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考察南岳衡山

崇祯十年(1637 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从攸县进入衡山县境,对衡州地区进行考察。据他的《楚游日记》记载,他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祁东、耒阳各县,三进三出衡州府,记录了衡州地理概况,描述了山川名胜,叙说了风土人情。

南岳衡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自然是徐霞客重点考察的对象。其主峰祝融峰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境内,七十二峰,群峰逶迤,其势如飞。素以“五岳独秀”“祭祀灵山”“宗教圣地”“中华寿岳”“文明奥区”等名号著称于世。

“南岳”一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虞书》云:“(舜)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以南岳称谓衡山,最早见诸文字是汉初《尔雅》,其《释山》篇有“江南衡”之说,意指江南衡山,后《尚书·大传》中解《虞书》云:“南岳,衡山”。

但是据《周礼·职方氏》《春秋》《星经》等典籍介绍,对南岳衡山的来历另有一番解释,它是按星宿的划分,说这地方上承轸宿玉衡星,所以叫衡山。衡山因地处五岳的最南端,故名“南岳”。

徐霞客从小就怀有游遍五岳的壮志,青壮时先后登临泰、华、嵩、恒四岳,直到此时,才终于来到南岳,圆满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心中自然非常激动。

正月二十一日,徐霞客入谒岳庙。岳庙,即南岳大庙,江南第一庙。它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庙宇,是一个集国家祭祀、民间朝圣、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于一体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是南方最大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和精湛的艺术殿堂。

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古镇北端,赤帝峰下。它有九进四重院落,占地面积十二万平方米,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南岳庙本在祝融峰上,为方便国家祭祀与民间朝圣,隋代移至山下。

据《南岳志》记载,唐初建司天霍王庙。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由唐玄宗诏建南岳真君祠。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年),唐玄宗封南岳真君为司天王,于是庙制按王宫规模增修,至唐肃宗时即有相当规模。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加封南岳司天王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因此,其建筑形制亦“由王升帝”,“拟然帝居”,从此成为一种“定制”,并沿袭下来。

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大庙中轴线上的建筑为皇家的建筑风格,是历朝帝王祭祀南岳衡山与民间朝圣的重要场所。主体建筑依次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组成。

东面有八个道宫,西面有八个佛寺,这正好印证了道教崇尚“紫气东来”,佛教推崇“西方极乐”的宗教规制,充分体现了南岳道、佛共存一山,共融一庙,共尊一神的独特宗教文化特色,为中国乃至世界名山所罕见。

南岳大庙正门叫棂星门,棂星本叫天田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主管人兴国旺。汉高祖时命祭天先祀灵星,因此得名。也有说棂星门指的就是天门。

据《星经》记载,门以“棂星”命名,意思是人才辈出,为国所用。因此,一般的庙宇不可用“棂星”来命名。

要用“棂星”冠以庙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庙宇;第二是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地方;第三必须由皇帝下诏书。南岳大庙正好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得到了这份至高无上的殊荣。在国内,用棂星冠名庙门的,只有山东孔庙和南岳大庙等寥寥几处。

大门两侧的对联,高度赞扬了大庙建筑之恢宏与国家和谐兴旺:

棂环卍字,槛绕廻文,仰台阁辉煌,是谓仙宸帝阙;星敛贪狼,风和仪凤,喜山河奠定,同游化日光天。

门高和宽均为二十米,厚一点一米,门上竖额“岳庙”二字。

门前有两只古朴大方、形态逼真的石狮,延请宾客进入这吉祥之门。

棂星门内是一个松柏参天,绿草如茵的庭院。院内左右各有水火池,水火池是蓄水以防建筑起火用的,也常被道、佛教信徒们用来放生,因此又叫放生池。

两边有东、西碑亭,东碑亭中置有明成化年间尚书商辂撰写的《重修南岳庙记》碑刻;西碑亭中置有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撰写的《祭衡岳文》碑刻。

南岳庙的第二进是一座古朴典雅、精致玲珑的楼阁,叫奎星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一百三十九平方米。奎星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宿”,北斗七星中组成斗形的前四颗星。

道教称其主文道,并改名为魁星,后人便把魁星演化为文官之首,主管文人学士成败命运,备受读书人崇拜。阁楼内原来立着魁星塑像,以示崇文之意,相传谁被魁星点中,就会连中三元。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带着子女来此祈拜。

奎星阁又名“戏台”,它是湖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戏台。据传,历代帝王天子或朝廷命官来南岳祭拜岳神时,地方官员都要请一些戏班子和民间艺人前来演唱戏曲,以增添喜庆气氛。戏台基座上有四个大铜钱孔,它们起扩音的作用,是最原始的音箱了,同时也象征着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从基座通道穿过奎星阁后,则可看到戏台两侧保存下来的“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的对联,横匾是“古往今来”。对联寓意深刻,令人感慨万千。

在戏台的中央顶部,有一条巨大的木雕盘龙,因此奎星阁又叫盘龙亭。盘龙由香樟木雕刻而成,刻工精湛,技术高超。奎星阁两侧有钟亭、鼓亭。左边钟亭原有一口九千斤重的大钟,右边鼓亭原有一个直径两米的大鼓。据传,只要钟鼓齐鸣就可以镇住洪水,使龙王不敢兴风作浪,以保国泰民安。

南岳庙的第三进叫“正南门”,它由三个拱门组成,很像一个“川”字,故又叫“川门”,川门的寓意是指前来朝拜南岳圣帝的信士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川门分为正川门和东、西川门。正川门在古代只有帝王天子和朝廷命官才能通行,平民百姓只能走东、西川门。

大庙的第二重院落,纵深不长,横向却很宽。院落东边是“文昌殿”,通大庙东侧的八个道宫;西边是“六寺同门”,通大庙西侧的八个佛寺。道士、道姑及和尚、尼姑共同居住在南岳大庙两侧的奇特现象,便形成南岳八大怪之一的“和尚道士住一块”。

院落正中是大庙的第四进御碑亭。亭系木结构,为八角重檐歇山顶建筑。此亭又叫百寿亭,亭的四周檐板上撰写了一百个字体各异的“寿”字,每个寿字构思巧妙,无一雷同,意思是祈愿“寿岳”祭祀朝圣的人们能福寿安康、延年益寿。

第五进为嘉应门。嘉应门是历史上迎送宾客的仪门。嘉应二字取自《汉书·礼乐志》中“天地顺而嘉应降”,有贵客从远方而来的意思。历代皇帝及朝廷命官来南岳祭祀,地方官员和庙祝都在此恭候迎接。此门为单檐歇山宋代古建筑风格。

嘉应门后的第三重院落为南岳大庙的主院,由御书楼、正殿、寝宫和东、西长廊组成。正殿居中,前为御书楼,后为寝宫,长廊环伺左右,周围还有很多古树名木。

第六进为御书楼,楼内为皇帝御书、匾额的存放地。穿过御书楼,是整个大庙的核心建筑—— 正殿。正殿内供奉着“南岳司天昭圣帝”,因此又叫“圣帝殿”。

正殿屹立在两米高的十六级须弥台座之上,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高三十一点一米,殿基长三十五点三米,宽五十三点七米,占地面积一千八百九十五平方米。殿宇气势宏伟,飞檐高耸,雕梁画栋,雍容华贵。

正殿不仅是整个大庙最大最高的建筑物,而且高出南岳古镇所有建筑物,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殿前有一块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广场,是用于酬神演戏和朝拜敬香的地方。

自古以来,民间一直盛传着“南岳圣帝有求必应”,因此每年来自国内外敬香朝拜的客人有数百万之多,且很多人把朝圣作为一种信仰,年年都来,使这里终日青烟袅袅,芳香满院,终年香火不断,又形成了南岳八大怪之一的“千里歌舞来朝拜”。

两边的宝库,是供香客焚化香纸的香炉。面对正殿的右边香炉是为生人烧的,左边香炉是为亡者烧的。

通往正殿前的十六级石阶中有条汉白玉浮雕龙,俗称拜殿龙,它昂首曳尾,浪花四溅,在祥云托日的海面上,跃跃欲飞。正殿屋脊上有许多陶龙、鸱吻吞脊等,屋脊正中央高耸着一只四点五五米长、重千斤的五节青铜葫芦,两端各有一把长一米、重三百斤的青铜宝剑。

正殿内外共有石柱七十二根,象征着南岳七十二峰。其中,正门前的两根是由整块花岗石凿成,柱高六米,直径一米,重达十四吨。石柱都取自南岳衡山,是在严寒的雪天通过道路洒水结冰,然后靠众人力量拉到大庙,再通过堆土的方式将它立起来的,彰显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石柱上叠架木梁,用丹漆彩绘,以斗拱相连。大殿从上至下,从里到外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刻、石雕、泥塑,有“神龙尝百草”“大禹治水”“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

大殿正中汉白玉基座的神龛内供奉着金身冠冕、神态威严、有求必应、高达六点三米的南岳司天昭圣帝坐像,也就是万民朝拜的火神祝融。

祝融是上古轩辕时代黄帝手下的一名火正官,由于他以火施化、教民熟食、生火御寒、举火驱兽,制乐作歌,以谐神明,以和人声,其功德光融天下,所以黄帝封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即火神,又叫“赤帝”,并委任他主管南方事务。

祝融以南岳衡山为栖息之所,死后葬于衡山。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为祝融峰,并建祠纪念,把埋葬他的山头叫赤帝峰。

历代帝王都派出重臣来南岳隆重祭祀,祈求圣帝“以卫社稷,而福生灵”。神龛上装饰着四条金龙和两只金凤,两旁镶嵌着郑板桥的“梅、兰、菊、竹”竹板刻画。

整个殿宇由彩绘装饰得富丽堂皇,真可谓是集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一座雕刻的艺术宫苑。特别是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且被誉为“江南三绝”的木雕、石刻、泥塑,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技艺之高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无不令人惊叹。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智慧。

正殿的后院是大庙的第四重院落,由寝宫、注生殿、财神殿、辖神殿、文殊殿和北后门组成。寝宫是大庙的第八进,殿中神座上供奉着南岳圣公圣母,圣公圣母是保佑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百年好合的。

南岳大庙第九进,是大庙中轴线上的终点。后门为单檐硬山三开间,东有注生殿、财神殿。注生殿内供奉的是注生真君,亦称南斗星君。

注生大帝身边四侍女为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天花娘娘,左供慈航真人,右供送子娘娘。东晋《搜神记》载,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注生殿之名,由此而来。

注生殿东边是财神殿,殿内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西有辖神殿和文殊殿。辖神殿主祀辖神总管像,文殊殿内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意为“妙德”“妙首”

或“妙吉祥”。文殊菩萨专司智德,智慧第一,人称大智菩萨。

北后门的东侧有玄园,可通东八观。西侧有禅园,可去西八寺。

东八观在大庙东侧,有八个道宫,由道教独管。由前至后依次为玉虚宫、万寿宫、清和宫、仁寿宫、三元宫、寿宁宫、纯阳宫、铨德观。

西八寺在大庙西侧,有八个寺庙,由佛教管理,由前至后依次为化城寺、崇宁寺、云峰寺、观音阁、老南台寺、忠靖王殿、天堂寺、金龙寺。

拜谒过南岳大庙,已是新年。年后,徐霞客来到了南国四绝之一的水帘洞。水帘洞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紫盖峰下南岳乡水濂村,距南岳镇八里。

泉水从石壁上飞流直泻,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声传十里。

明朝张居正游此地后说:“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

确实,它从绝壁上喷泻下来,泻珠溅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帘,在石壁当中被乱石嶙岩挡住,再从石缝里屈曲折射,跳跃出来,满谷水花四溅,闪烁着晶莹夺目的光彩。

每逢晴日当空,水帘上面,飞虹耀目,五彩缤纷,蔚为奇观。

唐、宋、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诗人名家为之题刻赋诗。石刻有宋代的“南岳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

水帘绝壁下的碧潭,天上的云彩和两边的苍翠的山峦,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明朝张居正作《水帘洞》赞道: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落碧流。

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云头。

这首诗可说是写出了水帘洞的光、声、影三绝的奇景了。

徐霞客兴致勃勃地在南岳游览了整整七天,其间,在上封寺就住了四个晚上。这七天里,天气还算喜人,徐霞客尽兴地游览,祝融、云雾、铡刀、赤帝、天柱、狮子、华盖、观音、莲花、泉室、天台等众峰一览无遗,他在日记中得意地写道:南岳之胜乃尽。

第八天下山,好天气到头了,风雨交加。他又不像一般游客那样,走樟木、松木大路去衡州,而是从方广寺补衲台出发往西麓走,即当地人所称的“后山”,边走边考察山形水势。毕竟徐霞客是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远足南岳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在实地考察中对南岳的山形、水势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过龙潭寺时,徐霞客细致地观察了天台峰、双髻峰、狮子峰、莲花峰的走势,这四座峰的西麓,都归结到龙潭附近。到马迹桥,他认为就是衡山主脉的西端了。过响水塘,应该算是衡山的余脉了。

经这一路的踏勘和分析,他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这就是马迹之南五里的孟公坳。在徐霞客看来,孟公坳不仅是衡山、衡阳两县的分界岭,而且是衡山最西端的来脉。只是因为这一带多为丘陵,往东向主峰的山岭不是那么高峻,人们意识不到而已。

此前,徐霞客对衡山山脉的认识,来自南朝刘宋人徐灵期的理论,即他在专著《衡山记》里讲的“衡山周回八百里,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这个意思是说,衡山的山脉是由南向北延伸,始于衡州府城内的回雁峰,终于长沙府湘水左岸的岳麓山。

徐灵期在南岳上清宫修持十五年,是研究衡山的第一人,写的《衡山记》又是第一本记述南岳山川的专著,他提出的衡山山脉总体形势的观点,就成了此后千百年研究衡山的一个基本定论。

徐霞客来衡山以前,对这个说法也是笃信不疑的。然而,在经过认真缜密的实地考察后,他以一个地理学家的眼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衡山应该发端于脚下的孟公坳东峙的双髻峰,往东是狮子峰、莲花峰、石廪峰,再由石廪峰分为南、北二支,往南为白石、岣嵝等,往北为云雾、观音、天柱等。这就是说,是个“T”

字形,而非徐灵期所描述的“一”字形。

正月二十八日,徐霞客从南岳下山。时值初春之际,春雨霏霏。徐霞客由蒸水而下,在一片迷蒙景色中走进衡州城北的青草桥头,宿在北门外绿竹庵天母殿的瑞光大师处。

按预先的计划,他们的下一站是湖南永州,再由永州往广西全州。所以,在衡州只是过路而已。因连天的风雨,逆水往永州的客船不便,徐霞客在衡州滞留了十一天,考察了名胜古迹,描述了山环水绕的城市位置特征。

这十一天里,徐霞客过湘江东岸,游湘东寺,看耒水入湘;登回雁峰、来雁塔,南北俯瞰衡州城;在石鼓山观蒸湘合流,游石鼓书院,登大观楼,品禹王碑;又雅游花药山、桃花冲、桂花园等风景名胜。还专门研究了衡州府城的地形山脉,及湘、蒸、耒三水形势。

徐霞客这样描述衡州城:

东面濒湘,通四门,余北、西、南三面鼎峙,而北为蒸水所夹,其城甚狭,盖南舒而北削云。北城外则青草桥跨蒸水上……而石鼓山界其间焉。盖城之南,回雁当其上泻,城之北,石鼓砥其下流,而潇湘循其东面,自城南抵城北,于是一合蒸,始东转西南来再合耒焉。

衡州城呈现了山环水绕的地理特征,城市南宽北窄,城围有七门相通,南门至北门大街相连,城市万家烟市,河街“市肆所集”,“城中圜阓与城东河市并盛”,城市一片热闹繁荣。

徐霞客在考察衡州城的过程中,重点描述了这里的风景名胜。他笔下的石鼓书院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昌黄鹤楼之胜,别具一番风韵。徐霞客写道:山在临蒸驿之后,武侯庙之东,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间度脉东突成峰,前为禹碑亭,大禹《七十二字碑》在焉。其刻较前所摹望日亭碑差,古而漶漫殊甚,字形与译文亦颇有异者。其后为崇业堂,再上,宣圣殿中峙焉。

殿后高阁甚畅,下名回澜堂,上名大观楼。西瞰度脊,平临衡城,与回雁南北相对,蒸湘夹其左右,近出窗槛之下,惟东面合流处则在其后,不能全括。然三面所凭擘,近而万家烟市,三水帆樯,远而岳云岭树,披映层叠。虽书院之宏伟,不及吉安白鹭大观,地则名贤乐育之区,而兼滕王、黄鹤之胜,非白鹭之所得侔矣。楼后为七贤祠,祠后为生生阁。阁东向,下瞰二江合流于前,耒水北入于二里外,与大观楼东西易向……

徐霞客对石鼓山与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徐霞客进衡州后,进一步研究衡州城的山脉,以佐证自己在马迹桥做出的判断。徐霞客笔下的回雁峰、花药山各具神韵,各显风姿。或寥寥数语,勾勒山形;或短短几句,描述生动。

徐霞客认为,衡州城里的山脉,南自回雁峰,北尽于石鼓山,是从邵阳、常宁那个方向来的,东南的边界是湘水,西北的边界是蒸水,南岳衡山从岣嵝峰开始,都是湘水下流的山脉了,与衡州城“非同条共贯者”。又明确指出:徐灵期讲回雁是七十二峰之首,是他没有到过孟公坳,不知道衡山发端于双髻峰。

过后,当他登上城北外的来雁塔,穿城遥望到城西南外的雨母山时,他得出了第三个结论:雨母山就是回雁峰与衡州城的来脉。

这样,徐霞客间接地否定了衡山“七十二峰”之说,衡山的范围没有徐灵期讲的那么大,南端应该是岣嵝峰,西端在孟公坳。

徐灵期的《衡山记》中,虽然说“山有七十二峰”,除了指出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之外,并没有明确其他七十峰。直到宋朝,同为南岳道人的陈田夫著《南岳总胜集》,列出具体的七十二峰峰名。

依徐霞客的新观点,已经排除了最南衡州城里的回雁峰,最西湘潭县境内的灵应、碧岫二峰。至于最北长沙的灵麓峰、最东衡山县境内的凤凰、晓霞、采霞三峰在不在衡岳的范围之内,徐霞客也表示怀疑。

依着徐霞客严谨执着的习惯,他应该到长沙登岳麓山,过湘水东岸到凤凰峰,做一个完整的考察。只因为他在回雁峰下的水府殿求签,只有西行才是大吉,此后,虽然有多次机会北下、东渡,他都一次次地放弃了。

徐霞客关于南岳山脉的研究并不圆满,只提出了南端、西端的边界,并未界定北端、东端。他为后人留下一个未结题的课题。

徐霞客在衡阳停留的时间最长,对那里的寺庵、园林、街市记载得特别详细。在湖南游历南岳衡山各景后,五岳之游悉数完成,他多年夙愿也终于达成了。