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下计首辅
叶向高是福建人,为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曾在万历和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在任期间成功的驱赶了荷兰入侵者,粉碎了其霸占台湾的图谋。其为人做事情富有谋略,也善于拿捏处理大臣之间的关系,在天启年间对于维护太子正统和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叶向高同志没有很多东林党人那种自视甚高,极端化的思维,他做事情一般都循规蹈矩,老成持重,虽然内心有自己的想法,但待人接物方面却很灵活,在叶向高看来,朝廷里面东林党人和魏忠贤的之争,魏忠贤的做法固然不可饶恕,但东林党人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在魏忠贤疯狂迫害东林党人的时候,他积极站出来,极力阻挡,凭借自己的智谋救了给事中陈良训,御史吴甡等多人的性命,因此,叶向高便遭到了魏忠贤的嫉恨,欲除之而后快。
叶向高在朝廷中基本属于较为中立的一派,因此在政治斗争中的处境就较为尴尬,一方面,魏忠贤等一批人很想将之除掉,另一方面,叶向高的某些做法在东林党人眼中不受待见,很多大臣有有时候理解不了他的做法,你说他反对魏忠贤吧,是因为他曾经救了他们很多人,但在朝廷争执的时候,他又站出来说他们东林党人的不是。一点都不给情面,比如做事太过激进,鲁莽等等。他的做法在两派中都不讨喜欢,首辅的工作也干的异常艰难。
魏忠贤把叶向高列为自己打击的目标之后,并没有马上派人动手。他计上心来,认为一时间把人给弄死未免太不过瘾,这个老臣已经多次让他的计谋落空,既然如此,就要采取最有折磨人的方式来收拾他。叶向高本人做事情基本上没有多大的缺点,要在本人身上开刀颇为困难,只有从他身边的亲戚着手。叶向高有个外甥叫林汝翥(zhu),此人在朝廷里面担任御史。受外公的影响,此人也忠心爱国,正直可靠,一次他率领部下在街上巡视的时候,正碰到两位宦官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当即命令手下擒拿捉住,两位手下冲上去就将宦官扑倒在地,一顿痛揍,直接揍得宦官哭爹喊娘。
这两个宦官的名字分别叫曹进、傅国兴。是魏忠贤的爪牙,被打之后马上上报主子,魏忠贤便知道了这个御史是叶向高的外甥,他觉得机会来了,马上指使大太监王体乾到皇帝面前告状把两位宦官的惨痛遭遇都有选择性的说了一遍,陈述御史的不对,进而添油加醋讲到御史藐视皇上,魏忠贤和客氏在台上负责吹风点火,天启皇帝觉得该严惩这等臣子。于六月二十一日降旨下诏,杖责林汝翥(zhu)一百棍,将其贬为庶民。
林汝翥回到府邸正在休息,听到圣旨消息吓得不轻,巡城御史平时的职责就是负责首都的治安,出城巡查捉拿为非作歹之徒,伸张正义完全是工作内部的事。遇到宦官打劫,他这么处理,完全合情合理。以前也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样惩治,也没出过纰漏,处理了两个宦官居然被贬成庶民了。估计惹祸上身了,之前他听说朝廷要员万燝被一棍子打死。担心自己也会遭到厄运,于是选择逃跑。
明朝全国各地到处遍布特务,林汝翥为了怕特务的人盯上,跑的时候还特地从自家院落翻墙到隔壁邻居的家里,藏在一间没人住的房子里待了几个小时,等着夜深人静大家都休息的时候才跑。
作为一个官员,接到处理之前逃跑,这叫畏罪潜逃。
魏忠贤的人马很迅速就追到了林汝翥的府邸,但大门紧闭,人去楼空,只有零零散散几个佣人还在,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府邸的林大人什么时候走掉的?
很明显扑了一个空,情况汇报到魏忠贤那里。
这个人肯定是跑到亲戚那里藏身去了,马上带人搜查叶向高的府邸。
在魏忠贤的指令下,宦官们马上派出人马将叶府围了一个水泄不通,然后直接将大门撞开,进去抓人。
在叶大人家搜查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逃匿的林汝翥,宦官们不死心,继续在里面翻箱倒柜盘查。作为朝廷的内阁首辅,他一向受人尊敬,那里受得了这些小宦官们在自己府邸里横冲直撞,他气不打一处来。马上在宦官走了之后,上疏朝廷,说自己的住所被宦官无端搜查,自己的东西被乱砸一通,还有没有天理和王法。请皇帝明察!
皇帝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也觉得处理得不太妥当,就安慰了他一番,将宦官们批评了一顿。
那么林汝翥会跑到哪里去了?
林汝翥跑掉之后,他的主管上司,督察院御史孙玮自然就脱不了关系,毕竟是自己的下属,手下维护一方治安的官员,消失的无影无踪,皇帝要是怪罪下来,自己就吃大亏了,轻点自己要遭处罚降职,往重里说,自己的政治之路搞不好会因此走到了尽头。
为了让自己最大限度免遭伤害,躺在**修整的孙玮就命令手下李应升起草了一份诏书,由他口述,李应升代笔。陈述林汝翥逃跑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在上疏中说:“林汝翥不肯做强项之人(亦即坚持实事求是的人),竟成了逃跑之臣,致使皇帝座下少了一个仁义的忠臣。御史台也因为有这样贪生怕死的官员蒙羞,实在有损国威!不听皇上的话,那就是目无法纪!”。
这份奏折写好之后,他又命人读了一遍给他听,确认无误后才上报。
林汝翥作为一个朝廷命官,跑这个办法还真有点不明智,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官了,仕途生涯比较顺利,如果就这么一走了之,也就意味这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到头了,毕竟作为官员跑路这个罪责不小。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不跑被处理,最多遭受杖责,因为明朝处理官员的方式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动用一点关系也就可以灵活处理,对身体的损害就可以少一些,再则,这件事情他确实没有做错,到朝廷里面申辩是可以讲清楚的,但一旦走了之后,那就意味着自己已经无形当中承认自己做了错事。要不为啥逃跑?
林汝翥(zhu)想来想去,自己这么到处躲避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就动了自首的念头,在他逃跑的时间里,他饱一顿饿一顿,风餐露宿,过得异常艰苦,算是真正的体会了底层百姓的流浪生活,不但身体劳累,内心还惶恐不安,时刻都紧绷着神经,这样的日子简直比要他命还难受。他一路上马不停蹄,跑到了遵化,就坚定了自首的想法,找到应天府,迈着步子进去,把自己的情况对应天府的邓大人说了一遍,他想自己如今这样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至少在这个地方,宦官的势力一时半会还难以抵达,因此还可以苟延残喘,不至于死在恶毒的宦官手里。至于圣旨如果来了就来了,坦白承认吧。
邓大人听到林汝翥陈述后,深感事情重大,不敢怠慢,赶紧撰写了一份奏折,向朝廷如实的汇报了林汝翥的事情,林汝翥本想着皇帝听到后能够体恤事情的来龙去脉,给他一个公正的处理,但天启皇帝似乎并不为邓大人的奏折所动,也许是之前偏袒的惯性思维占据了上风,皇帝的潜意识认为,你既然没有干坏事,那为啥跑?肯定是心中有鬼。圣旨不久之后如期抵达,还是要挨揍。
这个事情马上就引起了朝廷轰动,明明是好人怕被宦官下毒手才不得已跑路,林汝翥这个人再怎么说也是朝廷的官员,罪责最多就是潜逃,擅离职守,怎么也轮不到还要杖责的地步,一些正直的官员忍不下颠倒是非,就商量着要上疏皇帝。
李应升大人觉得林汝翥太冤屈,就准备找林汝翥的上司孙玮帮忙。
孙玮正在院子里踱步,这个时候,李应升大人小跑过来找他,对他说林汝翥是冤枉的,朝中很多大臣愤愤不平,一个正直的官员怎能被宦官所害?问孙大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解救?如果林汝翥真要被杖大一百棍,他是十有八九都要命丧黄泉,你也知道宦官下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
孙玮喝了一口茶,不紧不慢的说,现在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干脆还是上疏,现在抓紧时间赶紧写个奏折,大家一起努力,兴许可以救他。
作为分管监察的一把手孙大人马上提出倡议,号召监察的同事们都站出来帮一下林汝翥,在他的振臂呼喊下,十几个自己管辖区的监察官纷纷落上自己的姓名,联名上疏救人。
奏疏呈递上去之后,皇帝没有任何表示。
林汝翥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朝中内外都知晓了这个事情,舆论目光都聚集他身上。
他被冤枉的事情传的很开,对自己的性命还是起了一个比较好的保护作用。
执法时候,有官员私底下托人求情,轻点杖责,因为不是宦官处理,是由锦衣卫打,加上负责监督的官员知道这个林大人是冤枉的,因此打的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法的人收了好处就没有使多大的劲,杖责之后,林大人终于捡下一条命。
林汝翥被处理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首辅叶向高。
他现在明白了,几朝元老,几朝功臣原来都是自欺欺人。在皇帝的眼中,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棋子,自己的外甥,林汝翥只不过秉公执法,抱打不平处理了宦官就落得了如此可怜的境地,这样在朝廷为官又有什么意思?
想来自己最初当首辅的时候还是朱由校的父亲光宗皇帝请他回来的,光宗驾崩后,朱由校继位,刘一燝担任了次辅,内阁首辅的位置一直就空着。一直拖到十月份,天启皇帝才让他从福建回到京城,担任内阁的一把手,那时候的他秉持忠义,选贤任能,朝廷一派热闹的景象,怎么才过了不久,局面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回顾自己担任首辅以来的职业生涯,基本上问心无愧,不仅对皇帝尽职尽责,而且对朝中大事的处理也是一片苦心,任劳任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偏袒任何人。
哪怕对朝中同为东林党大臣的战友们,如果有什么不对的事情,他也会勇敢站出来,指出他们的过错。对魏忠贤宦官的弄权行为,也是尽力给予了抵制。但他不想两派陷入争吵,所以在中间尽力调和,就是为了让明朝不至于陷入损害国家的党派之争。
工作三年以来,自己忍辱负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多少大臣的性命,每当皇帝生气的时候,自己也是迎难而上,冒着风险上疏劝谏,甚至常常以辞职的方式请求皇帝醒悟,回心转意。
但自己的一片苦心却得不到皇帝的理解,自己和皇帝的感情似乎越来越远了,朝中关系也是费力不讨好,东林党大臣觉得他吃里扒外,阉党觉得他是多管闲事,他和魏阉之间也闹过了很多次矛盾,之所以尽心劝谏完全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的。连自己的老脸都不顾了,但让他寒心的是,杨涟这些忠良的大臣理解不了他,说他的做法太过于软弱。
他现在觉得这个首辅工作真不好干,即便是他遇到什么事情都替别人着想,但都好心没有好报。日子过得实在憋屈。
叶向高越想越气,不觉得两行热泪已经挂在了脸上。他在想,自己这一切都值得吗?现在皇帝宠幸宦官,不理政事。作为一国之君,不想的是如何拯救天下苍生,而一心图玩乐。朝廷的奏章也让阉党钻了空子,自己也听不进去朝廷大臣的劝谏,说的话皇帝根本不信,全当耳边风,他现在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不及身边的一个宦官奴才。
难道做忠良的臣子就这么难?
他实在看不下去皇帝的所作所为了,看不惯阉党颠倒黑白的弄权行为,提起笔来,写了一份辞呈,他知道,这份辞呈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了,皇帝和他已经不似先前那种信任了。
辞职从他心里来说其实是不太情愿的,在官场上,很多时候的辞职都带点要挟的心态。潜意思就是两层,一是看在皇帝心中有无地位,皇帝能不能出面来挽留他,只要挽留一下说点好话,这个事情就过去了。二是借这一篇上疏来抒发内心的郁结,话外的意思就是我对现在的朝政状态不太满意,提醒皇帝要注意处理的方式了。在之前,涉及官员万燝的处理,他就对此提出过不同的意见,甚至想以辞呈来表达不满,但那时候还没有下定决心,可是现在他的外甥一心为民居然出了祸事。这实在让他愤慨,彻底寒心了。
叶首辅思忖良久,悲痛万分,算了,还是放下那颗炙热的爱国心吧,没有人理会,把他当回事。那他待在朝中也没有意思,都这把老骨头了,实在太累了,这么一想,他立刻拿出纸笔写了一篇辞呈,第二天就呈递皇帝,准备告老还乡。
天启皇帝在七月初九就收到了他递交的辞呈,对于这个老臣子,尽管听到很多人说他的好话,但在天启看来,这个臣子也有很多处理的方式让他不甚满意,除了在他身上看到固执,执拗,不顾一切的上奏折和争执之外,他似乎没有看到更多的特质,对于他近来的表现,天启皇帝有些失望,他不明白这个众人所说的几朝元老好在什么地方,既然他去意已决,那正好就让他回去吧,于是假意挽留劝谏几句就批准了叶向高的辞呈。并给了他赐银币、坐蟒,得乘驿传,派遣行人护送等种种优待。
叶向高收拾好东西之后,准备回家。在回家之前他还给皇帝上了一份陛辞疏,劝天启皇帝一定要清心寡欲,保重身体,对于臣子的劝谏,万万不可再用廷杖的粗暴方式处理。
他知道自己说这些皇帝未必会听得进去,但这也算是自己真心话,国家大事随便怎么变吧,他不想再操这个心了。
叶向高走了,回他的福建福清老家了。他走之后,内阁首辅的位置被韩爌代替。
内阁成员就变成了韩爌、孙承宗、顾秉谦、朱延禧和魏广微这五人。而孙承宗在朝廷之外督师。所以真正起作用的便只有四人。
叶大人一走,东林党人又失去了一个保护的屏障。魏忠贤非常高兴,东林党人现在就是桌子上的肉,随便受他宰割,没有多少还手之力,想怎么弄就可以怎么弄。在魏忠贤的接连打击下,东林党领头的大臣被打击得所剩无几,剩下的一些大臣也是势单力薄,力量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