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道福建到达南京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 年)夏,王阳明乘船逃到了舟山,不巧遇到了台风。一时海浪滔天,小船往南漂了一天一夜,最终抵达一块陆地,王阳明上岸一问,才知道是福建北部。
因忠见弃,下狱受罪已令王阳明悲愤,再加上不得不时刻提防被坏人暗害,他完全陷入了一种消沉绝望的情绪之中,因此他也不再想回浙江了。
经过反复思考,王阳明决定先逃到福建去寻找一位朋友,在那里躲避一段时间,然后抛弃一切,就此出家做道士,摆脱世上的所有烦恼。
王阳明一个人行走在茫茫大山中,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又累又饿。这时,前面出现了一座古寺,于是他上前敲门。
这座寺里只有一个和尚,他看王阳明脸色铁青,衣衫褴褛,还穿着很不合适的鞋,觉得不像是个好人,就不允许他进寺,并说前面不远处有一座空庙可以留宿。
王阳明万般无奈,只好继续走在黑暗的山路上,又走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找到了一座非常破败的小庙。此时的王阳明已经筋疲力尽,他爬上供桌,倒头便睡,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王阳明没有想到,古寺中的那个和尚用心险恶,故意让他来这里睡觉。其实这里是一个虎穴。很多过路客就是在破庙中安身,结果被老虎吃了,留下了一堆骨头和金银财宝。这破庙就是古寺中那个和尚发财的来源。
王阳明睡下不久,一只出外觅食的老虎就来到了破庙门口。老虎应该已经吃饱了肚子,因此发现破庙里有人时,并没有扑过来,只是大吼了一声,大概想看看对方惊慌失措的样子然而王阳明过于劳累,睡得太沉,没有任何反应。老虎觉得没趣,就走开了。
第二天黎明时分,那座古寺的和尚来到这座小庙。他想看看昨天那个人是不是已经被老虎吃掉了,可是却发现王阳明还在呼呼大睡,他情不自禁地惊叹:“此神也,不然,得无恙乎?”
和尚立即把王阳明请回了古寺,并且好生照顾。寺庙的环境其实很差,但是对于历经磨难的王阳明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因此,他便在庙里住了下来,准备躲一段时间再做打算。
有一天,王阳明在游览寺庙时,突然看到一个道士坐在空地上,静如死人。他忽然觉得此人很眼熟,于是走上前仔细打量。这一打量不要紧,他几乎惊叫出声。原来,这个人就是当初他在洞房之夜时在铁柱宫遇到的那个道士。
道士等王阳明走上前,突然睁开眼睛,像诈尸一样跳了起来,抓住王阳明的手说:“我等你多时了!”
王阳明大惊说:“世人都说我跳河了,你为何等我?”
道士哈哈一笑,拿出早已经作好的诗,其中有一句: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
王阳明也一笑说他也有诗:
移家便住烟霞壑,绿水青山长对吟。
道士问:“你是想远离尘世吗?”
王阳明点点头。
道士摇头说:“你父亲如今仍在朝中,你远走不要紧,可刘瑾会把你老父亲抓起来。你是隐于深山了,可刘瑾会说你叛逃北胡,或者南投海盗了。这样,完全可以给你定个叛国投敌的罪名,你王家就算彻底完了。”
王阳明自然知道道士的话很对。可是,经历了这么多事,他为国出力的理想已经彻底破灭了,他将来的命运如何,只有天知道了。道士说王阳明虽然会有短暂的灾祸,但是前途无比光明,并建议王阳明到贵州龙场上任。
听了道人的话,王阳明有了信心和勇气。他非常感激道人的指教,于是不再迷茫。他还写下了一首诗,题写在大殿的墙壁上,以表达自己的胸襟。诗中写道: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前两句说,在狂风巨浪中,诗人乘一叶扁舟在大海上漂泊。人世的一切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天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但是只要自己的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阳明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高僧的法器锡杖,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大海。“夜静”
与“月明”正是诗人充满禅理的心所幻化出的光风霁月的世界。
在王阳明的诗中,实景与虚景、心学与禅理、诗人洒脱的心胸豪迈的情怀以及沉毅的个性都融为一体,创构出情思意蕴极其丰富的诗境。
道士看了看这首诗,并称王阳明不是世外之人,其成就必然要在世内才可以达到。
王阳明与道士闲谈多日,最终决定出发去南京。此时的王阳明当然不敢肯定是否已经侥幸逃过了追杀,心里难免恐慌在回程中,他显得很谨慎,他没有走捷径,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先横穿福建一省进入江西,再由水路转往南京。在半路上他游览了武夷山。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位于福建和江西的交界。传说神仙武夷君曾在此山居住,此山故名武夷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
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的地方。朱熹曾经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隐屏峰下,亲手创建了武夷精舍。全国各处的学者纷至沓来于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如游九言、蔡沈、刘爚、黄幹、真德秀等。
王阳明在武夷山盘桓期间,还在武夷宫向那些莘莘学子传授义理之学。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位于武夷山大王峰南麓,前临九曲溪口,它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武夷宫。
在武夷山短暂停留后,王阳明向江西进发。出发前,他在岩壁上题了一首诗,描述了自己的一路历程:肩舆飞渡万峰云,回首沧波月下闻。
海上真为沧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
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
归去高堂慰垂白,细探更拟在春分。
进入江西之后,王阳明又辗转到了南昌府一带。他的岳父诸让老先生曾经在这里做官。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来这里迎娶夫人,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对这里非常熟悉。在南昌稍事休息后,王阳明来到鄱阳湖,准备由此出章江,入长江,从水路东下南京。
这一路上风餐露宿,冷暖寒薄无人问津,对王阳明这位公子哥儿来说真是满腹辛酸,一言难尽。在这逃难的路上,他不得不第一次直面人生,学着照顾自己。
在这一段日子中,王阳明流落江湖,同贩夫走卒打交道,事事亲力亲为。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是他也长了不少见识,学了很多经验,也放下了身上的官二代的架子。这些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