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你能掌控一场聚会吗?
2017年12月,一张关于乌镇互联网大会的照片传遍了网络。照片的内容是一个聚会,参与者有腾讯的马化腾、京东的刘强东、小米的雷军等十几位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创始人。有网友评论戏称:“这是一场‘价值万亿’的聚会。”多少巨大的商业合作,就在这一个饭局敲定了。
其实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乌镇互联网大会的“饭局”,已经举办了很多届。在生活中,许多机会也是在非正式的聚会中出现的。可是对许多人来说,生活中或许经常出门聚会,但要在聚会中主动结交人脉、发现机会还是很有难度的。那么作为聚会的参加者,应该如何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呢?
一、聚会的心态:寻求价值,积极表现
许多人对聚会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聚会一定要有趣、好玩。如果在聚会中感到无聊,很多人就会掏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短视频,等到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再参与进来。
事实上,对一个聚会来说,“好玩”只是次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我们想一想,带着“有趣”思维去进行一场非娱乐聚会,很容易给别人带来两个不好的印象。一是“你很随意”。在一场聚会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你表现得太过放松,似乎对聚会没有做任何准备。二是“我不重要”。如果和你聚会的人很重要,你就不会这么轻松随意,任何行为都由着自己,或只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和别人客套两句。在这样的错误思维下,人们很难达到设想的社交目的。
其实我们想想就会发现:现代社会,聚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将人们聚在一起,不仅仅是共度一段时光,更是互通信息、相互了解、探索相处方式的过程。掌控聚会,需要的不是多么有魅力的形象、多么高的职位或多么丰厚的财产,而是细腻的心思、巧妙的融入,以及不断尝试的耐心。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一般来说,参加聚会有三个步骤。
? 积极表现
坦率地讲,很多时候我们参加聚会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部门的要求、朋友的邀请,碍于领导的面子或是朋友感情才去的。但是不管我们为什么去,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让聚会带来社交意义上的价值。所以应该尽量做一些准备。比如提前整理打扮一下,男性让自己看起来精神、清爽,女性可以化一些淡妆。
到了聚会现场,要注意适当地融入,主动与别人寒暄。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我跟别人没有多少话题可聊,尤其是陌生人,交流起来觉得很尴尬。可对沟通高手来说,他们并不会觉得没有话讲,因为他们的话题不是临时找的,而是自己事先准备的。他们一般会由浅入深地准备3—5个让人感兴趣的、能发表意见的话题,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问答。
比如下面这几个。
问:你做什么工作?
答:我是一个程序员,工作内容是让大家用手机和电脑的时候更方便快捷,好有更多时间和朋友们聚会!
问: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答:我喜欢长跑,它能调节心情,让我们精神更好,保持良好的形象!你们有兴趣吗?
问:你是哪里人?
答:我是XX地方人,如果大家去我们那儿玩,我可以推荐几个好玩、人又不多的景点……
相信你也发现了,聚会的气氛虽然很放松,但其本质还是一种社交。因此,我们在沟通中最好带上一些价值,对各种常见的话题保持好奇心,对不同的人和观点保持开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和他人分享。这样就能表现出正面积极的形象,在别人看来,你会是一个很不错的沟通对象。
? 适当包装
许多人之所以反感社交聚会,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人们在社交中总会显得很“假”,很多人都端着,生硬地说一些礼节性的话,或者吹嘘自己,以此显得很“高大上”。
事实上,这是许多人对社交的误解。所谓的“假”,说得简单一点儿,就是包装自己。比如某个男同事,大家平时都知道他是个神经大条、行事粗糙的人,可是在团建活动中,面对其他部门的女孩,他却显得很绅士,彬彬有礼;或者某个领导,在私下里对下属很刻薄,到了饭桌上却突然显得温和起来,还向大家敬酒,请下属多多支持他的工作,把自己包装得很随和。
包装自己这种行为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包装,给自己虚构出不存在的人设,这当然会惹人反感。聪明的沟通者,从来都是在“真”的基础上包装自己。什么意思呢?就是突出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
例如某个神经大条的人,在聚会中可以凸显自己的大方豪爽,主动地带动大家唱歌、玩游戏;某个平常严苛的领导,可以发挥自己的观察力,给下属一些中肯的建议。也就是说,在聚会中包装自己,应该放大自己原来就有的性格特质。只有这样,认识我们的人才会觉得合理,被我们吸引而来的人会觉得收获了价值。否则的话,就会给人表里不一,“假”的感觉。
? 主动社交
很多人其实也想在聚会中认识新朋友,但是苦于不知如何开口。如果你做到了我们前面说的两点,相信我,你就已经成为那种会让别人觉得“有兴趣”的人。因为和你相处会让对方感到舒适,同时你自身也展现出了许多价值。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主动链接我们想要结识的人。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找“链接点”,也就是我们与别人的共同点。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霍尔的“社会距离”理论,那些具有更多相同点的人,他们的“社会距离”是更近的,内心也会自然而然亲近一些。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喜欢通过老乡会、同学会社交,实际上就是利用共同点跟别人做链接。
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在跟人沟通的过程中,尽量多找一些共同点,可以是工作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兴趣爱好上的、思维上的,只要善于引导和挖掘,多少是能找出一些共同点的,这就足够形成链接,为进一步的社交做准备了。
以上就是我们社交聚会的基本心态以及一些基本步骤。下面我们说说,不同社交场景的一些注意事项。
二、不同社交场景的注意事项
? 同学聚会
同学聚会的特点,是聚会的成员都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很多共同点,沟通起来不会冷场。但也会存在问题——大部分人都想表达,都想说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想法,容易演化成相互攀比、炫耀,让其他同学感到落差,这样一来,社交也就变味了,起不到那种相互促进、提供价值的作用了。
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的一项沟通技能:引导话题。比如我们参加某次聚会,酒过三巡,大家也重新熟悉了,也不端着了,有人开始有意无意地打听一些隐私:“你现在什么级别啊?”“你现在收入多少啊?”这时候有的人喝了点儿酒,加上一些面子观念,就开始胡乱吹嘘:“我现在一年几十万啊!”当然有些不服气的同学就会反驳:“就你那公司,怎么可能有几十万,充其量‘二十’出头!”这个时候话赶话,很容易就会发生冲突。
所以我们要注意,如果话题出现失控的苗头,就要开始引导话题了。怎么引导呢?比较合适的方法,叫作“忆苦思甜”。我们可以说:“那么多钱可不少了!想当年上学的时候,买个零食、玩个游戏都要掂量掂量呢,现在大家可都‘阔’起来了!”
我们以回忆的方式,及时引导话题,其实也是在提醒同学们,几十年同学不易,大家要记得当年,不要为一点儿口角影响感情。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感情加强和同学的联系,挖掘新的价值。
? 工作应酬
工作中的应酬,可能是规矩最多,也最让人反感的一种社交方式。但是现实地说,许多应酬确实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呢?一方面要聚焦主题。既然是工作上的应酬,那么聚会中的话题,还是应该以工作内容为主。举例来说,我们参加完某次会议,在合作方的邀请下一起吃一顿晚饭,那么在饭桌上的话题,还是应该延续会议上的内容。可以是对会议内容的延伸,也可以去探讨一些会议上没涉及的细节,这样才会给人连贯自然的感受。如果因为觉得这是一场聚会而天马行空地聊天,反而会让人感觉不专业。
另一方面,要善于“略过”不擅长、不喜欢的场合。在工作应酬的时候,可能有些我们不擅长的环节,比如喝酒,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行动,去“忽视”这些内容。例如给喝酒的领导同事倒酒、夹菜、送他们回家等等。也就是说,即使自己不擅长,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职场沟通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尽量地掌握主动权。
? 朋友聚会
在朋友聚会的环境中,每个人其实是比较熟悉的,整个氛围都很放松,大家也都有话题可聊。但是这类聚会也有一个问题,容易演变成家长里短的“茶话会”。就像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聊着聊着就变成谁家孩子结婚了,谁家又生孩子了,谁又离婚了云云,这类话题确实非常无趣,尤其一些年轻人,会感觉特别乏味。
那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避免那些固定套路和套话,去挖掘一些新话题、新形式。比如有的人,绝大部分和朋友的聚会都在吃饭,那就可以换个形式,调整聚会内容:组织一次郊游,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徒步;或者进行一次露营,寻找专门的营地去搭帐篷、做饭。如果平常都是朋友之间聚会,还可以带上家人,带上其他更多的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朋友之间已经有了足够的信任,彼此也非常熟悉,这时候就应该创造一些新鲜感、新形式,让新成员加入,给社交生活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让人更投入、更开心;也可以给沟通带来更多场景,让彼此交流更多,关系更紧密,很多新的价值也就蕴含其中了。
本节我们说到,现代意义上的聚会其目标一般是获取社交价值,而“有趣”“开心”这些情绪上的价值是次要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学会在聚会中积极表现,适当包装自己,主动链接他人;在不同的聚会场景中,以不同的沟通方式与别人增进感情,挖掘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