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假如您在下午稍晚些时分走出吐鲁番,向东朝着高昌信步而去,那么您就会发现,路北火焰山上的黄、红沙石突然通红通红地亮了起来。由于高温不断地给空气升温,从而使得赤红的山发出了火焰般的光,这就是此处令人产生火焰熊熊燃烧之感的原因。在一部久负盛名的中国小说中,这座“火焰山”也有许多戏份。这部小说的名字就是《西游记》,这条西游的路线就是唐僧玄奘经过丝绸之路赴印度取经时所走的。这位虔诚的取经者在美猴王的帮助下,借助一把充满魔力的扇子把这座山上的火焰控制在他能通过的程度。
在高昌前,如果您向北转入侧面的一个山谷,继续前行一段路之后就会抵达柏孜克里克的千佛洞。构成千佛洞的83个洞窟出现于5世纪到9世纪。它们也像莫高窟一样沿着一条河流而建,且位于高出河流大约70米的一片沙石崖上。千佛洞容纳的佛像并不算多,此处的特别之处在于彩色壁画,与莫高窟的壁画有的一比。然而,不同于莫高窟,这里的那些色彩丰富的壁画被严重地毁坏了。这种毁坏并非是因为自然的破坏力,而是人为的!确切地说,是近现代那些发现这片石洞的人,特别是德国的研究者阿尔贝特·戈伦威德勒和阿尔贝特·冯·勒柯克在1905年所为。这二位把最好的壁画,尤其是壁画中的头像,从石洞的墙壁上切割下来并带回柏林。在柏林,由于“二战”时的轰炸,其中许多被毁坏了。现在只剩下了极少一部分还保留在柏林的民俗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作为毁坏者的还有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所率领的英国远东考察队以及俄国、日本的所谓考察者。面对20世纪初叶的这些毁坏行为,当时正处在清王朝末期的软弱的中国无能为力。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里的壁画主题主要是人们所说的佛陀出生前的故事。常常是一尊大佛的画像,两侧为菩萨和罗汉,也就是佛陀的弟子作为陪伴。施主们的画像——有男有女——绝大部分都画在石洞入口处的墙上,从中可以对4世纪到13世纪生活在这一带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方式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了解。石洞里的文字有梵文、婆罗米文、维吾尔族文和中文。可以看出,丝绸之路衔接着不同的民族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