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接触皇亲

魏忠贤入宫到现在为止不知不觉已经待了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没有任何大的作为,家乡的亲戚自己也爱莫能助,兵荒马乱的年头,百姓流离失所,自己的侄女也因为贫穷被卖给了大户人家做丫鬟使唤,这些消息传来,让他心里很是无奈。到了王才人这里以后,他发现这个女人确实命运很苦,过得不好,虽然是皇孙朱由校的生母,可是一点地位都没有,吃的伙食也很粗糙,一个才人如此。地位比她低得多的自己就更没有什么抱怨的,好好干吧,他使出了自己的浑身解数,将王才人的伙食尽量做得尽善尽美,这个勤勉的工作,以后真的给他带来了时来运转,苦尽甘来的荣耀。

魏忠贤对处境凄凉的两娘母认真做事是因为他起了同情之心,并不是看到皇孙朱由校能当皇帝,毕竟皇孙的父亲,太子朱常洛的身份还没有得到皇帝的确认,地位都非常不稳。史书记载,朱常洛是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是他父亲偶然临幸宫女所生。都说母凭子贵,虽然他的父亲是皇帝,自己是长子。但父亲朱翊钧最宠爱的是郑贵妃,生母没地位,父亲也不喜欢,太子朱常洛经常被人看不起,时常在宫中被人欺负,就连太监和宫女都敢欺负他。加上狡诈的郑贵妃在朱翊钧面前使劲说朱常洛的不是,朱翊钧更没把这个儿子当回事。如果不是明朝的大臣谏言之风,估计朱常洛早就被废掉太子之位了。

朱常洛在父亲的冷眼下活得不自在,因为没有盼头,很多贴身的太监都选择离开,有几个走不开的太监,也对朱常洛不上心,工作常常敷衍应付。冬天的时候,朱常洛冷得瑟瑟发达,太监们管都不管,只顾着自己取暖。朱常洛的地位落魄至此。

而作为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更是也好不到哪里去,朱由校的童年生活也很苦,除了宫中的太监魏忠贤把他当做赌注,对他好之外,基本上也没有任何人把这个皇太孙当一回事。当时有人评价说,要等到沾皇孙朱由校的光芒,太遥远,要等到黄河水变清了估计才行,言外之意就是根本不太可能,属于天方夜谭,白日做梦。

魏忠贤却不嫌弃,久就久吧。他没想那么多,这对母子处境可怜,让他时不时的想起自己进宫时过的苦日子,或许是感同身受,他对母子格外用心。除了搭理伙食,他还在空闲的时候照顾年幼的皇孙朱由校。给他将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小孩子天真可爱,自从进宫之后,他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自己的女儿了,他和朱由校相处的时间里,他的感情也倾注到了这位小皇孙身上,由于李选侍存心想控制朱由校,于是坚决不让朱由校学习知识,加上父亲朱常洛自己位置不稳固,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儿子。

因此,魏忠贤和朱由校待在一起玩耍的时间就特别长。一老一少,在日复一日的共处中,彼此把对方看成了一种超越主仆之间的关系,形同父子。所以我们后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天启初年,那么多朝中大臣反对魏忠贤,但天启皇帝往往袒护,主要原因就在于和皇帝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

正当魏忠贤干得卖力的时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因为受不了李选侍的压迫、凌辱和殴打,在万历四十七年三月份死去。母子两个,只剩下朱由校这个皇孙。

自己生不出儿子的李选侍在王才人死掉以后,为了便于控制朱由校,她让朱常洛给父亲明神宗吹耳边风,让她亲自来抚养朱由校。李选侍很快就如愿以偿,将小皇孙收入怀中,李选侍打的算盘就是等到皇孙如果继位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当上皇太后,从而实现垂帘听政。

王才人逝世后,皇孙朱由校被带到李选侍那里,魏忠贤只好回甲字库继续任职,但因为这么一段经历,他也开了眼界,认识了李选侍,后来接触几次,两人熟识,关系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了李选侍的心腹亲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常洛的父亲明神宗朱翊钧在明朝内忧外患中驾崩。这个敛财无数,多年不上早朝的皇帝去世以后,明朝的政局出现了激烈的变化。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终于熬出头了,继承大统,当了皇帝。幸福的确来得太突然,本想好好表现自己,做一个好皇帝,但明神宗的遗孀郑贵妃又颇有心计的献上数名角色美女给他享用。压抑太久的他选择了每日纵情性欲挥霍释放,寻欢作乐。频繁的**掏空了他的身体,加上从小体质不佳,八月份就一病不起,加之生病后太医开的药物不当,大臣进献的药丸加剧他的病情,导致身体陷于崩溃,登基才一个月之后就魂归西去。

这样稀里糊涂,鼻涕横飞还没长大的小屁孩朱由校迷迷糊糊的就当上了皇帝,他即是历史上的天启皇帝。时间才两个月,宫中的皇帝就换了两个,明朝内部的政治势力因为局势动**开始了激烈争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妖书案”、梃击案”等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期间。

这个时候的魏忠贤还是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他的理想就是再当一回管理伙食的宦官,接近皇亲国戚,多赚一点钱,留着以后养老用。

王安此时升为了司机监的秉笔太监,权势显赫,为了以后的升迁能得到照顾,魏忠贤就往王安的住处跑得特别勤,凡是王安有个什么病,他马上买药送药给他吃,照顾得比自己还贴心。

在宫中混了多年,魏忠贤已经学会了取巧,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笑嘻嘻的,服务王安也很周到,王安一感动,觉得魏忠贤这个人真不错,于是就动用手中的权力,将他调到了东宫伙食管理处当了处长。这个职位比当年那个伙食管理好得多,不仅有专门的人打理,连分工也很细致,自己手下管理里上百号人,日子简直太舒坦,根本用不着自己抄什么心。

魏忠贤做事情认真仔细,得到了领导的欣赏和提拔,据说当时还是太子的明光宗对他就赞不绝口,特地让他侍卫照顾皇孙朱由校。

明光宗驾崩后,朱由校后来当了皇帝,魏四按理说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即使不识多少字,但当一个小部门的领导是没有问题的,但轮到朱由校继承大统的时候,魏忠贤却遇到了麻烦,被牵连进“移宫案”。

移宫案的女主角是李选侍,明光宗死后,她为了争取更多的名分和权力,和朝廷的臣子就储君继位的事情展开了斗争。李选侍以自己照顾朱由校为由拒绝搬出皇帝住的宫殿,实际上是想以此来实现垂帘听政。

她这么一做,朝廷就闹开了锅。大明朝还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明朝的廷臣一直反对,虽然储君朱由校在自己这里,但李选侍清楚,自己势单力薄,内廷之中只有几个太监喊得动。几次争夺储君拉锯战中,她都陷入不利的境地。

魏忠贤这个时候就被李选侍瞧上了,她发现人称魏傻子的这个老公公做事办法多,而且敢想敢干。于是就拉他入伙,盘算计谋。

魏忠贤选择跟李选侍一起,无疑于是给自己找罪受,毕竟,虽然李选侍在明光宗身前,很受宠爱,权势盛极一时。但光宗死后,她似乎就没有跟头了,一来她不是朱由校的生母。没有多少血浓于水的亲情。二来李选侍也没有什么名分,仅仅只是一个先帝的遗孀(妃子)。她这样的身份基本上没多少作用。基本上除了一些太监把她当回事之外,没有人高看她一眼。

如果说她身边的人因为习惯跟李选侍一起阻拦朝臣反对。但魏忠贤在宫中历练了这么久,应该能够很清楚看得清楚哪边的力量孰强孰弱?知道朝廷的大臣不是吃素的,他也知道李选侍是在死皮赖脸拖延。因此如果要解释他选择跟李选侍一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出于对李选侍的同情而相助。一个女人的可怜境况激起了他的保护欲望。

但魏忠贤所做的事情又让我们一时难以理解,比如在之前伺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他帮了王才人很多忙,在王才人被李选侍弄死以后,他又转过身来选择投身李选侍,似乎并没有一点恨意。侍奉两个矛盾的主子,他却没有任何不满,这让人匪夷所思,而时任大太监的王安,就是因为王才人之死,才对李选侍有了深切的敌意。朝臣反对的时候他也坚决表态对李选侍的做法予以遏制。

因此,对魏忠贤所做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不能单纯用利益关系来衡量。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同情心或者看法。而导致了他采取了让人费解的行动。

魏忠贤在帮助李选侍是怎么做的?从历史记载的材料来看可以窥见端倪。

明光宗在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驾崩。李选侍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通政使司(主要负责皇帝日常生活起居的秘书班子)将朝廷每日呈递的奏折交给她看,看完之后,再拿给储君朱由校,这实际上就是在处理朝政了。一直到后来朱由校没在她身边,搬家之前都实行这样的流程。代皇帝处理奏章。意思不言而喻。

初一一大早,朝廷大臣听说光宗驾崩,心情悲痛,时任兵科给事中的杨涟便商量礼部尚书周嘉谟,担忧的提出疑问:天子宁可托妇人?决定趁着众位大臣在乾清宫瞻仰明光宗遗容的时候,把储君抢过来,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些大臣,大臣认为这个办法可以。于是大家便在杨涟的带领下,直接越过阻拦的宦官,进入宫殿找朱由校,但没有看到他,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李选侍把他藏起来了。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内阁首辅方从哲拿了主意说:可以先等李选侍搬离了宫殿再看。

担任兵科给事的杨涟对此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李选侍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在乾清宫里面继续待。杨涟是一个敢说敢干的人,很有主见,在明神宗时期就被皇帝所看重,从而将他选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未来的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