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朱门

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到贵族府邸充当“宾客”。这样除了可以享受闲散的生活之外,还可以结交一些文人画师。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被贵族人士举荐给朝廷,受到青睐和赏识。

满身倨傲的诗人,竟不得不向人卑恭屈节,为求获得青睐,只好压抑着自尊。对于重视尊严、自负高傲的读书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悲哀!这种看人脸色、受人奚落的艰辛,委实令人难以忍受。不过,拥有强烈理智的杜甫却将它忍了下来,他隐藏起心底的悲哀,把这种情形当作是过渡时期,脑海里幻想着居官在位大展抱负的生活,那才是他追求的目标。为了远大的前程,他咬紧牙根忍耐着。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给韦济,诗中体现了他备尝艰辛却寒贫自负的性格、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以及攀附权贵的悲哀、恳求青睐的无奈等。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徵,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万里谁能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韦济时任尚书左丞,颇有政绩,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其诗雍容典雅。他和同僚们宴饮聚会时,时常称赞杜甫的诗作,他可以说是当时长安唯一一个因为诗而器重杜甫的人。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的一开头杜甫就阐述了他所看到的社会现实,纨绔子弟,高官厚禄,珍馐美酒,真正有文才的儒生却终身不得所依。之后,杜甫用了很大的篇幅述说了他早年的抱负,以及今日的失落,读来令人心酸。这是杜甫的第一首自白诗,也是他穷困生活的开始。诗的最后,杜甫还说了今后的打算,他想东去大海,西游蜀地,却始终舍不得渭水清清的长安。这种想走又舍不得的心情在杜甫之后的人生里屡次出现,可以说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在作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这一时期的杜甫穷困潦倒,早已不复少年时的意气风发。物质上,父亲的去世使得杜甫几乎完全断了经济来源,那时候的文人,除了自己入仕能得到俸禄之外,基本上只能依靠家庭。精神上,看人脸色、遭人冷落的痛苦滋味,杜甫已经饱尝,对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他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即使环境再窘迫,衣食再无依,尊严尽失,抱负无门,杜甫仍然没有忘记忠君爱国的初衷,就像上面那首诗中写的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渴望走上仕途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地位,而是为了百姓,为了整个国家。他立志要辅助天子使天下太平,民风淳朴,打造一个清明澄净的世界。为了这唯一的志向,杜甫不惜牺牲一切,这样的执着,实是可敬!

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神色黯淡的杜甫,回到洛阳度过了这个冬天。他到洛阳城北参谒了那时已经改名为太微宫的玄元皇帝庙,欣赏了吴道子的壁画《五圣图》,还写了一首诗,以表示自己对玄宗过分推崇道教的不满。杜甫在洛阳没住多久,大概第二年春天就返回长安了。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第四年了,他的仕途依然遍布荆棘,情况没有什么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