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元勋末路:隋朝的员工不好当(上)
开皇末年,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除了北方边境偶有突厥入寇、岭南一带偶有叛乱之外,天下已逐渐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然而,天下的和谐并没有改变杨坚的苛酷性情。事实上,越到晚年,杨坚对元勋重臣的猜忌之心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
开皇十九年六月,又一个开国元勋莫名其妙地掉了脑袋。
他就是平灭陈朝的功臣之一王世积。
早在北周年间,王世积便以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杨坚摄政时,尉迟迥叛乱,王世积随韦孝宽出征,每战必有功,遂被擢升为上大将军。隋朝开国后,王世积又进封宜阳郡公。平陈之战,王世积率水师攻九江,大破陈朝水师,此后又收降大批陈朝将领,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陈朝的数十座城池。
战后,王世积因功进位柱国,擢任荆州总管,获赐绸缎五千匹、食邑三千户。开皇十七年,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俚族部落酋长李光仕发动叛乱,王世积挂帅出征,迅速将其平定。班师后,进位上柱国,获赐绸缎二千匹。
有隋一朝,王世积的军功比之当时名将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等,亦可谓毫不逊色。但是,功成名就、位尊爵显并没有给王世积带来多少快乐,反而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戒慎和恐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目睹了太多功臣无端获罪的残酷现实,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杨坚的猜忌和刻薄。所以,到了开皇后期,王世积不得不采取“自甘堕落”的手段来避祸,“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亦即把自己伪装成了贪杯酗酒、胸无大志的人,并尽量不与当朝的宰辅重臣交往,即便有所接触,也绝对不敢谈到时事。
王世积以为如此一来,自己一定可以远离权力斗争的漩涡、避开君臣相猜的陷阱。然而,一直很看重王世积的杨坚却对他的“堕落变质”深感痛心,遂强行把他接进宫中住下,并命御医为他进行“戒酒治疗”。
(《隋书·王世积传》:“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宫内,令医者疗之。”)王世积顿时哭笑不得。
本欲借着纵酒的假象逃离杨坚的视线,不料反而弄巧成拙,天天得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接受“领导的关怀”,还得被迫服用御医开出的各种戒酒药。
王世积受不了,赶紧上奏说自己病好了,并发誓从此一定滴酒不沾,这才得以逃离皇宫,回到了自己家中。
杨坚抓王世积去戒酒,到底是真的出于对他的关心,还是识破他的“自污”伎俩后逼他“自动现形”的一种手段?
根据后来发生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后者。因为“戒酒事件”后,杨坚就把王世积派到了凉州去当总管,并且还命七百名禁军骑兵陪着他去上任,“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如果不是对他不放心,又怎么可能派禁军“护送”他去呢?
由此可见,杨坚实在是古往今来最可怕的老板之一。给这样的老板打工,再聪明的员工也别想跟他玩心眼,否则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而王世积似乎就是这种自作聪明的员工。所以,他的下场也注定不会美妙。
开皇十九年,王世积的一个亲信部下皇甫孝谐不知犯了什么罪,遭到官府通缉。他四处躲藏,最后实在没地方躲,就找到王世积,希望老大收留他。可是,此时的王世积已因“戒酒事件”而遭杨坚猜忌,深感自身难保,当然不可能收留他,于是严词拒绝。
皇甫孝谐无处可藏,遂被逮捕,发配桂州。
对老大王世积的见死不救,皇甫极为愤怒,所以很快就给朝廷寄了一封揭发信,指控王世积谋反。
在信中,皇甫提供了王世积谋反的证据。这个证据是一段对话。说是有一天,王世积让一个道士算命,问自己未来能否大贵,道士答:“公当为国主。”接着又对王世积的老婆说:“夫人当为皇后。”然后又预言说,王世积不久以后将镇守凉州。王世积的亲信一听,就对王世积说:“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王世积答:“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隋书·王世积传》)这段对话绘声绘色,听上去很像那么一回事。杨坚大怒,当即把王世积逮捕入京,命有关部门审查。相关官员很清楚皇帝的心思,于是很快上奏,称王世积确有不轨之心。杨坚当即下令将王世积斩首。
可怜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王世积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谋反?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而且这个问题不难判断。首先,王世积既然早就有戒慎恐惧之心,并且不惜“纵酒”以自污,就证明他对权力和富贵已经没有野心,只求能保持现状。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当着一帮下属的面去跟道士讨论自己有没有当皇帝的命呢?
其次,就算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朝廷也不能仅凭一个流放犯的一面之词就给王世积定罪。何况,皇甫孝谐对王世积怀恨在心是众所周知的事,其栽赃陷害、打击报复的动机也至为明显,可杨坚和有关审查官员,为何都对此视而不见呢?
最后,就算皇甫没有打击报复的企图,朝廷至少应该把涉及此案的道士、王世积亲信等人逮捕归案,以证明皇甫所言不虚。可是,朝廷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草率定案,并且非常匆忙地杀了王世积。这就有理由让人怀疑,皇甫的诬告只是王世积之死的一个引子,或者说只是一个借口,而不是真正原因。
换言之,从表面上看,害死王世积的好像是小人皇甫孝谐,其实,真正的凶手正是隋文帝杨坚。也就是说,就算没有皇甫孝谐这件事,杨坚迟早也会找别的理由除掉王世积。而王世积之死的真正原因,其实我们上面已经说过——自视甚高而且生性猜忌的杨坚,绝不容许任何人跟他玩心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王世积被杀同日,因犯罪而被流放边地的皇甫孝谐,居然以此举报之功而一步登天,被杨坚擢升为上大将军(从二品勋官)。
王世积出生入死打了一辈子仗,最终好像就是为了染红皇甫孝谐头上的乌纱。
就在王世积被冤杀的短短两个月后,隋朝政坛一位超重量级人物、自开国以来便执掌朝柄的宰辅重臣、杨坚最为倚重的心腹股肱(没有之一),也黯然落马了。
他,就是高颎。
如果说别的元勋重臣获罪,都是因为遭到杨坚猜忌的话,那么高颎获罪的理由显然更为充分——他不仅引起了杨坚的猜忌,还无意中得罪了一个绝不该得罪的人。
这个人就是独孤皇后。
所以,高颎不落马,简直是没有天理。
如果要评选史上对爱情最为专一的皇帝,杨坚一定是毫无争议的No.1。别的皇帝都坐拥后宫三千佳丽,惟独杨坚一辈子就面对一个黄脸婆,偶尔偷腥劈腿一下,皇后就会很生气,后果就会很严重。
当然,至少在形式上,杨坚也是拥有后宫的,只不过天性善妒的独孤皇后常年把守着后宫的大门,所以后宫的那些美女都成了摆设,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独孤后性妒忌,后宫莫敢进御”。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作为一个富有四海的皇帝,而且是一个功能健全的男人,杨坚拥有一大群合法的美女老婆,却生生被剥夺了与她们同床的权利,这样的处境,绝不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更好受。
在此情况下,“出轨”就是在所难免的事了。
有一年夏天,杨坚照例到仁寿宫避暑。尽管其后宫形同虚设,可按照礼制,仁寿宫还是要给他配备后宫嫔妃的(用不用是一回事,但配是肯定要配的)。往年杨坚来度假,也没有哪个嫔妃宫女让他特别动心,但是这一次,一个美女的出现却让杨坚的内心忽然间波澜大起,于是当天夜里便临幸了她。
多年来为妻子守身如玉的杨坚,这回之所以没守住,其实也不能怪他,因为他遇到的这个美女,是尉迟迥的孙女(当年尉迟迥兵败后被没入后宫),从小就是名闻天下的美人坯子,后来又在宫里养了这么多年,自然出落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大美人。这样的美女,只要是个男人恐怕都难以抗拒,更何况杨坚还是她的法定丈夫。
跟尉迟氏的一夜风流,是杨坚这辈子第一次“出轨”,但也是最后一次。
因为,此事第二天就被一向忠于职守的“后宫守门员”独孤皇后知道了。她得知后什么也没说,一直到度完假,从仁寿宫回朝,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可就在杨坚暗自庆幸的时候,有一天早朝结束,就有人向他报告了尉迟氏暴亡的消息。
尉迟氏何故暴亡?
这个答案连傻瓜都知道。
杨坚悲愤莫名,可又不敢跟独孤后发脾气,只好牵上一匹马,独自奔驰出宫,并径直骑出城外,不走大路,专走小道,一口气在山谷中奔走了二十多里,以此发泄内心的愤懑。
时任尚书左、右仆射的高颎和杨素,从宦官口中得知皇帝“离家出走”了,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打马去追。追了半天,总算在深山中找到了失魂落魄的杨坚。
高颎和杨素双双下马,死死拽住杨坚的缰绳,苦苦劝谏。杨坚面朝苍天,长叹一声道:“我贵为天子,却不得自由!”高颎赶紧说:“陛下岂能因为一个妇人而轻天下?!”高颎这话的意思,可以作两种理解:一,这个妇人指的是尉迟氏,意思是不要为了一个美人而抛下江山社稷;二,这个妇人指的是独孤皇后,意思是不要因为皇后善妒就跟她一般见识,应以天下为重。
从当时的语境来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高颎却无法阻止别人作第二种理解,尤其无法阻止独孤皇后作此理解。
杨坚听了高颎和杨素的劝谏,怒气稍稍缓解,但还是没有要回去的意思。高颎和杨素只好在旁边陪着他。君臣三人就这样在深山之中默然良久,直到深夜,杨坚才掉转马头,缓缓向城内走去。
杨坚回宫时,自知杀人理亏的独孤后早已在内殿等候多时。一见老公满面阴沉地回家了,独孤后赶紧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住地痛哭流涕、叩首谢罪。
反正那个狐狸精已经去见阎王了,此刻的独孤后也不在乎多流几滴鳄鱼眼泪、多磕几个响头。
人死不能复生,杨坚当然也没辙,而且看皇后磕头磕得那么辛苦,心头的愤怒也消了大半,加上高颎和杨素又在一旁拼命替皇后说好话,最终也就原谅了她,随即命人摆酒,跟皇后干了几杯,算是把这不愉快的一页翻过去了。
可是,杨坚原谅了独孤后,独孤后却不能原谅高颎。
因为,高颎说的那句话很快就落进了她的耳中,而且她偏偏又作了第二种理解——好你个高颎,居然敢把我一个堂堂皇后说成是一个妇人,你也太不把老娘放在眼里了吧?!
本来,独孤后是一直把高颎视为心腹的(因为高颎之父高宾是她父亲独孤信的旧部,曾被赐姓独孤),可经过这件事后,独孤后就对高颎恨之入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