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信王登基

大明王朝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魏忠贤在得知消息以后马上亲自前往信王府迎接,为了给新皇帝留一个好印象,他一来到信王府邸,就马上跪下,哭得很是伤心,哀悼天启皇帝早逝。信王悲从中来,也忍不住掉眼泪,他从魏忠贤的手中接过呈送的懿旨。

信王把懿旨认真的看了一遍,确认无误之后才把它收好。

此时天色不早,信王本想跟随魏忠贤进宫,但转眼一想,此时宫中到处都是阉党的势力,如果一旦遭遇不测,自己岂不是连小命都会丢掉。

再说自己在当皇帝这个关键时刻,搞不好自己就会出什么事情,想到这里,他感到有些害怕,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对魏忠贤等人说,现在天色还没有亮,诸位大臣又没有一个人进宫,我这样进去之后不是很妥当,应宣布懿旨,然后召见内外大臣,一起商议天启皇帝的丧礼。至于继承大统的事情,还要众位大臣一起讨论,推举贤德的王爷担任才是。

魏忠贤见信王这么说,便不再坚持要求信王入宫。在这个时候,他不能表现出来不满,毕竟留给储君一个好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就和小宦官们以及大臣打道回府了。

凌晨时分,众位大臣很快就得知了天启皇帝驾崩的消息,他们全部赶到大殿,准备参加皇帝的丧礼,但门口的太监阻拦大臣不准进去。

太监是魏忠贤的心腹,众位大臣本来很悲伤,哪里还受得了太监阻挡这个行为,于是纷纷往里挤,有胆大的大臣要求把皇帝的遗诏马上宣读。立谁为储君等等。

魏忠贤这个时候正在里面,听到太监禀报,不得已,就出来宣读遗诏,说懿旨召信王入内,容再议。”

这么看来多半就是信王继承大统了,信王在诸位大臣的眼里还不错,做事认真,勤勉,有贤能之才。

大臣们听到遗诏后,马上就商议去找信王,内阁臣子黄立极、施凤来等人马上赶到信王府邸,让信王马上继承帝位。

天启皇帝驾崩,最感到惶恐的人是阉党,身后最大的靠山没有了,未来的发展还不知道是忧还是喜。

文武大臣在皇极殿前拥挤成一团,太监也忙中出错,一下子喊朝廷大臣应该穿丧服。大臣回家穿好丧服以后又说目前没有丧礼大殓,因此还是需要穿常服。众位大臣没得办法,只好又马不停蹄的跑回去换了常服,有年老的大臣往返几次换衣服累的虚脱。

为了表示对皇帝驾崩的哀悼,古代很早就有哭临仪式。所谓哭临就是朝廷大臣聚集在一起,集体举哀。《史记 孝文本纪》就有记载:“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明代帝后的丧礼在承袭古代的制度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和调整。尤其表现在丧礼、丧服制度方面,明代帝后死后,在一定时间内,国内禁止婚娶和一切娱乐活动,全体臣民都要为之服丧戴孝,举国上下哀悼,称为国丧。

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礼部就将丧礼的制度规范化了,京城的官员要闻丧的第二天,穿素服、戴乌纱帽、黑颜色的角带,然后到内府听宣遗诏。

在本署内要斋宿,朝哺诣几筵哭 .三天过后开始服丧,一直要举行哭临,直到下葬为止。服丧的时间也有明确规定,要达到27天。其中妇女服要穿孝服,不能带首饰,从西华门入宫开始哭丧。所有的诸王、世子、王妃、郡主、内使、宫人都要服斩衰(cui )3年,服满 2 7月释服。退朝要衰服,群臣要穿麻布员领衫、戴麻布冠、要饰麻制首绖、扎麻制腰绖、穿麻制鞋。

大臣们换好衣服以后,等待着太监准入,人齐聚之后,才得以进去,开始哀哭。

魏忠贤也在其中,双眼红肿,和天启皇帝相伴多年,皇帝一走,他感觉心里一阵空洞。

就像是死掉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他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天启已经离开。

大臣哭临仪式举行完毕之后,魏忠贤把崔呈秀唤了进来。

这个节骨点喊崔呈秀进来做什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崔当时担任的兵部尚书,掌握着部队的控制权。

《明史》记载:魏忠贤召见兵部尚书,就是在密谋计划。有可能魏忠贤想到一个办法,想要弥补天启皇帝驾崩之后的权力靠山。

毕竟作为明朝一手遮天的人物,以前是靠天启皇帝这张王牌才可以随意操纵朝政,而现在这张王牌没有了,还是需要找一个办法,给自己的权势弄个护身符。

天启一走,除了魏忠贤惊慌外,还有一个人也感到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那就是客氏,天启皇帝的奶妈,没了靠山,自己的心里感觉悬吊吊的,为了给自己的富贵留点资本,她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交代他抽空早点把皇宫中的宝贝搬回家去,以后如果不在宫中了,还可以用宝贝换钱,过好生活,不至于沦为乞丐。

侯国兴来了宫中,很快就知道了母亲的想法,给自己留点钱财是对的,但他不好下手搬,一来宫中的耳目众多,怕万一出岔子了,自己被搭进去那可就亏大了。二来宫中的路线交错,他还没有逛熟。这些珍宝太多,目标太大,容易出错。寻思半晌,他决定找个帮手,一起弄珍宝,就把魏忠贤的侄儿魏良卿喊过来,两人都是爱财的角色,马上一拍即合,策划具体的实施方式。为什么侯国兴要找魏良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来魏忠贤和自己母亲关系不错,肥水不流外人田,喊魏良卿就是喊自家人,要放心些。二来就算两个人被发现了,多一个人肯定要少分担一些责任,出了事也有魏公公顶着。

魏良卿觉得两人太少,还需要找一些小喽罗,于是就找了几个宫中熟识的小太监,一起参与。偷盗过程比自己想象中的顺利,才几天的时间他们就把宫中的珍宝拿走了相当一部分,至于具体数字是多少,历史记载的比较笼统,说带走的珍宝占皇宫中珠宝总数的十分之三。总数的十分之三想必也是非常巨大的数字了。

两人把偷运的东西藏到自己的住处,每天都拿出来欣赏把玩,完全不知道祸事不久之后即将到来。

在他们把玩珠宝的时刻,内阁大臣们一刻也没有闲着。

二十三号的时候,为了防止新皇帝继位出差错,在完成给天启皇帝哭临的仪式送以后,宫中便加强了安保,派遣禁军士兵沿线站岗,从新王府一直到皇宫,都有士兵仔细把守。

众位大臣和内阁成员完成了一切准备事项以后,全部都聚集在信王府邸跪见,请信王登基帝位。礼部先把劝进笺送到信王手上,信王按照礼仪推辞了一下,然后接受了。

二十四号凌晨四点钟左右,内阁大臣勋戚带领信王到天启的灵柩前宣读遗诏,然后信王在群臣的注视下,换上皇帝的衣服,拜天地和明朝列祖列宗之后,正式登基称为新皇帝。

魏忠贤的骨干心腹司礼监太监涂文辅也跟着群臣一起迎接信王入宫。

朱由检进宫之前,悄悄带了一些吃的饼子到衣袖里藏好,张皇后之前对他提过,宫中人多复杂,要防止他人在食物里下毒,因此朱由检很小心。在皇帝地位没有稳固之前他万分小心,生怕自己出了什么乱子。

登基的事情比较匆忙,又因为明朝的三大殿在之前的天灾中被烧毁,重修建设一直持续到八月份才基本完成,所以负责登基的官员很是头疼,司仪官员还没有列队站好,信王已经身着帝王服装来到了大殿中间。

朱由检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登上九级御阶梯。

站立之后然后坐下,宣告明朝新天子正式登基。

在御座的位置上居高临下,面对群臣,朱由检心情澎湃,现在他就是一国之君了。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当上皇帝,机缘巧合,一切都来得这么突然。

宫中内外的人员他还不是十分熟悉,以前他只是对王府内的人熟悉就可以了,而现在他要争取记住身边的每一个人。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即便自己是帝王,但目前身边却没有一个靠谱的人,他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其他不熟悉的人对他来说,都可能是一种威胁。

阉党在天启年间把持了朝政的内内外外,构筑庞大严密的监视网络。作为皇帝,也同样处在监视当中,这一点他心知肚明。

当皇帝的第一晚上,他失眠了,躺在**睡不着,宫中的饭菜尽管很精致,但是他不敢吃,生怕有人在里面放毒。

睡在**也感觉不踏实,心里慌慌的,换了一个地方睡觉,完全没有王爷府邸的那种潇洒和随性,他觉得皇帝也不好当,要提防这样提防那样,现在自己躺在**,没有一点睡意,即使他困极了。漫漫长夜,一分一秒,过得如此的缓慢。

自己不是一直有一颗拯救苍生黎明的心么?现在当了皇帝按理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了,但他发现太难了,光是登基这一天,他所面多的事情也比自己想的还要多得多。并且在当了皇帝之后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

今晚他住的地方,如此静谧,静谧得让他有些发怔,他坐起来,环顾四周。窗外恰巧有人影走过,他不禁打了一个惊颤。

厉声问道,是谁?

回皇上,是奴才。

一个负责安全的太监在门外回答。

他把他叫了进来,让他把手中的佩剑拿给他看,他要好好欣赏,然后给了他一些银子,让他出去。没有他的话不准进来。

太监依言把佩剑呈给了新皇帝,随后告退。

仔细看完佩剑之后,他又找不到事情做了,坐在**发呆。好不容易,才眯了一会儿,又听见巡夜人的敲鼓声。于是起身,对站在门外的侍卫说,这么晚了还要巡夜,很幸苦,赏赐一些酒食给他们。

说完这句话后,他又问:酒食的开销是哪个部门在负责?

回皇上,是光禄寺在负责。光禄寺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储谨其出纳之政。

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朱由检马上传旨光禄寺准备酒食。

宫中的太监很快就将准备好的酒食端过来,朱由检让院子周围的兵士都过来吃些东西。

大家很高兴,半夜吃夜宵的待遇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如今在新皇帝一上台就有这个,那么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纷纷表达对新皇帝的感谢。

沉闷寂静的黑夜,因为这一场酒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朱由检和众位兵士同乐,一起喝着酒,吃得很开心。

另一边的信王府邸信王宠爱的王妃也彻夜难眠。

她一直很担心心爱之人的安全,在家里不断的作揖。祈祷夫君在宫中一切都好,平平安安。

朱由检面对的环境很棘手,阉党众多的眼目让他无时无刻不处在暴露之中。为了让自己麻痹阉党人员,他继续韬光养晦。除了对魏忠贤的阉党保持应有的距离之外,他对其他的也秉持一种既不远离也不亲切的态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谋取一个平衡。他深知,在宫中的复杂势力交错中,情况不明是最大的危险,他得给自己一些时间来慢慢摸清周围的环境。因此他中规中矩的做事,就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门外人,什么事情不懂,都喜欢找人请教。然后按照他们的意思执行。即便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做法,只要不是自己难以接受,他都允诺了。

魏忠贤也一直在摸清这位信王的底细。信王做事情不瘟不火,难以捉摸。

按理说一个新皇帝继位的时候,应该雄心壮志,大干一番,但是他没有,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做事,平时话也不多,也没有明显的表现出自己观点和看法。

信王和魏忠贤最开始就是这样彼此猜测。试图找寻对方的线索。

新皇帝继位之后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除了向全天下公布继承大统的诏书意外,还要更改年号,因为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又是“正朔”的象征,一般是新皇帝登基之前选出来,新皇帝可以通过这个称号图个吉利,好让自己妻子漂亮贤惠、孩子聪明乖巧、工作称心如意、身体健壮结实,国家长治久安。

所以这个名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内阁臣子们在劝他登基的时候就给他讲过,新皇帝的年号一定要想好,会影响以后的国运。

1607年,礼部给朱由检上了四个年号供新皇帝选择,分别是“乾圣”“兴福”“咸嘉”“崇祯”。

这几个年号他逐一进行分析,第一个名号,太神圣,压力太大,不好。第二个名号代表这个国家需要一个振兴明朝的主人,这个责任太大,自己怕担当不起,于是也不考虑。另外一个名号叫“咸嘉”,因为咸字的组成部分,有一个戈的偏旁,戈字在古代意思是兵器,寓意战争。明朝如果取这个名号,那经常会战争,更不行,于是直接拒绝。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名号“崇祯”。

崇,让人联想到崇高的词语,崇的意思也不错:高大之意,帧是吉祥的意思。

崇祯谐音与“同振”,寓意新皇帝登基振兴大明王朝。

于是,朱由检便将崇祯年号挑出来,作为自己的登基年号。

崇祯皇帝即将抒写他治下明朝的新时代,他现在还是一个翩翩少年,16岁就登基成了帝王,十六岁是一个希望的季节,他的希望就是振兴几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大明朝,实现明朝的伟大复兴,尽管他有豪情壮志,但要重振明朝的辉煌对这个少年皇帝来说,难度太大,毕竟此时的明朝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官僚集团把持朝政,百姓民不聊生,外有势力的入侵,内有流民的反叛,明朝现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天启皇帝因为去世的突然,所以他的墓地还没有建好,于是内阁臣子在新皇帝的授意下去天寿山为天启皇帝规划安葬地,因为明朝的财政不宽裕,为了让天启顺利安葬,朝廷诸位大臣又主动捐了一些银子,筹钱支援墓地修建。

天启皇帝死去,新皇帝就需要为他拟定一个庙号和谥号,盖棺定论。

礼部为天启皇帝拟定的庙号和谥号很快就呈递给了崇祯皇帝审定,崇祯认为礼部给天启皇帝定的“僖宗”不好,觉得还是不带单人旁的“熹”最好,“熹”者,乃微弱晨光之意,意为痛惜皇帝早死,未能发出他的光辉。天启皇帝正是英年而逝,非常符合。就动手改成喜宗。完成了对天启皇帝的定论。

崇祯皇帝上任后的第二天,让礼部抓紧时间按照礼仪将自己的生母尊为皇太后。以尽他对母亲多年思念的一片孝心,几天后,他要礼部挑选吉日将他宠爱的元妃周氏册封为皇后。

礼部于是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在九月二十一日追谥圣母贤妃为孝纯皇太后,并选定9月27日册封原来的信王妃周氏为皇后,英国公张惟贤持节,大学士黄立极捧册,大学士施凤来捧宝,举行册封礼。

登上帝位之后,崇祯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人掌握一部分兵权,他先是将自己妻子周皇后的父亲周奎提拔为右军都督同知。然后任命皇后的两个哥哥周文炳、周文耀担任兵马司副指挥。

在忙完这些事情之后,又继续下旨由大学士施凤来和司礼监太监、以及工部尚书侍郎邓官员,择一个地方,建好陵墓,然后将自己的生母迁葬。以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十月中旬,崇祯聆听日讲,由礼部侍郎孟绍虞、翰林院侍讲徐时泰等官员讲解《大学》、《尚书 尧典》首章,开始他专心致志,后来又觉得无趣,于是就让大臣改讲《祖训》。

新皇帝聆听日讲的事情,对魏忠贤和客氏来说,还是引起了他们的触动,他们感觉到这个皇帝和以前的天启还是有些不一样,做事情虽然很平静但却不缺力度,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