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之作

1878 年,哈代的小说《还乡》发表,这是哈代创作中 期的重要成果。《还乡》发生的场景是埃敦荒原,人物是荒 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 影。男主人公克林·姚伯出生在埃敦荒原一个富裕的家庭, 后来成为巴黎一位事业有成的生意人。出于对故乡的眷恋, 他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因此他毅然 离开巴黎,返回故乡。在家乡,他结识了美丽的姑娘游苔莎。 游苔莎出生于一个繁华的海滨城市,由于父母双亡而不得不投靠生活在埃敦荒原上的外公。

在书的开始,哈代这样描述埃敦荒原:天色是灰白的,地上又铺了一种最幽暗的灌莽, 所以天地交接的界线分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对衬之 下,那片荒原看起来,就好像是夜的前驱,还没到正 式入夜的时候,就走上夜的岗位了;因为大地上夜色 已经很浓了,长空里却分明还是白昼……狂风暴雨几 乎还没踪影,它已经改头换面,预先显出一副阴沉面 目;三更半夜,没有月光,它更加深咫尺难辨的昏暗, 因而使人害怕发抖。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游苔莎渴望冒险,厌倦平淡,她不 愿意逆来顺受,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过心目中“文明浪 漫”的生活。在她看来,埃敦荒原从太古以来就“披着那身 陈旧的黄褐色外衣,一件自然而一成不变的独特长袍”。而 以克林·姚伯的母亲为代表的荒原人恪守传统,这些都和游 苔莎的天性形成了激烈的冲突。

游苔莎因而追求从巴黎返乡的克林·姚伯,她希望克 林·姚伯能带她到巴黎。尽管遭到克林·姚伯母亲的强烈反 对,游苔莎最终还是与克林·姚伯结合了。这是一个错位的 相识,一个想离开,一个想回来,他们都是还乡,却各有各的方向。因为生活目标的不同,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次冲突之后,游苔莎与旧情人离家出走,却双双跌入了湍急的水流不幸遇难,上演了一出爱情悲剧。 哈代的写作态度严谨,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从来没有爽约脱稿的事情发生过。有一件事可以充分显示他的敬业精 神和做人态度。1880 年,哈代偕同爱玛赴诺曼底小住,每 天到海滨去游泳,回到英国以后,又马不停蹄地到剑桥去旅 行。由于长期的游泳消耗了体力,再加上旅途的劳顿,当他 们返回伦敦时,哈代终因体力不支而病倒了。在他去诺曼底 前就已经答应为一份杂志撰写《一个淡泊的女人》,虽在病中, 他仍以口述,叫爱玛为他笔录,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的 5 月,才全部完成。

1881 年,哈代夫妇迁到温伯恩居住。1882 年,由《远 离尘嚣》改写成的剧本先后在利物浦和伦敦上演,受到热烈 的欢迎。4 月,哈代去参加了达尔文的葬礼。这年秋,哈代 的《塔上二人》出版。之后,他再次到巴黎去,并去凡尔赛 研究卢浮宫的绘画。

1883 年,哈代从温伯恩迁回多切斯特。他在多切斯特 郊外的马克斯门买下了一块地准备建造房屋,当年年底开始 动工。这座新居,是哈代设计的,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才全部 落成。

1884 年,哈代开始创作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并商定 为麦克米伦的杂志写连载长篇小说《林地居民》。1885 年年初,哈代夫妇正式搬进马克斯门寓所。这是一座高大雄伟的楼房,四周遍植松树。每日清晨,太阳一出来就照到这座高耸的楼房,真是一幅美丽到极点的画面。 哈代夫妇住进这栋新居以后,就尽量地切断和多塞特的亲戚之间的关系。哈代绝不和亲戚们搅和在一起,他们出外 访客,只是去拜访上流社会人士。虽然哈代跟爱玛在对待亲 戚的方式上达成了一致,但是两人之间也并没有什么联系。 因此哈代感到双重的孤立,他放弃了一种生活,却发现另一 种生活也不美好。即使两人一同上教堂,也只是一种虚假。 哈代的早期经验使他认为任何最高的力量都不会重视任何形 式的人类生活,而爱玛却说:“许多事情都显示一种看不到 的大仁大爱的力量指导着我的道路。”哈代见到爱玛纯真的 魅力消失转变为粗鄙的中年妇人,于是他就对她不理不睬, 径自去研究哲学。

哈代的著作《还乡》《林地居民》都显示他想把书中人 物放在一种哲学的架构里,但是他的人生问题仍然没有办法 解决。他以后的小说虽然仍然保持英国南部的风味,但是缺 少了他早期著作中人物的感情。这些小说都明显地要说明宇 宙根本不顾男人和女人的这种理论。他不再把造成他永远忧 郁的事实写进他的小说里。他从青少年时到现在所遭遇的许 多事情都太令他痛苦,穷困的打击、对宗教失去信仰、幻灭 的婚姻等。

1886 年,哈代重要的小说之一《卡斯特桥市长》出版,这是哈代唯一一部不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亨查德原来是一名捆草工,一次醉酒后,他失去了理智,叫嚷着结婚真是他的不幸。他还嚷着要把妻子苏珊和两岁的女儿 伊丽莎白卖掉。一个水手用五基尼的价格买走了苏珊和伊丽 莎白。亨查德酒醒后后悔不已,在此后的 21 年里,他滴酒 不沾。

20 年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亨查德当上了卡斯 特桥市的市长,经营着粮食和干草的买卖,十分富有。他的 妻子和女儿也回到了他身边。不久后苏珊就去世了,临死前 留下一封信。在信中,苏珊告诉亨查德,真正的伊丽莎白在 很久以前就死去了,而现在的这个伊丽莎白是水手的女儿。 亨查德虽然决定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却不经意间总是对她 不满。

亨查德打算和认识已久的女友结婚。这期间,亨查德和 他的合伙人唐纳德闹翻了,两人最终一拍两散。在粮食收获 的季节,亨查德因为轻率地买入和卖出,很快破产了。他失 去了所有的财产,甚至把金表也拿去卖了还债,最后成了唐 纳德手下的一个捆草工。此时女友也抛弃了他,嫁给了亨查 德的竞争对手唐纳德。亨查德以前卖妻的丑事也被人揭发了, 破产和羞辱使他陷入难堪的境地。灰心的亨查德无颜再见伊 丽莎白,去了乡下,不久后就在孤独中去世了。他立了个奇 怪的遗嘱:不要把死讯告诉伊丽莎白,不要别人送葬,不用 把他埋在教会墓地……伊丽莎白小心地生活着,她明白幸福只是生活这出悲剧里短小的插曲。

《卡斯特桥市长》既体现了哈代创作一贯的风格,又独 创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这一年,哈代还拜访了布朗宁和王尔德,这对他有着非 同寻常的意义。

1887 年 3 月,哈代前往意大利旅行,然后再赴法国巴黎, 在 4 月间返回伦敦,参加英国皇家学院的年餐会。这一年, 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林地居民》出版。8 月,他回到马克 斯门寓所。

哈代的情绪经过长期的压抑以后,那些形成于他生命中 的许多事情开始又进入他的记事本里。他自己的社会阶层意 识的挣扎以及更深一层的霍维斯的悲剧,所有埋葬在他心里 的旧事都逐渐上涌。他还想到自己没有爱的婚姻生活,在 7 月 9 日写下:“爱因相近而生,但因接触而死。”

1890 年,哈代完成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德伯 家的苔丝》。5 月,哈代在伦敦忙着交际应酬,经常到博物 馆去欣赏名画,参加宴会,并访友叙旧。不久后,他的岳父 拉文纳先生病故,爱玛回去奔丧,哈代因杂务缠身没有跟她 一起去。

1891 年,《贵妇人群像》及《德伯家的苔丝》出版。自《远 离尘嚣》深获好评以后,哈代恢复了写作的信心,他决心大 胆地继续创作下去。由于哈代的人生观一向是悲观的,他决心要把现实社会的悲剧予以无情的描述,唯有大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这样的作品才有价值、有意义。基于此一信念,才有《德伯家的苔丝》的诞生。

《德伯家的苔丝》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

善良淳朴的农家姑娘苔丝为了改变家人窘迫不堪的生 活,在家人的劝说下去攀附有钱的亲戚德伯家族。其实德伯 家的姓氏是用高价买来的,所以他们和苔丝根本没“亲戚” 关系。德伯家的少爷亚雷为苔丝的美貌所吸引,便恳求母亲 留苔丝在他家干活。

一天晚上,苔丝和其她女工一块到邻村去参加舞会。舞 会结束时,亚雷把苔丝带到森林里并奸污了她。自此之后, 亚雷把她打扮得雍容华贵,但是苔丝不想做亚雷的玩物,她 带着肉体和心灵的创伤回到家,却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几 个月以后,孩子出世,但不久便夭折了。

苔丝为了开始新的生活,便到南方的一家牛奶厂工作。 牛奶厂的辛苦劳作使苔丝渐渐忘却的旧日的伤痛,她心情开 始好了起来。这时,有个年轻人闯进了她心中,他叫安吉 尔·克莱,是牧师的儿子。在相处中,两人都喜欢上了对方。 不久后,安吉尔向苔丝求婚了,这使苔丝陷入了矛盾和痛苦 中。她爱安吉尔,安吉尔是她苦难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她不 愿失去他;但她又不能欺骗安吉尔,对他隐瞒自己以往的经 历。因为太渴望幸福,苔丝暂时隐瞒了她的往事。

在新婚之夜,安吉尔神情严肃,他请求苔丝宽恕他以前和一个女人厮混的事。苔丝也鼓足勇气,讲了她和亚雷的事。

但是安吉尔无法接受这一打击,第二天,他只身去了巴西,苔丝回了娘家。 苔丝再也没有希望了,生活又越来越艰难。父亲死了,母亲因付不出房租被赶到大街上,带了四五个弟妹到处流浪, 最后只好在路边搭个帐篷避风雨。苔丝辛苦地工作着,以求 全家能吃饱穿暖。苔丝曾给安吉尔写过信,但都如石沉大海, 杳无音讯。

安吉尔在巴西吃了很多苦,也成熟了很多,他意识到自 己这样对待苔丝是不公正的。他还爱着苔丝,于是他赶回英 国寻找苔丝。但是已经太晚了,在苔丝最困难的时候,亚雷 帮助了她,他的条件就是让苔丝跟他同居……苔丝恨透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亚雷,在绝望中,她亲手 杀死了他。

苔丝在将要启动的火车上找到了安吉尔,两人一起走上 了逃亡之路……五天后,苔丝平静地走上了绞刑架。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 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 质朴、仁爱、坚韧和容忍。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 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 社会道德挑战。

1893 年,因罹患风湿症而卧病在床的老哈代病逝。哈 代悲痛万分。1894 年,哈代的短篇小说《人生小讽刺》出版。

这一年,哈代的好友斯蒂芬病逝,哈代为之哀悼不已。

1895 年,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无名的裘德》出版,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 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自幼父母双亡,虽然贫困孤苦,但 他却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一心想考上大学。他先是在乡村 面包店里做伙计,后在石匠当学徒。在劳作之余,裘德好学 深思、刻苦自修,却因与乡村姑娘阿拉贝娜发生了关系而被 迫结婚,他的大学梦也随之破灭。裘德和阿拉贝娜思想及性 格的差异在结婚后暴露了出来,最终,阿拉贝娜留下一封信 后,和父母移民澳大利亚。

平静下来的裘德重新鼓起了斗志。不久,他遇到了聪明 美丽的表妹苏。苏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具有独立的思想 和人格,而且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为了爱情,他们敢于 挑战世俗与教会,并开始同居。周围人知道他们的情况后都 对他们心生鄙夷,两人只得不停搬家。裘德壮志未酬,更不 幸的是他们的孩子因故而亡。遭此剧变,苏认为这是命运对 她和裘德所犯罪行的惩罚,她于是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 了深爱的裘德;而裘德自此终日纵酒,郁郁成疾,不久就含 恨而终。

哈代在小说中,没有琐碎的谈情说爱,他以诚实的态度, 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无名的裘德》比《德伯家的苔 丝》激起了更大的愤怒和抨击。批评者说书中男女主人公都 已结婚,却都离弃其配偶、同居并生儿育女,但作者却对他们抱有同情心。韦克菲尔德的主教宣称他已将该书扔进火炉,并要求图书公司停止发行此书。《无名的裘德》受到的攻击使哈代深感厌恶,从此决心不再写小说,转而以全部精力写 诗。在这一年内,《德伯家的苔丝》德、法、意、俄等文字 的译本纷纷出版,俄文本得到托尔斯泰的赞许。

1896 年,哈代曾前往莎士比亚的故居访问。他还特地 到滑铁卢的战场去凭吊当年拿破仑的战败遗迹,作为他撰写《列王》的参考。

1897 年,由《德伯家的苔丝》改写成的剧本在美国上 演获得成功。在类似于自传小说的《意中人》中,哈代把他 现在所活动的上流社会中的人物,按照实际情形写了进去。

《意中人》非常像《伊莎贝塔的手》,小说的长度被拖到近乎 荒谬的程度,最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印成书之后,也同样使评 论家大感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