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方见真知

侥幸逃脱悲剧命运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 年)春,一位形容憔悴的中年人从北京顺着运河南下来到杭州,这位中年人便是王阳明。王阳明为什么忽然来到杭州呢?原来,那些被捕官员被放了出来后虽然死罪可免,但是活罪难饶,很快就一个个被悄无声息地贬官外放。

王阳明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驿丞是没有品级的吏,朝廷的九品十八级官员里根本没有驿丞的名号。把王阳明从正六品的兵部主事贬为驿丞,等于去掉了王阳明为官的身份。

王阳明不仅成为了这么一个根本不入流的小官儿,还被贬到千里之外的穷山恶水间。“龙场”在何处,王阳明闻所未闻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刑伤初愈,行动如常。京城除了让人恶心的奸贼外,就只剩下让人伤心的回忆了,实在无可留恋。于是他立刻收拾行李,准备上路。

虽然刘瑾权倾天下,旁人唯恐避王阳明不及以免惹祸上身,但是好朋友湛若水却亲自来送这位失意的朋友离京,还写了九章长诗《九章赠别(并序)》相赠。

此九章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诗,而是相互关联。由第一首《见谴》、第二首《爱君》、第三首《惜别》、第四首和第五首《行路》第六首《有赠》、第七首《皇天》、第八首《穷索》、第九首《天地构成。

在诗中,湛若水赞美王阳明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贤人,认为他因为没有遇到明君,才伤害了自己。并说王阳明离开朝廷,就像黄鸟离开了编织的罗网。湛若水高度称赞了两人的友谊,认为王阳明可以抵得上三位有益的朋友,要誓死作为同襟。湛若水劝告朋友要顺应自然的无为,在勿忘勿助中体认天理。他认为自己的心与王阳明的心是相通的,并祝愿两个人都崇尚美好的自然,崇尚完美的德行,共同在浩渺无边的天地间去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

读了朋友的诗,王阳明非常感动,以八咏相答。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此心还此理,宁论己与人!

千古一嘘吸,谁为叹离群?

浩浩天地内,何物非同春!

相思辄奋励,无为俗所分。

但使心无间,万里如相亲;

不见宴游交,征逐胥以沦?

从两个人的应答可以看出两人虽然交往不久,但是心心相印,关系十分密切。即使将要各处一方,还试图力挽孔孟儒学以及二程之学不振的局面。两人以思想明德为共同追求,明知思想之路艰险,仍然坚持不懈,并以学术相互勉励,可谓思想上的诤友。带着好朋友的祝福,王阳明上路了。

王阳明从通州上船,沿着京杭运河到了杭州。王阳明的计划是到杭州稍稍休息之后,绕道去一趟南京,和父亲见上一面,把未来的打算与其商量一下,并安排一下生活,再到贵州去上任。

在入杭州城之前,王阳明在城北小河直街附近的北新关遇见了他的弟弟们。这一年正是乡试之年,王阳明的弟弟们到杭州来考试。王阳明是家中的长子,他共有三个弟弟,二弟王守俭,三弟王守文,四弟王守章。兄弟四人见面,分外亲切。王阳明向弟弟们打听家中的情况,听说家人都非常好,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弟弟们也问起他在京城的事情,听说哥哥受苦,几位弟弟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王阳明在《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中描写了当时的情景: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

已分天涯成死别,宁知意外得生还。

投荒自识君恩远,多病心便吏事闲。

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

诗中描写了自己意外生还的喜悦心情,表明他当初已经对自己的人生绝望了,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兄弟再不能相见。诗中又说他此时真的好想和弟弟们一起回家种田,平静地度过余生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归隐之意。

王阳明和弟弟们相见后,本来要去南京。因为他自幼体质弱,又有咳嗽的病根子,加之受了杖刑,关了牢狱,他的身体更加亏虚,此段时间又一路舟车劳顿,他一下子病倒了。他只能在杭州休养,等养好身体之后,再长途跋涉前往龙场上任。

在前几年,王阳明曾在西湖做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在当时他常去休闲的地方是南屏山,因此这一次他选定在南屏山山麓的净居寺栖身,并从春天一直休息到了夏天。后来,他又移居到胜果寺,继续休养。在《移居胜果寺》中,王阳明特意提到了他的肺病:

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

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诗中说移居胜果寺不仅是为了治疗自己的肺病,更主要的还是防止自己的“心”染上病。他要远离尘俗,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纯净。

虽然王阳明躲进了西湖享受平静和清雅,但是尘世并没有忘记他。那个当权的刘瑾还一直记挂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王阳明的病还没有养好,两个刺客就追到了杭州。

这两个刺客可不是一般的刺客,而是刘瑾派来的厂卫特务。厂卫是明代的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因此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查一切官员,厂则侦查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

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查机关,建立了一整套侦查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讼状,逮捕吏民。他们用刑极为残酷,其中一种刑罚是廷杖,它由司礼监监刑,校尉行刑,每打五棍换一人,初期仗数满而停刑,后期直到打死为止。

在武宗继位前,西厂已经停止运作。大太监刘瑾掌权后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厂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大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到处都是特务人员,天下为之**。

刘瑾凶如虎狼,杀人如麻。他使用的重三百斤的立枷使受刑人在几日之内就被压死。他自从掌握大权之后,已经安排了多次暗杀。杀了几个对头之后,他盯上了王阳明。在刘瑾看来,他是继朝廷重臣、御史言官之后,第三批上奏找阉党麻烦的第一个官员。杀了王阳明,能对所有的臣子起一个警示作用告诫他们:刘瑾的势力足抵得上半个皇帝,天下人不论是谁得罪刘瑾的下场就是死。即使皇帝赦免了他们的罪,也休想逃脱。

这两个刺客是刘瑾直接派来的锦衣卫,他们对王阳明的追杀其实是半公开的。这两个凶悍的刺客就住在胜果寺里在王阳明身边若隐若现,监视着王阳明的一举一动,并不急着动手。他们分明是想等王阳明离开杭州之后,在半路上对他下手。

以这两个刺客的身手,一抬手就可以取了王阳明的性命此时的王阳明真是处于生死瞬间,危险到了极点。王阳明是个聪明人,生性敏感。尤其是在这种危险时刻,他的直觉比平时更敏锐,警觉性更高。自己孤身住在异域他乡,又忽然出现这么两个可疑的人,说话带有京城口音,王阳明立刻觉得不对。

他几年来一直在刑部担任职务,又曾到地方上审决过囚犯,和抓差办案的捕快们打过不少交道,对这些人的言谈举止、职业习惯比较了解。他深知,这两个人是来取自己性命的。当这些特务监视王阳明的时候,他也在暗中观察着特务。

王阳明非常清楚这些特务的势力太大,杀人的手段又非常残酷凌厉,自己只是个生病的书生,根本不是这两个人的对手。

连夜逃亡也难,因为天下处处有锦衣卫,自己纵然逃出杭州,也终究逃不出这些人的魔掌。然而一直待在寺里不走也不行,说不定哪天晚上两个刺客就悄悄地摸进屋来下毒手了,到时呼救也没有用,根本没有人敢上前来管。因为大明朝的百姓们面对凶手行凶的时候,他们通常坐视不管。

好在王阳明足够聪明,又早就看破了这两个刺客的嘴脸,在这件事上占了先机。他在绝境中冥思苦想,倒琢磨出一个办法来。他假装对刺客的出现毫无察觉,照样在庙里住着,每日长吁短叹,故意装出一副颓废消沉的模样给这两个刺客看。然后他趁着深夜溜出了杭州城,来到钱塘江边,把自己的衣帽脱了放在岸上,留下了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许国蹔无补,死无忘亲恨不余。(蹔,同“暂”。)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涛声泣子胥。

诗中的意思是说,时间飞逝,现在自己在学业上却一无所成,老天这么做是为什么呢?生前想报效国家,如今深感惭愧无法补救,现在要死了,想起双亲,很是自责。曾经自信满满,一片忠心可比日月,现在却要葬身鱼腹。这对于臣子来说是多么悲惨的事情,这日夜的潮声像哭诉伍子胥那样哭诉着自己。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和军事家,他曾经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令伍子胥自杀。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王阳明的另一首《绝命诗》中这样写道:

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蹔。

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淡。

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诗中的意思是说,自己敢于担当社会的责任,即使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这满腹的文章有什么用呢?臣子做到这样也不感到惭愧了。河流、大海现在依旧存在,洁白的雪花却只能填满沟壑且停留在人们的交谈中了。过去那个品德高尚且出生在状元家里的好男儿从此将不存在。

这两首诗写得真糟糕,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词句更糟,不知王阳明当时是有意为之,还是的确心慌意乱了。不过“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两句的意思却非常明白,就是他在绝望的情况下,已经投江自尽了。

布置了这么一个自杀的假现场之后,王阳明不可能再回到胜果寺,便沿江而行。走了很长一段距离,他发现了一个洞穴,于是就暂时委身洞穴之中,一直等到了天亮。

第二天,一艘小船经过此地,王阳明随船往东驶去。刺客追到江边,早已不见王阳明的身影,只发现他丢弃在江边的衣服、鞋袜和《绝命书》。眺望着波涛汹涌的钱塘江水,刺客初步认定王阳明已经投江自尽了。

其实,王阳明用心布置的这个自杀现场并不算特别高明。

这些锦衣卫都是办案的老手,在仔细地勘察之下,他们很容易看出破绽。如果他们看出问题,那么对王阳明的追杀就将继续进行。可是说来也巧,王阳明的“自杀事件”居然引发了杭州城里一群官员的呼应,结果一这场本来看起来虚假的“自杀戏”使众人信以为真。

原来,在王阳明养病期间,弟弟们因为考试的事情一直都留在杭州,他们听说哥哥跳江自杀的事都大惊失色,急忙换上素服带着祭礼赶到江边哭祭。结果,这一场祭礼惊动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时任杭州知府的杨孟瑛。

杨孟瑛是涪州丰都县人,在杭州做了六年知府,为官清正,治民有方,是个大有作为的官员。杭州人称他为“贤太守”。眼见杭州西湖日渐淤积,即将废弃,这位知府于是下大力气整修西湖,为杭州保全这一方胜景。

王阳明“自杀”之时,杨孟瑛正带着民工疏浚西湖,日夜赶工,忽然听说浙江名士王阳明投钱塘江而死,大吃一惊。王阳明是状元公之子,本人又有诗名,虽然在北京还不太显,但在浙江却俨然是一位名士。特别是这一次,他又因为上谏皇帝,力斥奸党,受了牢狱之苦,贬官外放,其忠直之名传于天下。

如今,这位忠臣名士忽然在杭州投水自尽,引得这位为官刚正的杨知府满腹唏嘘。于是他备下祭品也到江边祭了一回这一来,把事情闹得更大了。杨孟瑛在杭州已经做了六年知府名声极好,百姓拥戴。他到江边祭祀阳明先生的事情立时传开了,都说是“贤太守”来祭“大忠臣”,结果越传越广,人尽皆知引得杭州不少书生、名士纷纷到江边来凑热闹。最后连浙江按察司、布政司都来了。眼看钱塘江边高官显贵、名士文人此来彼往,热闹非常。两个刺客终于认定王阳明确实已经自杀,这才回京复命去了。

王阳明之“死”立即传开,亲朋好友发出叹息,王华泣不成声。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消息传到北京,友人们为王阳明感到痛惜,唯独湛若水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