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贵州的龙场驿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 年)冬,王阳明一路辗转,足足走了半年,总算到了南京,见到了还在担任南京吏部尚书的父亲王华没有想到儿子还活着,因此他悲喜交集。经过这次变故王华对做官已经心灰意冷,只想在南京任上混到退休罢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出世的想法。

一天,一位客人劝王华学道家神仙之术,他毅然拒绝说:“人所以乐生于天地之间,以内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亲,外有君臣、朋友、姻戚之懿,从游聚乐,无相离也。今皆去此,而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此与死者何异?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贤之学所自有。吾但安乐委顺,听尽于天而已,奚以长生为乎?”

这段话的意思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非常相似。究竟是王华的生活态度影响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还是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影响了王华的生活态度,已经无法考辨清楚。然而这种摒弃道家出世的态度,崇尚圣贤之学的思想观点,对王阳明坚持自己的人生志向具有巨大的支持作用。

王华对儿子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你就有责任在身,还是上任去吧!”

在父亲的劝说下,王阳明决定去贵州赴任。诸氏不听公婆的劝阻,执意前往贵州陪伴王阳明。于是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忠实可靠的仆人,向贵州出发了。

辞别父亲,王阳明从南京又到杭州,准备由此出发前往贵州。他第一次到杭州是正德二年(1507 年)的春夏之交,这次到杭州已经是同年十二月了。

在这段时间里,朝廷的局势进一步缓和,刺杀活动也基本停止。刘瑾虽然凶狠,但毕竟是个大忙人。他上要奉承皇帝,下要笼络官员,还要罗织自己的党羽,更要急着索贿受贿,也实在没心思琢磨怎么去杀害那些被贬到偏远地区的小官了。所以,王阳明去贵州赴任的路途上,没有任何人为的危险因素存在。

王阳明的身边有两个仆人陪伴。一个叫王祥,一个叫王瑞,他们的名字合起来就是“祥瑞”,多么吉利啊!王阳明进杭州之后,照旧住在上次差点遇害的胜果寺里。

从夏天到深冬,这半年时间王阳明吃尽了苦头。也正是在这半年的艰苦磨难中,他才有机会展开一场深刻的反思,由此渐渐远离了理学,踏入了心学的门槛。

这次下杭州,王阳明收了三位弟子,其中一个是他的妹夫徐爱。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马堰人,拜在王阳明门下时才二十岁。

正德三年(1508 年),徐爱进士及第。后来徐爱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徐爱是王阳明的爱徒,他是一个典型的内圣型人才,可以说是王阳明的“颜回”。

徐爱曾经同王阳明说起自己的一个梦境。在梦中,徐爱在山间遇到一个和尚,和尚预言他“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

徐爱于正德十一年(1516 年)回家乡省亲,不料第三年就在家乡去世了,终年三十一岁。王阳明闻其死讯,大呼:“天丧我!

天丧我!”可见师徒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收弟子对王阳明来说也不是第一次,早先他在京城的时候也收过几个学生。只是那时候收学生讲的是糊涂学问,此时收弟子讲的是明白学问。

在离开杭州时,王阳明写了一篇《别三子序》赠送三位弟子。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阳明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其中开篇就是:

自程朱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无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

从文中可以感受到这时的王阳明已经是心有所思,思有所得了。

正德三年(1508 年)春天,王阳明从姚江坐船到达钱塘江之后经江西广信、分宜、萍乡进入湖南醴陵,然后沿湘江抵达长沙并赶赴贵州。在途经长沙时作诗《长沙答周生》。该诗表明王阳明到长沙时已舟车劳顿,而且牙病发作。长沙学子周生向他请教,使他精神振奋,不知疲倦。逆境中的王阳明教导周生大厦之材必出幽谷,要宁静致远,立志培养颜回、曾点的境界。

王阳明写诗表白了停留长沙的原因。他称自己并非专程来长沙游山玩水,而是重视师友之道,满怀对朱熹、张栻的敬仰之情,决心西探岳麓。他在《游岳麓书事》诗中记载了游览岳麓山的经过。

当时长沙赵太守想等到雨后天晴邀请王阳明同游岳麓山可是王阳明经不起周生的好意催促,没有惊动赵太守便独自前往岳麓山会周生。站在岳麓山上远望岳麓书院,心中远赴龙场的忧郁之情烟消云散,他为目睹朱熹和张栻讲学的遗迹而大感高兴。赵太守获悉王阳明的行踪,便匆匆赶来。几人一起在山上聊天、喝酒。酒尽人散时,“严城灯火人已稀,小巷曲折忘归路”。

王阳明离别了长沙,沿湘江过洞庭湖抵达沅江时作了一组诗《去妇叹五首》。其诗大意是楚人新娶了一个老婆,却很快将她踢出了家门。这名少妇无家可归,就跑进深山老林,吃草根树皮,却仍然矢志不移地思念丈夫。这其实是贬谪贵州龙场的王阳明借诗表达“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把皇帝比作那个丈夫,把自己比作那个被踢出门的少妇。此后,王阳明溯沅江西进,来到武陵,也就是后来的常德。

王阳明在常德拜见了他父亲的同科进士文澍。文澍中进士后,历官南京刑部主事、重庆太守,这时已经告老还乡。他见王阳明亲自拜访,非常高兴,和他一起游历了桃花源,并写了《桃源洞》诗。

在王阳明同文澍游过桃花源之后,进士杨褫带着他的学生龙翔宵、冀元亨和蒋信拜访了王阳明。杨褫,字介福,武陵人,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 年)中乡试解元,弘治九年中进士。他曾任刑、吏、礼和兵四科给事中,直言敢谏,因不满刘谨的擅权而主动请求退休。

杨褫回到常德后在府西清平门内建闻山精舍,同蒋信、冀元亨等一道讲学。王阳明在常德的讲学活动应该就是由杨褫组织安排。不仅如此,杨褫还让蒋信和冀元亨陪同王阳明到贵州龙场驿赴任。

二月末的一天,王阳明一行几人在苍茫的夜色中抵达贵州平溪卫。平溪卫东连湖广芷江沅水驿,西接贵州镇远卫,是入黔第一卫。他刚刚在平溪卫驿馆安顿下来,就遇见前往贵阳就任贵州布政司参议的官员王文济。

王文济早已知道王阳明仗义上疏而遭到“刘瑾之祸”的壮举,于是主动与他攀谈。两人交谈甚欢,王文济无限感佩,诗兴大发,即兴作诗相赠,并相约陪王阳明去贵阳。王阳明十分感动,回赠《平溪馆次王文济韵》一首:山城寥落闭黄昏,灯火人家隔水村。

清世独便吾职易,穷途还赖此心存。

蛮烟瘴雾承相往,翠壁丹崖好共论。

畎亩投闲终有日,小臣何以答君恩?

这首诗大意是说,在平溪这个寥落的山城,暮色黄昏,隔水人家,灯火点点,让飘零远方的客人感到几分惆怅。但能与王文济这样的朋友谈天论道,互诉心曲,这是一件多么快慰生平的事啊!

王文济是王阳明入黔后在平溪卫结交的第一位有官职的朋友。在平溪卫驻留期间,两个人一起游览了附近的名胜。黔东南的美景让王阳明身心愉悦,暂时忘却了烦恼。

在平溪卫城东山上有一个石洞,击之铿然有声,该洞名叫钟鼓洞。王阳明在这里留下了一首《钟鼓洞》的诗。此后,他们一行人从平溪、镇远经偏桥来到兴隆卫。王阳明《兴隆卫书壁诗云: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摧。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南那有雁飞回?

此诗为实景写生,明确点出了贵州山高路陡、峭壁千仞、奇峰插天且又节候较晚的特点。王阳明当晚下榻于飞云崖月潭寺公馆,在此写下了著名的《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

飞云崖位于黔东南黄平县城东北。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在此始建月潭寺,后经历代增修扩建,飞云崖逐渐形成了一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园林建筑相间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赢得了“贵州第一古刹”“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誉。

在贵州名胜中,飞云崖是文献记叙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这里是明代通往滇、黔、缅的驿道,过往飞云崖的诗人络绎不绝。王阳明也对这里情有独钟,他在《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中称赞说“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

在去龙场驿的路途中,王阳明不仅领略了沿途风光,还开始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有所接触和了解。在途经苗、侗族聚居的清平卫时,他恰巧碰见当地少数民族相互械斗仇杀。

看着驻守官兵前往镇压,却收效甚微,王阳明心生忧愁。

在目睹了西南夷人尚未开化的一面后,他有感而发,作有《清平卫即事》一诗:

积雨山途喜乍晴,晚云浮动水花明。

故园日与青春远,敝缊凉思白苎轻。

烟际卉衣窥绝栈,峰头戍角隐孤城。

华夷节制严冠履,漫说殊方列省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