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你和同事真的在竞争吗?
在第一节中,我们讲到和领导沟通的方法,这一节我们来聊一聊如何与同事沟通相处。
相信每个经历职场的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同事到底是敌是友?很多人说“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头”,这话有一定道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部门,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干到最后,往往只有一两人能得到晋升,其他人都要“靠边站”,这当然是一种竞争关系。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换一个角度,在现代职场,有哪个职位能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几个人能只靠自己成交一笔生意呢?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每个人都是‘有限理性’,分工合作可以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大部分公司中,一个简单的小项目,都要通过领导开会,同事们分工执行,一起得到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合作关系。所以,对于同事之间的关系,我们始终要带着一种辩证的态度。
一、同事的意义:让不同“角色”实现更好的团队合作
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同事带来的竞争压力。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琳达·多尔提出,人们在向她寻求帮助时,经常抱怨职场的压力。她原以为这种压力是来自老板或领导,可事实上,人们的职场压力更多来自同事。因为同事之间的距离更近,可比性更强,家庭背景、职位、薪酬、能力都可以成为比较的对象,这在无形中带来了许多压力。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回到职场本身。职场是生产和交换价值的地方。团队,是由一群各不相同的人,为了实现共同价值而组合起来的集体。如果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角色”,给同事带来专业、专注的感觉,让人觉得,一起共事能做出更多成果,得到更大的利益,那么他就是一个优秀的同事。这样一个价值共创者,才更符合团队和职场的需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团队角色呢?英国剑桥大学的“团队角色理论之父”梅雷迪思·贝尔根据职场团队成员的行为,将团队成员划分为九种不同的角色。
(1)创新型角色:有创造力,善于出谋划策,善于用非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
(2)资源调查型角色:外向,善于争取外部资源,和外部机构进行沟通。
(3)协调型角色:像团队的领导者一样,专注于其他成员的目标,推进团队的整体进度。
(4)塑形型角色:有活力的行动派,可以在项目面对困难时,重新评估订立方向,推动项目发展。
(5)监督型或评估型角色:能够站在幕后做出客观的观察分析。
(6)合作型角色:拥有很好的合作精神,营造良好氛围,能为团队注入和谐感。
(7)执行型角色:值得依靠的高效组织者,根据领导者的要求快速执行。
(8)完成型角色:能够一丝不苟地按照项目细节要求来完成工作。
(9)专家型角色:站在专业角度,为团队贡献专业技术性知识。
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不是唯一的,角色也并非单一的。举例来说,一个提供技术的专家,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创新者,为团队构思许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团队角色理论,也从团队分工的角度回答了我们和同事的竞争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我们觉得同事们在某个方面的竞争很激烈,给大家带来压力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方面或某一个方向。如果能够转换思维,根据团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许能实现更好的合作。
二、与同事沟通的基本思维
也许你会感到疑惑,既然同事之间要共创价值,非友非敌,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沟通呢?
? 融入:在融入的基础上寻求伙伴
所谓融入,不单单是工作层面的分工协作,还包括团队氛围和文化的融入。有的互联网公司,其文化氛围是开明、开放的,鼓励员工自由地发表想法,和同事充分交流。处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那就应该多和同事们交流思想,去开发推动一些新项目;也可以幽默一些,制造一些欢声笑语,活跃工作的气氛,让人际关系更紧密。别人遇到困难时,如果不复杂,不妨伸手帮助一下;别人遇到尴尬的事,替他保密,给他一个台阶下,多做一些顺水推舟的好事……这样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工作环境。
同样的,有的体制内单位气氛比较严肃,领导更喜欢大家能够认真严谨,这个时候我们最好是多倾听、少说话,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和同事分工、落实领导意见、推动执行上。对其他人保持基本的友好态度,对一些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应该更谨慎一些。因为体制内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人员流动很少,如果产生一些问题,其影响力、修复的难度会更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能保守一些,先去了解其他人,再考虑自己的沟通策略。
? 筛选: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
寻求伙伴,意味着我们要对身边的人进行选择。一方面是选择认知思维。简单来说这就类似找对象,要选择个性跟我们相适应的合作者。比如有的人生性散漫,不习惯尽善尽美地去完成细致的工作,更喜欢去发挥创意、开脑洞;有的人就比较严谨,善于把杂乱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们需要找那些认知思维相近,能力分工互补的人,作为工作中的“伙伴”,这样会更容易把工作干成。比如某个人是资源调查型的角色,善于争取到外部的资源,那么他最好和有执行力的同事合作,尽快行动起来,才能将那些争取到的资源用好。
另一方面是选择能力水平。经典电视剧《士兵突击》里有一句名言:“想到”与“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做到”。一个人野心大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够把自己的野心一步步实现。那么,一群特长互补且水平突出的同事聚在一起,就更有可能实现这些想法。
当我们在合作中认真地进行合作与选择时,往往也就能判断到底哪些同事能与我们共创价值。当我们想要在职场进步时,这些同事就是极好的助力。
三、如何应对“问题同事”?
职场中有跟我们合拍、共创价值的同事,自然也有与我们关系一般,甚至给我们拆台、捣乱的同事。即使我们是抱着友好合作的态度与人相处,但每个人的经历、想法不同,在职场中单纯竞争的想法还是比较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调整心态,形成一套应对那些“问题同事”的办法。在这里,我们介绍几个针对不同类型同事的沟通思路。
? 巧妙拒绝颐指气使的同事
很多人都碰到过类似情况。平常关系一般的同事,笑着脸来求助:“我手头有急事,帮我处理处理这个文件吧,花不了多少时间的。”但只要我们不小心答应了,就会发现接下了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但如果直接拒绝呢,又会显得生硬,面子上过不去。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谈条件。找各种各样的条件跟对方“交换”。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我可以帮助你,但是我手头也有个任务,可能你得帮我做完,我才有时间帮你。”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不用直接拒绝同事,还暗地里表达了一句潜台词:请我帮忙是有代价的,不会让你白得好处。对于那些想要占便宜的同事,碰到一两次这种情况,也就知道我们不好欺负,自然知难而退。
? 用“装傻”应对八卦的同事
在一个团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就像一个“小喇叭”,四处打听别人的私人信息,又四处散播这些信息。今天说哪个同事出去相亲了,明天说哪个管理层和别人闹矛盾了。当然,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些信息是挺有意思,挺吸引人的。但是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即使只是抱着听听而已的想法,也很容易被流言蜚语“误伤”。所以当碰到这类同事,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装傻”,装作自己没听懂,不感兴趣,更不会去传播,这样会在无形中给自己省去很多麻烦、误会。
? 坚决远离搞“小圈子”的同事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熟悉的人,有相互认可的合作者。但是有的人竞争意识过强,会把自己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垄断资源,排斥其他人,甚至对抗领导。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选择远离。因为小圈子一方面会阻碍我们发展人脉,另一方面它很可能触犯领导的利益,所以注定不会长久。如果我们想实现更多价值,最好远离小圈子,构建更大的人脉网。
好了,说到这里,本节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这一节,我们讲到如何理解职场中的同事关系。同事可以是我们共创价值的伙伴,不能用单纯的朋友或敌人来区分。为了促进这种关系,与同事沟通时应该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同时注意应对那些颐指气使的、爱八卦的和搞小圈子的同事。
下一节,我们将介绍,如何寻找团队外部的合作者,收集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