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10岁之前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资质
让孩子用“心”去做
专注力也是一种才能,开启这一才能的必要条件就是“用心去做”。
“用心去做”简单而言就是“不马马虎虎地做”“拿出下决心做成的态度去做”。这是激发孩子专注力才能的最重要的起点。
为此,父母必须重视:育儿需要符合序章中所提到的“大脑发展阶段”。
如果无视这一点,一心只想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脑力是基础,脑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作为专注力基础的各种情绪,如“感兴趣”“觉得有趣”“想要了解”“想做正确判断”“想要独立完成”等才会出现。大脑才会发展成“文武双全脑”,在学习、运动方面都能发挥百分百的才能,同时也能高度集中精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种大脑呢?
接下来,我分三个阶段来说明如何育儿才能培养拥有良好专注力基础资质的大脑。
①脑神经细胞不断增多的0-3岁时期
②脑神经细胞发生“间拔”现象的4-7岁时期
③信息传递回路的机能不断发展的8-10岁时期
0-3岁(脑神经细胞不断增多)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本能”
0-3岁是大脑“信息传递回路”形成之前的阶段。虽然父母们想培养孩子专注力,但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强行进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早期教育是不合适的。孩子如果感兴趣、学得很开心,倒也还算说得过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徒增这个时期孩子大脑的负担而已。
与之相比,在孩子脑细胞不断增多的3岁之前,更应该多去重视锻炼脑细胞所拥有的三种“本能”,即“生存本能”“求知本能”和“交友本能”。
专注力的起点是“感兴趣”“觉得有趣”“喜欢”“感动”等各种情绪。让孩子能够直率地表现出这些情绪,才是育儿的核心。这样做可以激活大脑本能,让孩子喜爱周围的人,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的能力。
首先,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让孩子从“生存本能”发展出“想得到爱”“想得到认同”的情绪。
其次,这个时期,孩子专心去做的事情,或者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只要没有危险,就不要插手,直到孩子自己放弃为止。
最后,孩子与妈妈或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边享受竞争的乐趣,一边挑战新事物,可以锻炼“求知本能”和“交友本能”。
注重培养“传达情绪的大脑”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培养“传达情绪的大脑”。
一方面,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也要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情绪,借此来培养自己与孩子共情的能力。
如果大脑没有共情的能力,那么,妈妈不论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孩子都感受不到妈妈的努力。此外,在孩子玩耍、学习、运动的时候,他们跟小伙伴和朋友们共同参与这一行为,是培养专注力的一大要素。如果孩子不具备“传达情绪的大脑”,这一行为将很难实现。因此,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提高孩子“同时开火”的能力,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谓“同时开火”是大脑内部信息传递的一种机制。
大脑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不是单向的,而是具有双向传递的性质。
信息由外界进入人体后,一旦被贴上“这个很有趣”“我很感兴趣”等积极标签,这个信息就会像“同时开火”一般,瞬间被传递到周围的细胞。我们把“细胞之间共享信息、统一思想的机制”称为“同时开火”。
“同时开火”也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比如说,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看到有人悲叹时,你会因为感受到对方的悲伤而流泪。这就是大脑的“同时开火”在起作用,这其实跟“以心传心”是一致的。
你之所以能感受到对方的悲伤,是因为你接收到了对方的表情、泪水、动作、言语等信息之后,你的大脑中也运行了与对方大脑动态中枢核心相同的机制。
“传达情绪的大脑”就是可以“同时开火”的大脑。
孩子3岁之前,能培养他/她“同时开火”能力的人只有妈妈。
孩子非常爱妈妈。“爱”的程度越高,“同时开火”越容易实现。
妈妈要把自己想说“那个不行,这个不行”的冲动压制下去,温柔地盯着孩子并抚摸孩子的身体,满怀爱意地跟孩子对话:“是那样的,对吧?”“哇,宝宝好厉害啊!”“宝宝刚才是不是很开心?”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同时开火”能力的第一步。
4-7岁(脑神经细胞发生“间拔现象”)
培养孩子发挥才能的专注力资质
4-7岁是大脑“间拔”不需要的神经细胞,培养孩子大脑“信息传递回路”基础的重要时期。
神经细胞的“间拔”现象,是为了让“信息传递回路的机能”更容易发展。如果保留不需要的神经细胞,那么,大脑的神经细胞网就不能充分扩展。因此,大脑必须筛选出“需要保留的细胞”和“需要舍弃的细胞”。
这一时期相当于“大脑的基础构建”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父母要重点培养孩子发挥才能和能力的资质。
孩子发挥才能和能力的资质也会影响孩子提高专注力的资质。因此,在孩子4-7岁时,着手培养这一资质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接下来将要面临的“信息传递回路的机能”能否顺利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一时期孩子是如何度过的。7岁以后,孩子的“自主性”将成为一个大的发展主题,因此,这一阶段也是为下一阶段孩子的发展做铺垫。
大脑神经细胞的机能随着遵循“统一/一贯性本能”的环境而变化。有鉴于此,妈妈要做的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培养那些可以提高孩子脑细胞机能的好习惯。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育儿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千万不要去要求孩子“要那样做,要这样做”。3岁之前,妈妈要求孩子“要这样做”还不是什么问题,一旦过了4岁,育儿的模式就得转而重视孩子“自己做事”的意愿了。
父母越是望子成龙,越是会急于告诉孩子“要那么做,要这么做”“那样不利,这样有利”。但是这样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丧失自主性,做事只考虑得失。
孩子心中无法产生“我要自己做!”的决心,并认为“我会有所损失,所以还是不做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这样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养成。
那些能够让专注力高度集中的奥运参赛选手,很多没有受到过父母“要这样做,要那样做”的要求。孩子的自主性从小就受到重视的话,长大后的脑力水平也会比较高。
注意改掉“坏习惯”
身处绩效主义社会,即便孩子的自主性不受重视,他们也会慢慢长大。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养成凡事以得失来判断、思考和行动的习惯,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有点损失也没关系”的思维。
这时,改掉“坏习惯”,有意识地吸收那些有益于大脑的“好习惯”很重要。这一点是这一时期育儿的第二个关键点。
哪些细胞会被保留,哪些细胞会被淘汰,完全取决于间拔时期“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环境”。
我会在第三章详细介绍那些需要大家重视的习惯。“好习惯”能够不断拓展人的才能,培养人的专注力高度集中的资质。
如果从4-7岁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仅靠这一点,孩子就应该能成长得很好。
这一时期,负责育儿的核心是妈妈。妈妈不要以“教授”的方式来进行,而要以“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共育方式来进行。要抱着“作为父母,自己也要变优秀”这样的信念,重视自己的这种情绪和态度,把“共同成长”作为努力的目标。这是提高孩子专注力资质的最重要的秘诀。
8-10岁(信息传递回路的机能不断发展)
培养孩子“主动做”的意愿
这一时期,“间拔”已经完成,脑神经细胞的树状突起不断发展,大脑的信息传递回路迅速进化。
孩子的大脑内部神经网络不断扩展,逐渐接近成人的大脑。这一时期,父母必须要改变同孩子的相处方式。要牢记:像“要那样做,要这样做”这样的话是这一时期的禁忌。
孩子过了7岁之后,大脑追求“独立完成的喜悦”这一报偿性神经系统变得异常活跃。在“想自己做”这一“自我本能”的驱使下,“自己决定的事情要自己完成”的自主性开始产生萌芽,并在8-10岁时迅速发展。
孩子在婴儿时期也会有“想自己做”的愿望,后来这个愿望逐渐升级为“想自己做成”的愿望而进入“自主性”的完成期。
“我本来就想做来着”是大脑的拒绝反应
可是,现实情况却往往如此:孩子进入这个年龄阶段之后,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父母的指示或命令,“你要好好学习”“你必须这么做”等要求开始变多。
其中,“你要好好学习!”绝对是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虽然这句话本质上是父母为了帮助孩子而说的,可是在孩子“想自己做”的“自我本能”逐渐增强的时期,这些话反而让孩子很反感。
当父母说“你去学习啊”,孩子顶嘴说“我本来就想做来着”,可是父母一直等,孩子就是不行动,这种情况想必大家不陌生吧。
这种情况下,孩子因为父母先于自己说了这句话,所以很反感,处在一种没有干劲的状态。“自己决定的事情要自己完成”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就这样被无视了,大脑因此感到愤怒,“我本来就想做来着”是大脑表现出的一种拒绝反应。
要想让孩子的大脑产生“要不要做做看”的愿望,还要让大脑体会到“我独立做了”的成就感,就不能用指示或命令的方式,要多下功夫思考督促孩子的方式。这是这一时期育儿的一个关键点。
父母要凝练“好的会话”
“会话”的秘诀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去做”。
比如,父母可以这么说:“你可以这样做和那样做,你想怎么做?”“妈妈这样做比较顺,不过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就能回答怎么做。
父母可以简单地提示孩子应该怎么做,也可以让孩子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核心是让孩子自己决定“我要这样做”!
通过凝练这样的会话,孩子的大脑就能顺利发育,专注力的资质也能得到培养。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女孩对指示和命令的反感倾向要甚于男孩。
作为生育子女、守护生命的女性,她们的自主性萌芽产生得比男性更早,也更加强烈、坚定。因此,她们非常厌恶别人要求自己“那样做”“这样做”。养育女孩的父母要特别注意,多去尊重女孩,不要总是以要求的口吻。
总之,孩子过了7岁之后,要多去倾听孩子的意见。若不如此,孩子的自主性就得不到发展。
当父母跟孩子说“别跟我讲那些歪理,赶紧做!”“好啦,你赶紧做!”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独立去做的愿望,结果不仅无法提高专注力,而且还丧失了完成事情的能力。
你让孩子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做的话,过了10岁之后,孩子的能力就得不到拓展。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要把专注力放在提高孩子“独立做事”与“做成事情”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