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海防,身为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还惦记着另一件事。

一眨眼,时间已经是1888年。这一年,光绪皇帝十七岁了。英年早逝的同治皇帝就是在这个年龄完成了大婚,开始亲政的。

清朝皇帝亲政的年龄各不相同,但一般说来,入关后的第一位——顺治皇帝比较早一点,后来的雍正、嘉庆两帝,都是因先帝太过长寿了,一个四十多岁才掌权,一个三十多岁才登基。除此而外,若再无特殊情况,通常来说,亲政年龄都是在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最晚不超过十八岁。因为这个年龄一般被认为心智已经成熟,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婚之后,便可承担整个江山的重责。

同治皇帝本在十六岁便已有了大婚的条件,但他的婚期却迟迟定不下来,也就一直这么拖下去了。之所以会这么拖着,是因为站在他身后的两位皇太后,还有些权力分配的问题没有计较清楚。

同治皇帝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也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慈禧太后在儿子登基时,勾结着慈安太后和先皇的弟弟恭亲王奕?,杀掉了前朝留下来的八位顾命大臣。两位皇太后从此垂帘听政,慈禧认为,儿子听母亲的话,这本是天经地义。没了八大臣,朝中清净了很多,等到了同治皇帝亲政的时候,她手中的权力,也自然是溜不掉的。

皇帝渐渐长大了,在皇后的人选上,两宫太后各自为他推荐了一个。可是同治皇帝偏偏更喜欢慈安太后推荐的那位,结果,他把自己亲生母亲所推荐的那位富察氏,很寒碜地封了个“慧妃”。

慈禧太后因此而气急败坏。她认为自己的亲生儿“典学未成”,还不懂什么叫作孝顺,因此一直拖着婚期。但最终,谁都还是拖不过祖传下来的规矩。就这样,十八岁的时候,同治皇帝终于完成了大婚。可是他才亲政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突然离奇地因病驾崩了。

那一年,中国的洋务运动正刚刚有了些起色。由李鸿章“官督商办”的第一家中国民营轮船公司,就是轮船招商局,在不久前的客运所得,竟已经打败英美合办的竞争对手。那一年,日本人望着台湾岛摩拳擦掌,法国士兵正逼迫着越南军民向他们屈服。

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在那个不平静的下午,醇王府内忽然掀起了一阵热闹的声浪,然而在这热闹中,却平添了几分凄凉。一阵欢声笑语中,宫里的人接走了醇亲王年仅四岁的儿子,那就是光绪皇帝。

笑声过后,门又关上了,天更加暗了,风随之静了。然而,府内上上下下的主仆,却听到一家之主孩子般的痛哭声。窃窃私语中,有人泛着嘀咕:他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天下都是他们家的了,他却哭得如此这般撕心裂肺。他真是个怪人!

在这大清国日益暗淡的岁月里,在这吵吵闹闹和窃窃私语的杂乱中,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隐忧。

醇亲王从那时起,就惦记着两件大事。身为皇帝的父亲,这第一件事,就是为这国家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可是,一转眼,时间已来到1888年。这一年,光绪皇帝十七岁。十七岁的皇帝依然还没有熬到他正式亲政的日子。

醇亲王隐隐感觉到,当年发生在同治皇帝身上的悲剧,似乎也会原模原样地复制在他儿子的身上。早在光绪皇帝十一岁的时候,慈安太后也莫名其妙地去世了。皇宫里面静悄悄的,再没有什么人敢大声喧哗。而在这份死一般的寂静中,在这位年轻的略显生涩的皇帝背后,却始终站着那个总是绷着脸的可怕的女人。

在醇亲王心里,慈禧太后这个将实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的女人,就是他一直惦记着的第二件大事。

面对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他丝毫不敢轻举妄动。想到和这样一个对手硬碰硬的结果,他不由得冷汗直流。但聪明的醇亲王,却也自有他的算盘。

于是,他带着一张笑脸毕恭毕敬地来到太后面前,用谦卑的声音小心翼翼地问:“太后可还记得,昔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火绵延三天三夜,方圆数十里一切尽毁,这其中就包括清漪园。”

此时此刻,为了表示他对太后的一片赤诚,他愿意将这清漪园重新修缮,更富诗意的设计、用更加精湛的工艺,重现它当初的风采。他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太后、软化太后,让这阴毒的女人在这一片美轮美奂中快乐地意识到,她是时候该归政了,而归政以后的生活,是游山玩水,安享晚年。

对于修园子的提议,太后很是满意。她微笑着点了点头。于是,这诗情画意的清漪园工程,便顺利开工了。

后来,有人为清漪园改了个名字。

那便是“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