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毛姆

大众也不喜欢他最后一个剧本《谢佩》里的旨训,虽然第一幕很逗趣。这部剧再度表现了这样的主题:社会对于任 何不能与它共持相同卑鄙价值观念的人必定施以报复。自《一个体面的男人》以来,他曾经作过各种尝试,现在却又 回到原点。

这两部告别剧坛的作品都未能轰动。毛姆决定放弃戏剧, 一方面他觉得戏院经理和观众们的品鉴力低下狭隘,限制了 自己的发挥;另一方面,他希望今后能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不用去讨好别人。

在出版了短篇集《啊,国王》以后,毛姆出了一本《堂·弗 尔南多》,写的是他最喜爱的西班牙。毛姆将对西班牙深深的爱恋和对它的神秘的无限向往全部写进书里,他不触及政治,也避免作任何的评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书尽是散漫之谈,因为作者对西班牙这类题材有些力不从心。

《堂·弗尔南多》并无创新之处,除了力求吸引读者外,并 未体现出真正的主题。

毛姆尽管写得生动,旁征博引,却未能赢得最高学术界 的认可。一位批评家对这本书讽刺道:简言之,除了在故事中的诚实、敏锐、动人以外, 毛姆先生并不够格充任文学批评家……他对艺术的完 美视而不见,因此他的判定几乎全无价值。我认为他 误解了大部分的作家……他列举的事实并不常是可以 信任的,而他引证的权威又杂乱无章。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仍不失为一部可读而资料丰富的 书,至少就它的美味可口而言,应该也算得上是杰作了。大 获成功从来不是毫无理由的。

毛姆的作品给人一种没有时限的感觉。如今他已属于文 学,不属于生活。他曾说他很享受写作,却从不曾觉得享受 过生活。

自《堂·弗尔南多》以后,毛姆总是一副已经退隐了的 神态。在朋友的提议下,他又去了西印度群岛和圭亚那等地 游历。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毛姆还去了位于圭亚那的恶魔岛,这个殖民地是法国惩治罪犯的地方。岛上的总督招待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还派了两个杀人犯照顾他。他每天观看刽子手在场地练习,把一段和脖子一样粗的香蕉茎放在断头 台上。

毛姆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罪犯,特别是杀人犯,通过了 解,**他们犯罪的往往都是微小的金钱方面的动机。恶魔 岛之行为他提供了许多别处没有的小说题材。

1936 年 5 月,毛姆前往伦敦,他 21 岁的女儿丽莎将同 一位瑞士驻英国公使的儿子文森特·帕拉维西尼结婚。7 月, 在庄严而隆重的婚礼现场,毛姆亲手把女儿交给了文森特。 文森特有着“伦敦最好看的男人之一”的称呼,连毛姆都 觉得他是极俊美的青年,但西莉并不特别喜欢他,只觉得 他马马虎虎还算过得去。而女儿丽莎也遗传了母亲的美貌, 娇小而迷人,这对神采飞扬的新郎和新娘被伦敦报界称为“金童玉女”。 毛姆送了女儿女婿一所泰晤士河附近的宅子和一大笔股份,西莉的礼物则是发挥她的天赋,帮这对新人装潢新居。 毛姆非常满意两人的结合,美中不足的是要和西莉见面。他 坐在西莉旁边,一言不发,并拒绝同她一块儿拍照,他一直 对她怀着恶意,认为她没有好好教育丽莎。

他告诉朋友说:“丽莎从来不知道该如何照顾自己,或 以任何方式使自己生活得更好,这都是她母亲的错,西莉除 了社会地位之外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她一向都是个势利鬼,只会教导女儿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便是抓住一段好婚姻。”话虽如此,但毛姆自身就很势利,而且他从来没有设法填补丽莎教育上的空缺。

1937 年,《戏院》一书问世。这部小说流畅有趣,后来 还被改编成剧本。这本小说看不出是时局转变时期的作品。 毛姆始终是生活在法国境内,对于世情的变化仍是十分清楚 的,他后来分析法国崩溃的原因,见解相当精辟。

这年的 10 月,丽莎传来喜讯,说她生了个男孩。当了 外祖父的毛姆迫不及待地赶去英国瞧他。

在写给侄女的信中,毛姆也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丽莎 觉得自己生了个儿子好了不起呢 ! 她要叫他尼古拉斯·萨默 塞特。”“他的脸红红的,一脸生气的样子,我猜他不是很赞 美这个世界。”

1938 年,毛姆首次来到印度。他描写印度的方式和从 前描述在马来西亚和南太平洋上英国人的方式不同,毛姆把 这种新颖留给了《刀锋》。

毛姆对英国人在印度的种族歧视和地方偏见感到愤怒。 有一次他和一位英国低级官吏的太太一起喝茶,那位太太对 他说:“你知道,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是不会和印度当地人 接触的,尽量会与他们保持距离。”毛姆马上对面前的这位 女士心生鄙夷,他觉得这样的女人,在英国最多是个给人修 指甲的。

在印度,最令他着迷的不是英国统治下的风土人情,而是印度本土那些精神上特立独行的圣哲与禁欲的苦行者。印度的贤人们能够超脱欲念,这引起了毛姆的深思。毛姆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念而求诸别人,这并不是他否定自己,而 是他深知作为一介凡人永远无法达到与世疏离的境界。对于 灵魂的轮回转世的说法,毛姆也心向往之。

1938 年,毛姆的《总结》出版,这部书将毛姆对灵魂 和生命的一般思想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总结》大部分是自 传性的,深思而平静,他思索成功与失败,以富含意义的事 情来叙述它们,并提出一些明智的忠告。他坚信,好的散文 就像一个有教养的人所说的话,他并不夸耀,可是我们感觉 得出,他对自己曾经的努力求进且达到事业的巅峰有某种程 度的满足。他知道自己并未让批评家满意,可是金钱却补偿 了他。

《总结》中透出一种崇高的谦逊,不矫揉造作,浮动着 毛姆的聪明智慧。在书的末尾,毛姆论述了人生意义的问题, 他说:“快乐不是最终的答复,由于我生性使然,我从人生 的痛苦中感受到的比从快乐中感受到的要多。”除了大众的 欣赏,《总结》还获得了最严厉的批评家的赞赏。

《总结》墨迹未干,毛姆已经开始撰写《圣诞节》,写的 是全世界的政治情形,这可以算是新的尝试。从文学观点来 看,《圣诞节》也许不该出版,然而它虽然没有起到实际的警示目的,但却是合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