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明确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我真的好累啊,心力交瘁,快撑不住了。”来访者小晨如是说。

小晨在一家大型游戏公司上班,工作很忙,忙到没时间恋爱、交友。毫不夸张地说,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导致他很少有放松的时候。

每天熬夜到两三点,白天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继续去做自己提不起兴趣的工作,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方案,出不完的差,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只想瘫在家里,朋友们也都渐行渐远。

尽管小晨尝试过缩短睡眠时间以及同时完成多件事来提高工作效率,可工作与生活依然处于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

小晨的情况并不罕见。美国研究者曾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参与者认为,因为忙于工作,他们没有时间留给自己或者陪伴家人。

精神病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也表示:“忙碌成了一种新的流行病。”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是受工作影响?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到底如何界定?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拒绝情绪转移:别做“踢猫”的那个人

有一位男士在公司被领导训斥了一顿,怒气冲冲地回到家后,对着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就是一顿臭骂。孩子心里窝火,对着脚边呼呼大睡的猫踹了一脚。受惊的猫逃到街上,差点撞上一辆卡车,卡车司机避让时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它指的是人的坏情绪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而我们会被工作影响心情进而影响生活,罪魁祸首也是“踢猫效应”。

当我们在工作中受到来自领导、客户的挑剔或者批评时,假若无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就会将这份情绪带到生活中,而身边的亲人、朋友、宠物甚至路人,都会成为我们的“出气筒”。

虽然我们明知这些比我们弱的人和事物不该承受这份怒火,事情过后也会因此更加自责,但是依旧难以控制自己。

这也是我们难以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个原因。

明确工作的意义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反驳:重心放在工作上难道不好吗?工作本来就比闲着有价值啊!

的确,工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更是对自我能力的认可与满足。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既能高效率地工作,又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入工作即一切的误区。

作家布里吉德·舒尔特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让自己持续忙碌,一部分原因是如今的工作环境鼓励人们成为“工作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不断工作才能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责任心;甚至还有一部分比较空闲的人会假装自己很忙碌,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自己比他人闲,就会被指责不合群或者工作懈怠。

布里吉德·舒尔特还发现,相较于男性,女性从小被教育要考虑他人的需求,因此更难做到理直气壮地享受休闲时光。

身边有位女性朋友就是个例子,生完孩子后,不等产假休完,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归职场。问她为什么,她的答案是,闲着让她焦虑。

每当傍晚看到下班回家的人们,她都会责备自己:“大家都在工作,只有你毫无产出。”

很多人都和这位朋友一样,没有理解工作真正的意义,对闲着有深深的误解,无论什么时候,好像“没有工作”都能成为自己被负面评价的原因。

工作本身并没有不对,但只为工作而工作,就未免太可悲了。

我们工作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更理想,这也是工作最质朴的意义。一旦遗忘了这一点,人们就会被工作束缚,生活也会陷入僵化的状态,而这正是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第二个原因。

你的时间真的规划好了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工作忙,是因为时间不够用,所以才会把休息时间用于工作。

这恰恰是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第三个原因。工作生活失衡,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时间管理不够完善。

前面我们提到的来访者小晨,为了“节约时间”曾经尝试过同时完成多件事,比如写策划书的时候暂停下来罗列演示文稿(PPT)提纲。

看似把碎片化时间都用来工作,实际上,每中断一次再开始都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集中注意力,导致有效工作时间大打折扣,这也是明明忙个不停,却还是没有一点放松的时间的原因。

我们再来回想一下,你在处理工作时停下来看短视频或者和别人吐槽几句,你觉得自己在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但是工作仍然处于待处理状态。你停下来的时间越久,焦虑感越重,因为你知道还有未处理的工作等着自己,于是只能将原本的休息时间用来继续工作。

所以,想要达到“工作—生活”平衡的状态,务必规划好时间,良好的时间管理能提高的不仅仅是工作效率,还有我们的工作质量,不至于让我们陷入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恶性循环。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具体方法

既然找到了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解决的办法。以下三点也许可以帮助你摆脱过度劳累的状态,平衡工作与生活。

? 明确目标,节约时间

日本医生吉田穗波,生了5个孩子,但这并不影响她顺利从哈佛毕业。

在她的著作《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中,她提到自己的成功,主要在于高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所谓“时间”即今日要完成的工作与准备留给自己多久的休息时间。

比如你今日既要给客户写一篇文案,又要完成领导给你的安排,那么你就要规划好时间,什么事情是要先做的,什么事情可以暂时往后排一排,每件事情大概多久能完成。

要注意的是,在规划中,一定要尽可能减少碎片化时间,保留大段时间用于处理工作,这样也可以避免因休息与工作来回切换导致的时间浪费。

? 7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养一个习惯,你觉得需要多久?21天?3个月?还是1年?

答案是:7天。

是不是觉得不太可能?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养不成习惯,是因为下意识认为这件事很难。

比如说尝试把休闲活动也加入行程安排中,周一健身1小时,周四和朋友聚会,周末陪父母吃饭……你下意识回绝:“这根本不可能,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我不能保证做到。”

当你试图将一件事形成习惯时,找到你真正抗拒的那个点非常重要。你需要明确了解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你的行动。这个点可能是懒惰,即你对于付出努力或行动的抵触感。另一方面,这个点也可能是客观问题,即存在某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障碍或困难,使得你暂时无法采取行动。

首先,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抵触点是懒惰,意味着你需要战胜自己的惰性并培养积极的行动力。这需要一些自我激励和时间管理的技巧。比如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制订具体的计划和行动步骤,以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同时,也可以寻找激励自己的方法,例如奖励自己或与他人分享你的目标。

另一方面,如果你发现抵触点是客观问题,那么你需要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克服这些障碍。关键是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不是将其作为无法克服的障碍看待。

总之,要形成一项习惯,需要识别并解决真正阻碍你行动的因素。无论是懒惰还是客观问题,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寻找解决方案,逐步克服抵触点,培养出坚持行动的习惯。记住,这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毅力,或许只需要7天,但最终会为你带来积极的变化。

? 高效率工作,更要高效率休息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有效地去休息,也就是说工作只放在工作时间,而不要一边休息,一边想着工作。

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博士久贺谷亮通过研究发现:人即使是在发呆的时候,大脑也还在高速地运转,同时消耗大量的能量。

在休息时想工作并不能解决你的工作问题,更不能提高你的工作能力,甚至让你在休息日也会身心俱疲。所以,让自己高质量地休息,才能更高效率地处理工作。

就像《奇葩说》辩手陈铭说的那样:“工作和生活要有明确的界限,工作的时候你可能痛苦一点,做的事没有那么喜欢,但是你要全情投入,才能为你后面喜欢的事情留有一定的空闲。”

别为了他人眼中的价值消解原本属于你的放松生活,大多数人都只注重结果而不是你辛苦的过程。拿回生活的控制权,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拥有更高的效率,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闲适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