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不朽功绩
调任江西庐陵知县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 年)底,三十八岁的王阳明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他接到吏部的文书,调任江西庐陵县任知县,结束了贬谪生涯。他乘船路过湖南江门崖时写了一首《过江门崖》。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是赴任一个七品县令,曾任六品职位的王阳明却是胸怀无尽的喜悦之情。
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在途中的王阳明感慨万千,他写下了《舟中除夕二首》。
第一首诗,王阳明看到路上的人们依照当地的风俗团圆过年,而自己和家人远隔千里,他便想念自己的老父亲,希望见到父亲,听父亲的训诫。
第二首诗,王阳明感叹世上不平之事太多,自己心里对隐居的生活有所向往。何况自己的仕途不顺,徒然增长年岁,亲友之间也没有了书信来往,伤感之情在心中不断翻涌。
“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予”是两首诗中最关键的两句。王阳明自从被贬黜以来,辗转各地,漂泊江湖,险些丧命而他在龙场只是读书学习,研究学问,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规划。此时的王阳明对于未来的仕途的发展并不乐观,毕竟他只是去做一个芝麻绿豆大的知县。
樵歌,就是关于樵夫砍柴的歌。“起予”源于《论语》,孔子经常说自己的弟子“起予”,就是给他很多启发的意思。王阳明当时在船上过除夕,看到别人的团圆和热闹,想到自己仕途失意,身在他乡,远离亲人,心里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打算,不由得有些迷茫。
用内圣外王的标准来看,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但却没有“外王”的成就,没有建立“事功”。
在那个除夕之夜,王阳明有些苦闷、孤独,忽然听到半夜里有人唱樵歌。虽然王阳明在诗中没有说明樵歌的内容,但我们却可以猜测樵歌的内容应该是积极上进的。一般来说,樵歌言简意赅,大俗大雅,虽然文字简单,却有深意。《西游记》里记载孙悟空寻找神仙学艺,路上听到了樵夫的歌,才有缘到菩提祖师那里学道。
“夜半樵歌忽起予”,这一句对于前面王阳明的孤独、失落的情绪来说是一个转折,显示王阳明淡定从容的心态,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荣辱而心潮跌宕了。
从诗中可以看出,在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王阳明在心理上进一步成熟了。他以一种荣辱不惊、得失无意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事情,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此后,王阳明沿着沅水乘船东下,经溆浦、辰溪,直达沅陵。
沅陵是当时辰州府府治所在地。王阳明在这里短暂停留并讲学,他为沅陵风光所吸引,在龙兴寺写下了著名的题壁诗《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
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
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后来,王阳明有一首《与沅陵郭掌教》的诗专门描述了他从贵州龙场赶赴江西,路过沅陵在虎溪龙兴寺与门人冀元亨、蒋信、唐愈贤等人讲学的情景。他对这次沅陵讲学感到极其欣慰并在自述中写道: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
离开沅陵之后,王阳明来到常德并住在潮音阁。第二次到常德的王阳明再次拜访了父亲的同科进士文澍,两人一见面就连续交谈了三个晚上。王阳明逗留半个月舍不得离开,可见两人交情何等深厚。
在俩人的谈话中,文澍谈到自己的死,并且要求王阳明在此时为他提前写《墓志铭》。王阳明虽然很佩服文澍的达观的人生态度,但是心有不忍,所以没有答应。后来,在文澍去世后王阳明写下《文橘庵墓志》。此文被收入了《王阳明全集》。
在常德,王阳明结识了一位很有学问的隐士杨应源。两人虽然有学术分歧,并且在讲学时发生争论,但是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好朋友。
离开常德后,王阳明给杨应源写了一封感情浓烈的信。信中称自从两人绿萝一别,自己已经摆脱了仕途的烦恼。自己常常投身至自然界之中,历览清溪云林,斜阳古驿,芳草天涯,寻找一番幽邃世界。自己闲时读杨应源的近作,其中的诗、词和古文品位很高,无须再把酒阅读《离骚》了。王阳明在信中对宋儒释经进行品论后说:“浮梗薄躯,有时邀恩归里,当访君于桃花流水间,君其扫开闾巷以待。”意思是到了蒙恩退休后,我还会来常德,来桃花源看望老朋友。
王阳明在滞留常德期间,写了《武陵潮音阁怀元明》《阁中坐雨》《霁夜》《僧斋》等诗。离开常德之后,他乘船经洞庭湖,再溯湘江南下,从渌口沿渌水东行。
正德五年(1510 年)三月,三十九岁的王阳明抵达江西庐陵就职。庐陵县就是后来的江西吉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和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及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开府办公的第一天,县衙里一下子涌进上千个当地民众,大家齐刷刷地跪在地上,要求新任知县减免赋税。
王阳明了解情况后,得知庐陵县是山区县,本来赋税就很重,这年朝廷还下令庐陵县上贡本地并不出产的葛布,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王阳明认识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终究会酿成大患。于是,他当即宣布:“诸位父老乡亲,我会将你们的苦情向上级汇报,不仅今年新增的葛布钱不用上交,而且往年欠的所有赋税也全部免了。”王阳明在庐陵县的名声倏然大震。
接着,王阳明发布上任后的第一道告示,要求百姓息讼。
庐陵县的民风既淳朴又强悍,老百姓之间只要有点冲突,便要到官府诉讼。虽然诉讼能够处理一些事情,但并不利于调节整个社会风气。
王阳明规定:如果百姓有重大事情一定要打官司,只允许投诉一件事。并且状纸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三十字。凡是不按要求的诉讼一律不予受理,故意违反规定者更要重罚。
告示发出后,虽然老百姓一片哗然,但是王阳明坚持不受理那些不符合规定的官司。他把工作的重心转向完善地方行政机构。他慎重地选聘了里正三老,由他们负责对当地居民进行劝导,从基层开始移风易俗,纯化民风。经过三老的劝导百姓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官府的确是为他们着想,就不断有人来撤诉。原本堆积如山的案卷逐渐减少,庐陵民风也为之一变。
王阳明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百姓的难处就是他的工作内容。他在庐陵县城视察时发现庐陵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木材,房屋间的巷道狭窄,又没有砖墙相隔,一旦失火,那将是灭顶之灾。于是,王阳明要求那些临街民居退后三尺,以拓宽街道来设置防火带,疏散入口。每户出一钱银子,用来为临巷道的房屋建砖墙。
王阳明到任的几个月期间,庐陵都没有下雨。那时候的人都比较封建,于是他吃斋了一个月,停止征税,释放轻罪的犯人。不知是不是他的诚心感动了老天,一个多月后,一场倾盆大雨降临了庐陵。
任何人都看得出,王阳明确实以百姓为重。王阳明在庐陵县只待了七个月。在这七个月里,他一共发布了十六道告示一举扭转了当地一直未能解决的政事积弊,把庐陵县治理得井然有序。
王阳明在庐陵期间,还有一件事非常值得一提。他曾活捉了一个绰号“王和尚”的强盗。经过审讯,王和尚是一个强盗团伙的三把手。这个强盗团伙制造了很多大案要案,广大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王和尚冥顽不灵,面对各种审讯,他强烈抵抗,拒不交代其他两名匪首。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也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于是王阳明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王和尚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王和尚仍然是不以为意:“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王和尚却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吗?看来你还有廉耻之心,有良知,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用事实说明,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犯人,其心中也有良知。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犯人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王阳明用事实说明,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和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经过王阳明的一番心灵感化,王和尚良知发现,供出了强盗团伙老大多应亨和老二多邦宰。二人很快被缉拿归案,并且都招供了。王阳明将他们送到了上一级政府。
但是过了不久,王阳明就收到了上级的抗诉信。抗诉信称这件案子是冤案,多应亨和多邦宰是纯粹的良民。之前发生的刑事案件都是王和尚一人所为,而且王和尚已经承认了。上级政府要王阳明重新审理此案。
这案子并不难断。三人作案时的目击者有很多,当时也取证了,而且三人也承认了罪行。如今翻案,只有一种可能,多应亨和多邦宰的家人打点了王和尚,要他一人顶罪。
王阳明不想让罪人逍遥法外,他决心让这三人重新亲口承认罪行。开庭审问前,王阳明叮嘱他的幕僚说:“当审讯进行到一半时,你就来找我,而且你要装作有要事的样子。”幕僚听从了王阳明的计划。
王阳明上堂后将事情原委从头到尾问了一遍。王和尚一口咬定罪行都是他一人所犯,和多应亨、多邦宰无关。这时,王阳明的幕僚走进来,说有要事需要王阳明处理,王阳明便离开了。趁着三个罪犯不注意时,王阳明偷偷地钻进了桌子底下过了一会儿,王和尚见大堂上只有他们三人,就低声向二人说道:“等会儿可能要给你们上刑,只要你们能够忍耐下来,我就能够替你们脱罪。”王和尚话音刚落,王阳明就从桌子底下爬了出来,一面整理衣服,一面微笑地看着惊愕万分的三人。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出,王阳明绝非一本正经的老学究。处理实际问题,他向来灵活多变。
庐陵是王阳明创建心学后第一次施展才能的地方,效果十分显著。他在庐陵和弟子聊天时,对自己在龙场的两年时光唏嘘不已,同时也对在贵阳讲“知行合一”的成果并不满意。王阳明对弟子冀元亨说,其实听课的人虽然认同我的“知行合一”,但他们还是以科举做官为目的。他们根本没有体悟到“心灵自由”才是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良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