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家团聚

从1882年到1888年的七年间,是吉卜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在驻印度的英国人中生活和工作,使他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并使他形成了对事物的态度,为他提供了许多写作的素材。

这位联合服务学院的知识分子,在英国受到的教育教会了他人道主义、大世界主义,但是后来他逐渐变得狭隘,推崇种族歧视和殖民扩张,这与他这段时间在印度的生活不无关系。不是说印度社会的观念落后、缺乏教养,而是在英国驻印度的军官之间,这些思想才是正统的、主旋律的。

当然,驻印度的英国军官社会也有很多吸引吉卜林的特点,比如勤勉奋发、尽职尽责、临危决断,以及强烈的团队精神。最后一点可能是最吸引吉卜林的了。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寻求团体的支持,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吉卜林性格的中心。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可能是他这七年在印度的关系,而不是因为他一个人被送到“孤寂之屋”造成的。

1857年的密拉特事件以后,驻印度的英国军官更是非常团结。而印度社会自身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首先奴隶制度被废止了,妻子殉夫的习俗也被禁止了……

到19世纪中叶,驻印度的英国人已经认为他们天生要比围绕在他们四周的任何种族来得优越。但是,任何在印度有地位的英国人,在英国本土却不为人知。在英国本土的英国人对统治印度的政府经常遭遇的问题一概不知,而且也没有兴趣。

长此以往,驻印度的英国人在道德上和情感上都和祖国产生了裂痕,他们逐渐变成一个自觉意识很强、寻求内部认同的团体。他们自己有自己的俗语、习惯,以及极强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吉卜林在这种社会里度过了他重要的七年——直到23岁,不可避免的,这个社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使他的心智变得狭隘了。

在孟买上岸的时候,吉卜林发现他很自然地说出了自己以为已经忘记了的印度语。吉卜林继续前往拉合尔,他的父母在那里已经住了七年。约翰在1875年被调到拉合尔担任博物馆的馆长,同时还负责按照孟买艺术学校的规模,在拉合尔成立一所艺术学校。

按照驻印度的英国人严格的阶层划分来看,约翰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夫妇却进入了较高层的社交圈子。约翰和艾丽斯两个人偶尔也给在拉合尔发行范围最广的报纸投稿。1876年,拉合尔总督委托约翰设计华丽的旗帜,供各独立王子们谒见女王时使用。因此,约翰的名字就被记录到帝国主义的殖民史里面去了。

艾丽斯用笔名发表了一些诗,赢得了拉合尔这位爱好华丽装饰和文学的总督的赞誉。加上约翰在设计旗帜上的突出表现,他们得到了一定数目的奖金和一枚银质奖章。

等吉卜林到拉合尔的时候,总督已经卸任,新来的总督并没有他的前任那么喜爱艺术和艺术界人士,因此约翰和艾丽斯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吉卜林一家人还是为团聚而大感快慰,尤其是第二年翠丝也回到了印度,一家人更是快乐无比,因此艾丽斯戏称“一家四口终于合在一起了”。

一家四口快乐地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稳固的情感基地,使得吉卜林可以展开他的工作。吉卜林得到了他父母的鼓励和称赞,翠丝也偶尔写一些文章。约翰似乎比任何人都了解当地的艺术,他对所遇到的任何方面的事物都有极大的好奇心。儿子的文章,艾丽斯可以说每篇都读,时时加以赞扬,并偶尔加以修改。

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吉卜林当然很快乐,而且在18岁的时候就有正式工作,并像父亲那样拥有一间办公室和一个仆人,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但是父母对他的管理也有些严格,约翰总是觉得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他的儿子,而吉卜林则感到一股窒息般的压迫。

吉卜林与父亲

根据吉卜林的部分著作,我们可以推断,艾丽斯希望她的儿子永远不要长大。在他的故事里,母亲都不停地要插手她们儿子的爱情,直到最后按自己的想法发展时,才觉得松一口气。事实上,艾丽斯经常注意着吉卜林,甚至不让他随着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