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语言
丝绸之路从中国横贯亚洲,直达欧洲,这条长达1万千米的贸易之路途经许许多多的民族和文化。谁如果现在在这条路上进行一次旅行的话,那他肯定会见识到许多讲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和宗教特点的人们。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世界的这种斑斓色彩和丰富的多样性将一如既往地明显可见。
早在古代时候就是如此。当丝绸之路打上从西方到东方的烙印时,它的起点是罗马帝国。与它相对应的从两河流域到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东方对手起初是帕提亚人(30)的帝国,后来是波斯人的萨珊王朝。继续向东就是巴克特里亚王国,属于粟特(31)民族和花剌子模的领域。在现在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以及继续向北的阿尔泰山脉,在不同的地区生活着不同的民族,如塞族(32)、月氏(33)和匈奴等。从南部则可以进入这个地区的藏族部落领地。古中华帝国构成了这条古老丝绸之路的东部终点,尽管这个中央帝国经常被分化并且被非汉人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譬如在北部,从1125年到1234年为通古斯的金代)控制。
在中国的盛唐(618—907)时期,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当时,在西方,最大的穆斯林帝国——倭马亚王朝(34)和阿拔斯王朝(35)——与东罗马帝国对峙着。这两个穆斯林王朝的统治者把他们的统治区从地中海不断地朝着中亚扩展。再向东,还有一股新的力量,即突厥人,他们从阿尔泰山脉出发,一直向西推进。中国的影响力也就扩展到塔里木盆地(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止。
从1200年到1350年,蒙古人成为最有实力的强权者。他们的帝国领域尽管划分在不同的可汗名下,可这个草原民族依然控制着大约190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规模远比现在的俄罗斯还要广阔。在整个西方国家,也许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以及塞尔柱帝国(36)和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突厥族人还能苟延残喘。
与这种民族多样性相对应的是多种多样的语言。中国人的汉语虽然早就表现为一种统一的书写文字,可它也是多种语言流通(与官话并存的有吴语、广州话、客家话、闽语、晋语、湘语和赣语等)。南线的丝绸之路上有汉藏语系,然后是分支众多的突厥语系(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土库曼语、土耳其语以及在阿塞拜疆一带的阿塞拜疆语等)(37),另外的一个则是伊朗语族(法尔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奥塞梯语、塔吉克语等)(38)。在相对而言比较小的高加索地区,人们可以看到,在亚美尼亚语、格鲁吉亚语以及阿塞拜疆语(土耳其-阿塞拜疆语)之外,还有40多种不同的语言。相反的是,从伊拉克到地中海,流通的却是鲜有方言的阿拉伯语。一言以蔽之:丝绸之路区域当属一个众多语言共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