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相互试探

魏忠贤太想对崇祯皇帝有个全面的理解,于是他安排了几个绝色女子,以关心他的生活为民,送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和他好色的父亲不一样,对于这样的赠送,他敏锐的感受到了不寻常,但直接拒绝又不好,于是他假意接受了,然后在四位美女进来的时间,派人立刻搜了全身,很快他就有了发现,虽然没有找到匕首之类,但他发现每个女子的身上有一颗香气浓郁的小丸子缀在衣襟上。

通过询问,他很快就知道了这些香气浓郁的小丸子是一种迷魂香,用于刺激人的催情药物。

看来魏忠贤的主意还真打在他身上。他没有想错。

幸好之前有防范的意识,要不然自己就中计了。他马上让这些女子将迷魂的香丸扔掉。

魏忠贤仔细的观察了新皇帝几天的行为,发现他还是老样子,料想到肯定是自己的计谋落空了,见新皇帝不吃这一套,于是鬼迷心窍来,使出另一计谋。

他打算从崇祯皇帝身边的贴身小太监下手。

魏忠贤让小太监在崇祯批阅奏章的时候,在殿口的夹墙里持迷魂香点燃,用气味悄悄的刺激崇祯。

崇祯专心处理奏章的时候,是感觉有一股奇异的香味让自己有种肌肤之亲的冲动,出于警惕,他便在周围私下观察,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他不死心,趴下身子,仔细查看,果然在角落里发现有火星似的东西在忽明忽暗,于是走近一看,发现上面有几个小孔,气味就是从这里面跑出来的,绕过去一看才发现里面有个小太监在里面持香坐立。

他很生气,马上厉声呵问是谁派来的,小太监很快招供,说了实话,指出是魏公公安排他来做的,自己如果不做就小命难保。崇祯心理五味杂陈,他才当皇帝几天阉党的小把戏就接连不断,这身边到底还有多少魏忠贤的眼线和走狗。

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没准就是被魏阉等人祸害致死的。

他让小太监把迷魂香丢掉,然后叮嘱他对于魏忠贤报告就说如实照做了。以后不能再这样,否则要你难看,小太监唯唯诺诺的答应了。

魏忠贤就这样又等了几日,发现崇祯皇帝好像没有受到他的一点影响,依旧是早睡早起,按部就班,批阅公文,他有些疑惑了,怎样才能收买崇祯这个人的人心?

他于是找身边的阉党人士商议,小宦官点子多。很快就给他支招,让他去找崇祯皇帝身边的头号亲信太监徐应元。

徐应元和魏忠贤之前就认识了,两人从前都是在太子府(后来的天启皇帝)当差,加上年岁相近,彼此在宫中又赌过钱,算是同一个战壕的人。但魏忠贤后来独得天启皇帝信任之后,权倾天下,徐应元就疏远了不少。之前和自己还是同事,不久就爬到自己头上,在宫中一手遮天,因为有巨大的落差感,所以徐应元心里对魏忠贤也颇为不满。

可是现在最大的靠山天启皇帝走了,形势变了,所以还需要调整一下策略。魏忠贤对徐应元双管直下。一方面给徐应元大打感情牌,送一些颇有分量的钱财给他。另一方面又准备好吃的酒菜款待,并许之好处。他跟徐应元说,自己上了年纪,身体不太好,秉笔太监自己也不想干了,徐应元是最合适的人选。目前只需要徐应元帮个忙,在崇祯皇帝面前帮自己美言几句,如果有人在崇祯面前说我魏忠贤的坏话,希望能帮忙矫正一下就可以了。

徐应元本身就是一个贪图虚荣的人,在魏忠贤的重金贿赂之下很快土崩瓦解,喜笑颜开,加上他本来就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见魏忠贤礼仪周到,声音低下,于是就爽快答应了。

之所以这么做是魏忠贤有预感,新皇帝崇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如果一旦自己不受宠,那么就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毕竟新皇帝和天启不一样,从小没有和他生活在一起,感情比较疏离。崇祯皇帝对美色又不喜欢,说得好话又无法得到他的赏识。所以提前把路子想好很有必要。不过就事实分析而言,留给魏忠贤的路子其实不多,不外乎就是留用和辞退。留用就不用说,自然没有多大问题,但辞退这个事情就不知道能否安全落地了,假如自己没有留用,毫无疑问,徐应元会接替自己的位置。毕竟一朝皇帝一朝臣,新君上位,肯定要找自己的人,自己摆脱徐应元做事,许以秉笔太监的职位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得不到喜欢,早晚都要让出这个位置,索性讲给徐应元听,让他感觉自己欠了魏忠贤一个巨大的人情。

徐应元没有魏忠贤那么老谋深算,他只是很简单的觉得,现在魏公公愿意把这么好的一个职位让给他,说明魏公公并不是一个只为自己的人,自己对秉笔太监一直都很渴望,如果能当上那就太完美了。对魏忠贤的推荐他很感激,既然大权在握的魏公公这么说,那这个职位让出来也就板上钉钉,非他莫属了。

一朝新皇帝即位之后,为了凸显自己的仁德,显示自己的胸怀,往往会大赦天下,提拔一批官员,崇祯继位也不例外。魏忠贤趁着自己还有权力,马上把自己的侄儿和兄弟荫官,侄儿提拔为锦衣卫的指挥官,自己的一个兄弟提拔当了锦衣卫的千户(所谓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扎在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千户又分为十个百户所)。这些职位都要经过崇祯皇帝报同意批准才能生效。

崇祯为了安抚魏忠贤,对魏忠贤的建议未加思索就爽快批准了。

新皇帝没有刁难我,看来他对自己的看法还是不错。为了确认自己的想法,在九月份的时候,魏忠贤上奏疏要求辞去东厂的提督官职,这个职位是个肥差,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他想以此来测测崇祯皇帝对他的态度。

如果崇祯不同意,那么就说明自己做事得到了新皇帝的认可,如果自己被免了,那么下一个人选十有八九就会是徐应元。徐如果当了官肯定会认为是我的人情,所以无论怎样,对自己来说都不亏。

奏疏报到崇祯那里,崇祯没有批准,他还是清楚的,自己要先稳住魏忠贤,毕竟自己相当于寡头皇帝,就下旨让徐应元协助魏忠贤督办东厂的事。魏忠贤的石头落了地,虽然徐应元来协助,但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处理起事情来相当方便。

徐应元现在和自己都是一条船的人,他没有什么怕的,既然皇帝都对他没意见,那么朝臣随便怎么说他的坏话,只要皇帝不信,依然拿他没有办法。

好日子继续接着过,该咋过咋过,完全不用管。

不过,崇祯接下来的处理就有些让人捉摸不透了。

天启皇帝死了以后,前任皇帝的奶妈客氏留在宫中显然无任何理由,她不得不提请皇上批准出宫。她和魏忠贤都商议过这个事,客氏也想用此来试探崇祯。

但出人意料的是,崇祯没有挽留,对客氏的做法来了一个顺水推舟,立即批准:“奉圣夫人客氏出外宅”。

客氏最初对新皇帝是抱有幻想的,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好歹是天启皇帝的奶妈,这么多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他满以为,崇祯皇帝会看在天启的面子上留她,至少言语上留也可以的,但等到的却是没有多少温热情感的诏书。

客氏接到圣旨后,没有办法。五更起身,穿衰服赴熹宗灵堂继嗣一番,然后从一个小盒中取出黄龙绸缎包裹,把熹宗的胎发、痘痂以及历年剪下的头发、指甲等,焚化烧掉。痛哭一番之后收拾东西离开。

客氏没在宫中,事情就要好办的多,毕竟,崇祯知道,叫客氏的这个女人一点都不简单,从她 18岁进宫当天启的奶妈起,作风就比较混乱,经常有谣言传出来。甚至在天启皇帝大婚的时候,还有“邀上**宠”的说法。

对于这样的女人,他巴不得早点走,如今现在有个机会,他才不会放弃。

这个在崇祯眼中混乱的女人,早就该出去了,她走了以后,魏忠贤就会独木难支,处理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一点。

客氏走了以后,依附客氏的宦官们感觉不妙,潜意识发觉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于是王体乾等太监以自己的身体为由请求辞职。上疏的折子递上去几天后,等来的结果就是不予批准。

崇祯是个明眼人,他们之间关系一眼就看明白了,为了打消阉党的疑虑,崇祯在九月十五日这天,以大殿建成,太监出力不少为理由,赏赐了一批太监,这些太监有很多都是阉党的骨干人员。

先稳住他们才能放长线钓大鱼。

崇祯的处理让一些大臣看到了风向标的转变,客氏的出宫就是明证,有对阉党作风不满臣子在十六日开始给皇帝上疏,直接弹劾阉党的四名亲信骨干。这名胆大的大臣就是右副都督御史杨所修,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崇祯皇帝上疏,建议将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李养德、太仆寺少卿陈殷和延绥巡抚朱童蒙革职,理由则是:四位大臣没有严格遵守丁忧制度。

被弹劾的四位大臣父母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符合孝道。

按照明朝的守孝制度,家族死人要守孝三年,一般由直系下辈负责守孝,守孝地点在坟墓的边上搭一简易竹棚房住宿三年。杨所修上疏弹劾四位大臣找的理由都是打擦边球。

最让人困惑的是上疏的这位杨所修大人自己本身也是一名阉党。

自己人弹劾自己人?这是怎么回事?归根结底那就是两个字——利益。

杨所修虽然属于阉党人物,但只是阉党一个不入流的小人物。

也就说阉党大人物根本瞧不起他,但他又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

在崇祯皇帝登基后,他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在魏忠贤的手下打杂不受待见。在明朝政治势力变动的关键时刻,选边站好队,对自己的发展一定有好处。

搞不好就会咸鱼翻身。

虽然但这样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但自己再不做,恐怕就会错过这个好时机。

他敏锐的感觉到崇祯皇帝对魏忠贤已经很有看法了,只是时机不对一直没有发作。魏公公是靠不住了,现在出来表示一下,洗掉自己的阉党标签,万一以后遇到处理也可以网开一面。

魏忠贤很快就知道了有人弹劾自己的四名亲信,这四个人都是他的心腹干将,特别是崔呈秀,那是他的左膀右臂,自从杨涟等人因为弹劾被处理之后,到现在为止已经很久都没有人敢说阉党的不是了,杨所修这个人和阉党成员也没有突出的矛盾,那么这杨大人这么做,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难道是有人指使,如果说在明朝这个时刻还有人能够指使的话,那就只有一个人有这个胆子,那就是当今皇上的人吧。

然而,下面发生的事情让魏忠贤雾里看花更不明白了,崇祯皇帝对杨所修得上疏做出了批复。这批复让人匪夷所思,崇祯皇帝对杨所修得批复带着满满的火药味,痛斥他是率性轻诋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随便乱骂人。

对杨的上疏,崇祯皇帝给了他一个警告。

四位大臣还是很知趣,崔呈秀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说的,与其狡辩还不如来个爽快,再说自己如果一直这么留着还不知道是好是坏,崇祯的口味他可估不准。于是几位大臣商议之后就向崇祯皇帝提出辞职要求回家守孝。

除了陈殷可以回家外,其他人都没有批准。

这些大臣也没得办法,只能待在府中,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过了一段时间后。崇祯又提拔了一批阉党的官员,主要有李从心,李精白等人。

这样的做法一打一拉,给一鞭子再给点糖吃正是高妙的技巧所在。

阉党分子都蒙了。

二十四号,担任国子监的司业(即现在所说的教导处主任)朱三俊老师,向崇祯皇帝上疏,要求弹劾国子监监生员(换句话说就是弹劾自己的学生)陆万龄等人,他弹劾的这位学生陆万龄堪称国子监的混世魔王,此人做事胆大脸黑,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什么应该在国子监为魏忠贤建生祠,和孔子并排坐就是他提出来的,做事极尽无耻。据说连国子监的校长都被气走了。很快,朱三俊的弹劾就有了结果。崇祯皇帝很快就做出了批复,命人逮捕审问此人。陆万龄被逮捕,魏忠贤感到有些害怕,毕竟他还亲自嘉奖过他为自己建生祠的事情。感到这位监生的事情可能会牵扯到自己,魏忠贤赶紧到宫中,对崇祯讲明自己的立场,厚颜无耻的说,这位叫陆万龄的人就是一个丑类恶物。要求予以严惩,崇祯对魏忠贤的话表示赞同,做出了“下狱究治”的批示。

彻查出来那不就把自己牵涉进去了?

魏忠贤一想到全国各地为自己建造生祠的事就感觉到慌张,于是连忙向皇帝表面请求用来建造生祠的钱,立即补充辽东的军饷。

皇帝准了。

还有天高皇帝远,消息传播不及时的大臣。不了解形势,直接向崇祯上疏为魏忠贤建造生祠,以表彰他的恩德。江西巡抚杨邦宪就在魏忠贤找皇帝的第二天上疏,直言魏忠贤的贤德才能,并且希望皇上能够恩准再为魏公公在江西修建生祠。

眼线很快就把消息带到了魏忠贤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