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阳明洞天修炼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 年),三十一岁的王守仁回到浙江老家养病。他在会稽山的阳明洞天旁边盖了间草舍,专心修炼道家的养生之法。

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北部平原南部,主峰在嵊州西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的人生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

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兼有“天子之气”和“王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

汉代以后,会稽山成为佛道胜地。香炉峰寺院毗连,宝塔高耸,是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宛委山和若耶溪是道教圣地宛委山的阳明洞天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居十位,若耶溪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居第十七位。

宛委山又名石匮山、石篑山,也名玉笥山。其主峰从谷底平地拔起,直冲霄汉,恰似天柱壁立,十分壮观,因此称为天柱峰。宛委山重峦叠嶂,阴晴变化无常,因此绍兴素有“晴禹祠雨龙瑞”之说。“龙瑞”即指宛委山。

宛委山的阳明洞天早在唐代就存在了。“阳明”在道教中指东方青帝,即太阳神。因为阳明洞天在宛委山,又称会稽洞天或宛委洞天。唐代诗人贺知章的《龙瑞宫记》中这样记载: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阳明紫府,一真仙会处。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耶溪岸回合,禹庙径盘纡。

洞穴何因凿,星槎谁与刳。

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

去为投金简,来因挈玉壶。

宋人戴表元《游阳明洞》诗云:

禹穴苍茫不可探,人传灵笈锁烟岚。

初晴鹤点青边嶂,欲雨龙移黑处潭。

北斗斋坛天寂寂,东风仙洞草毵毵。

堪怜尹叟非关吏,犹向江南逐老聃。

阳明洞天,虽名为洞,实为群山回抱的山谷。相传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而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仅有一线缝隙的洞中。自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以后,来此寻访禹穴甚至隐居的名人越来越多。

王守仁就在禹穴旁结庐休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坐和练习气功,他渐渐地有了些神秘的体验。在一片平静中,他觉得自己的躯体如同水晶一样透明。那种忘却自我,忘却天地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从这时起,王守仁开始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后人也便以王阳明、阳明先生来称呼他。

据说,王阳明在阳明洞天修炼久了,竟然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有一天,他预知有四个朋友来看望他,就叫仆人去路口迎接他们。果然如他所料,四个朋友真的来了。朋友们都以为他已经得道,希望王阳明把所学的道术教给他们。这时的王阳明却对道术有了新的看法,他说:“道术仅是浪费精神罢了,并不是真正的学问,对人生并没有大的益处,还是不学为好。我也打算不再学习道术了,我劝你们也不必学。”

第二年,王阳明又搬到杭州西湖养病,经常在南屏寺、虎跑寺这些地方转悠。在这段时间内,他认真学习了佛教、禅宗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他有了一些心得。

有一天,王阳明突然想起自己的祖母。因为他的祖母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身体又不大好,所以当他想到祖母的时候,心中有点伤感。伤感过后,他又想:自己已经修炼了这么久,有了这么高的境界,为什么还对祖母这么牵挂呢?想到这里,王阳明突然明白了。孝是人的天性啊!如果为了修佛连孝的念头都摒弃,那么人就失去了天性,就不是人了。所以人修炼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从此,他毅然地放弃了学佛修道的事情。

佛道的精神并没有在王阳明的生活中完全消失,因为这些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 年),王阳明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他回忆起故园的山水胜景,写下了著名的《忆龙泉山》。诗中写道: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在诗中,王阳明以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土按捺不住的**,其恋乡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后四句诗将笔锋一转,“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流露出对宦海的厌倦之意,反衬出王阳明心系故园的真挚情感。龙泉的“清泻”蕴含了诗人对“自清”审美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佛门圣地特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