,没有像项羽一样放掉这条大鱼。

汉王意犹未尽,想要和韩信做一番深谈,但自知肚内缺货,应该藏拙,于是他对萧何说:

“今天的话就问到这里为止,丞相,你这位推荐人想问他点什么吗?”

萧何连忙答道:“大王问的问题虽然周详,但犹不能探知韩信真实才华于百一,大王最好要韩信在拜将的那天发表一通显示其过人才能的言论,这样一来,下面就会服他了。”

过了几天,斋戒准备完毕,刘邦宣布拜大将,但除了几位心腹人外,都不知要拜的大将是谁。

“拜——将——仪——式——开——始!请汉王登坛!”

只见汉王所乘的御车行驶到坛下,汉王从容下车,徐徐登坛,他全身朝服,站在坛上,朝东、西、南、北四方,恭恭敬敬,拜了四拜,而后又拜天,拜地。拜完以后,司仪官又高声喊道:“请萧何丞相登坛!”

萧何捧着大将紫绶金印,徐徐登坛,几名要员手捧大将权杖、斧钺、虎头兵符盒,也尾随着登上拜将坛。

萧何登坛后,在汉王面前俯首行礼,说道:

“文王设立将坛,拜姜尚为大将,创下八百年帝王基业。今日大王又登台拜将,必能开创万世君临天下的伟功!”

然后,汉王点将,他一一叫出麾下每个将官的名字。点名毕,鼓乐齐鸣。司仪官郑重喊道:“请大将登坛行礼!”

这时坛下那些金盔铁甲的将官们都翘首伫望,看谁是大将。

只见威武的仪仗队护卫着一匹高头大马,上面跨骑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远远地走来。等他进场的时候,大家不免大吃一惊,原来汉王要拜的大将军是谁都瞧不起的小小军需官韩信!

韩信下马,威严、沉着而又自信地登上拜将坛。

一时鼓乐齐鸣,震天动地。

韩信身穿银色战袍,头戴银盗,披着银色甲胄,挺身玉立,显得格外威武英俊,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司仪官朗声喊道:“一授将印。”汉王从萧何手中接过紫绶金印,亲手授予韩信,韩信拱手长揖不拜,双手接过绶印举过头,汉王轻声说道:

“今后全军及国家命运全托付将军,有劳将军了!”

韩信恭声回答:

“臣愿效犬马之劳,决不负大王之托!”

然后汉王解下佩剑授给韩信,同时向全军宣布:“今拜韩信为大将,赋予全权为朕治军,讨伐征战唯将军之命是听,国境以内朕治之,国境以外,韩将军全权处理。”全军听了,高声应诺。

韩信早已得到了一把举世无双的干将名剑,对汉王所赐的剑并不稀罕,但此刻他还是显得十分高兴。

司仪官又喊道:“二授兵符。”汉王亲自将虎头兵符盒授予韩信,向全军说道:“今后韩将军有调动全国兵马的大权,有不服从调动者,按军法从事。”全军听了,尽皆震动。

司仪官又喊道:“三授斧钺权杖。”汉王又亲自将象征法权的斧钺权杖授予韩信,告诫全军将士说:“今后所有军中事务,都得听韩将军的,他的命令,也就是朕的命令,有违令不从者,斩!”全军听了,尽皆变色。

韩信也朗声答道:“臣一定要竭尽全力,誓死报答我王知遇之恩,臣纵使肝脑涂地,也要为我王争得天下!”

这时,站在台前的各军主将,都带头高呼,数万士卒随声附和:“大王万岁,大将军万岁!”

“我等忠心服从将领!”

又是一阵金鼓齐鸣。一面“韩”字大旗升了起来。这时韩信心中的确十分激动,他这位在霸王帐下不被重用的无名小卒,在投奔汉王后,虽然经过一段波折,但终于执掌了千军万马,一洗往日的屈辱。

他记得,楚怀王任命宋义为卿子冠军,并未登台授印,只是在军事会议上当众宣布一下,就算数了。以后封项羽为上将军,也只是一纸命令而已。唯有他韩信能享有此种殊荣。想到这里,韩信确实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将是第二个姜太公。因此,他在拜将台上发表了一通就职演说。他请汉王刘邦坐下,开始采取与汉王一问一答的方式,以吸引全场的注意。刘邦问道:

“萧相国三番五次地说起将军雄才大略、经纬万端,不知将军对寡人有何指教?”

韩信却反问道:“当今能和汉王您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只有项羽一人?”“没错!”

“那么汉王自己觉得在勇桿孔武方面,能不能比得上项羽呢?”

刘邦想了老半天,终于摇摇头说:“我不如他。”

韩信马上躬身下拜向刘邦恭喜:“汉王真有自知之明,我也认为您在这方面不如项羽。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首先,汉王自认为不如项羽,是十分难得的谦虚态度,以这样的立场出发,不断努力,就可能由弱变强,夺取最后胜利。而项羽自称霸王,骄傲自矜,刚愎自用,迷信武力,已显露出失败的苗头。其次,汉王在战场上不如项羽之年轻剽桿,这一点对现代的帝王来说,并不重要。在远古时代的确需要帝王本人勇冠三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是因为远古时代的战争主要靠勇力取胜,而在现在的战争中,主要是斗智,谁的战略思想优越谁就能赢。要制定出高人一等的战略决策,单靠帝王一个还不行。在他麾下,应有一个文武搭配得当、足智多谋、团结一致而配合默契的指挥班子。所以,对当今的帝王来说,最要紧的是要能用人。大家知道,我们的汉王就是会用人,而且不拘一格,任何人,不论亲疏贵贱,只要有一方面的才能,都会得到他的重用。他一贯坚持用人唯贤的路线,用人只看才能,不顾细行小节,使得我们这儿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韩信接着谈到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他说,两军对战,能鼓舞士气者胜,不能鼓舞士气者败。当一支部队陷于危亡境地时,士气的饱满与低落是其存与亡的决定性因素。韩信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这支军队中,弥漫着一种恐项症,这对提高士气极其不利。许多士兵一提到项羽就谈虎色变,认为项羽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韩信强调说,今天我们唯有破除这种神话,才能树立必胜的信心。今天我们也应该看见,项羽也是一只纸老虎。”

韩信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句句说到刘邦的心坎上。他从刘邦的眼神中,已看出对他的赞赏与信任,于是语锋一转,又继续往下说:

“既然项羽是只频频失误的纸老虎,如果汉王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将才,还有什么不能攻克?用天下的城邑去分封功臣,还有谁不臣服于您汉王?用日夜思念东归的将士挥师东征,还有什么军队不能打垮?”

广场上静极了,千万双眼睛盯着他。韩信嗓音洪亮,朗朗语声,飞向将士,句句说到他们心里的话。心里思念东归的愁云惨雾,一扫干净。

“汉王,下定决心杀出去吧!”一名武官随即喊道。

顿时,千万将士齐声呼喊,如晴空霹雳,在拜将台的上空激**。

韩信这一番就职演说,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句句都是豪言壮语,掷地有声,使得军心大振。

刘邦在听到韩信这番谈话之后,顿时克服了自卑心理,马上产生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雄心。汉王当即表态说:“寡人悔不早用将军,今日闻将军之言,使寡人茅塞顿开。此后军中全仗将军调度,部署诸将,克日东征!”这等于向全军下达了东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