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选编诗集

1932 年11 月16 日,鲁迅为探望生病的母亲从上海来到了北平。于是,严寒的北国顿时沸腾了起来,许多高校师生纷纷邀请他去讲课。

22 日,鲁迅在北京大学讲演了40 分钟,讲题是《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严厉地批驳了为反动统治者摇旗呐喊拍马溜须的御用文人。后来他又前往辅仁大学演讲了40 分钟,讲题为《今春的两种感想》,愤怒地斥责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虐杀及反动政府对人民的迫害。

消息传开,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纷纷向系里提出希望请鲁迅来校讲演的要求。朱自清二话没说便立即答应了学生们的要求。24 日上午,朱自清拿着清华中国文学会的请函,来到鲁迅的住宅,请他到清华讲演,可是却被鲁迅婉言谢绝了。

朱自清气急败坏地跑回来,还不停地用手帕抹着头上的汗水,对学生们说:“他不肯来。大约他对清华印象不好,也许是抽不出时间。”接着又说,“他在城里有好几处讲演,你们进城去听他讲,反正是一样的。”

鲁迅这次还利用探亲的机会,与北平左翼文学团体的员见面了。他还特地向“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193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团体)提出,要纠正“门主义”,要做好要求进步、作风严肃的老作家的团结工作,重培养青年作家,办好自己的刊物。后来,鲁迅回到上海后,平“左联”以“北平西北书店”名义创办了《文学杂志》刊物,们利用做筹备工作的机会团结了许多进步作家。

1934 年4 月25 日星期天下午,北平“左联”文学杂志社北海五龙亭举行茶话会,郑振铎、朱自清、周作人等人都收到邀请函,结果最后只有朱自清和郑振铎应邀出席了这次茶话会北平“左联”热情地招待朱自清等人,因此他们边喝茶边北平的文艺工作交换了很多意见。事后,北平“左联”负责人一的万谷川将情况写信告诉了鲁迅,鲁迅得知后十分高兴,在复信中说:“郑、朱皆合作,甚好。”

没过多久,郑振铎联系朱自清、章靳以等筹备创办《文学刊》,因此,大家常在郑振铎家商议有关事情。由于郑振铎在京大学(校址在今北大,离清华非常近)任教,住在校里,所以次聚会结束时朱自清便和李长之结伴踏着月色,冲破四野的吠,说说笑笑地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回去。

1934 年1 月1 日,《文学季刊》诞生了,主编郑振铎、巴金章靳以,朱自清是编辑人之一。刊物由立达书局出版,16 开本每期300 多页,可算是当时国内最大型的文学杂志。

朱自清还特地为《文学季刊》写了一篇书评《〈子夜〉》,面地分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优缺点,指出了它在当时文艺界的价值,还告诉人们:

我们现代的小说,正该如此取材,才有出路。

1935 年元旦,“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太庙举行为期一周的展出。展览会得到了朱自清的大力支持,他还将自己收藏多年的青年木刻家的作品全部拿来,各地木刻作者也把自己的作品送来,因此展览会上的作品十分丰富。

经过统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上有古代木刻作品六十余幅,现代版画作品一百余幅,外国创作七十余幅,还有中外木刻书籍画册三十余种。朱自清一贯对民间文艺和青年创作有兴趣,便在5 日这一天特地进城参观。

让朱自清感到兴奋的是,其中有很多作品反映的是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从作品内容看,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肯定对工农生活非常熟悉,因此朱自清心中很是赞赏。同时他也感到自己对木刻太生疏,决心今后要多读几本这方面的著作。

早在1934 年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声明之前,日本军阀就把魔爪伸向了东北,并向冀、鲁、晋、绥(绥远省,后于1954 年撤销,并入内蒙古)等省施加军事压力,策划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霸占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朱自清一直都担心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开学不久,朱自清就新生入学与校庆展览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第十年级新生找上门来,要他为新生们写一首级歌,朱自清不好推辞,便答应了。

这时,日本已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朱自清的心情极为沉重。时局的感触涌起的感情浪峰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门,是他稍作镇定,写下了一首交织着自己忧国忧时的诗歌:举步荆榛,极目烟尘,请君看此好河山。

薄冰深渊,持危扶颠,吾侪相勉为其难。

同学少年,同学少年,一往气无前。

极深研几,赏奇析疑,毋忘弼时仔肩。

殊途同归,矢志莫违,吾侪所贵者同心。

切莫逡巡,切莫浮沉,岁月不待人。

有一天,郑振铎告诉朱自清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的文编辑赵家壁,要编一套规模宏大的、反映“五四”以后第一个年的文艺理论、创作、史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其中诗集选拟请朱自清担任,并说如果时间紧张,可以找一个人帮助也成编纂这个丛书计划,朱自清曾经听说过,但是把“诗选”完交给自己来做,他确实感到有些意外。新文学大系酝酿于1934年上半年,经过各方面的协商,由蔡元培写总序,诗歌原定郭若选编,因他曾写过指名道姓地责骂蒋介石的文章,于是赵家和茅盾、郑振铎一起商量,才决定让朱自清来负责这一工作。

朱自清接受这个任务后,便开始搜集资料,忙碌起来。“五四”以来,像《新诗集》《新诗年选》等各种新诗集的选本,都想办法搞到并认真地读,他还对于“五四”时期出版的重要物进行翻阅,他又把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新诗集借了出来,凡清华未收的,他都设法搜集。

朱自清还冒着酷暑到八道湾拜访周作人,并从他那里借了许多新诗集。朱自清和周作人还对《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工作交换了意见。在忙于选编诗集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朱自清埋头在书房挥汗如雨,从7 月中旬开始到8 月中旬,《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选编工作在历时一个多月后终于完成了。

《诗集》共选59 家,408 首。朱自清在5000 字导言里,依据自己的见解,把“五四”以来10 年的诗歌创作分为3 派,即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他还十分精辟地论述了各派崛起的缘由、特点和价值,也分析了不足之处。

通过选编诗集,朱自清的世界观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最让他烦恼的是民族危机日益强烈。平津一带危在旦夕,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签订,整个河北政权崩溃,军队撤退,官员撤换,抗日运动取消。在日本侵略者的导演下,华北五省“自治”“独立”“冀东事变”等一幕幕丑剧相继开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