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一面改过镜

唐朝之所以后来发展成最强盛的国家,与太宗“开直言之路”,虚怀纳谏是分不开的。这就不得不提到有名的谏臣魏征。魏征在隋末战乱时,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做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在太子建成手下任职的时候,曾劝太子除去当时还是秦王的太宗。太宗即位后,不计前嫌,把魏征先任命为谏议大夫,后升为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玄武门政变后,太宗李世民第一次见到太子府的谋臣魏征时,不禁生气地问:“听说你曾经劝太子杀我,有这么一回事吗?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呢?”

魏征理直气壮地说:“情势如此怎能怪我!要是太子当初听我的话早点动手,怎会有今天的下场?”

“倒是个耿直不怕死的人!”李世民心中暗暗佩服,满腔的怒火慢慢地平息下来,看了他几眼后问道:“你是否愿意在我的新政府中做事?”

“只要是能使臣子成为良臣而非忠臣的明君,我想任何人都愿意为他效劳。”

李世民大惑不解地追问:“忠臣和良臣有何不同?什么样的君主才符合你所说的明君?”

魏征严肃地回答:“忠臣和良臣当然不一样,像稷、契、咎陶这些人就是良臣,而龙逢、比干这等人就是忠臣。良臣就是既能善佐君主,使国家兴盛,自身也能荣华富贵,传到子子孙孙;忠臣却不然,听起来似乎很崇高,实际上却往往以其愚忠,令君主做出极大的恶行,不仅使国家灭亡,自己也遭到诛杀,君臣两方面都没有好下场。至于君主也有明暗之分,所谓明君就是能广采博纳,多听多看,自然就不会被奸小所欺,所做的事也就少有失误。如果只肯采信某些人的话,自己又不花工夫去求证,这个君主的施政能正确、公正吗?像尧、舜就是明君,他们对任何的建议都听取采纳,所以朝中虽有奸恶的人,也不能蒙蔽他们的耳目。至于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人都是糊涂的昏君,不仅断送了国家的前途,也留下了千古的恶名!”

李世民一听果然有道理,就十分恭谨地对魏征说:“但愿你能辅佐我,使我能成为一位明君,也使全朝文武都能成为良臣。”

魏征果然不负期望,经常入宫和群臣研究政务,而且只要有失误,即使犯错的人是皇帝,他也毫不留情地加以制止。

这里就有两件魏征直谏太宗的故事。第一个就是鹞鹰之事。

邻国进贡了一只十分矫健机敏的鹞鹰,太宗一见就爱不释手,成天在内宫把玩。这天,太宗在御花园中散步,他把鹞鹰放在自己的手臂上想象着带这只鹰在草原上奔马狩猎的情景,嘴角不禁浮起了微笑,不停地轻抚着鹞鹰。

这时卫侍跑来通报:“魏征,魏大人到。”

太宗转喜为惊,抓着鹞鹰不知该往哪里放,“天哪!千万不能让那倔老头看到,否则他又要骂我不务正事了!”越想越急,干脆将鹰藏到衣服里。

其实魏征早就看见了这一幕,他本来也就是为这件事进宫的,看皇上为此慌得手忙脚乱倒不觉好笑起来。

“有事吗?”李世民强装镇静地问。

“没什么事,”魏征微微一笑,“听说皇上要修建东都的皇宫,张玄素进谏反对,有这一回事吗?”

“我只不过是认为现在有许多外邦人士到我朝觐见,应该把京城修建得漂亮一点,倒没想到这要花费许多人力,是我欠缺思虑啊。”李世民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按住胸口,免得鹞鹰乱动。

接着魏征又随便找了些事和太宗商谈起来,直到他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告辞回去。等他一走,太宗急忙将鹞鹰从衣服里拿出来,鹞鹰却早已窒息而死了。太宗无奈地叹口气。

第二天早朝,太宗向魏征感慨地说:“美好的玉都隐藏在石头里,如果没遇到良好的工匠发现并雕琢,这块石头就永远成不了玉;一旦遇到良匠,那这块石头就摇身一变成为稀世的珍宝。我虽然材质不佳,但你不时以仁义约束我,用道德督促我,使得我小有成就,我不是良材,你却是个良匠啊。”

还有一次是关于太宗打猎的事。太宗自少年起就东征西讨,所以对骑马射箭这些事十分爱好。当了皇帝以后,却反而没机会在战场上奔驰,为了过过瘾,他便经常找机会出外狩猎。

有一回太宗出巡洛阳,途中碰到一群野猪在树林中奔跑,不禁十分兴奋,立刻拿箭射击。只见他接连四箭,箭无虚发射死四头野猪,正要搭箭射另一头时,“陛下,小心!”唐俭一边大声呼喊,一边下马冲了过去。

在唐俭大喊之时,一头野猪已冲到太宗马蹬旁,眼看就要撞上了,太宗不慌不忙弓箭一丢,拔出佩剑将那头野猪斩成两半,大笑着对唐俭说:“怎么样,宝刀未老吧?”

唐俭立刻板起脸说:“汉高祖能在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在马上统治,陛下不知爱惜自己的性命,您以为以武平定天下,天下就太平了吗?”

“您要处理的都是重要政务,难道杀了这一头畜生,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吗?万一因此丧生呢?”魏征也在一旁责怪。

太宗听了虽觉有些扫兴,但他们说得十分有理,所以不但没发脾气,反而非常客气地表示自己的确太鲁莽了,从此就尽量减少跑马打猎的活动。

可是,很长时间以后,他再也忍不住了,趁魏征请假回家扫墓,便计划进行一次大狩猎,宫里为此忙得天翻地覆,正当一切准备就绪要出发的时候,太宗却取消了这个计划。大臣们都十分疑惑但都不敢询问原因,一直等到魏征回来,大家就赶紧请他去问问。

“陛下,听说您要到终南山打猎,所有车辆都准备好了,却又没去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太宗有些不好意思,笑了一会儿才说:“我确实是很想去的,但是实在怕你回来以后责怪我,所以只好作罢了。”

长孙皇后过世后,太宗专门命人修了一座塔,以便随时可以看到埋葬长孙皇后的昭陵。一天,太宗在塔顶指向皇后的昭陵给魏征看,魏征东张西望了一圈后告诉太宗什么都没看到啊。太宗又指了指,不是就在前方吗?魏征回答到前面不是皇后的昭陵吗,我以为您让我看的是高祖的献陵呢。

唐高祖比长孙皇后早一年崩逝,献陵是高祖的坟墓。父亲过世,太宗并未下令建高塔怀念他,现在为皇后特意建了一座塔,天下的人会认为他重妻子甚过父亲,是大不孝。太宗知道魏征又在趁机进谏了。

第二天,太宗就派人把塔拆了。

贞观初年,魏征上谏了二百多件事,都被太宗采纳。所以,太宗这样说过:“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傥,安国利人,成为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魏征死后,太宗经常痛哭,并对身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在太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