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至德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神圣的使命,即令自以为聪明的人发现自己的无知,再进而呼吁每个人“关怀灵魂,获得至善的生活知识”。在他看来,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取得的。

虽然苏格拉底不是一位普通的传道者,但他将致力于传授道德方面的知识为己任。他在伦理学方面的见解,与他的“灵魂论”和“知识论”是相互印证的。甚至可以说,他的“知识论”是“伦理学”的基础,这从他的观点:“罪恶根源于无知”“美德就是知识”“行恶之人只是对美德的估计错误,而不是心甘情愿的”中可以看出。

苏格拉底认为“行恶之人只是对美德的估计错误,而不是心甘情愿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善良和幸福的,一个人会去做坏事必定是他的良知被蒙蔽,以至于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人都能明白,物质上的享受和巨大的财富带来的好处与灵魂的沦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就不会有人再做坏事了。而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真心地想去行恶,只是他误以为他做的事最终带来的是幸福。

“美德就是知识”是指一种对“道德价值”的肯定,对“善”的坚定信仰,而人之所以行善,之所以拥有各种美德,就是因为培养了理性的行为与思考。理性的培养,首先是依赖客观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一种回忆或认识的过程”,各种善的知识早已存在我们的心中,长者就是要设法鼓励人们辨识、发现它们,所以苏格拉底总是使用问答法激发人类心中的善。

苏格拉底的“伦理说”,就是在阐扬“道德价值”,并认为它代表的是知识。他主张“罪恶根源于无知”,所以一个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就一定会行善;只要使人们都掌握理性的思考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上实行美德,这个社会就能和谐。

亚里士多德曾质疑苏格拉底的“伦理说”是否正确,他批评苏格拉底忽略了灵魂的缺陷。因为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只要知道什么是善,就会去行善。然而这种认知的前提是,人的行为受理智的控制。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行为受感情的支配,这就是灵魂本身的缺陷。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是苏格拉底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他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论析,已成伦理学的雏形。

创立科学的治学方法——辩证法、归纳法,并且经由这种方法建立了他的知识论,是苏格拉底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通过交谈、辩论、问答的方式来获得真理,这就是苏格拉底所构建的辩证法。当他发现从最初的对自然的探索不能寻求到真理后,他转变了探索的方向,进而构建了辩证法。

《斐德罗篇》中对辩证法有详细的介绍,方法是苏格拉底先建立一个“命题”,并假设其为真,然后一步步推想结论。“辩证法”不但为苏格拉底找到追求真理的方法,也为后世指出探求真理的可循途径。柏拉图曾运用此法,并进一步将推论的结果与观测的事实相比较,以证实推论是否能成立。

在苏格拉底构建的所有学说中,知识论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苏格拉底知识论的效用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推翻了智者所倡导的“真理就是知觉、感觉”的论点,以此恢复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就是以公平、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真理的源头,这就是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的主导,即“相论”。

什么是“相”呢?这就是“概念”或是“共同的质”。“相”是某一事物具有的普遍的,而且不变的质的特性。这是由归纳比照同一类型、同一种属性事物的性质而来的,将这些事物的相似性质保持,摈除它们各自特殊而且互异的性质,这样就能为某一事物确立其“相”。

例如,人们不能把棕色这一性质归纳入“马”这一“相”中,因为有些马虽是棕色的,但并非所有的马都是棕色的,同时也并非凡棕色的东西即是马。反之,人们可以把“四只脚”这一性质归纳入内,因为所有的马都是四只脚的。这也就是揭示事物与概念之间、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