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打开格局,放眼看世界景象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结局。”由此可见,格局,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格局带来的正面影响将让我们受益终身。

那么什么是格局呢?

简单来说,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眼界、精神等要素的内在布局。它体现在一个人所追求目标的高度、眼界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这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

作家李月亮讲过一个故事,李月亮有个表嫂,体形宽厚但是气量很小。有一天早上五点半,她给李月亮打电话,说自己和一个亲戚吵架了,对方还在朋友圈指桑骂槐地说她,给她气得一晚上没睡着,还让李月亮帮她想想怎么骂回去。

和那个亲戚的恩怨纠葛概括起来也不复杂,表嫂儿子升学宴,对方包的红包太小,她有点生气,后来对方生病她就没去看望。这下矛盾彻底升级,两人见面不是互不理睬就是“当面对质”,总归不能愉快收场。

李月亮听着表嫂的吐槽,也没听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感觉每个环节,其实都可以单方面停住,各自老老实实过自己的日子,但她俩偏偏都选择把一件小事复杂化,你争我斗整整一年。

李月亮劝表嫂算了吧,不要为了这点小事让自己的生活过不好。没想到表嫂却瞪大眼睛驳斥:“小事?你不知道,她那朋友圈,每个字在我心里都像鼓那么大!”紧接着又是一轮咬牙切齿的吐槽。

这件事让李月亮不无感慨:人啊,还真是格局决定命运,起码决定生活质量。明明可以一笑了之的事,非要拿一年的时间去争斗,去怨恼,多浪费生命啊,多影响心情啊。

格局,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许多人正是因为打不开自己的格局,反而被自己束缚。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影响着格局。

认知影响格局高低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很多时候,我们评估一件事情很容易受表面因素的影响,然后粗浅地对这件事情下定义。

格局决定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有多大,而我们的行为会受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

假如我们的认知水平很高的话,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全面透彻,生活也会越来越顺,相反,假如我们的认知水平极低,就会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固执己见。

举个例子,十五岁男孩刘学州寻亲的事,曾一度引发关注。

这个孩子从三个月大到十五岁,前后五次失去了家。经历了被亲父卖掉,养父母去世,患上抑郁症等不该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悲剧。哪怕他找到亲生父母,仍然被各自重新组建新家庭的他们拒之门外。

刘学州提出想和父母有一个家,不管买的也好租的也好,只要是和父母共有的,都行,都是他的家。但是这对父母却认为这是他在要挟他们,不仅在网上曝光他的“险恶用心”,还给他贴上“白眼狼”和“网络乞丐”的标签。

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以为自己被戏耍,被利用了同情心,没深究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就愤怒不已,纷纷指责刘学州,而经历反复被抛弃和网暴的刘学州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网友们直到真相大白后才知道,错的从来不是那个可怜的孩子,而是那对自私的父母。

是非对错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眼前的“真相”影响思考能力和情绪,做出错误的判断呢?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个人构念理论”,它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决策,都是基于过去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和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做出的。

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会在网上看到大大小小的类似事件,所以当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场景时,我们习惯用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

我们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事实上,我们议论的是别人的事,发泄的却是自己的情绪。

美国学者桑斯坦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茧房”,他认为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自己所构建的信息茧房中时,久而久之就会被自己的选择封闭,只能感受到自己选择的或者是想要感受到的领域,对该领域之外的东西逐渐失去接触的机会。

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也发现:“人们原本的选择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受众更倾向于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永远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折射。格局大的人,从来不会被外界左右,比起表面看到的,他们更愿意去深挖背后的真相。

而格局小的人,总是选择性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从而忽视了一些事实的真相,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被周围的人和事操控心情,左右情绪。

眼界决定格局大小

樊登曾经说过一句话:“眼界,是学习撑大的。”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加以引申:“格局,是眼界撑大的。”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男生单身很久了,朋友就介绍了一个同样单身的姑娘给他。朋友把社交软件上的联系方式一并给了这个男生后,男生点开姑娘的头像看了看,头像照片是姑娘的自拍,脖子上那条白金项链很是惹眼,这个男生直接拒绝了朋友的好意,理由是这样的:

“像这种连头像都要炫耀首饰的女孩,一般都很虚荣。喜欢在朋友圈里发九宫格自拍,晒这个晒那个。我不喜欢这种没见过世面又虚荣的女孩,跟我肯定合不来。”

男生的朋友听完这段满是嘲讽意味的话,只是平静地告诉他:“这项链是女生的外婆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自从她的外婆过世之后,她就再也没换过头像。”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眼界窄格局小的例子。

很多人在生活中总习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标准,来分析和判断他人,并以为对方也是这样。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其称为“投射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喜好、观点、情绪、判断等,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就是自己认知中的那样。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他找来一群被试,并在他们脸上画了一道疤痕,当被试对着镜子看到自己脸上的伤疤后,又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擦掉了伤疤。

接下来被试在大街上转了一圈,等回来后,他们纷纷反映自己总是被路人盯着脸看,而且路人的态度极差。

很明显,在这个实验中被试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

成语“疑邻盗斧”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只因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头,就觉得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小偷,但是最后却发现斧头根本没丢,这也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让我们像一只井底的青蛙,误以为自己看到的一角就是整个天空。

就像心理学家麦基所说:“你看见了什么,才会去拥抱什么,你拥抱了什么,最后才能成为什么。”

世上无难事,只要心胸宽

说到这里你应该发现了,格局说起来很大,实际上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交友、婚姻、学习等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格局。

同样是工作不顺利,有的人一蹶不振,不是埋怨老板就是埋怨同事,而有的人却能从中找到新的契机,再次翻身;同样因为某件事和朋友有分歧,有的人一笑了之,有的人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始终不能释怀,甚至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朋友;同样是为某件事努力奋斗,有的人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有的人却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一事无成。

当你打开格局后,会发现这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轻而易举就能解决。

再来讲个故事。

有三个人到工地来打工,他们一边砌墙一边聊天。第一个人说:“我真没用,我居然在砌墙。”第二个人说:“不,我们是在盖一幢大楼!”第三个人则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我们是在建造一座全新的城市。”多年以后,第一个人还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一名工程师,第三个人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故事虽然老套,但我们可以尝试分析这里面的道理:为什么三个人结局不一样呢?

答案依旧是格局不同。

很显然,第一个人否定自己的能力,看到面前的水泥砖瓦,就认为自己这辈子只能砌墙。第二个人较前者来说好一些,从一砖一瓦中看到的是自己建造一幢大楼的能力。而第三个人的眼光却从当下看到了整个城市建设,所以他走得更远。

那么,怎样才能像故事中的第三个人一样打开格局呢?这里有四点建议也许可以帮到你。

? 培养“破局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想攒钱,就节衣缩食地省钱,到头来还是口袋空空;你想减肥,就忍饥挨饿拼命节食,但还是不断复胖;你想做出业绩,每天加班加点地忙,最后还是比不过别人。这些问题像个死循环,让你明明付出很多却看不到回报。

作家马华兴在《思维破局》里写道:“只有没想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解锁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钥匙,就在思维。思维一变,就如同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边的行为会跟着变化,最终产生戏剧化的效果。”

所以,要想改变眼下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破局思维。

何为破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层次的问题,很难用这个层次的思考方式来解决,我们需要靠更高维的思维来“破局”。

通俗来说,破局指的是努力突破现有的局限,尝试站在更高的思维层面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你想攒钱,就不要只想着从鸡毛蒜皮中去省,而是在当下的基础上努力突破,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赚到更多的钱。

看清当下的困局,树立破局思维,凡事跳过眼下往远处想,见过更广阔的世界,和层次更高的人交流过,你就会明白眼下的问题或是成绩只组成了你前进路上很小的一部分。

? 读书

有句话说:“格局,就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

当你没办法走很远,见很多人时,想要增长见识最简单最高效的方法无疑就是阅读了。阅读的类型建议从国内外经典文学名著和心理学、社科书入手。

经典文学所提供的对人对世界的感悟以及哲理,对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不再那么执拗,不再执着于眼前的鸡零狗碎。

心理学书籍同样是科学而理性的,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提升自我认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建立科学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去解读他人的一言一行,也能帮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做出决策,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和做什么。

当你真正爱上读书时,就能不断拓宽自己的世界,自身的眼界和格局也就形成了。

? 旅行

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出去走一走,因为一个人见过的越多,他眼前的世界就越开阔。

就像那个被婚姻困了半生的五十六岁阿姨苏敏,原生家庭没有善待她,进入婚姻后夫妻关系也不和谐。生活看不到一丝希望,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偶然看到一位博主分享自己自驾游的经历后,苏敏才知道原来世界这么大,人还可以这样活。

2020年,她不理会丈夫的嘲讽和挖苦,开着汽车出发了。如今,苏敏走遍了中国,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美好、自由的生活,不仅思维开阔了,而且拥有了不一样的气度和人生格局。

她不再怨恨丈夫,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婚姻,她说:“一个人这样挑挑拣拣一辈子,费尽心思让另一个人不舒服,也挺可悲的。”自此过去的不如意通通放下,苏敏有了热烈追求自由生活的底气。

她想告诉所有被生活困住的人:“如果你真的不堪生活的压力,喘不过来气,你也可以借鉴我的这种方式,我指的并不是像我一样出来这么久在外面,而是你也可以用之前从未看到的角度去规划你的生活。”

想要拓宽视野,增长智慧,不妨出去走走,当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后,自然可以拥有更大的格局。

? 换个圈子

有心理学家提出人类的四大社交需求,即亲密依赖、社会融入、价值认同、建议指导。

满足这些不同社交需求的唯一方法,就是让我们的社交关系网更加多元化。

人是群居性动物,离不开社交。如果你很难在一个交友圈子里汲取到这四个社交需要,就意味着必须换一个更优秀的圈子了。

因为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混迹在什么样的交友圈,往往影响到你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举个例子,假如你身边的朋友整日抱怨自己工作不顺,遇事只会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你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响,把自己困在一个负能量的牢笼里。去接触更多优秀的人吧,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会让你成熟、成长,甚至成就你的格局。

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其实很简单,跳出自己一成不变的思维,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遇见更多的人,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