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

伯特兰出狱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当年他写《数学原理》时是靠从祖母那继承过来的钱生活,虽不算太富裕,但也过得去,可是近几年下来,也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战争使伯特兰完全改变了,他不再是一个纯学术的人,有时他也写一些通俗的文章赖以谋生。1916年他出版了《社会重建的原理》。

出狱以后的伯特兰,在哲学园地里只能独自前进。已经将近50岁的他,和艾丽斯尚未正式办妥离婚手续,在感情上又依赖着奥托琳。这些,使他烦闷不已。

1918年年底,他又来到卡辛顿农庄,在那里获得了宁静。奥托琳比以前更活跃,更为光艳照人,农庄里除了一些艺术家、作家以及一些和平主义分子外,更吸引了许多希望在政界崭露头角的人物。伯特兰总是周旋于这些人之间,喜欢讨论学术性的问题,使她有些不满。

1919年1月,伯特兰又回到伦敦。3月间他和剑桥同事李特伍在路华斯500米外的地方租下了一个农庄,那里背山面海,风景极美,是消暑的好去处。伯特兰喜欢乡村生活,也欣赏惊涛拍岸、海鸥翱翔,傍晚时看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的绮丽景色。

在这段时间,伯特兰对桃拉·布莱克产生了兴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早在1916年,伯特兰的学生桃乐赛·伦姬安排了一次两天的徒步旅行,一共是四个人。除了桃乐赛和伯特兰以外,还有桃拉和一位法国青年尼可。就这样,在旅行中,伯特兰认识了桃拉。

那一年的夏天,桃拉成了路华斯农庄的常客,渐而成为他的情人。

愉快的夏季过去,伯特兰又回到他和艾伦合住的公寓。桃拉则前往巴黎研究17、18世纪时法国自由思想的开端。

1919年的圣诞节,伯特兰和桃拉在海牙会面。这一次他是特意去看韦根斯坦的。伯特兰十分器重这位年轻人,认为韦根斯坦热情、有深度。伯特兰说他具有一种除了摩尔以外无人可以比拟的纯洁。1914年大战爆发后,热爱祖国的韦根斯坦成为奥国的军官,起先他和伯特兰仍有书信往返,后来战况愈来愈激烈,也就失去了联络,直到1919年2月,才知道他是被俘而不是阵亡。他告诉伯特兰说,他在战壕里写了一本书,原稿没有遗失,希望伯特兰能对他的著作提一点意见。

伯特兰收到韦根斯坦寄来的稿件(后来以《逻辑哲学论文》为名出版)后,认为必须当面讨论才能充分了解书的内容,而见面的地点最好是一个中立国家,于是他们选择了荷兰的海牙。

伯特兰在海牙停留了一星期之久,两人逐行讨论。当时桃拉也从巴黎前往海牙,伯特兰和韦根斯坦研究《逻辑哲学论文》时,她就到图书馆去消磨时间。

早在伯特兰赴海牙以前,剑桥三一学院的教授们联名申请,要求当局聘请伯特兰返校执教,他们强调并不介意伯特兰在战时的政治态度,以及校董会的决定是对是错,他们的动机很单纯。由于签名人数占绝大多数,校董会难以拒绝,所以决定重聘伯特兰返校执教,自1920年7月1日起,担任逻辑与数学原理讲座,任期五年,并由校方供给膳宿。

李特伍把这个消息通知了伯特兰,使他陷入沉思。剑桥的情况已非昔比,他和奥托琳之间的事情,如果被人知道,固然对他极端不利,尤其他和桃拉的关系如果公开,工作一定不保,究竟如何自处,令他困扰万分。于是他写了封信给奥托琳,告诉她,他要尽快地和桃拉共同生活,生育子女。不过有些外在的因素困扰着他,那就是桃拉的家人,以及剑桥方面的态度。他在信中称赞桃拉的机智、仁慈、勇敢、聪明等优点,希望奥托琳能喜欢她。最后他强调,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他和奥托琳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