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新工厂

利用输送带的连贯作业大量生产虽然在海兰帕克的工厂基本实现,但如果要进一步完善这个生产方式,就需要有更宽敞的厂房。亨利决定在卢其河畔买下一片土地来兴建工厂。

卢其地区地势低洼,容易淹水,远离底特律市区,有许多人认为这里不适合建工厂。但是亨利有他自己的考虑,自然不能因为地势的问题而改变计划。所以亨利坚持以福特公司的名义,在卢其河东岸买下了800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

亨利要实现连贯作业的生产方式,要进行大量生产,所以计划建造的新工厂一定要面积大。不过这个新工厂的规模还不算是最大的,很早以前美国就有了规模庞大的企业出现。如标准石油公司的各类工厂、销售公司等,他们的厂房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拓展到五个大陆。还有制造火药的杜邦公司、电气领域的通用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他们的规模都非常庞大,而且设备也很完善。

海兰帕克工厂连贯作业方式,只是从制造汽车的材料到完成整部汽车而已,这离亨利的设想还差一截。现在他打算扩大生产方式,从原料到输出汽车,都采取连贯作业方式。也就是说,用福特公司的船只、铁路,把煤、铁、木材等原料运到工厂来。而卢其河畔的新工厂就可得到地利之便,这是其他工厂所不具有的条件。亨利打算把靠近工厂的河道挖深、扩大,建造一个港口。

由于距离市区很远,亨利可以在卢其地区自由扩大工厂的建地,不必为了节省用地而建造高楼、装设电梯,那样的话也会影响工作效率。而只建一层厂房,就只需用铁轨或输送带把每座建筑物连起来,要省时省力的多,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连贯生产方式中,很多时候输送作业都要比制造产品更为重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卢其工厂的建设计划需要几年来完成,亨利一直在现场监督工程进度。有一天他到现场巡视,感觉一堵墙不符合设计,当时那堵墙已完成了一部分,亨利上前测量查看,结果发现与设计图相差了一厘米,于是立刻请他们拆掉重建,亨利则继续到别处视察。

拆墙壁的费用是亨利自己负责的,不是花公司的钱。亨利一向注重品质,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哪怕是只有一厘米的误差也不行。

卢其工厂的第一号熔矿炉不久就完成了,亨利年仅三岁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成了点火典礼的主角。小家伙还不会划火柴,亨利就帮助他在炉内点火,所有的参观者都在那一刻鼓掌欢呼,亨利让孙子坐在肩上,高兴得大叫起来。

熔矿炉完成后,便开始生产福特公司特有的钢铁。亨利得意地问公司的技术人员:“各位,世界上能使钢铁业兴起的最佳地方是哪里?”

大家互相观望,不知道怎么回答,亨利接着高声说:“让我告诉各位吧,就是现在你们所站立的地方。全美国再也找不到这样理想的地方了。”

福特公司缺少生产钢铁的经验,查理斯就派技术人员到其他钢铁公司学习,观摩实际作业的技术。当他们要出发时,查理斯说:“各位这次出去见习,不但要学习制钢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超越他们,将来成为别人的模仿对象。所以,请各位一定要专心学习。”

除了钢铁以外,福特公司也计划制造玻璃。之所以会想到制造玻璃,是因为有一天,亨利看到一辆组装完成的T型车后面的玻璃有波浪纹,亨利便找制造玻璃的技师,对他说:“你不能把这样的玻璃装在汽车上,如果再使用这种品质的玻璃,我们的事业就会被搞垮的。”

后来亨利明白这是技术人员的技术还不纯熟,而且战争导致了很多物资的缺乏,玻璃也不例外,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残次品。为了保证玻璃的品质,亨利立刻创设玻璃工厂,制造品质优良的玻璃。后来许多玻璃制造商都到福特公司来参观,学习他们制造玻璃的方法。

与此同时,运输原料的计划也进行得很顺利。亨利不但开辟了港口、收买铁路,也开辟了高速公路。一些目光短浅的人都惋惜地说:“福特公司竟把钱投入无底洞中。”亨利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仍旧坚持自己的计划,他进行过估算,只要把铁路收买过来,并改善工厂设备,就可节省百分之二十的运输开支。

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亨利,如果所有的原料都向外采购,不但价格不稳定,有些投机者还会趁机抬价,甚至为了等待价格升高而故意囤积不肯出售。福特公司的工厂就曾因为煤炭商囤积货物不肯出售,最终停工了五天。亨利一气之下,便收买一些铁矿、煤矿以及生产木材的森林,只有实现自给自足,才能摆脱投机商人的摆布。

生产汽车还需要大量的橡胶,但世界上有半数以上的橡胶都产在东南亚,现在由英国人经营,价格也不稳定。因此,亨利和爱迪生一起研究,看看除了橡树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树木可以提炼出橡胶,结果这项实验宣告失败。于是亨利就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种植了一大片橡胶园,把它命名为“福特之地”。

1923年,卢其工厂的全部建设终于完成了,新工厂占地宽一千米、长两千米以上,共有四十四栋厂房,员工总数超过40000人。

经过四年的不断成长,厂房增加到100栋,员工人数激增到将近75000人。就连厂房的清洁工都多达5000人。这些清洁工每月共耗损5000支拖把、3000支扫把、86吨肥皂,才能维护地板和墙壁的整洁。

这时候的福特公司已经以卢其工厂为中心,铁矿来源也由密歇根州的铁矿山扩展到了巴西内陆,工厂和分公司遍布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