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脑的成长和发展打好专注力的基础

我想向那些对“‘育脑’不存在‘晚’的问题”还心怀疑虑的人介绍两个孩子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一位叫直子的小学二年级女生。

直子小时候发育得比较缓慢。到了幼儿阶段,走路、吃饭都还很慢,什么都是慢节奏。因此,当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都已经吃完饭到外面玩耍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还在吃饭。

然而,她在上了小学之后就突然开始发育了。

她的动作变得迅速起来,体育成绩是最高分,而且玩奥赛罗棋一点不输给成人。这有力地证明了她认知空间、预测未知这样一种“空间认知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

她上学之后,在第一次运动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她在开彩球的时候,投出了两个球,这时她指了指彩球说:“这个打不开,胶带数量有点不对劲。”于是老师急忙去确认,果然发现胶带的数量比其他彩球多,确实很难打破。她父母对此也非常吃惊。

“空间认知能力”发展之后就会发展出专注力,它可以让人立马找出细微的差异,形成敏锐的观察力。

想必像直子这样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都会被贴上“慢吞吞”“不行的孩子”的标签。父母和周围的人也会这样对待她。

但是直子的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并没有给她贴上任何标签,他们很尊重孩子的节奏。据说,只要直子一开始吃饭,她妈妈就会迅速地将垫子铺到地板上,让她不用担心饭掉到地板上。

她妈妈说,自己绝不会说 “快点!”“还没吃完吗?”“吃饭别漏!”一类的话,而是一直很尊重孩子的节奏。

注意,不是按照大人的节奏,而是尊重孩子的节奏。直子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她的大脑虽然发育有些迟缓,但却发展为“好脑”,并且开始发挥出卓越的才能。

第二个例子是一位叫和树的小学三年级男生。

和树是这种类型的孩子:说完“我要学习”之后,到坐到课桌前能花费一个小时,随后开始看漫画、玩游戏,磨蹭到打开笔记本又要花一个小时,终于要开始学习了,这时马上就厌倦了。

在此期间,他妈妈当然是一直在生气,不停地跟他说“你要磨蹭到什么时候?”“一会儿不让你吃饭喽!”“赶紧学习!”,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中比比皆是。

从大脑发展阶段来看,九岁的和树大脑刚好处在“信息传递回路机能”发育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他自己“想要做”,然后做成之后感到喜悦,神经细胞网络就会迅速扩展。也就是说,“干劲”与“成就感”才是促进大脑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他妈妈说的“快点!”“去学习!”这些话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干劲”,让孩子产生了“我知道,可我就是不想做”的情绪,从而造成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

和树的例子很典型。没有干劲也就无法体会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无法让孩子产生干劲,如此往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和树妈妈最后发现怎么打孩子的屁股都无济于事,基本上要放弃了。这时我让她去实践一件事。

我让他妈妈自己出五个小学一年级水平的简单问题,出题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他绝对能全做出来”。

她出完这五个问题之后,不是说:“来,你给我做!”而是敲敲孩子的后背说:“妈妈努力了,接下来轮到你喽。嘿,开关打开啦!”

妈妈在出问题的时候,和树专注力很涣散,突然被叫到,所以吃了一惊,于是开始答题。“那接下来是算术题。嘿,开关打开啦!”按这样的节奏不断地敲孩子的后背,孩子便不知不觉地开始集中精力学习了。

现在,我们来揭开和树变化的真相:和树妈妈努力出题的行为刺激了和树的大脑,“同时开火”——这样一种大脑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和树通过解出大家都会的题而获得了一种“成功体验”。

总而言之,妈妈努力学习的行为传递给和树,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进一步点燃了和树的干劲。

所以,即使以前抱有“不论我说什么,孩子都不改变”“已经晚了”这样的想法,只要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符合大脑的结构,遵循大脑的成长发展规律,孩子就会一点点发生改变。

现在手拿此书的各位读者心里一定对孩子抱有这样的期待:希望孩子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和运动,希望孩子在关键时刻能够集中精力。

当然,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无论何时,只要想开始,就不算晚。

但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父母需要跟孩子一起改变。

回忆一下自己平时有没有经常对孩子说:“别磨磨蹭蹭的,赶紧做!”“再用点心学!”“不到最后不能松懈!”

首先,你要从重新审视这些事情开始。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教育”,但更要重视“共同成长”,共同去夯实专注力的基础。

相信那些专注力基础打得牢固的孩子,在未来一定能拥有超群的专注力,发挥出其卓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