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异乡的清贫生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 年)春,王阳明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贵州龙场驿。

龙场驿为彝族土司奢香夫人于明洪武年间所设。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 年),贵州都指挥使马晔,因为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便无端地污辱了贵州宣慰使奢香。奢香忍辱负重,上京面见朱元璋,状告马晔。朱元璋召回马晔,将其下狱,并赏赐奢香金银及丝织品等物。奢香为了报答朱元璋的恩典,自愿开山通道以方便驿使往来。奢香回到贵州后,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另一面履行诺言,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开辟了以偏桥为中心的两条驿道,史称“龙场九驿”。

龙场驿为龙场九驿中的首驿,驿址在离贵阳不远的龙场即后来的修文县城。王阳明到达时,龙场驿已经破败不堪,加上山中潮湿发霉,根本无法居住。

王阳明感到一阵悲凉,第二天他出去熟悉周围环境。在驿站南两里有一座小孤山,名叫栖霞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岗山。他在小山上搭了一间矮小的茅屋作为栖身之所,并写下了《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

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

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

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居住的草屋矮小、简陋,附近还有野鹿、野猪。王阳明又在小山上找到了一个洞穴以供暂时歇息,闲时就研习《易经》,因此他把这个山洞取名为“玩易窝”。

王阳明在晚上住在草屋内,草屋应该比当时的杜甫草堂还简陋。但王阳明却不以为意,并将房子取名何陋轩,它的出处是《论语》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住了半月左右,王阳明在龙场百姓的指点下,又在龙岗山的东部山腰找到了一个大岩洞,洞内前后三通,洞中有洞,里面宽敞明亮,可容纳百人以上,四壁石乳凝结。

王阳明见了非常喜欢,于是便将自己的住处搬到洞中。因为这个钟乳洞在驿站的东边,所以最初叫东洞,后来王阳明又效仿家乡的阳明洞,把它更名为“阳明小洞天”。

王阳明主仆既然找到这样的天然住处,就无须再费力盖房子了。王阳明赋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第二首这样写道: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聒。

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和家仆都夸赞这天然的住处,并为能够远离俗世过上远古时代的生活而欣喜。

王阳明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上古处巢窟,杯饮皆污樽。

冱极阳内伏,石穴多冬暄。

这四句诗描写了王阳明真实的居住环境。

接下来,他又写道:“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喻指这样的隐居生活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节,就像豹子隐藏起来,以防自己的毛皮花纹被雨雾损坏;龙蛰伏起来,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完好一样。也许有人觉得住在宏伟的宫殿里,身着轻柔裘皮的生活才算快乐。王阳明却期许颜回那样的生活。孔子曾经大力夸赞弟子颜回,称其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以,王阳明又在诗的末尾处写道:“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

王阳明每天都在洞中看书,睡觉,冥思苦想,《五经臆说》大概就是在这里写成的,他还经常在山中漫无目的地行走。山洞里很安静,王阳明的心也静极了。

“道”究竟在何处?事物的原理在哪里?天下万物格得尽吗?为此,王阳明冥思苦想,殚精竭虑。他让人打造了一口石棺材,在里面不吃不喝地躺了三天三夜,除了体会到死的滋味外其他什么也没得到。有一天晚上,在沉沉的暗夜中忽然透出一丝光亮,他一下子明白了,所谓的圣人之道全在自己的心中。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阳明心学”从此揭开了全新的篇章。

大彻大悟的王阳明发现天下万物和人生在世如此美妙,其心变得明亮了。当然,精神的突破并不能直接改变现实生活的困境。

当时的龙场驿的确过于破败与荒凉。而且由于往来的人少,加上当时驿站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几年后的龙场驿也没有什么改变。

没有多久,王阳明一家就没有粮食吃了。当时龙场的少数民族也不富裕,王阳明主仆就仿照当地人开荒种地。王阳明写了一首《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记述了他当时的境况。诗中说: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信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阳明遇到孔子“在陈绝粮”般的困境,其随从们都有不满的表现。不过,好在荒地有的是,简易的农具也好置办,当地人原始的刀耕火种,仿照也不难。当时应该是四月底了,种庄稼还来得及,于是王阳明说干就干,开始种地。从中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处困不惊、理智冷静的性格特点。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朝廷官员拥有泰然乐观的态度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开始种地了,看着容易做起来难,他们只好经常请当地人帮忙。干活结束,王阳明在草屋下设酒食请帮忙的邻居吃饭有一次,王阳明干活太累了,但又很高兴,他便喝醉了,忘了和人家打招呼就进屋睡了,第二天写了《西园》诗以作记: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

分溪免瓮灌,补篱防豕蹢。

芜草稍焚薙,清雨夜来歇。

濯濯新叶敷,荧荧夜花发。

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披阅。

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

起来步闲谣,晚酌檐下设。

酣时借草眠,忘与邻翁别。

王阳明喜欢喝酒,而且经常喝醉。在他的西园里,种了许多草药和花卉。他一向体弱多病,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情况下,种些草药并按照书上的方子自己煎熬药汤是必要的行为他从京城来到边陲,一路风餐露宿,到达后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卧病空山无药石,相传土俗事神巫。吾行久矣将焉祷众议纷然反见迂”“地无医药凭书卷,身处蛮夷亦故山”“野夫病卧成疏懒,书卷长抛旧学荒”“病夫已久逃方外,不受人间礼数嗔”等诗句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确实是经常生病。

龙场乡民见王阳明经常生病,出于关心,提议帮他请巫师对于巫术,王阳明并不陌生,那都是些蒙昧无知的自我麻醉,有的甚至是自欺欺人。虽然龙场乡民出于好心请巫师为王阳明治病,但王阳明不会接受,便委婉谢绝。

庄稼长起来了,王阳明对田间的一切都很陌生也很感兴趣,写了《观稼》诗: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

种蔬须土疏,种蓣须土湿。

寒多不实秀,暑多有螟螣。

去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诗中所言都是农村人尽皆知晓的道理,王阳明仍很好奇地写入了诗中。

进入了夏天,王阳明经常在山中懒睡,有时干农活困了就在竹林边的石头上睡觉、看书,倒也清闲。他对自己的山洞特别满意,于是在诗中写道:

松风不用蒲葵扇,坐对青崖百丈泉。

古洞幽深绝世人,石床风细不生尘。

在龙场驿,王阳明经常吟诗咏歌,抚琴吹箫,招来许多苗裔儿童环聚而听,他便授之以琴技。后来,他又在阳明小洞天摆上桌椅教苗裔儿童习字。

王阳明从京城而来,而且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因此很快引起周围上百里的读书人的注意,于是他们便纷纷赶来求学。

当地苗彝乡民也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请王阳明教他们识字。

学生及家长们不忍看着王阳明居住在阴暗潮湿的石洞里他们自动砍树伐木,准备为王阳明构筑了几幢木屋。二十多天后,房屋建好,乡民请他移住新居。王阳明本以为大家帮他搭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屋子,没想到房子建得如此美观大方,布局得当,进出有致,因此他十分感动,专门写诗以记其事。

为了答谢龙场百姓的帮助,王阳明正式授徒讲学。在学生们的建议下,王阳明把这里命名为“龙岗书院”。

有了新居,王阳明无比欣喜。何况有庐有轩,颇自成趣,坐落在小山冈上从中仰望远处山峰,俯视近处村寨,竹木丛翠交错,真是美不胜收!临侧还辟有小园,他趁着晚春赶种了菜蔬和花药。

当年秋天,王阳明在写给学生们的诗中有“不记西园日,桃花夹川路”的话。可见在农历三月,他便已经开始讲学了。这房子盖了将近一月,说明王阳明在玩易窝和阳明洞居住不过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