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关键时刻

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不喜欢理政治国,但在最后的日子里却做了一个比较清醒的决定,魏忠贤的阉党一直在天启皇帝面前演戏,但天启却不知。

他还指使阉党,诬告宁安大公主的儿子李承恩盗取皇帝用的器物,那些器物本来是前任皇帝赏赐给公主的,但在魏忠贤的忽悠下,天启皇帝居然相信了,最后李承恩被处死。李承恩是典型的皇亲国戚,他是万历皇帝的表弟,天启皇帝的长辈,为皇亲国戚里面比较亲的表亲,魏忠贤选择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在宫中树立自己的权威,言外之意就是,你看我连皇亲国戚的人都敢动,还有谁敢不服的。

魏忠贤掌权之后还没有忘记去取祭拜天启皇帝的生母即是万历皇帝的皇后王氏,表达感激,自己如果没有天启皇帝,就没有他现在,他也去祭拜了以前对自己进宫有过帮助的太监刘吉和孙暹。魏忠贤发达了不忘记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他出行的时候,队伍庞大,不仅有军队三千人开路,还有前后护卫,出行一次,花费巨大,气势逼人,感觉如同皇帝。

为了能够在死后享受荣华富贵, 1623年,魏忠贤请人找合适的地方准备建造自己的墓地,他看上了碧云寺后面的一块场地,打算在这里建造,为此,他命人制作各种雕刻精巧的石兽,然后悉仿皇陵兴建,墓前有“汉白玉石狮、石兽、文武翁仲”,修建得富丽堂皇,以至于清朝康熙年间一名叫张媛的御史在途经整个地方的时候,被这块霸气的场地吸引,怀疑是前朝皇帝的陵寝。进去以后,才问询得知,原来是明朝宦官魏忠贤所修的生扩。

按理说,天启皇帝从小到大一直都很依赖客氏和魏忠贤,为什么在皇位继承这么重要的事情不让魏忠贤他们来协助办理呢?

对于这样的疑惑,后世也给出了一些解释。

一种解释是魏忠贤的想法被皇后拒绝后,张皇后觉得事情紧急,于是马上找到天启,劝他尽快把信王立为储君,天启皇帝说:魏公公禀报给我,宫中有女子怀起了我的骨肉,不如等她们生下来以后再决定。

张皇后于是陈述利弊,天启皇帝听自己的老婆这么一说也很有道理,于是就秘密派人召见信王。

天启皇帝是一个对魏氏和客氏十分依赖的人,张皇后肯定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天启,她怕怀起的骨肉不是天启的孩子,就算是天启的孩子那万一生出来被人做了手脚,换掉怎么办?这么一说,天启顿悟,于是下定了立储君的决心。

另外一种解释是,刘若愚的说法,那么刘若愚是谁?

刘若愚原名叫刘时敏,生于公元 1584年,南直定远人,(今安徽定远县人),父亲是一名武官,其在十六岁因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成了太监,于是醒后把自己阉了(这个梦多么神奇,用我们现在的人的思维难以理解),阉了也不白阉,万历二十九年被选入皇宫当了太监,刘若愚虽为太监,但文采飞扬,写得一手好字,人品正直富有谋略,在魏忠贤得势以后,依然不愿归附阉党势力,后来就遭到排斥,被调到御马监干活,御马监的人因为知晓其落魄,不讨魏公公喜欢,便对其随意差遣,气的他生了几次病。

在阉党得势的时候他依然保持崇高的气节,没有依附宦官,保持着特立独行的个性,因为生性桀骜,所以和其他太监的关系不是特别好。魏阉党失势后,有人说他的坏话,被诬告入狱。但真正的阉党骨干诸如王体乾和涂文辅等人却逍遥法外,他很郁闷,对自己的遭遇很是气愤,于是在狱中将他在宫中看到的许多黑暗内幕写了出来,代表作就是《酌中志》。

刘若愚在《酌中志》是这样记录的,他说,天启在十一日那天召见了信王,是因为王体乾、魏忠贤的一手策划。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天启见信王是魏忠贤一手策划,那么魏公公的篡位之说就站不住脚。

很多文史资料都说魏忠贤有异心,想取代天下。

说他和锦衣卫的指挥官田尔耕曾经图谋武装政变。以夺取控制权,这是个风险极大,拿命来搏的高风险选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田尔耕因为惧怕,没有答应。魏忠贤劝他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只好放弃。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和阉党的骨干崔呈秀商量政变,崔以宫廷外面有义兵予以委婉提醒,政变的事情不可取,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毕竟民众的力量不可小觑,乱起来力量都要失控。魏忠贤于是只好打消政变的念头。

以上的这些说法只是传言,但可以肯定的是,魏忠贤在这一段时间的确没有过激的举动,虽然他手下有几万人马可以调动,自己还亲自掌握精锐士兵三千多人。在宫中来去自由,但这些士兵也没的任何异动。

现在推断来看,也许魏忠贤的确在天启病重的时候有过想法,毕竟一旦天启驾崩自己的日子估计就不好过了,也肯定绞尽脑汁想过一些措施,但这些措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思索一番后,最终选择放弃。

作为在宫中深谙规则的魏忠贤,在放弃了夺取的打算之后,肯定也想过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他肯定也设想过新皇帝的继任者是谁?自己怎样在能博得他的好感,在涉及最高权力交接的时候怎样表现,才能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

后来我们知道继任者是信王,魏忠贤这么想,但信王不这么想,他是一个很善于观察,心思细腻的人。

恰好魏忠贤在他心中印象不太好。他很早就通过一些事情看清楚了魏忠贤的丑恶嘴脸。

他和天启皇帝完全不是同一类人。

《明宫词》里记载了天启皇帝见信王的细节:天启皇帝躺在**不能动弹,信王赶到哥哥身边,马上就跪下了。

天启皇帝看着从小相依为命的弟弟,用眼神示意近侍给信王搬一个凳子,可无论怎么放他都不太满意,高度和姿势很别扭,天启于是直接让信王坐在了病榻旁,这样便于交流,天启看着信王,露出了亲切的笑容。

然后顿了顿说:你要记得,“文官们(东林党)的话不可信,不要听他们胡言乱语。”看着天启形容枯槁的样子。

信王心里很难受,这是他从小相伴的哥哥,没想到疾病让他瘦成了这个样子。

信王越想也不是滋味,低头抽泣搭道:“是,皇上”。

天启听到他答应了接着又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是,皇上。”

信王回答的很缓慢,这个时候忽然感觉有只手从头上摸过,微微抬头,泪眼中只见天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拉着他的手说:“来——吾弟当为尧舜。”

信王猛的伏地:“臣死罪”。

当储君同样具有风险,搞不好自己会丢到性命。

他听完了天启的话,一时半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时间就那样静止,除了心咚咚跳的厉害,他的脑海一片空白,半晌才反应过来,于是再次跪拜,慢步退出。

明朝的未来就和他息息相关了。

全明朝所有的事情都和他捆绑在一起了。

朱由检生于 1611年2月6日,为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被封为信王。

其母刘氏进宫只是一个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生下皇五子朱由检,刘淑女并不讨光宗的欢心,在朱由检五岁的时候,其母在朱常洛的暴怒之下,受了刺激,郁闷死去。那时候光宗还是太子,为了怕父亲责备,就悄悄将刘氏埋在了西山。

信王才五岁就失去了母亲,他童年的生活过得并不幸福,太子朱常洛将其交给庶母西李抚养。几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顾不过来,于是朱由检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成人。东李为人心地善良,对他较好,对朱由检的人格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东李和西李同为朱由检的养母,但因李庄妃较李康妃抚养时间较长,因此与朱由检关系更为密切。

天启元年,东李被封为庄妃,但因为仁慈宽俭,简重寡言,经常遭受客氏和阉党的欺负。

李庄妃在抚养朱由检的时候时不时的给他提起过魏忠贤不守礼节的事,甚至会给他讲述宫中宦官祸害忠良大臣的事,这让朱由检从小就对魏忠贤没有好感。

李庄妃于天启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辰时去世,谥曰“恭懿”,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葬于翠微山之原。朱由检十分悲痛,在他心里,庄妃就像是他的亲生母亲一样,地位很高,在被封为信王以后,他还派太监前往西山祭奠她。

由于从小养母言传身教,作风正直,因此朱由检和哥哥天启皇帝完全不同,由于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皇宫中的诡计多端和腥风血雨,加上 5岁就丧母,因此他的内心是孤僻脆弱的,即便周围有很多人,但却没有多少人可以跟他推心置腹,交心的朋友,独特的经历构成了独特的从政方式,从后来他当皇帝做事情也看得出他的风格,做事独断专行,敏感多疑,刚愎自用。

宫中的内廷太监都有点怕这个不善于言笑的信王,魏忠贤预料到信王可能会继承大统,为了能够了解他的想法,曾经派过一个太监潜伏在他身边,试探信王对自己的看法,他故意让太监在信王面前说自己坏话,看看信王怎么反应。敏锐的信王听见身边的太监说魏忠贤的坏话,速来谨慎的他就猜到了,这是一个圈套。于是就将计就计,故意说些好话出来给他听:魏忠贤的才能,皇上都很重视,我以后还要借重他,你不要在这里乱说,否则会招致祸害。

话一传回去,魏忠贤很开心,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于是就对信王不再担忧对自己的看法。

朝廷的外廷也被阉党人员控制后,信王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于是就滴水藏海,韬光养晦。天启皇帝病重之后,虽然他多次想去探望,但怕留下口实,怕惹出祸事来。于是强忍住了。

为了能让阉党的眼线更放心,他还带上身边的小宦官在宫外乱逛,买一些小东西以迷惑魏阉的眼线,伪装的无所事事,贪玩痴耍。

当很多消息传给魏忠贤的时候,他只是感叹道:王爷居然倾心于此。看来又是一个好玩的主,果然都是亲戚,这玩耍的基因一点都没变啊。看来是天启第二了,爱玩的人那就不必担心了,因此他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位信王身上。

表面上看朱由检在宫和小宦官在外无所事事,但他真实的想法却在仔细观察,一路上,他接触到大明王朝最真实的市民生活,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加上百姓的生活状态,使他了解到民众生活的真实水准。

百姓生活困顿,让他动了恻隐之心,告诫自己,他若有机会一定勤政为民,要拯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没想到机会不久就来了。

八月二十日,天启皇帝病危,上午,太监来给天启请安,发现天启鼻子里流出粘稠的血液,似痰似肉,用手轻拉皇帝,发现他已经陷入昏迷。于是赶紧通知太医前来,太医很快赶来,看了他的症状,配了一副药,熬好之后让人服侍灌进去,但天启还是没有醒来的征兆。

又过了两天,内阁大臣黄立极等人前往看望,信王朱由检也进去看了一眼。天启躺在**一动不动,下午四点,天启皇帝在乾清宫驾崩。

从十六岁继位到二十三岁死去,天启皇帝在位七年。

对于天启死亡的确切时间,历史资料《明熹宗实录》等史书都说天启皇帝在二十一日就已经死去,只是为了安定才秘不发丧,拖到第二天消息传开之后,张皇后才公布内外。对于这个说法,有待商议。

天启皇帝死亡,魏忠贤的阉党应该最先得知,自己的靠山一倒,他一直心急如焚,思考应对的策略,但是时间给他的不多,想来想去还是没有办法,于是只好向张皇后禀报。

张皇后当机立断,迅速传旨,命令英国公张惟贤等人迎接并确立信王朱由检进宫继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