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十四课 交朋友的奥秘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爱因斯坦
相比家人和爱人,我们与朋友之间的相处时间要少很多,但这并不代表朋友不重要。因为圈子决定格局,与我们同行的人会造就我们的社会环境,会改变我们的思想三观,甚至会影响我们一生的成败。
纵观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因为错信同窗庞涓,被施以膑刑,终身残疾;明代才子唐伯虎因为交友不慎,被牵连进重大的科考舞弊案中,并从此失去走仕途的资格。
就连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也说:“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而我们会交到怎样的朋友,是由我们自身决定的。
你是谁,便会遇到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这便是同类吸引力法则。当你处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认知范围时,你吸引来的便是同一领域或同一认知层次的人。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中便处处体现着这一定律。乔峰、段誉、虚竹皆是讲义气之人,在生死关头也不会放弃朋友,所以他们成了朋友;四大恶人虽然各有故事,但同样做着伤害别人的事情,所以他们总是同行。还有慕容复,很多人都会觉得慕容复很傻,段誉的身后是大理国,乔峰的身后有辽国,虚竹的身后有西夏,相比慕容复时不时想要拉拢的乌合之众,这三人对他的复国大业更有帮助,而他在分别得知他们的背景后,没有了结交之心。
其实,这便是同类吸引力法则,因为慕容复和段誉等人不是同类人,所以他们很难成为朋友。认知不同的人就算强融进一个圈子,也会格外别扭,更不要说成为交心的朋友了。所以,想要交到优秀的朋友,我们需要把自己变为优秀的人。同时,在交朋友的路上也要避开这两个误区。
? 误区一:所认识的优秀之人都是朋友
大部分人都趋向于和更优秀的人成为朋友,优秀的人亦然。但是,认识优秀的人并不代表就成了对方的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都是基于信任和对等这两大原则的。
信任来自深层次的交往,大家对彼此的人品、背景等都有足够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很多看似来自不同环境的人也能成为朋友;对等则是大家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都相差不大,站在同一个层面,自然更容易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所说的话,交流起来也更容易走心。
信任需要时间的加持,对等需要自己的努力,单单是认识优秀的人并不能满足这两大原则。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取得和比我们厉害的人对话的机会,因为他们也在寻找与自己三观实力相对等的人。而且,当大家不是站在同一维度时,会在无意识中成为“索取者”和“被索取者”,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成为“被索取者”。
? 误区二:谈得来,便是朋友
有时候,我们会和某个人聊得很好,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和对方很合拍,也可能是对方在降维社交。
那要如何判断对方是真的和我们合得来,还是只是在向下兼容呢?我们可以注意两个点:第一点,对方对你的处境很理解,对你的观点也很尊重,交谈时让你觉得很舒服;第二点,当你想和对方进一步交往时,却发现对方和你之间总是像隔着什么。
那你们之间便不是因为有缘而想法相似,而是对方在降维社交。这样的社交同样是不平等的,主动权亦掌握在对方的手中,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对方决定了你们“友谊”的亲密程度和进展速度,你只能跟着对方的节奏被动接受。甚至于,在对方需要你的时候,你们是朋友,在你需要对方的时候,你们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所以,真正有用的“朋友圈”来自同一个层次。而想要提升自己的“朋友圈”,就要先提升自己。
对朋友真诚的人才能交到真诚的朋友
《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自古以来,对朋友最高的评价便是真诚。一个不真诚的人很难遇到真正的朋友,而真诚的朋友很容易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TED(1)曾有一场关于“什么是幸福”的演讲,它告诉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
很多人都觉得让自己变得富有是重要的生活目标,还有的人觉得名和权也是重要的生活目标,于是人们也朝这些方向努力着。可这些真的会让我们拥有幸福感吗?哈佛大学开展了一次超长的研究项目,研究人员用了75年的时间,对724位男性进行跟踪记录,分别记下他们的工作、生活、健康等。这些被试者处于两个极端,一群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一群是生活困顿的波士顿男孩。随着研究的进展,他们也分别进入社会的不同领域,有人从社会的底层走向最高层,有人恰恰相反,还有人患上了精神分裂……
而通过询问和记载,最终发现,对人际关系满意度越高的人越开心、健康、长寿。
据研究,糟糕的人际关系会引发人的一些疾病,比如心脏病、关节炎等,甚至还会伤害到大脑,让大脑加快退化,出现记忆力衰退等情况。也就是说,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当然,这里所指的人际关系包括家人、朋友、团体等,虽然没有特指朋友,但朋友也有着这样的“功效”。
从刘备、关羽、张飞的生死之交,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莫不透着“真诚”二字。一个总是会辜负朋友的人,最终会和朋友越走越远,正所谓“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真诚待人,也许会被“坏朋友”利用,但时间最终会筛选出合适的人选。
那怎么样才算是对朋友真诚呢?交朋友伊始,是朋友对我们的考察期,也是我们对朋友的考察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不必全盘抛出自己所有的事情,也不必所有的话都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因为真诚不是“傻白甜”,但在相处中依然要坚守两个原则。
? 守信用
一个守信用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认真对待,这样的人自然也更容易获得真诚的友谊。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明帝时期的秀才张劭,为了朋友范式的来年之约,会提前养鸡酿酒等待;而范式为了按时赴约,竟会自刎以鬼魂行走千里之外,只为不在朋友面前失信。
就像宋代文学家戴表元《昨日行》中所言:“种树莫种垂杨枝,结交莫结轻薄儿。杨枝不耐秋风吹,轻薄易结还易离。”一个守信用的人不管是做事还是说话,都会给人留下可靠的印象。和这样的人相处,内心可安定,有事也可托付。
? 有底线
一个有底线的人是令人放心的人,至少不用担心其伤害自己。而且,有底线的人不会因为外在的变化而改变对朋友的态度,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他都会抱以同样的态度。甚至在朋友因为顺境而内心轻飘时,有底线的人还会“当头一棒”,让其清醒,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与这样的人在一开始的相处中,也许对方不够热情,相处也不够舒适,但相处久了就会发现,这样的人才是真诚的,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变化而改变对你的态度,更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听便不说一个朋友该说的话。
同样,唯有有底线的人才能交到有底线的朋友。因为三观相投才更能理解对方,才不会把对方的坚持看作一种缺点。
不要担心有原则、有底线会让自己错失朋友,原则和底线并不代表不真诚。相反,必要时拒绝做一个老好人,并且准备好带着原则和底线的真诚,会让我们在交朋友的初期更快察觉出适合做朋友的人。
如冯骥才所说——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三个维度,赶走心中的“羞涩鬼”
尽管吸引力法则可以让我们吸引到相似的人,但若我们因为羞怯不敢与人交往,那别人便无法了解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正如“茶壶里煮饺子”。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羞怯的人往往是一个矛盾体,他们一面把自己看得过重,总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别人的视线中,自己一不小心便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另一面,他们又把自己看得过低,觉得别人会不屑与自己交往,总觉得自己主动社交会遭遇拒绝。
关于这一心理,我们只要做到以下三点便可以轻松解决。
? 看“轻”他人,不在意负面评价
网上有一句霸气十足的话:“我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喜欢。”
虽然这种比喻会让人忍不住莞尔一笑,但不得不说是十分有道理的。有时候我们无法迈开交朋友的第一步,便是被别人可能会有的“讨厌”吓住了。
我们并不必听取所有的评价。虽然与人相处,完全忽略别人的看法并不可取,但我们也必须有选择地听取他人对自己有价值的评价。
比如带有明显恶意的负面评价,我们自然是不用放在心里的,还有不能感同身受的负面评价、一叶障目的负面评价,等等,我们也不必在意。
千人千面,我们不能堵住别人的嘴,但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嘴”局限我们的行为。
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坚定自我,把他人看“轻”一些,对有的言论一笑而过,不要被心理暗示下的语言力量打败。这样,我们才能迈出交友的第一步。
? 展示自我,不用追求完美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聚光灯效应”:人们总觉得别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事实上,大家更关注的是自己。
提出这个名词的心理学家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在当时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要求参加实验的人穿上印有过气明星的短袖,然后走进有五个人的房间,之后再分别询问谁注意到了这件事。被试者认为房间里的五个人都注意到了,觉得自己很糗,而其他五个人的回答是,他们几乎没有注意到被试者穿的短袖上是什么图案。相比于关注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更关注自己。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时刻保持完美。
而且,朋友之间的相处虽与恋人间的相处不同,但都需要我们做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交到更合拍的朋友。
? 设置情景,练习模拟对话
每次在网络上看到说话一套又一套的人,大家会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口才,这样就不会害怕与人相处。其实想要破除这一点,我们倒是可以下一点儿笨功夫:给自己设定角色,进行不同的模拟对话。
比如遇到感兴趣的人,我们想要和其做朋友应该怎么说;遇到不喜欢的人,又应该如何拒绝对方想要和你做朋友的意向。
我们可以写下多种表达方式,然后反复练习,直至熟练。如此,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惯性行为,做到“嘴比脑子快”,条件反射般说出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高我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设置的情景模拟越具体,信心越足。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不再需要提前“排练”也可以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对交朋友这件事也更游刃有余。
在交朋友这条路上,我们或许踩过坑,一个不好的朋友给我们留下了颇深的阴影;或许也感受到与合拍的朋友相处的快乐,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分离,乃至疏远。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阻止我们交朋友的理由。
人生路道阻且长,有三观契合的朋友同行亦是人生一大幸事。
(1) TED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