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留下千古佳话

新婚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在玉树生活了一些日子后,松赞干布因为公务繁多先行赶回了逻些。

在玉树多住了些时日的文成公主,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佳话。

通天河南岸有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名叫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的沟,它海拔三千七百米左右,沟深约十千米。这里山高谷深、古树成荫、碧水成瀑、野花烂漫,有着神奇迷人的自然风光。

文成公主途经此地时,就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她选择在此多住些日子,还让随行的工匠在沟里的石头上刻下佛经、佛像。

文成公主离开此地以后,当地佛教信徒在此继续刻凿佛经、佛像。如今,这样的石块有数以千万计。无论是在路边的大小石头上、山坡上的石岩峭壁上,还是在小河中光滑的石头上,大凡适宜刻字的地方几乎都被刻上了佛经、佛像。这些石刻有的躺在路边,有的浸润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绿草翠叶之间,它们共同构成了让人惊叹的佛教石刻文化景观。

今天的勒巴沟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艺术风格。从石刻岩画上的体态丰满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来看,勒巴沟岩画的创造就是从文成公主入藏时开始的。它象征着佛教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承,也见证了汉藏人们自古以来的团结友好。

为了纪念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到来,当地的人们还在勒巴沟口的石壁上刻了一个《文成公主礼佛图》。图中的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其右面刻有四个朝佛,第一个是手捧香炉、作下跪状的侍童,第二个是作献礼状的,头戴吐蕃塔式缠头、身着对襟小翻领胡服的藏王松赞干布,第三个是身着汉服,手持莲花的文成公主,第四个是身着胡服的侍童。

在这幅图中,主佛和松赞干布的造像均为藏式风格,而其他形象均为汉式造像风格。这种区别不仅说明石刻表现的是唐蕃联姻,而且还说明此画的形成时间要比一些将文成公主藏化的造像要早。

在勒巴沟岩画不远处的金沙江西岸,有一座叫作古素赛玛的小土塔。这座塔是人们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的。当时的人们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筑成了此塔。

勒巴沟西面数千米处,有一条叫作子琼沟的沟。近沟口处有一座古朴的土石塔,比古素赛玛要高大一些,当地人称之为公主塔。这座掩映在绿树之中的古佛塔,高十八米,塔底周长十四米,土筑石垒相间,共五层,呈覆钵式,也是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让人修建的。

在今玉树结古镇的巴塘河南二十多千米处,有一条奇峰突起、危崖高耸的山谷,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谷底流出,人们将其称为贝纳沟。沟口附近的山坡上遍布灌丛,虽不高大,却也苍翠秀丽。

相传,文成公主曾为自己能够平安地通过天然屏障巴颜喀拉山、亘古天堑通天河而高兴,自小信奉佛教的她以为这是佛祖帮助的结果。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谢意,她亲自率领工匠,在贝纳沟两侧的岩壁上刻下了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她还亲笔在佛像右侧的岩石壁上,用汉字楷体写了十六行颂词。

文成公主的这一行动,大大感动了巴颜喀拉山的山神和通天河中的龙王。第二天,当文成公主登上贝纳沟附近的山顶时,突然受到山神和龙王的热烈欢迎。山神砍来桦柏,编织成道道虹霓彩门,架在贝纳沟之上,他还清理山路,采来鲜花,把直通山下的道路铺成绿荫大道,并在道路两旁摆满金盆银鼎,率领千禽百兽夹道欢迎。

在山下,龙王搭篷设帐,杀牛宰羊,备酒供饮,迎候文成公主。席间,百名龙女轻歌曼舞,为文成公主助兴。

在沟口,当地的众僧侣和无数百姓跪立拜迎,就像迎接佛祖下凡一般。

文成公主走后,远近的僧侣和百姓,纷纷来到贝纳沟观看和膜拜公主留下的印记。很多人还依照公主的做法,在岩崖上凿刻佛像、佛经。久而久之,贝纳沟的大部分岩石和石头都被人们刻上了佛像、佛经。

在贝纳沟,文成公主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当地藏族百姓学会了驾牛开荒、耕耘播种、垒石砌墙、伐木盖房、纺纱织毯、凿石打磨等。

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在贝纳沟对面的山坡上,看到文成公主当年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在当地藏族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萨娘娘。

他们把公主遗留下来的物件当作珍贵的圣物,总会想尽办法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