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讲学生活

王阳明在龙场百姓的资助下创办了龙岗书院,使龙场这样一个荒僻的地方开始得到了文化知识的教化。龙场附近的彝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龙岗书院办学条件差,甚至没有桌凳,学生们只得围在阳明先生周围听课。教学无书卷,王阳明就给学生们念诵《五经等经典。

在教学形式上,王阳明不拘泥成规,采用讲述、歌咏、问答等形式,并将传授的内容配以越曲教唱,既解决了言语不通的障碍,又使学生易懂、易诵和易记。

王阳明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由老师或学生作答。由于他博学多才,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多样,渐渐地名气越来越大每天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龙岗书院盛极一时。

在学员繁杂的情况下,王阳明必须对学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样方能使学员通过教化走向人生的道路。当时三十七岁的王阳明对自己求学的经历、从政的得失、“龙场悟道”得到的启示等进行了总结,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后来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名篇佳作。

《教条示龙场诸生》对为学的目的、为学的途径、为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让学生通过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而学有所成。

王阳明认为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

志向没有立定,人就好像没有舵木的船,就会随波逐流,最后不知流到何处。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专心从事于学问。

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志向还不坚实。王阳明指出,跟随他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机警敏捷为高尚,而是以勤奋踏实、谦逊有礼为上等。

对于过失的看法,王阳明认为虽然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过失,但是过失并不妨碍他成为大贤人,因为他知道改正!所以,做人不要注重于有无过失,而要注重是否有改过之心。

王阳明还专门在文中谈论了“责善”。他认为“责善”要尽自己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朋友听到就能够接受。如果一个人揭露朋友的过失并极力地毁谤斥责,使其无地自容,那么该朋友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虽然有过失的朋友愿意委屈自己来听从指责,可是在实际上他的内心已经拒绝改正。所以,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暴露他人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名声的人,我们都不能和他谈论并要求“朋友为善”的道理。

《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如:“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等。这些话成为了为人处世、教书育人的箴言,让后世受益匪浅。

在王阳明的影响下,贵州各地官府纷纷兴办教育,地方绅士也纷纷捐资办学。因此,王阳明对贵州的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王阳明也多次应同乡毛科的邀请前往贵阳讲学。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 年)四月,毛科退休回家,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多位同僚们为他饯行。王阳明专门作《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来记述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友情较为深厚。

接替毛科提学副使职位的是席书,他是四川遂宁人,字文同,号元山,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 年)中进士,在明代中期的朝廷中以“直言敢谏、遇事敢为”著称。

毛科临走前叮嘱席书说:“王阳明学识渊博,有谋有略,将来必成大器,为国之用。我们不应该让他长久卧于龙场。”席书与毛科商量并决定应该时常邀请王阳明前来贵阳讲学。

这年的春、夏、秋三季,王阳明多次前往贵阳的文明书院讲学。席书不避嫌,敢于尊请负罪贤人讲学,已属难得。而且席书敢于突破明王朝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的禁区,公开传播与正统学说殊异的新说,这是一般当政者不易做到的事情。

席书本人原先也信奉朱熹学说,与王阳明多次切磋探讨后,他豁然大悟。在两个人坐而论学时,经常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学子环绕聆听。

当时贵州建省已经八十七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教育发展缓慢。王阳明把儒学带进了贵州山区,开启了贵州教育的新风。他对学生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基本原则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在贵州培养了一大批门生,还有一些再传弟子。正是这些人将王阳明的学说发扬光大。王阳明把家乡越曲也教给了许多贵阳人,他对贵州的影响可谓深远。

王阳明应安贵荣的邀请到黔西素朴九龙山讲学,为水西彝族百姓修复的象祠作记。短短的几天时间内,他留下了四首诗和一篇文。在过天生桥的时候,他写了《过天生桥》诗一首。当天住在六广驿,第二天早上从六广驿出发过河时,他写了《六广晓发》。到了象祠后,他写下《象祠记》。随后他到谷里驿住宿,写了《宿谷里》诗一首。从谷里经水西驿、奢香驿到达金鸡驿后,在此吃饭期间,他写了《饭金鸡驿》诗一首。

从王阳明的诗作来看,他在龙场期间到的地方并不多,多数时间都是在龙岗山读书、讲学、种地。当然,他也偶尔出去郊游,或与当地百姓闲聊喝酒。

有时候,路家河、泥猪寨的人家做熟了饭菜,邀请王阳明去喝一杯。王阳明挽着裤脚过河去喝酒,高兴时他便要高歌一曲。

留《夜雨山翁家偶书》云:

山空秋夜静,月明松桧凉。

沿溪步月色,溪影摇空苍。

山翁隔水语,酒熟呼我尝。

褰衣涉溪去,笑引开竹房。

谦言值暮夜,盘餐百无将。

露华明橘柚,摘献冰盘香。

洗盏对酬酢,浩歌入苍茫。

醉拂岩石卧,言归遂相忘。

正德五年(1510 年)初春,王阳明被朝廷起用,离龙场而去。临走时,他写了《客座私祝》和《别诸生》。其中《客座私祝》告诫和勉励学生们要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他在龙场留下的最后一课。从书法上讲,《客座私祝》也是王阳明的楷书代表作。

王阳明在谪居龙场时心态的转变源于质朴善良的少数民族给予他精神的鼓舞和力量,幸于好读书史、通晓大义的安贵荣给予了他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慰藉。

龙场的这段生活经历使他走上了虽然艰难曲折,但是却充满勃勃生机的道路,成为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从而助力其“心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其学说理论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为主。“心即理”是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基础,也是其立言宗旨。

王阳明的弟子徐爱曾对“至善只求诸于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表示有所怀疑。

王阳明当即回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正是南宋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论的发展。“心即理”的命题并非其独创,而是在继承传统儒家学说基础上加以潜心研究并发展所得。“心即理”即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就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和事物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