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忘国之忧
公元前293 年,秦国大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韩国和魏国的联军,斩首24 万人,俘获魏国大将公孙喜。秦国趁此威胁楚国,派使臣下书给楚顷襄王,信中说,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诸侯讨伐楚国。楚顷襄王吓得心惊肉跳,忙聚群臣商议如何向秦国乞求和平。
在这一年里,屈原自长沙向沅水流域继续西行。他在滔滔江河湖泊上航行,在崇山峻岭间攀登,在莽莽原野里奔波。
但他时刻都在缅怀楚怀王,担心楚顷襄王,心系郢都,忧虑楚国。他幻想着楚顷襄王有朝一日能将自己召回朝中,接受其“美政”纲领,君臣一心,上下同德,共振荆楚。这样的话,楚国的江山社稷还是大有希望的。
公元前292 年,楚顷襄王为了讨好秦国,秦国也为了能再次利用楚国牟取暴利,两国达成一致,结成姻亲之好,楚国迎妇于秦国。听到这样的事情,屈原已经不像先前那样激动不平了。
按照楚国朝中君臣不思进取的一贯作风,比这再可耻的事情或许也做得出来。屈原的心已经冷到了极点,不管多大的冲击他都能经受得住了。不过,他的内心还是会隐隐作痛,因为忧国忧民的情思从未从他的心中抽离出去。
屈原登舟,逆沅水而上,到达枉渚暂驻。沅水自南而来,到了辰阳绕了一个弯,向东北经枉渚注入洞庭湖。枉渚一带,湾多滩多漩涡多,行船异常艰难,所以行进速度十分迟缓。
公元前291 年,秦将白起攻韩取宛,司马错攻魏取轵、攻韩取邓。宛之前属于楚国,后归于韩国。宛与邓都是冶铁中心,所以楚国和韩国都以铁兵器锋利而著称于世。
屈原自枉渚去辰阳,之后又到了溆浦,在溆浦居住了4年。在这期间,他曾经向北返回枉渚一次。
溆浦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地处沅水中游,溆水之滨,南与雪峰山相接。四境群山重叠,海拔700 多米,是一个十分荒僻的地方。山上林木遮天蔽日,野兽经常出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这里的人虽说谁也没有见过屈原,但这位忧国忧民的清官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人们对屈原十分敬重与爱戴,特意将他安顿在溆水河畔的一座小山上,还用山里的竹木和芭茅为他建起了三间茅草房。
这里虽然不能跟郢都的楚宫和屈原的橘园相比,但屈原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栖身之地,遮风避雨之所。不要看这茅草房十分不起眼,但却冬暖夏凉。
这里纯真、恬适、静谧,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山青得滴翠,树绿得冒油,花美得像新娘,树上的飞禽和林中的走兽像天使一般,溪水潺潺流淌。数不尽的清池深潭遍布山林,就像漫天的星斗一样。中秋明月,像姑娘那多情炽烈的眼睛。
屈原在这里生活得依然很有规律,他每日晨曦微露便起身,穿戴盥洗之后,就到茅屋后密林的草地上去舞剑,一招一式,一来一往,像当年一样不肯有丝毫懈怠。练着练着霞光染醉了山冈,灿烂的朝霞从密林枝叶的罅隙照进草地上。这里的空气清新,景致优美,环境幽雅。
屈原为人十分随和,他与渔民农夫交朋友,彼此亲如家人。人们都知道屈原博闻强识,是位无书不读、无所不知的博学君子,且曾为当朝一品高官,因而屈原所到之处,便有许多百姓相随。他们七言八语地询长问短,屈原耐心地逐一解答。凡听过屈原讲解的人,均有“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的感慨。
屈原的生活并不孤独,他来到溆水不久后,便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群,孩子们喊他“爷爷”,年轻人唤他“叔叔”“伯父”,同龄人则亲热地叫他“我的弟兄”。
屈原常随渔船扬帆江上,他常应邀到百姓家里做客,趁机了解民众的生活,嘘寒问暖。他吃百家饭,餐桌上常常摆放着张家送来的鱼,李家送来的虾,王家送来的蟹,赵家送来的米饭。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倘若没有诸侯纷争,没有强秦入侵,没有奸佞卖国,没有万民受饥饿寒冷之苦,屈原一定会心旷神怡,留下更多光辉灿烂的诗篇,健康长寿以至百岁。
然而,屈原此刻是在流亡途中,他的心时刻都在滴血,从来没有有过瞬息的安宁。个人的吉凶祸福与安危,屈原早已置之度外,他心中装的是楚国的万里江山和黎民百姓,惦念的是楚顷襄王和郢都,担心的是强秦与奸臣勾结,荆楚的锦绣河山不久将被强秦的铁蹄所践踏,人民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因而,这几乎能令人成仙得道的锦山秀水,却未能让屈原的心胸有多少松弛与欢悦。不过,屈原毕竟不是凡夫俗子,他有海洋一样宽阔的胸怀与度量,他总是居高临下地向前看,对楚国的未来始终没有绝望。他希望自己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气度与胆识,成为生活的强者,为楚国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和天下的统一顽强地生活着。
屈原痴情地幻想着楚顷襄王能够悔悟,召他进朝,共同商讨富国强兵的大计。有了这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屈原便不再沮丧,不再颓废。虽然他夜夜辗转难眠,顿顿不思饮食,体态消瘦,形容枯槁,但却依然精神矍铄,谈吐不俗,争辩起问题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不亚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