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典献赋
唐朝的开元盛世发展到天宝年间已日薄西山,开始显露出晦暗腐败的趋势。
内部政局混乱,宰相弄权,李林甫等人勾结权贵,逢迎皇帝,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妄兴冤狱,诛逐忠臣,整个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奸佞小人得以亲近皇帝,而贤达之士、忠良之臣反遭隔离摒弃而不能见用。
外部边患无穷,守边将领好大喜功,为支持战争,只能加重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国无宁日。这里着重阐述一下唐朝的边患,因为后期的安史之乱也与边患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四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候用和平的方式——比如和亲——来解决,有时候则诉诸武力。唐朝时的外患,北有奚、契丹、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南有南诏,东北有室韦、靺鞨,他们觊觎中原的富庶和繁华已久,屡犯边境。
奚和契丹是唐初的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太宗时依附于唐;武后时起兵叛唐,被平,于是倒向突厥;玄宗即位后,于冷陉(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之战打败奚、契丹,两部落重新属唐,唐设幽州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以防御;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就任幽州节度使,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奚和契丹;天宝四年(745年),和亲公主被杀,战争再次爆发。
吐谷浑位于今青海一带,一直依附于唐朝。吐蕃自松赞干布完善法律、整顿吏治后,一跃成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中原地区与藏族的交往日益密切,两者也在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后为争夺河西走廊、安西四镇,以及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唐与吐蕃之间矛盾渐深;天宝八年(749年),玄宗为夺回战略要地石堡城,以哥舒翰为大将,倾举国之力奔袭,6月间,此战告捷,然唐军死伤数万人。
南诏位于今云南、四川、贵州一带,太宗时曾设都督府管辖;玄宗时曾册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并助南诏统一了西南的其他部落;统一后的南诏与唐朝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唐有意借南诏之力以抗吐蕃,而南诏也图谋自身的发展壮大;天宝十年(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南诏,结果兵败而回,唐军牺牲六万余人;此后南诏与吐蕃结盟,不断威胁唐朝的西南边境。
各边境战事不断,死伤无数,兵源自然越来越缺乏,政府开始不断征兵。招募不到足够的兵士,就各地抓人,戴上枷锁送往军队。除了兵役之外,战争还需要大量的物资供给,国内赋税日益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民生凋敝。
杜甫看到这样内外交困而统治者尚不自知的现状,心里十分着急,他想尽快谋得一官半职,好为天下黎民请命,为他们谋福祉。天宝十年(751年)的正月,机会来了。
这一年的正月初八到初十之间,玄宗接连举行了三个祭典:祭天地、太庙及玄元皇帝。杜甫趁着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献上了自己写的三篇赋文,同时,又上表请求予以任用。
在呈给玄宗的表中,杜甫说杜氏一门自先祖杜预就一直心存儒学,奉守官位,到他的祖父杜审言仍然承继先代传统,官至膳部员外郎。而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七岁就能作文吟诗,到如今已不惑之年,依然于仕途没有什么成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证。他请求玄宗能够看一看他的赋文,发现他的才华,恩赐给他像先祖那样的官位,使他能够得偿所愿。终于,杜甫的辛劳和苦心没有白费,一丝曙光悄悄地透进他黯淡落魄的生命,为他带来了希望。这时候的杜甫已经40岁了。
玄宗读了这三篇赋文之后,大为惊讶,视杜甫为奇才,他马上下令要杜甫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校他的文章。这是杜甫在长安的十年里最辉煌闪耀的时刻。集贤院考试这天,很多文人学士围绕着他,他一时间声名大噪。然而杜甫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丝曙光并没有划破黑暗,迅疾如闪电的光亮之后,依旧是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